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9月30日,周恩来带病最后一次主持建国25周年国庆招待会
公告全文不过二百来字,从起草到达成协议也不过只有几十个小时,可花费了相当大的气力。为了准确表达双方的意思,避免“谁先主动”这个问题,可以说是 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句话一句话地磨,已经不是在咬文嚼字了,而是在咬撇嚼捺,负责起草公告的黄华和章文晋,几乎到了把公告嚼碎了还能倒背如流的程度,才算基本定下来。可是最后定稿时,周恩来还在一遍遍地仔细琢磨措辞,考虑尼克松要求来华,我们才邀请,他们美国的面子难看,就将“要求”去掉,加上“获悉”,使这句话变成“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这一改动,基辛格喜出望外,拍手称好。当即就爽快地同意在他秘密离开中国的第四天,即15日同时由中美两国向外界宣布这个公告。
继这个惊天动地的公告后,世界的注意力都转向中国和美国之间,翘首等待美国总统把手伸过太平洋的时刻。
周恩来不卑不亢,面带笑容,等待着这只从太平洋彼岸伸过来的手,就在双方即将握住手的刹那间,杜修贤当机立断,率先按响了快门
1972年2月21日清晨。窗外的天色还没有亮透,灰蒙蒙的,中南海参加接待的工作人员便早早起身,开始忙碌起来。
尼克松访华的日子,不仅是中美史上的大事,也是摄影记者的大事。永恒的瞬间将系在摄影师的食指上,真可谓弹指千钧!
北京的早春二月,寒气依然逼人,空旷的机场上,卷过一阵阵寒风。大街上和往常一样安静。但是细心的人们还是从街头橱窗的报纸里,看到了尼克松即将来华的消息。
机场上一百多名记者,站在人工搭的架子上,耐心等待着历史经过长期准备后形成的伟大瞬间。
上午11点,尼克松的专机出现在北京机场上空。
候机厅旁的小休息室里,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已等候多时。天上银色的飞机扯着尖锐的呼啸,发出颤震的轰鸣,降落在主跑道上。这时周恩来率先走出大厅门,站在分支跑道边,跑道两边插着彩旗,陆海空仪仗队穿着大衣笔直地站在凛冽的寒风中。(www.daowen.com)
一会儿,飞机像辆硕大的车子,高展双翼,飞快地从主跑道驶上分支跑道,越跑越慢,最后停在离人群二三十米远的地方。……哗……哗,记者们一阵骚乱,只听见照相机、摄影机的碰挤声。飞机还未停稳,所有的机子却已贴稳在眼眶上了!
记者们屏息静气,紧张地等待大洋两岸历史性的握手!
舱门打开,第一个出现在门口的是满面笑容的尼克松,紧跟身后的是他的夫人。尼克松身着灰色的呢大衣,夫人则如一团火,鲜红鲜红的……
尼克松步子很快,他一会儿挥手,一会儿鼓掌,一只脚刚落平地,手就笔直地伸向二三米开外的周恩来。
周恩来不卑不亢,面带笑容,等待着这只从太平洋彼岸伸过来的手,就在双方即将握住手的刹那间,新华社摄影记者杜修贤当机立断,一锤定音,率先按响了快门,随后一百多部机子发出爆米豆的脆响。
“不卑不亢”是这次接待方针。为了能体现这一方针,杜修贤琢磨了不少日子,才周密细致地捕捉了这个难得的瞬间。
按照惯例,每次活动后两小时内,要将照片送给周恩来审阅。摄影记者选了一张握上手的,又选了一张没握上手的照片送审。周恩来拿着照片反复比较,最后拿出那张由杜修贤拍摄的没有握上手的照片,交给新华社发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