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八面山:大禹巡山已葬处,顶湖历久不枯

八面山:大禹巡山已葬处,顶湖历久不枯

时间:2024-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八面山是俗称,当地人说它八面威风,故而得名。大禹东巡会稽,且死于彼,葬于彼,到过八面山并非没有可能。八面山顶大体平缓,长约200米,宽约百米,中有一潭,称顶湖,也叫上湖,冬夏不枯。“金木鱼”石巨石下已堙塞的馨音洞八面山的人文景观颇多。八面山东麓,原有张国维墓。幼时,八面山古木参天,松涛阵阵,独自行于密林之中,浓荫蔽日寒意袭来,使人顿生退缩意。

八面山:大禹巡山已葬处,顶湖历久不枯

大盘山脉迤逦南行,跨越南江后,随手在东阳市境中部点了一点,留下一座形状酷似富士山的孤峰,这,就是八面山。

八面山是俗称,当地人说它八面威风,故而得名。文化人则因其形似“八”字而揣测得名之由来。考之史乘,才知道是因其八面凌空而取名。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卷之一·山川》说:“禹山,去县治东南四十五里,高八百丈,周二十里,在乘骢乡四十四都。平地中突起,八面凌空,俗称八面山。地书谓之五方旗,又为信土。中有禹王庙。相传夏禹治水时尝登此山,故又名夏山。”禹是夏朝的始祖,不难理解。八面山又名“八面看”。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卷十七·名胜》“八面看”条说:“八面看,即《山川志》所称禹山。堪舆家有观山之法,有金木水火土五星,及变体九星。诸山或仅得一体,惟此山八面看之,面面成形,诸体悉备。故《山水纪元》诸书因之为箝号。至其巅,则一览足尽西南之胜。”

故老相传,八面山周围原是一座大湖,上起湖溪,下迄金鸡泷,长约30华里。里坞旁边一山,人称海尖,即因古时汪洋一片中仅见其山尖而得名。大禹凿开金鸡泷后,壅塞之湖水奔泻而出,才形成现今之南江平畴。看一看湖溪而下的一系列地名,颇有几分道理。你看,湖溪,湖与溪连接处;湖沿,湖之边沿;湖头(中湖头、湖头陆),湖之上游;梁渡(良渡),渡口所在;上湖田、任湖田,湖边有田;下湖严,湖之下游;船埠头,码头所在。

大禹东巡会稽,且死于彼,葬于彼,到过八面山并非没有可能。但说八面山是他治水凯旋,将斗笠随手弃掷而形成,显然是将大禹神化了。

八面山顶的天门

八面山虽然海拔不高,只有523米,相对高度也不过400来米,但兀立平畴之中,秀出群峰之上,遂成一方胜境。自北而观,壁立千仞,有华山之险;从南而望,傲岸挺拔,有泰山之雄;西北远眺,则山脊如刃,有黄山之奇;东面仰瞻,则群山簇拥,俨然领袖矣。八面山顶大体平缓,长约200米,宽约百米,中有一潭,称顶湖,也叫上湖,冬夏不枯。忽悟南上湖之命名,不是此潭而来吗?南上湖者,其南有上湖也。山顶有一寺,名中天寺。解放前夕寺里还有和尚陆普洞(1902~?),那时寺里需要豆腐,和尚就会在山顶招呼。由于直线距离并不远,因此山下的人听得清楚,做豆腐的人家就会将豆腐送上山去。而我幼时登临,惟见断壁颓垣中有中天寺碑一块,高约人许,悄然矗立于藤蔓荒草丛中,碑上文字则漫漶不可辨。十来岁时,于山麓祖田土名“木勺田”处,捡得木章一枚,扁方,长约一寸,宽约六分,刻有“中天寺”三字,阳文,扁宋体。儿时只觉好玩,用墨水涂了到处乱盖。后 来此章不知所终,如果还在,应是一件文物。中天寺曾有过隆盛的岁月,可从四周几条至今犹存的山石砌成的“拜佛路”得到验证。香客大多来自嵊县等地,寺毁僧离之后,仍陆续有人进香。20世纪60年代初,蒋介石筹划反攻大陆,大陆阶级斗争的弦绷得正紧,备战防特搞得草木皆兵。一个秋夜,星月无光,忽然发现八面山顶有火光,莫非蒋帮特务空投了?于是各村民兵迅速集合直扑山顶,到了那儿一看,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是几位嵊县老妪在中天寺废墟上顶礼膜拜呢!

八面山顶的“上湖”

八面山的南北山腰都有凉亭供人歇息。北边的凉亭仍在。南边的凉亭“大跃进”时被拆毁,二十来年前复建。亭前一巨石,形若鲫鱼,人称“金木鱼”。其下又一巨石,在不同部位叩之,声音有别,有如乐音;石下有一深穴,可藏数人,人称“馨音洞”,日寇盘踞东阳时成为百姓藏身之所。将石子掷入洞内,叮咚作响,放牛娃觉着好玩,常以石投之,年长日久,渐渐堙塞了。

“金木鱼”石

巨石下已堙塞的馨音洞

八面山的人文景观颇多。其西北有大智院,俗称大智寺。楹构百间,气势恢弘,为祀南朝梁征南将军申屠狄而建,已历时一千四百多年,比享誉海内外的天台国清寺还早。1958年“大跃进”时作了南上湖公社的养猪场,其后弥勒殿、大雄宝殿建筑被拆,仅余一溜七间东厢房。寺内和尚东奔西散,只留下夏炳火一人。夏氏子孙满堂,不知为何恋此不去。1967年秋,火起,将剩余建筑化为滚滚黑烟,只剩得残垣断壁,夏氏也葬身火海。千年古刹仅留下几许唐砖宋瓦供人凭吊了。(www.daowen.com)

大智院西行数百米,土名“里坟”,有一庵,名“静修庵”。庵内塑像狰狞可怖,幼时经过,常常避之而行。庵下数百步有都督堰,是东阳也是浙江最早的进士厉文才倡建,引南江水灌溉千亩良田,造福一方一千三百余年。堰旁有石狮桥。此桥原是大智院住持大恒募资而建,咸丰年间修成。1910年被洪水冲坏,两年后重修,但三十年后毁于壬午洪灾。四年后民间集资重建,历时三年而成。八面山东麓,原有张国维墓。张氏为明末兵部尚书,明亡后继续抗清,赍志而殁。

从史料中获知,八面山顶原有大智寺所辖的中天庵,南宋初年建造,清代重修;还有禹王庙,唐代就有。山顶西南侧有一红色巨岩,人称“红岩头”,中有石洞,空间与一间小房子相仿佛,塑有一像,不知是何方神圣。洞内阴暗潮湿,疑有毒虫蜂蝎之类,不敢进,只在洞口一探。

幼时,八面山古木参天,松涛阵阵,独自行于密林之中,浓荫蔽日寒意袭来,使人顿生退缩意。茅草丛密,时有狼群出没。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砍伐山上树木作烧炭之用,原来一眼望去不见缝隙的山顶古木,被砍伐殆尽,山顶遂成秃头。现今山顶南侧一棵合抱的大树为当年孑遗。大约此树当年细小歪脖且长于危崖,伐木者瞧不上眼而大难不死。

那时我家面山而居,登楼而望,林木在斧锯声中纷纷倒地,截成段后擂滚而下,若遇凸起的岩石就蹦起老高,发出叮咚之声。炭窑则因地随形而建,我村干楂山与浅山顶接壤处就曾有一窑,高八九尺,深四五尺,70年代初才将其推平,种上桑树。入暮,看八面山及南上湖那边的山上烧炭炉火处处,映红夜空。木炭用于冶炼南江洗取之铁砂,一因铁砂含铁量低,二因木炭燃烧温度不够,再加上冶炼工艺原始落后,炼出的是一坨坨黑褐色的似铁非铁的东西。这东西形如蜂窝,七窟八窿,样子奇丑,人们称其为“铁屙”,弃于沙滩。由于边缘锋利,行走时惟恐触及。这“铁屙”一直到70年代末才消失。炼铁的所在就在石狮桥头南侧,那时“高炉林立,日夜人声鼎沸,俨然钢城。不过红火了不足一年,没炼出一斤像样的铁,却把千家万户好端端的铁锅炼成了一堆堆“铁屙”。

“大跃进”以后,八面山就如同被剥去了衣裳,山岩泥土赤裸。随之而来的是大修梯田,从山脚一直修到山顶,说是要将八面山变成花果山,自山顶而下,分布在四面山坡的“毛主席万岁”、“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的大字几十里外就能看见。这些空心字要由外及内种上四季鲜果,既可让人一年四季观赏这几幅颜色随花而变的标语,又可一年到头品尝时鲜水果,描绘的前景确实诱人。南坡的标语过了六七年才消褪,东坡西坡北坡几条标语,大约因地形复杂未及完成。

60年代中后期,号召绿化荒山,八面山才渐渐有了生气,部分山坡重新出现了林木葱茏的景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液化气和电炊具进入千家万户,人们不再将柴禾作为煮饭炒菜必不可少的燃料山林逐渐得到休养生息,但恢复“大跃进”前的景观尚需时日。

80年代,人们在山顶重修了禹王庙和中天寺。1990年,山顶矗立起电视差转台,几百万年来,峰顶第一次有了现代建筑,通了电。寓台的吕秋文先生捐资在山顶西北侧修了一间亭子,绿瓦红廊与青山碧水相映,登临远眺,南江蜿蜒如带,村落星罗棋布,的是绝佳所在。进入新世纪,横店集团斥资美化八面山,植嘉木于峭壁,播异草于芳甸,拓通衢于山腰,缀亭榭于岗岭。在原为我村山锦头所辖的土名大坟、干楂山、平岩头修了八面山庄,造了别墅群,让游客吃农家菜,喝农家酒,住石屋别墅,早起登山,落暮垂钓。原先属于我村的三个水塘连成一片,形成开阔的水面。“肚脐里”那边则是八面山森林公园所在,新挖了金牛湖。而浅山顶之小水库也成了一处景点,粼粼碧波,曲径回廊,风光旖旎。70年代初开挖之时我也在那里出过力,流过汗。南麓上城村后的山坡上,挖土机、推土机在隆隆奔忙,高尔夫球场将在那里诞生。八面山,正步入亘古未有的辉煌。

身为八面山下人,自呱呱坠地以至少年求学,与此山日夕相对。孩时常常上山放牛,在八面山的怀抱里嬉戏奔逐。年近花甲,时光忽忽已逝去五十余载,而八面山依然静穆地俯视着它的子民们。忽然悟得山河才是真正的主人,人不过是匆匆的过客。而在过客的眼中,这五十余年光阴,八面山的变迁也够大的了,也够令人感慨万千的了。但愿八面山在这太平盛世更加充满活力,更加美丽动人,如此,则八面山幸甚,八面山下的子民们幸甚!

禹王庙 

名声显赫的八面山顶“金水牛”石,所见为牛尻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