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礼仪,时代发展到今天,礼仪更是成为了人们日常交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于这一点,北大心理课也非常重视,要知道人是社会的人,是集体的人,一个人不可能独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故而“与人交往”、“礼尚往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研究送礼这一行为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人们出于对神的敬畏和虔诚,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神灵,以求得神的庇佑。因此,可以说,人们最初的礼是送给神的。但是我们可能会产生怀疑:神也要礼物,那岂不和俗人无异?或者说,神也许就是古人杜撰出来的。
后来,可能是给神送礼这一行为并没有带来什么成效,神只是默默地注视着送礼的人们,连喷嚏都不打一下。人们开始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于是便不太给神送礼了,在神灵面前只放一些诸如水果之类的廉价礼品,而把好东西送给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中国人一向讲究实用主义,连敬神都带有功利性质,目的就是要求神保佑。西方人则是在神面前忏悔,以求得心灵的安宁。
于是,送礼的目标便从神变成人了。
从孔子开始,“礼”就是儒家学说的重要部分,而送礼则可以是“礼”的精髓。之后,西汉的儒生戴圣潜心研究儒学中的“礼”,制定了送礼的最高准则:礼尚往来。戴圣在《礼记·曲礼上》中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其实,孔子早已演绎过一场精彩的礼尚往来。《论语》中有记载:春秋时期,孔子在家收弟子开坛讲学,引起了鲁定公的重视,延请他到宫中讲学。季府的总管阳虎特地去看望孔子,孔子因与他政见不合,便借故不见他。于是阳虎想了一个办法,派人在孔子不在家的时候送一头烤乳猪给他。因为阳虎知道孔子最喜欢吃烤乳猪,又最崇尚礼尚往来。孔子左右为难,后来,也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收了乳猪,派人看准阳虎不在家的时候去回访。谁知阳虎早知道了,将孔子堵在半路上,奚落了一顿。
社会发展到现在,送礼这一现象可谓是发展得越来越迅猛了,我们国家没有成为礼仪之邦反而成了礼品之国。礼品几乎成为人际交往的通行证,且越来越具有商品的属性与功能,送礼不仅是一种人情投资,更被异化成一种人情投机。办事送礼、过节送礼、见面送礼、喜事送礼、丧事也送礼,可以说现在送礼不仅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而且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里面有很深的处世为人的学问。
先讲讲一般的情况下,送礼必须讲究的5个原则:
第一是送给谁?送给谁不是说不知道送礼的对象,而是指要琢磨透这个对象,必须弄清楚他的年龄、属相、血型、性格类型、爱好、需要以及忌讳。比如说人家喜欢高尔夫球,你就应该送些诸如会员证、球杆、球包等物件,而不是送什么鱼竿之类。人家属鼠,你如果冒失地送去一只猫,人家心里就不免要犯嘀咕了。这里的最高原则就是投其所好、投其所要,只有这样,你送的礼物才能送得皆大欢喜。
第二是送什么?如果对方非富即贵,意味着这种人要么见过世面,要么财力雄厚,一般的礼物打动不了他们,最好送给他们的礼物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名家字画、古董艺术品等,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民间的手工艺品;如果对方跟你的收入水平、生活阶层差不多,则应以时尚性、时效性取胜,最好偏重具有生活情趣又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如能让他摆放在家里或佩戴在身上就更好了,如盆栽植物、葡萄酒、精致的小水晶摆件和小饰物等等,它们会给人一种温馨而锦上添花的感觉;如果对方经济条件、物质条件不是很丰厚,送给他们的礼物最好是实用的,关系好的甚至可以跟他先讨论再送礼,例如衣服、家具、小电器等等。礼品的价值不在价格而在于用心,不求最贵,但求最合适。这里的最高原则是独特性,只要你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就能给他留下深刻而愉快的印象。
第三是在什么地方送?公务礼品侧重的信息传播、广告宣传,可以在公司、单位、会议上进行。私人礼品注重的是情谊、情感表达,是人际交往的载体,所以最好是在私底下进行,这就要求礼品体积不能太大太笨重,否则,送时兴师动众,弄得四邻皆知,收礼者心里也会顾忌。
第四是什么时间送?如果在不恰当的时间送礼,可能会让对方觉得别扭。
第五是怎么送?送礼的方式也很重要,是自己亲自送,还是找中间人作为关系纽带等等,都需要斟酌一番。
其实当下送礼之风盛行,意思早就变了。礼尚往来最初更多的是一种人情送礼,是在社会义务的驱动下。所作出的感情表达。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关系送礼,是带着明确功利性的以资源交换为基础的行为,被人们当成了敲门砖使用。
中国的事情很复杂,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做得说不得,或者说得做不得。但是,中国人又极懂变通之道,混得开的人往往是圆滑的人,不能公开做的,可以藏起来做;不能这样做的,可以换个法子照收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仔细想想,中国人喜欢送礼大多是因为不自信,不得已。试想一下,如果躺在手术台上,没有给医师送礼,或者送礼不多,肯定是忐忑不安的。同样,如果几个人竞争一个职位,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则取决于领导的一张嘴,不送礼又如何能取胜呢?
这种不自信、不得已源于没有规矩,或者规则的随意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都按规矩做,就没有人喜欢送礼了。当没有规矩的时候,送礼可以增加自己的信心;当有规矩而可以乱改的时候,送礼则可以让规矩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改变。
我们说真正的送礼应该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但是身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我们,想要融入社会和人群,不可避免地需要礼尚往来,现实中送礼应该注意以下几点。(www.daowen.com)
1.送礼用途划分准确,有针对性的送礼
按照人文收藏、送礼对象、送礼的场合目的、年龄性别、礼品主题、节日分类等将送礼基本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全面考虑进去,准确划分,区别推荐,免去送礼之忧。例如个人选送礼品需考虑:
(1)送礼目的。每个人送礼都有一定目的,朋友送礼是加深友谊,父母给孩子送礼是增进亲情,丈夫给妻子送礼是升华爱情。职员给领导送礼是为深化私情。因此,不同的送礼目的决定购买不同的礼品。
(2)送礼对象。针对不同性格,不同地位和品味的人,所送礼品也各不相同。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在生日或喜庆之日,若能送些含有“大展鸿图”、“马到成功”之意的礼品,他定会心满意足。晚辈给长辈送礼,要选择保健、滋补类的礼品为宜。送礼对象是一个商人,你一定要送些“财源广进”、“生意兴隆”之类有象征意义的礼品。
(3)送礼时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自然会让你想到与亲人团聚,这时不妨送上一些吉祥、团聚之物。“六一”儿童节,大人就会考虑给小孩送些玩具、文具之类的礼品,这也是增进亲情、鼓励上进的一种方法。因此,不同时间,赠送礼品将表达不同的感情。
(4)送礼场合。“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是情人离别的意境,如送上饰品之类则更能表达情人间的绵绵真情。火车的一声长鸣,四年同窗,今朝各奔天涯,给亲爱的学友留下一本纪念册或精美电话簿,将是情深意长。不同环境,需不同的礼品来表达心意。
(5)尊重风俗习惯或人文收藏。情人节送玫瑰,在中国视为爱情,而在西欧一些国家则认为是伤风败俗。在中国,汉族人有些地方春节喜欢送猪肉类食物,这在回族或信仰伊斯兰教的地方是违反教规的现象。所以,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民族信仰,送礼习惯也有所不同。
2.将送礼作为一门艺术
送礼既然是一门艺术,自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很有奥妙,绝不能瞎送、胡送、滥送。根据古今中外一些成功的送礼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起码我们应该注意下述原则:
(1)礼物轻重得当。一般来讲,礼物太轻,又意义不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而且如果礼太轻而想求别人办的事难度较大,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礼物太贵重,又会使接受礼物的人有受贿之嫌,特别是对上级、同事更应注意。除了某些爱占便宜又胆子特大的人之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谢绝,即使收下,也会付钱,要不就日后必定设法还礼,这样岂不是强迫人家消费吗?如果对方拒收,你钱已花出,留着无用,便会生出许多烦恼,就像平常人们常说的“花钱找罪受”,这又何苦呢?因此,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选择轻重适当的礼物,争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多花钱,办好事。
(2)送礼间隔适宜。送礼的时间间隔也很有讲究,过频过繁或间隔过长都不合适。送礼者可能手头宽裕,或求助心切,便时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门去,有人以为这样大方,一定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细想起来,其实不然。因为你以这样的频率送礼目的性太强。另外,礼尚往来,人家还必须还情于你。一般来说,以选择重要节日、喜庆、寿诞送礼为宜,送礼的既不显得突兀虚套,受礼的收着也心安理得,两全其美。
(3)了解风俗禁忌。送礼前应了解受礼人的身份、爱好、民族习惯,免得送礼送出麻烦来。
有个人去医院看望病人,送去一袋苹果以示慰问,哪知引出了麻烦,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人说“苹果”跟“病故”二字发音相同。送去苹果岂不是咒人家病故,由于送礼人不了解情况,弄得不欢而散。
鉴于此,送礼时,一定要考虑周全,以免节外生枝。
例如,不要送钟,因为“钟”与“终”谐音,让人觉得不吉利;对文化素养高的知识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脚的书画就很没趣;给伊斯兰教徒送去有猪的形象作装饰图案的礼品,可能会让人轰出来。
(4)礼品要有意义。礼物是感情的载体。任何礼物都表示送礼人的特有心意,或酬谢、或求人、或联络感情等等。所以,你选择的礼品必须与你的心意相符,并使受礼者觉得你的礼物非同寻常,倍感珍贵。实际上,最好的礼品应该是根据对方兴趣爱好选择的,富有意义、耐人寻味、品质不凡却不显山露水的礼品。因此,选择礼物时要考虑它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纪念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力求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礼品是人品的延续,礼品是中国式社交的纽带,赠送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成功的赠送行为,能够恰到好处地向受赠者表达自己友好、敬重或其他某种特殊的情感,并因此让受赠者产生深刻的印象。而怎样还礼,同样很有学问。它体现你的修养、友善以及尊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