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由之:让历史巨人重见光明

唐由之:让历史巨人重见光明

时间:2024-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此,刘庄再难见毛泽东的身影。这是一座极普通的宅院,位于西湖南岸,工作人员将毛泽东的住处仍称“一号楼”。当时,正值林彪一伙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从2月8日这天起,直到4月13日止,毛泽东在杭州共计留住两个月零五天。在飞机上,唐由之根据太阳的方向,断定飞机在往南飞。唐由之当时断定,这个病人一定是个很不一般的人物。果然,他的判断没有错,这个病人就是毛泽东。

唐由之:让历史巨人重见光明

毛泽东自1975年2月3日离开长沙后,当天便东进700公里,到达江西省省会南昌市。

在南昌的3天里,毛泽东处理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圈阅批准了中共中央关于取消军委办公会议,成立中央军委常委会的通知。根据这个通知,新的中央军委常委会的成员有:叶剑英、王洪文、邓小平张春桥刘伯承、陈锡联、汪东兴、苏振华、徐向前、聂荣臻和粟裕等11人。原中央军委办公会议主持人叶剑英,仍为新的军委常委会的主持人。

从这个名单中可以看出,在当时至关重要的由谁掌握军权的问题上,毛泽东仍将信任票投给了叶剑英、邓小平等多数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革命家;而王洪文、张春桥二人不仅是极少数,而且没有实职或实权,不过徒有虚名而已。难怪王洪文曾对此慨叹:“我最担心军队不在我们(即‘四人帮’)手里……”

历史证明:毛泽东的这个举措事关重大,非同一般。在他和周恩来都年迈多病,不久于人世的情况下,把军权交给何人,是有关国家命运的大事,证明毛泽东此举具有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十分巧合的是,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前途和命运的这个关键性决定,恰恰是在人民军队的诞生地——1927年“八一”起义的英雄城市南昌作出的。

2月5日,毛泽东从南昌启程向东,开始他下一段的行程。在经鹰潭上饶、金华等地后,毛泽东将抵达浙江省省会杭州——他此次“出巡”的最后一站。

建国后,杭州成了毛泽东最常去的一个地方。从1953年12月毛泽东首次来杭开始,他几乎年年南下,回回到杭,有时一年内要来杭州几次。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毛泽东共计来杭40余次,是他外出所到次数最多的一个省会。为此,毛泽东自己也说过:“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起初,毛泽东来杭州住在紧靠西湖的丁家山下的刘庄。这里原是晚清举人刘学询的私人庄园,故名“刘庄”。园内的建筑设计、室内摆设和庭院风格等,都隐隐透出一种闽广格调。当年的刘庄,曾享有“西湖第一名园”之誉。但因年久失修,古色古香的刘庄到建国初期已变得荒芜、破旧。

后来,根据毛泽东提议,工作人员将这里进行了一番“改造”:在院内及后面的丁家山上垦荒种植,开辟出一块块茶林、果园、菜地。这样,全无生机的刘庄才开始变了样。每天春天,园里山上一片桃红梨白,花香沁脾;每临秋季,这里又一派收获景象,到处果实累累,招人喜爱。

然而,毛泽东在一次大发脾气之后,断然“告别”了这所充满生机的庭院。

那是1961年春天发生的事情。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此前,毛泽东曾几次来杭州居住,为了表示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的决心,在这繁花似锦的山庄里,他竟没有一次沾过肉腥。1961年2月,当毛泽东再次来杭时,有关部门已将他住的“一号楼”进行了翻修。其工程在今天看来并非过分,不过是依照原来建筑的式样做了部分修饰,换去了多年的朽木破瓦,新漆了门窗雕栏。根据毛泽东工作、生活需要,在主要厅室添置了一批新的家具设备,搞了较多的内装修,仅此而已。但不料这些“举动”已远远超出了毛泽东内在的“标准”,引出他一顿雷霆震怒。

据说,毛泽东当天进到主宅“一号楼”,在转了一圈后,脸色变得铁青,目光吓人。他深思良久,猛地大吼一声:“败家子!”回头便对机要秘书叶子龙一挥手:“我们走,不住这里了!”说完,大步跨出楼厅。从此,刘庄再难见毛泽东的身影。

毛泽东离开刘庄后,便搬进了他在杭州的另一处住所——汪庄。这是一座极普通的宅院,位于西湖南岸,工作人员将毛泽东的住处仍称“一号楼”。

一九六三年四月四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妇女代表(右起:陆定一、聂荣臻、周恩来、毛泽东、蔡畅、邓小平、李富春、谭震林)

在这里,毛泽东主持起草或审定过难以数计的重要文件、文章等。如新中 国的第一部宪法草稿,就是他在杭州领导修订的。这类文稿审阅工作,一直伴随到毛泽东最后一次来杭。

在1966年至1971年“文化大革命”的几年中(1968年除外),毛泽东仍照例每年南下,每次都不忘来杭停留。在此期间,他曾借阅过《观堂集林》、《观堂别集》、《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古文辞类纂》和《续古文辞类纂》等古籍。唯有1971年9月,是毛泽东来杭未借任何书籍的一次“特殊例外”。当时,正值林彪一伙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因风云骤变,形势吃紧,毛泽东仅在杭州住了几天就离开了。

如果说,武汉的长江为毛泽东创下了他在建国后最多的游泳记录,那么,西湖周围的群山,则留下了毛泽东难以统计的攀援的足迹

从2月8日这天起,直到4月13日止,毛泽东在杭州共计留住两个月零五天。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一个主要“任务”,是继续检查、诊断眼疾。毛泽东晚年身体疾病比较多,其中眼睛的疾病最令他苦恼。一生靠眼睛读书写文章,靠眼睛洞察秋毫、高瞻远瞩的人,如今什么也看不见了,眼前的世界陷入一片朦胧的浑浊,这对于一个领袖,而且是一个生性敏锐、充满激情的领袖来说,该是多么的痛苦。

到了杭州,毛泽东的眼睛基本失明,因为是白内障,还有手术的可能,然而这个手术的对象不是一般人,所以手术前经过专家们反复研究病历才确定了手术方案。主刀的医生是北京中医研究院的唐由之大夫。

因为春节放假,唐由之还在家里休假。警卫局的同志专门到他家里请他做好准备,第二天将乘飞机出去执行任务。在飞机上,唐由之根据太阳的方向,断定飞机在往南飞。飞机即将降落时,他看到雷峰塔的旧址。作为杭州人的他,知道他执行任务的地方是杭州,可是到杭州来做什么呢?

这时飞机上有人对他们几位医学专家说,这次来是给毛泽东看病,毛泽东第二天要接见大家。大家一听,简直惊呆了,个个顿时激动万分。

第二天,唐由之跟着汪东兴到西湖畔的一幢别墅里,看见一个老人坐在沙发里,头发花白,眼睛没有什么神采,穿着一件旧浴衣,浴衣上打着补丁……他还在迷惑:难道这就是毛主席吗?外面不是一直说他老人家身体非常健康吗?(www.daowen.com)

他不禁想起1974年底的几次专家组织的会诊,那时他们专家们得到的只是病历,根本不知道病人是谁。唐由之当时断定,这个病人一定是个很不一般的人物。果然,他的判断没有错,这个病人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当时已经82岁了,还是努力要从沙发里站起来迎接大家。那一天毛泽东正患感冒,唐由之忙抢步上前说:“不敢当!不敢当!”但毛泽东还是执意站起来与大家一一握手。毛泽东同张晓楼大夫握手时,诙谐地说:“看来你的楼盖不大了,永远是小楼!”大家都笑了,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了。于是专家们开始为毛泽东检查,诊断为白内障。

“我一直有一种预感,这回的任务要落在我头上了。”唐由之回忆说,“果然如此,一想起这次任务的重大,我一个星期都睡不踏实。后来汪东兴叫我去上海准备医疗器械。”

唐由之发现毛泽东的房间里除了彩电,其他物品全是国货,连腕上的手表都是一块老“上海”牌。于是,他准备的医疗器械也全是国货。

准备好医疗器械,毛泽东已经回北京了。

医学专家们就在北京组织了一个7人医疗小组,由唐由之负责。这个决定是由周恩来和邓小平作出的。为了此事,中央政治局还开过许多次会议。那时周恩来已经患了膀胱癌,住在305医院。定下来后,他把唐由之叫到医院,详细地询问情况。“我切身感到周总理对毛主席的赤胆忠心,忘我的爱。周总理还要我从上海专门带回一副最好的人体骨架,他要亲自研究毛主席的病情。”唐由之深情地回忆着。

医疗小组的专家们把中南海毛泽东的一间书房腾出来辟为“阳光屋”手术室,进行消毒、准备。唐由之提出要注意毛泽东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毛泽东也开始为期10天的术前准备。一次毛泽东用餐,唐由之悄悄进去察看。毛泽东耳音特别好,马上问谁来了,服务员告诉他是唐由之来了,毛泽东笑着打招呼:“吃饭也要看?”他的饭菜很简单,一段武昌鱼尾、白菜菠菜、白切肉,一盘湖南人爱吃的辣椒酱。唐由之又一次去看毛泽东吃饭,毛泽东高兴了,说:“唐由之又来了?快,坐下一起吃!”

10天过去,要做手术了。毛泽东作息不分昼夜,累了就睡,醒来就工作。晚上8点,毛泽东一觉醒来,唐由之进去请示毛泽东是否准备好了手术,他一挥手说:“做!”于是大家忙起来。有人去通知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主要领导人,当时他们都在窗外看着。

手术室就设在毛泽东居住的“游泳池”住宅里。手术前,毛泽东叫秘书打开留声机,他要听岳飞的《满江红》,这是由北方昆剧院著名演员演唱的词曲。

岳飞这首词是毛泽东平时最喜欢的诗词之一,它词韵工整,朗朗上口,充满了爱国英雄者的悲壮情怀和大丈夫视死如归的气概。

这次手术,毛泽东嘴上没有说什么,心里明白,自己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而且是重病在身的老人,即使是小手术,也可能引起意外事故……音乐声起,在场的人立即明白了主席的用意,他用这首词曲稳定自己和医生的情绪,同时也用这首激昂的旋律激励自己勇敢地面对死神的挑战。

他从居室走向隔壁的临时手术室,这首歌正好唱到高昂处,毛泽东用手有力地握紧搀扶他的工作人员的手,好像表达了他不可战胜的信心和力量。毛泽东平静地走上了手术台,平静地等待医生的手术。悠扬的音乐在手术台前轻轻地回荡,空气开始缓缓流淌,像一条平静的河,把紧张的波浪慢慢熨平,直到手术进行了一半,工作人员才轻轻关掉机子。

手术很顺利地完成了,唐由之出去向周总理汇报。周总理说:“成功了,太好了!下一步一定要注意护理,不要有并发症。”

那天晚上唐由之就睡在毛泽东的外间。毛泽东睡了一小觉就醒了,唐由之随即进去。毛泽东问:“谁来了?”服务员说是唐大夫,毛泽东立即吟诗相迎: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原来这是鲁迅悼念杨杏佛的诗,毛泽东幽默地借用了“花开花落两由之”的诗句,来融洽他与医护人员的感情,缩短与他们的距离。

五天后,毛泽东的一只眼睛能看见东西了。那天,毛泽东别提多么兴奋,他叫工作人员扶他出去,他要看看中南海的湖水,看看广阔的天空。那天,医务人员都流下了眼泪……这蜿蜒而下的泪水,像无声的音乐,随着敬爱领袖飞向蓝天的视线,无声地谱写在大地上。

毛泽东的一只眼睛复明后,唐由之再一次去主席那里探视。这一次唐由之腼腆地提出了一个要求:说主席吟诵的诗,他不懂。想请主席写在纸上。

毛泽东听后,拿起笔,亲自把诗默写在纸上。没想到唐由之“得寸进尺”,请求主席将名字写上,主席欣然应允,并签下自己的名字:毛泽东。毛泽东还满足了医疗组医务人员的愿望,和他们一起合影。末了,毛泽东说:“再请你来,为我做右眼的手术。”

可惜毛泽东没有等到那一天,一年以后,他就逝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