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行为主义学习观解析-中学教育心理

行为主义学习观解析-中学教育心理

时间:2024-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观解析-中学教育心理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重视从科学范式动物实验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学习规律。从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说,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学说,再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观察联结学说,通过这三代行为主义者的创造积累,展现出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不断完善历程。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

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语言行为、比较心理学、智力测验、人的本性、学习理论、动物智慧等。他一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建立了教育心理学的体系,共出版了五百余种书和论文。托尔曼在论及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时指出:“动物学习的心理学——更不必说儿童学习心理学,过去与现在首要的问题是同意还是不同意桑代克的观点,或者是对他的理论稍作修改的问题。格式塔心理学家、条件反射心理学家、符号式格式塔心理学家——我们所有的美国心理学家,似乎都或明或暗地将他的理论作为我们开展研究的起点。”[2]

桑代克受达尔文进化论联想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很深,提出了一种坚实的还原主义学习理论。他所做过的一系列实验如小猫迷笼实验、小鸡实验以及练习曲线、工作曲线、反馈、强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等,这些研究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奠定了基础,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经典范例,迄今仍对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桑代克根据大量的实验结果,认为动物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尝试和不断地错误的过程;在尝试过程中,逐渐把问题情境、成功反应、行为结果强化联结起来。由此,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联结理论。

首先,提出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桑代克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这些系统,下自26个英文字母,上至科学或哲学,其本身都是联结造成的。

其次,认为学习联结是通过多次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到最后成功的一种过程。桑代克在观察动物学习时发现,只要把猫放进迷笼,它就会很快作出反应并经过多次的尝试,最终学会打开迷笼。也就是说动物的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不断尝试和减少错误,并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他还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通过尝试错误的途径实现的。

再次,比较系统地总结出了学习定律。桑代克通过实验总结认为,动物与人的学习有以下三条基本规律。

1.准备律

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桑代克观察到,在他的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如果猫吃得很饱,把它放进迷箱后,它很可能不会显示出任何学习逃出迷箱的行为,而是蜷缩在那里睡觉。所以,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这就是所谓的准备律。在这里,桑代克讲的准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也是必需的),而是指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动机的准备。他认为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

2.练习律

练习律是指学习需要经过重复才能完成。桑代克认为,一个联结的使用(练习)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一个联结的废用(不练习)则会导致这一联结的减弱或遗忘。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使用而加强,因不用而减弱。但是最后桑代克经过严格的实验得出结论,只靠重复练习是不能加强联结的,缺乏练习也不见得会大幅度减弱联结,因此他在1930年之后放弃了整个练习律。

3.效果律

效果律是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后来,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因此他把前期的效果律修正为奖和惩的效果不是相等的或相反的,在某些情况下,奖励比惩罚更有效。但是桑代克并没有绝对摒弃惩罚的削弱后效,他否认的只是惩罚直接的削弱作用。

另外,桑代克还总结出了五条辅助定律,即多重反应定律、心向或意向定律、选择反应律、类比反应律和联想转移律。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教育界曾长期发挥过重要的影响。例如,“在一些数学教育家看来,就正是桑代克的理论为在数学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着的片面强调‘机械练习’的做法,或者说‘大运动量训练’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3]自桑代克的《算术的心理学》出版以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机械练习一直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即使就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设计而言,其仍然有着很大的市场。

二、斯金纳的操作强化学习理论

斯金纳(1904~1990)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学术界有人将斯金纳称为“心理学的爱因斯坦”。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

1.对学习本质的理解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

2.强化理论

在斯金纳看来,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在教学方面,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斯金纳把强化分成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积极强化是获得强化物以加强某个反应。斯金纳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就是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特定的强化列联。

3.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www.daowen.com)

斯金纳提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变化,当主体学习时反应速率就增强,不学习时反应速率则下降。因此他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的变化。在他看来,学习是一门科学,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则是一门艺术,是把学生与教学大纲结合起来的艺术,是安排可能强化的事件来促进学习,教师起着监督者或中间人的作用。斯金纳激烈抨击传统的班级教学,指责它效率低下,质量不高。他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对教学进行改革,设计了一套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方案。

斯金纳认为课堂上采用教学机器,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相比有许多优点。①教学机器能即时强化正确答案,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能加强学习动力。②教学机器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力求获得正确答案的愿望成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效率。③采用教学机器,一个教师能同时监督全班学生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④教学机器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循序渐进地学习,这能使教材掌握得更牢固,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心。⑤采用教学机器,教师就可以按一个极复杂的整体把教学内容安排成一个连续的顺序,设计一系列强化列联。⑥教学机器可记录错误数量,从而为教师修改磁带提供依据,结果是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学习时手脑并用,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由于采用机器教学必须把教学内容编成程序输入机器,因此,机器教学就是程序教学。斯金纳还提出了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

第一,教师应该明确要做什么。他认为程序教学要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应该把任务分解成一系列的小步子,并按顺序学习。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这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第三,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个别化学习程序,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

第四,应当结合上述方法将学习程序化,并随时提供强化,即及时的反馈。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的诱因,即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及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

斯金纳顺应时代潮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上的运用开辟了道路。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程序教学对美国、西欧、日本有较大影响,被广泛用于英语、数学、统计、地理、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但它在策略上过于刻板,注重对教材的分析,把教材分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程序教学着重于灌输知识,缺乏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间的探讨,不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程序教学只能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上世纪70年代以来直到现在,上述各国对程序教学法的研究从未中断,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教学中应用包括计算机在内的新技术手段在某些国家已日益成为现实,程序教学法是与此有密切联系的。

但是,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程序教学原则,“充其量只能被用以指导简单技能的学习,但学习却不能被等同于简单技能或习惯的养成”;学习“应是95%的智慧性学习辅以5%的习惯性学习”。[4]

三、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者人才济济,英才辈出。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班杜拉在上世纪70年代创立的观察学习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

班杜拉的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极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修正者,通过大量的对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系统地提出了一种以观察模仿为基础的社会学习理论,“为教育上素重身教重于言教的观念,适巧提供了学理依据。”同时,他对语言、社会规范、态度和情感以及自我效能感和大众媒体传播等问题的探讨,在世界各国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班杜拉被誉为是一位“行为主义的认知心理学者和行为主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者。”[5]

班杜拉从行为主义的科学立场出发,将认知因素和动机情感因素引入行为主义的理论从而建立了一种新的学习学说。班杜拉认为,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模仿学习。人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观察模仿学习避免了尝试错误的过程,从而缩短并加快了学习进程。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程。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主要有以下两个。

实验一:让儿童观看电影里一个女性成年人对一个充气人的攻击性行为,然后让他们再现。结果是所有儿童都能较准确地显示出榜样的攻击行为。

实验二:把4~6岁的儿童分成两组。两组儿童在电影中都看到一个成年男子演示四种不同的攻击性行为,但在影片快结束时,甲组儿童看到这个成人榜样受到奖励;乙组儿童看到的则是这个成人榜样受到惩罚。接下来,让儿童进入一间游戏室,里面放有一个同样的充气人及成人榜样使用过的其他物件。结果甲组儿童比乙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再组织两组儿童看完电影,回到游戏室后以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回想榜样行为,并付诸行动。结果两组儿童表现无任何差异。

在这两个实验的基础上,班杜拉认为儿童可以只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习得新的反应。榜样行为所得的不同结果只影响模仿表现,对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在关于影响学习的因素方面,班杜拉提出了著名的“三元交互作用论”观点(图3-1)。他反对传统行为主义的环境单向决定论,也不同意人本主义的个人自我决定论,而主张交互作用论。班杜拉认为,环境因素、个体因素与行为因素是交互决定的,在这些因素之间彼此相互影响、双向地交互作用。人的学习行为是这些众多因素交互决定的函数。

图3-1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论模式图

在观察学习的类型上,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上,班杜拉把学习划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和动机增强过程这样四个阶段。在教学方面,班杜拉特别强调教学示范作用在行为观察学习中的重要功能。在班杜拉看来,示范即观察所学习的对象。这种示范主要有真实的示范、象征性示范和创造性示范这样几种类型。同时他还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的四个步骤:①分析拟示范的行为;②建立行为的功能性价值并选择行为的示范者;③发展教学序列;④实施引导学习者认知和动作再生过程的教学。

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理论是西方当代心理学的新发展。其一方面继承了行为主义重视在设计严密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建立自己理论的优良传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行为主义的局限性,提出了一套十分严密而完整的学习理论体系。班杜拉的学习理论揭示了观察学习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人的行为习得的观察学习的途径,强调观察学习中的认知、情感中介作用,特别是自我强化和自我效能感对包括学习在内的人类行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他所提出的观察示范教学设计过程和步骤及其注意事项,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对于教育情境中的具体实验研究支持还比较少,其成熟性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补充材料3-1

最能引起儿童模仿的对象

根据班杜拉的实验研究发现,有五种人物是儿童最喜欢或最不喜欢模仿的对象:①儿童最喜欢模仿他们心目中最重要的人。这里所讲的“最重要的人”主要是指在他们生活上对其影响最大的那些人,如家庭中的父母,学校中的老师,伙伴中的重要人物等。②儿童最喜欢模仿与他同性别的人。在家庭中,女儿模仿母亲,儿子模仿父亲。在学校里,男生女生分别模仿男女教师。这种性别模仿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性别认同的重要学习历程。③儿童最喜欢模仿曾获得荣誉、出身高层社会以及家庭富有学生的行为。④在同伴群体中,有独特行为甚至曾经受到惩罚的人,并不是一般儿童最喜欢模仿的对象。⑤相似年龄和相同社会家庭出身的儿童,彼此之间喜欢互相模仿。

总之,三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上,他们普遍简化了学习的内部活动的复杂过程;在学习结果上,简化了人或动物学习的结果,把学习看成是若干兴奋点形成的通道;在学习条件上,大多注重了学习的外部条件而忽略了内部条件,强调外界刺激强化对学习的作用,“提倡用外部条件来控制学习过程,因此,他们一般都强调反复练习和复习的重要性,主张用外部的奖励与惩罚即积极的强化来控制学习。”[6]刺激反应与条件反射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个儿童不喜欢数学或外语的情绪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