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中庸思想体现在自然、人文、社会等方方面面,讲求的是一种与所有事物和平相处、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理念,这其中既涵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这一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北大心理课对其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希望能够从根源上帮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中庸是道德主义的风格,也是文人的性格。在儒家理论里中庸是实现仁义的具体手段之一。中庸之道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做事情不走极端,在左极端与右极端之间有个度,这就是中庸,亦即《大学》中所说的“止于至善”。
中国古代的“贵和”思想往往是和中庸联系在一起的。《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是说,只要达到中和状态,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就能够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了。总的说来,就是以中为度,中就是和,是儒家和谐观的重要内容。“和”包含着“中”,“持中”就能“和”。
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可谓是早熟的,而代表了中国古代贵和尚中基本精神的儒家和谐理论也是早熟的。它起源于动乱迭起的时代,它的实质内容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价值取向,也与靠武力相争的时代大相径庭。它表现出来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时代风云从刀光剑影转为怀柔统治之后,便显现出了自己的重要价值。因此,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步入了儒家这种贵和尚中的思想统治中,这既是适应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又迎合了宗法社会温情脉脉的伦理情感的需要,从而成为民族情感的基本原则。无论是之后的“三纲五常”,还是宋明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都是以“中”为度,以“和”为归结的,不过都是儒家和谐理论的不同表现而已。
尚中思想是中国文明的精髓,也是中国古典文化基本精神的构成部分。正因为这种思想的影响和统治,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事不走极端,重视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这对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无疑有着积极作用。在中国古代,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
中国民谚中说:“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五分就是一半的意思。著名的中庸哲学诗《半半诗》中说:“酒到半酣正好,花开半时方妍”。这也是古人一种练达、知度的生活哲学。中庸的智慧表现在中国人人生经验的方方面面,比如“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等这些格言警句,也都是在从不同的侧面表现生活中的中庸智慧。
中庸观念可以说是在保持统一的理论基础上,对竞争的观念和行为是抑制的,这也就成为了之后限制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庸之道就是要不偏不倚、允当适度的持中之意,它力图让对立的双方达成一个统一的平衡,永远不超越“中”的度,因而这也就成为了一种阻碍事物发展变化的保守理论。
中庸之道是孔子哲学中一切的基础,而中庸之道的核心,强调的是忍,对什么事情都不能偏执。从表面上看,中庸之道讲求的是把握中间,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故而那个中间就变得非常难以把握,因此如果不想让自己犯偏执的错误,最好就是不表态。于是这便使得有人认为中庸即为和稀泥,不讲原则,不作为。金开诚教授曾在讲座中提过中庸,他的思想倾向就是:中庸是竭尽全力,不是浅尝辄止;是和而不同,不是毫无原则;是坚守信仰,不是盲目没主见。
其实,孔子也曾有言:“乡原,德之贼也”。乡原就是不讲原则,八面玲珑,自私伪善的意思。故而孔子所提倡的中庸思想并不是不讲原则的八面玲珑。之所以后人对中庸之道会形成偏见,这与中庸之道的某些观念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偏离有关。孔子之后的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天合一的学说,慢慢就把中庸引上唯心主义的道路。汉代的儒学大师董仲舒把中庸同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结合起来,于是就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神秘主义道路。以后的宋理之学更是在心性上大做文章,成为名至实归的唯心主义。这是中庸哲学的偏右发展之路,也是很多人对其藐视和产生偏见的本质原因。
这里我们所重申的中庸之道,并不是如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是“无原则”的东西,它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宽广胸襟。对中庸之道“无过而无不及”恰到好处的把握,是要我们辨黑白、论是非,它是要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事物的“中”,即事物的核心。
现如今时代的浪潮汹涌而来,而中庸的思想在现实中仍有其广泛的用处和影响力,因而我们需要在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庸思想的基础上,将其融入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世之中。
我们说,现实中真正聪明的人往往对自己的成就轻描淡写,永远秉持着谦虚、谨慎、不张狂的态度。唯有愚蠢的人才会大肆张扬,哗众取宠,结果只会让众人离他越来越远。在我们的周围,不难会发现这样一些人,他们过于沉迷于做“出头鸟”的感觉,一味张扬,表现自我,却浑然不觉在别人眼中他的行为是多么幼稚。虽然他们引起了他人的注意,可惜这种注意带来的只是负面看法和评价,只会让他人被人反感、厌恶。
俗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以卖弄、炫耀为目的的行为只会走向一种过度自我的极端,最终招致恶果。“烦恼皆由强出头”,这个“强”,一方面指的是“勉强”,也就是说在自己的能力还不够、羽翼尚未丰满的时候,就勉强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如此一来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低,一旦失败了,不但会暴露自己的目的和野心,还会招来嘲笑和白眼。“强”另一方面是指就算你的能力已经很强,可是外部环境和条件尚未成熟,此时“大势”不和,机会还没有到来,如果此时强出头,很可能会遭到别人的排挤和打压。
因此,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益着想,最好能够秉持中庸大气的处世之道,不走极端的路线,着力积蓄自己的力量,厚积薄发,取得最后的成功。
陈浩是一家报社的记者,工作能力很强,文笔也不错。他策划的选题往往反响不错,为此,报社一旦有什么重大选题都交给他负责,陈浩也从不推辞,认为能者应该多劳。刚开始一两次也没什么,可是次数多了,同事就有些不满了,认为他为人太嚣张,好的选题总是自己霸占,从不给别人一点表现的机会。渐渐地,陈浩被同事们疏远了。但是,陈浩依然不以为然,他觉得一个有能力的人,就应该努力表现自己,显得自己与众不同。(www.daowen.com)
有一次,报社要选出一位新的主任,决定采用民主选举的方法,让所有员工投票。陈浩当时非常有信心,认为自己必定会当选,因为他认为自己是这一批同事中最优秀的。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所有员工中竟然没有一个人选他。
更惨的是,新上任的主任因为之前和陈浩之间的矛盾,以及所有人对陈浩的疏远,他便再没有把重点选题交给陈浩负责,只让他负责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陈浩最后从失落到失望,不得不辞职离开了报社。
古语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太过锋芒毕露,也会容易受到别人的嫉妒和攻击,受到伤害。要知道,这世界并不是只有黑和白,大多数人都是出于中间的灰色地带,如果不能顾及到他人的利益、情感和自尊,就必然会招致他人的不满,成为被众人打击的“出头鸟”。
《易经》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其实最难的是那些无此器的人,有此器便不怕没有出头之日,重要的是要等待时机。
锋芒对我们而言,就好比额头上长出的角,在你不管不顾地在众人中间横冲直闯的时候,必然会伤及他人,如果你不去想办法磨平自己的角,时间久了别人为了避免被伤害,也必将去折你的角,到时候对你的伤害就会更大。
当然,你也许会说,如果不表现、不“出头”,岂不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吗?所谓“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就是要等待时机,只要一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就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并做出成绩来,让人知道你,认可你,赞赏你。这种表现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住,做出的成绩不能令人特别满意。故而,你如果已经具有真实的本领的话,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如果还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准备,积蓄力量,以便一击即中。
提起萧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多是他月下追韩信的知人爱才,以及苦心经营关中运筹帷幄的事迹。事实上,他的大智慧更表现在不出头、不显锋芒、明哲保身上。
刘邦是一个知人善用的皇帝,更是一个疑心很重、杀心很盛的皇帝,像曾经的功臣韩信、黥布、彭越等后来都被一一除去。所谓伴君如伴虎,为这样一个主子服务,就如同头上顶着一把利剑,并不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相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包括萧何在内的所有功臣应该都懂得,可是这时候的官僚体制已不像春秋战国时那样宽松,不仅组织严密,而且具有了血腥化的特点,就是辞官归隐也要看皇上的心情,否则治你一个“大不敬”的罪名,也是要掉脑袋的。
而萧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勤奋、恭谨地辅佐刘邦,而且长袖善舞地周旋于皇上与臣下之间,颇为不易。有一年,刘邦带兵和项羽激战,萧何独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就是说,萧何在关中可以“便宜”处理一切事务。当时,刘邦数次兵败逃回关中,都是萧何整顿兵马粮草,让刘邦有本钱屡败屡战。第二年,刘邦在前线数次派回使者慰问萧何,对坐镇大后方的萧何有了疑虑之心。
有谋士向萧何建议:“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益信君。”萧何采纳建议,把自己的宗室子弟十多人派到前线刘邦麾下效命,刘邦十分高兴。灭楚以后,论功时刘邦认为萧何功最大,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众人都有疑虑:萧何从未带兵打过一次仗,没有什么汗马之劳,为什么功居第一?
当时刘邦力挺萧何,说了一番历史上很有名的话:“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可见,萧何的自保手段是多么明智。
生活中,喜欢出头的大有人在,而我们更应该学习萧何埋头的智慧。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不要小看他人,认为所有人都不如你,人一定要学会适应社会,不能够改变时,就要学会埋头做事,以中庸思想保护自己。连比尔·盖茨都说:“社会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你一定要学会忍耐。”更何况是平凡的我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