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技能迁移理论及实践-中学教育心理

技能迁移理论及实践-中学教育心理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解释了迁移现象中的一些事实,对迁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较好地解释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相比于传统迁移模式更能体现人类学习的特点,该理论已被证明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与教学理论。根据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

第三节 技能的迁移理论

人们在一种情境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影响到随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这叫知识的迁移。知识迁移指的是一种知识学习对另一种知识学习的影响,即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态度、策略和方法等对新知识新技能所产生的影响。这种迁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不论是顺向迁移或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都叫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都称负迁移。有关迁移的实验和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热点,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下几种: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的理论基础是智能心理学,它主张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这一理论认为,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智能如注意、意志、记忆、知觉、想象、推理、判断等组成的整体,每一种智能都是独立的实体,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此学说认为,某些学科可能具有训练某一或某些智能的特殊价值。因此教育的目的仅在于训练和改进心理的官能,而学习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这一观点在欧洲盛行了二百多年,但在20世纪初受到了实验研究的挑战。

2.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提出此观点。他认为只有当两种训练机能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的习得。也就是说,只有当两种学习的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时,才有可能进行迁移;并且,两种情境相同的因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伍得沃斯将相同要素说改为共同成分说,即两种学习活动有共同成分时,迁移才能发生。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解释了迁移现象中的一些事实,对迁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这一学说未能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内在训练状况,因此,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

3.概括说(www.daowen.com)

贾德提出的概括说认为,两种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他认为概括化的知识是迁移的本质,知识概括化水平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越大。这一理论解释了原理、法则等概括化知识在迁移中的作用,已涉及较高级的认知领域中的迁移问题,为迁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关系说

在迁移概括说的基础上,格式塔心理学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认为迁移的发生不在于有多少共同因素或掌握了多少原则,而在于能否突然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中的要素之间或原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才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关系说强调个体对关系的“领悟”是获得迁移的真正本质。

5.认知结构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即同化论)发展而来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变量(也称认知结构特征)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奥苏伯尔认为,先前的学习是指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的整体。这种整体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巩固性,间接地对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影响。研究表明,概括水平越高、包容范围越广的知识越有助于同化新知识,即有助于促进迁移。此外,原有认知结构越巩固,知识层次结构组织越严密亦有助于促进新的学习。

认知心理学提出,陈述性知识在人的大脑中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并贮存的,其层次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新知识的获得。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较好地解释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相比于传统迁移模式更能体现人类学习的特点,该理论已被证明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与教学理论。

根据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革教材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改进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