理论教育 中国教育方法探索与改进,培养优秀人才

中国教育方法探索与改进,培养优秀人才

时间:2024-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理与应用学理与应用诸位同学:我来中国参观学校,研究教育,并考察中国之情形,故与诸君同为学生。办教育论及中等以上之学校有选择之性质,即择其品优、体健而聪颖者,施以相当之教育,俾能胜改造社会之任,以有用之金钱造成优秀之人才,为中国之栋梁。教育方法亦有不同之处,中国之教育,不以学生之质问为然,而美则否,以使学生练习机会之多寡判断教员之优劣,能使学生有充分讨论、参与之机会,方为良教师。

中国教育方法探索与改进,培养优秀人才

学理与应用

学理与应用(1)

诸位同学:我来中国参观学校,研究教育,并考察中国之情形,故与诸君同为学生。我在美国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院事,因同时与中国学生晤谈讨论,故我与诸君实为真正之同学,且我对于中国教育,及其将来之事业,甚为关心;而诸君将来出其所学以兴办社会之事业,与中国将来之事业,有极大之关系;故愿与诸君研究中国之教育。

科学非尚空谈,而重应用,即将原理应用于事业是也。

今日参观工业学校,其中工专以及甲乙两种讲习所,合设一处,见许多学生,均忙碌于工作,将科学之原理,应用于事实;原理与事实融为一炉,一变曩昔之习惯。原来知识学问不仅在教科书上,亦不在多做几篇文字;必须将知识施之于有用之地而后可。无论何处,不讲真正之学问则已,欲讲真正之学问,则必须将原理变成事实,此乃教育上最大之原则也。新近又参观两个高等专门,而得两种教训:第一在一个工科大学,参观其中设备完全,一机器架一石及木上,加压力,此即试验石与木能有几许能力,以受此压力也。吾人之建筑一室,非有木与石即能砌成也,必审木石之多寡,并择其适宜者而用之;否则压力与受压力之间不得其平,则其室必倒矣。我欲讲科学之实试,而举建筑房屋以为例者,诚以建筑房屋必须将材料一一加以选择,孰为适用?孰不适用?建国亦然。欲改造中国,所需材料,何种适用?何种不适用?即不能不加以选择。中国现有两种文化:一为旧有之文化,一为新来之文化。现在既有此两种文化,则欲改造中国,而建设新中国,以何者为适宜于中国?是为一大问题。工程师对于材料之使用,孰者宜为梁,孰者宜为柱,必视其能力而支配之,有志建设新中国者,亦当有如此态度也。办教育论及中等以上之学校有选择之性质,即择其品优、体健而聪颖者,施以相当之教育,俾能胜改造社会之任,以有用之金钱造成优秀之人才,为中国之栋梁。(www.daowen.com)

我前往参观第二个大学时,有一工程师为我之同事,彼谓现在工程上之最大问题,即为使人造之材料,能胜于天然者,且能坚硬而适于用;例如水门汀,由种种物质融和之,使其由涣散而成为团结之整体;筑室建国,其理正复相同。我今日之所欲讲者,即为最后之一点,即社会如何能团结而为一整体是也。如何能团结社会,此即为教育上之一重要问题。中国立国,已数千年,而能团结至今以立足于世,即足以证明中国实具有一种团结之能力,然至今日各方之压力交加,故压力较从前为大,因之从前之团结力,有不能胜任之趋势;故必须有一种新团结力,以应付此压力。此团结力为何?即新教育是也。现在中国有数种新压力,能使中国分裂:其一为工业主义,使女子离开家庭各往工厂从事工作,而家庭制度因呈破坏之象;其二为政治趋势,使中国南北分裂,而有涣散之势,又因感受德谟克拉西之潮流,而欲打破集中主义;其三为理性主义,因人生观之改变,致对于旧有之文化及制度习惯无不怀疑,渐成四分五裂之象。中国处此种情势之下,如欲免于危险,非筹所以应付之方法不可。今日参观工业学校,彼等能以科学之方法,应付工业之问题。见有颜料从前无甚充分用途,而外国又秘不传布,旧法又不适用,故只能自用科学之方法,以制造一种颜料,既可不致褪色,且甚美观;又如纺织工业,欲与外国竞争,必须应用科学之原理,从原理以得应用,复由应用而得原理。工业能使社会分裂,而科学实能团结之。进言之,改良纺织,须需机器,使用机器,须需煤铁;有铁而后能造机器,燃煤而后机器能显其力,故必须研究开矿之法,又欲将他处之煤铁输运于杭,必需铁路,管理铁路,则非应用物理化学算学不可。中国今日欲开实业,厥有两途:(一)使外人筑路开矿,然乃实不可恃,盖铁路一日在人手,则一日不能自由也。(二)自行研究科学,应用其方法,以开发天然之富源,然后权在己手,而能充分自由。故欲自由,须研究科学;然此之所谓科学,非纸上口头之科学,乃有实用之科学也。科学不仅能操纵天然,而当外侮之来,亦可用科学之法以抵御之。论者谓欧战为科学之战争:数百万兵士之后,随有十倍之科学家为之制造杀人之利器,实较总司令为利害。故欲御外侮,须具利器;欲制利器,须究科学。科学精而后可以无惧乎外侮之侵入也。以言教育,内部亦发生种种问题,有时科学与宗教冲突,有时文学与科学冲突;故如何能团结教育本身,即何种教育具有此种团结之能力,实为一大问题。我以为其道即在原理应用而已,能应用者,即为真知识,否则必非真知识也。知识之真否,可由实验而知之也。惟教育偏重原理,固易分散,而偏重经验,亦易分散。故当以原理指导经验,以经验发挥原理,原理与经验联结,方为有用之真知识,方能应用于行为上:此乃教育之目的,亦如此方能谓为有团结能力之教育也。

欧美各国,极讲效率,以最小之时间,得最大之效果。有效力,有结果者,即为真正之教育。吾人之讲教育,应当讲内力充满,有充分实力之教育也。中国与美国不同,必谓美国前进,中国退后,亦不尽然;盖因确有不同之点也。例如美人之读书,自左而右,而中国则自右而左,美人见客必脱帽,而中国则否。(记者按:近年国人见客亦多行脱帽礼矣,博士盖据曩昔之情形而言。)中国称王先生,而美国则称密司忒王。教育方法亦有不同之处,中国之教育,不以学生之质问为然,而美则否,以使学生练习机会之多寡判断教员之优劣,能使学生有充分讨论、参与之机会,方为良教师。故教育常留适当之时间,以为学生讨论参与之地步也。学校之目的何在?教育之目的何在?此则须视其国体而定。中国既为共和国,则当施共和国之教育,其要素有二:(一)独创的能力。能以自动之精神,自己研究,自己判断,而自用方法以达一定之目的;(二)效率,以少数之金钱、时间、精神,而得多数之效力。有此两种要素,方合共和之精神,在学校与学生以自动之机会,独创之能力,则卒业后其创造力判断力自能充足,即此共和教育之目的也。美国有一牧场故事,场内有三猪,大小相同,种子复同,甲吃何物,如何清洁,栏大若干,均如式布置;乙亦如前,食住皆同,唯混一种之豆放于稻草上,能觉得则始得食;丙亦同,唯少与之食料,栏中有一穴,使能出外栏,外有豆,能出穴始得食。结果甲重百磅,不抵所费,乙重两百磅,适相抵,丙则五百磅,除养甲乙丙三猪资本之外,尚有盈余。学生诸君:欲为甲乎?为乙乎?抑欲为丙乎?自觉物以食,能利用环境以得生活,是乃我之所希望于诸君者也。

【注释】

(1)孟禄于1921年11月23日在浙江省教育会所作的公开演讲,陶行知口译,朱怙生、张绍光记录,原载:新教育,1922,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