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庙扒糕:深泽县三绝之一的美食

高庙扒糕:深泽县三绝之一的美食

时间:2024-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庙扒糕纪书强西河的肉糕、烧饼裹肉、高庙扒糕合称深泽县饮食三绝。高庙村的扒糕,是深泽县乃至周边县市众多群众喜欢的民间小吃,高庙村也是扒糕制作工艺的发源地之一。于是人们开始动脑筋尝试棱子面的各种作法和吃法,高庙扒糕由此产生了。高老寿生有六男一女,除女儿外,六个儿子均从事扒糕制作。高会生1969年出生,至今从事扒糕制作。以前深泽人赶集、上庙坐在扒糕摊上吃块扒糕视为莫大的享受。

高庙扒糕:深泽县三绝之一的美食

高庙扒糕

纪书强

西河的肉糕、烧饼裹肉、高庙扒糕合称深泽饮食三绝。高庙村的扒糕,是深泽县乃至周边县市众多群众喜欢的民间小吃,高庙村也是扒糕制作工艺的发源地之一。

高庙村制作扒糕,与该村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高庙村地处深泽县城东北5公里处的滹沱河北岸,原先村址在滹沱河北大堤以内,上世纪60年代才搬到了大堤以北,河边有村民们大量的河滩地。滹沱河上游建造水库以前,河道里每年来水,水撤以后老百姓们有种植棱子(荞麦)的习惯。于是人们开始动脑筋尝试棱子面的各种作法和吃法,高庙扒糕由此产生了。

高庙村扒糕制作工艺起源于清朝道光末年,该村高红起制作的扒糕从口感到风味最为独特,在他手里高庙扒糕成为了商品,延续至今已有160余年。

高红起将制作扒糕的工艺传给了儿子高老寿。高老寿1873年出生,在高老寿制卖期间,更进一步丰富了制作工艺,吃起来更加筋道、爽口,高庙扒糕的名气逐渐大了起来。(www.daowen.com)

高老寿生有六男一女,除女儿外,六个儿子均从事扒糕制作。长子高双印1911年出生,次子高丑子1914年出生,三子高双魁1916年出生,四子高星魁1921年出生,五子高小五1929年出生,六子高七胜1937年出生。六个儿子中,现只有高七胜健在。高七胜又把扒糕制作工艺传给了儿子高会生。高会生1969年出生,至今从事扒糕制作。

一个多世纪以来,以高家为代表的高庙村扒糕不仅在本县有一定影响,周边县市众多从事扒糕小吃摊点的经营者不少与高庙的高家有渊源。

制作扒糕的主料是荞麦面,加上花椒,小茴香等调料。制作方法:锅内加水(按水和荞麦面大约三比一的比例)烧开,然后掏出一半左右的水,把加入调料的荞麦面徐徐放入锅内,边放面边搅拌,小火均匀加热、搅拌,面发硬后用木棍在锅内划成若干小块,分批次加入掏出的另一半水,用小火慢慢熬制。 

待温度降至能用手模时,用手蘸着凉水,揪出馒头大小的一块浆糊团儿,拍成圆形烧饼形状,浸水放凉。技术的关键在于火候的掌握,既要熟透又不能有严重的锅巴,否则吃起来会有糊锅味。水和棱子面的比例也非常关键,棱子面放多了吃起来发硬,放少了发软,吃起来口感差,不筋道。
  吃的时候,用刀把做好的扒糕削成两头薄的菱形块,放入盘中,沾着用麻酱、香油、醋、蒜泥等配成的佐料。

俗话说:赶集吃扒糕,回家买烧饼(指烧饼裹肉)。以前深泽人赶集、上庙坐在扒糕摊上吃块扒糕视为莫大的享受。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凉皮、煎饼等外地小吃涌入深泽,但是扒糕作为本地历史悠久的小吃,仍没有失去其魅力。就连大席小宴,扒糕作为地方风味小吃也成了宴请宾朋好友的常用菜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