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和西方人自古以来的观念是有所差异的,就如同现在很多人会注意到的“中国人尊老爱幼的思想在西方总是处处碰壁”一样。北大心理课上,对“尊老爱幼”这一传统思想进行了研究,希望从中找出差距的根源,培养学生正确的尊老爱幼观。
尊老爱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家庭在生活中信守的最重要的准则之一,然而我们在坚持固有的尊老爱幼观念对待父母和子女时,却似乎忽略了家庭中人与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尊老爱幼究竟是维护了秩序还是带来了幸福感?
“我从来不和父母争论。”这是我们很多人尊老的一种表现。
听话,是许多“孝子”对自己的描述,听父母的话,当然是孝的表现,但你有没有想过,听话,父母就一定会开心吗?你有没有想过,有时候我们的听话,其实是对父母的敷衍,在我们家庭聚会的饭桌上,会不会因为我们的听话,而一片沉默,我们会不会因为标榜听话,从而放弃了和父母的交流?
换一种方式,和父母争论,有时候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有时候老年人会抱怨空巢家庭的寂寞,这其实是长期形成的。“别顶嘴”,以前父母经常这样教育我们,其实是阻塞了我们和父母沟通的渠道。长大了,听话仍旧是家庭生活的主旋律,我们的无声的“听话”,让家庭变得一片沉寂。
张丽的爸爸退休前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小时候对她很严厉,张丽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也一直是受到爸爸的同事们称赞听话的女儿。参加工作后,张丽和父亲之间的交流也一直很温和,吃饭的时候爸爸会对在报纸或者电视上看到的当天时事发表评论,她一般也不会和他争论。
有一次,有一个心直口快的女同事到家里吃饭,张丽爸爸又说起报纸上的实事,那个女同事不同意爸爸的一些观点,两个人便争论起来,开始张丽担心爸爸生气,因为他一向不许孩子们顶嘴,便瞪了那个同事几眼,结果她不管不顾,两个人争得热火朝天。
可是,令张丽意外的是,同事走后爸爸一个劲地夸奖她,说她为人爽快,后来又约她吃了几次饭,最喜欢和她聊天,没想到这个“好斗”的女孩子这么受老年人欢迎。这个女同事自己也说,在家里,她是最不听话的一个,却也是最受疼爱的孩子。这时,张丽才突然意识到,原来父亲也是害怕寂寞的,希望能与孩子们有正常的交流。
其实“尊老爱幼”的说法是针对封建大家庭的,用来维护家庭独特的权力体系和家庭秩序的,不是尊老,只是尊重权力。所谓父子、君臣,这种尊重,不是平等的人与人的尊重,如果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尊老的传统,二十四孝之类都是些极端的例子,没有人情味。比如俗语常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年轻人尊重老年人,这个尊重是基于权力的分配产生的。所以听话才成为尊老的方式之一。
也许并不是每一个老年人都能够严格区分爱与尊敬,但这两者之间确实有许多的不同。
因此,中国传统形式下的尊老爱幼并没有为家庭带来幸福感。
传统的“尊老爱幼”的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缺少起码的理解和沟通,其实并不会给家庭成员带来幸福感。我们的尊重与爱护其实都不是在平等的前提下做出的,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的陈少峰教授就针对夜班年轻人该不该对晨练老人“尊老”的问题表示:“为别人提供方便,是在对方处于弱势情况下的一种美德,一种道德要求。但是,道德判断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境。比如在晨练老人和夜班年轻人的这一情况下,老人并没有优先权,相反,上了一夜班的年轻人相对处于弱势。此时,年轻人不需要尽道德的义务。”旧的家庭模式和“尊老爱幼”的错误理解正在解体,但它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中国人尊老爱幼的思想在西方理念中处处碰壁,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事情,早在清朝时期,一些外国传教士就对这一理念表现出了怀疑和不理解。有一个名叫明恩溥的外国传教士,他以西方人的眼光这样讲述了几个中国传统的关于“尊老”和“孝道”的故事。他这样描述道:“有一个故事说,后汉时期有个男孩,6岁时去一位朋友家做客,朋友用橘子招待了他。这位懂事早的孩子见机略施了一下小技,偷了两只橘子塞进袖管。但当他鞠躬告退时,橘子滚落在地,这个男孩尴尬万分,但他却显得十分坦然。他跪在主人跟前,讲了一句让世人记住的话,这句话使他的名字被人们传诵了将近两千年:‘我娘很爱吃橘子,我要把这两只橘子带给她。’在西方人看来,这个男孩可以利用别的机会去满足他母亲对橘子的需求,但对中国人来说,这个男孩是尽孝的典型范例,因为他自幼就想着母亲,或许可以说,因为他这么快就编造出了一个借口。另一个晋朝的男孩,父母没有蚊帐,他8岁时想出一个好办法:他早早地上床,整夜安安静静躺着不动,也不打扇子,好让家里的蚊子只咬他一个人,让他父母睡个安稳觉。这个朝代另外还有个男孩,跟一个不喜欢他的后妈生活,但后妈非常爱吃鲤鱼,冬天又弄不到。他毫不犹豫地脱下衣服,赤身躺在冰面上,冰下的一对鲤鱼看了之后很感动,便在冰上钻了一个洞,并跳出冰面,为的是能让男孩烧给坏脾气的后妈吃!”
当我们以西方人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这些关于“尊老”的故事时,也突然会觉得有点匪夷所思了,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尊老爱幼”的思想会在崇尚自由的西方世界处处碰壁了。
家庭几代人之间真正的平等应该是“爱老尊幼”,或是更具体一点,就是“帮老辅幼”。老人需要帮助,儿童需要辅助,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帮”是非常具体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身体机能也会逐渐衰退。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的是体力帮助,小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帮助老人。社会也同样应该有各种机构组织随时为老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www.daowen.com)
相对于老人的“帮”,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是成年人的辅助。很多父母将喜欢或是控制当成爱,强加给子女,最终会对子女的身心发展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与其奢谈“爱”,还不如谈如何尊重儿童,辅助而不是管制他们的成长。
很多家长可能会疑惑地问:“孩子为什么要听我们的话?”
首先,我们应该考虑一下,在爱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行使我们爱的权力?
孩子是不是也是家庭权力系统中的一部分,爱让我们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有安全感。我们在要求孩子听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要事事听我们的话,我们听过他们的话吗?我们就某个问题讨论过吗?
我们几乎连尊重孩子都很难做到。尊重孩子的说法几乎每个做父母的都会赞同,这并不是一个特别新鲜的观点,事实上中国的父母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但是尊重孩子对中国父母来说,确实是一件不太容易做到的事情。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几个孩子在小区的一位老师家里学钢琴,这几个孩子都不想弹钢琴,几个父母也统一意见,只是想培养孩子的兴趣,绝对不是想强迫孩子,或者把孩子培养成钢琴家,但是现实是这些家长都承认自己还是没有勇气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轻易地说:“不想学就算了。”
一些家长在带着孩子见他人时,都喜欢对孩子说,一定要对叔叔阿姨问好。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也未必就是想让孩子和大人打招呼,只是希望表现“家教”而已。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所表现的“爱幼”,其实只是自我满足罢了。
在国外大家习惯称呼名字,如果有中国孩子叫别人叔叔,外国朋友听了可能还有点奇怪,以为和孩子之间有什么血缘关系。
如果父母感觉尊重孩子是一件不太容易做到的事情,不知道应该如何尊重,其实很简单——对孩子笑,不要用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孩子,不能利用孩子的错误通过指责孩子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要按孩子的思维做事,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滥用自己的人生经验,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
现在不听话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一些以孩子为主角的恶性事件,解决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如果用听话去要求孩子,这种情形只能越来越严重。“爱幼”可能会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但尊重,才能给他健康的心灵。
中国所强调的“尊老爱幼”,在强调人人平等的西方世界,这似乎确实有点行不通了。
机场摆渡车里孩子们忍不住要起身给看起来上了年纪的美国大叔让座,却没有得到称赞,而是“No,thanks”的拒绝。家长便悄悄提醒孩子,这是在美国,没有人想被看成是“老不中用”,在提供帮助前要询问别人是否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