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潮汕味道:护国菜羹-潮汕味道

潮汕味道:护国菜羹-潮汕味道

时间:2024-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护国菜羹又叫“护国菜”,原料常用番薯叶,也可用苋菜叶、通菜叶或厚合叶等。宋帝昺吃后大为称赞,因而赐名“护国菜”,以期军民吃后解除饥渴,重振军威,保卫大宋江山。而我根据《宋史》等的记载和护国菜羹的烹饪特点,判断这一传说应该是可信的,不过护国菜的原始形态应该是野菜羹,番薯叶只是后世在传承中出现的代替物而已。护国菜羹护国菜羹反映了潮汕饮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很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潮汕味道:护国菜羹-潮汕味道

(替换菜肴:厚菇芥菜、玻璃白菜、八宝素菜、银鱼焖白菜、猪肉苦瓜煲)

护国菜羹又叫“护国菜”,原料常用番薯叶,也可用苋菜叶、通菜叶或厚合叶(君达菜叶)等。现代多用搅拌机将菜叶搅烂成泥,再用上汤和云腿等高级配料烹制,有些餐馆甚至用绿色的菜羹和白色的蟹肉羹做成太极图案,称为“太极护国菜羹”。护国菜羹的特别之处不在于滋味而在于下面两点:第一,凝固了中国古代“羹”的最典型的做法。第二,跟宋嫂鱼羹、宫保鸡丁之类的名菜一样有一个传奇性的典故。

在古代,羹是指用肉、菜加少量米或面煮成的薄糊状食物。羹主要是用来配饭的,《礼记·内则》说:“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意思是说:羹和饭都是日常的主要食物,无论是诸侯还是庶民大家都是这样吃的。传统护国菜羹遵循的正是这种古法,要将菜叶烫熟后略为剁碎,与配料同煮至将熟时加芡成为浓汤。有趣的是,每年正月初七潮汕人每家每户都要煮食的“七样羹”,虽然源于南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过的古代河南中州的“七样羹”习俗,食物也带有羹这种古称,但因为所做的杂菜汤最后没有勾糊,所以反而不像古代的羹菜。

有关护国菜羹的传说是这样的:南宋末年,宋帝昺流亡到潮州南澳岛时,当地人胡乱摘了些番薯叶煮成菜羹给他吃。宋帝昺吃后大为称赞,因而赐名“护国菜”,以期军民吃后解除饥渴,重振军威,保卫大宋江山。但由于在宋代番薯还未引进中国,有人据此怀疑传说的真实性。而我根据《宋史》等的记载和护国菜羹的烹饪特点,判断这一传说应该是可信的,不过护国菜的原始形态应该是野菜羹,番薯叶只是后世在传承中出现的代替物而已。

以护国菜羹为例,我们发现潮汕饮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很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著名的凤凰水仙,民间经常称为“鸟嘴茶”或“宋种茶”,传说宋帝昺南逃时路经凤凰山,喝了当地一种叶尖似鹪嘴的茶叶后随即解渴生津,后人因此才广为栽种。清顺治吴颖的《潮州府志》则记载:“中秋玩月,剥芋食,谓之‘剥鬼皮’。”民间还将吃芋头称为“食胡头”,反映了潮州人民对元朝统治者的痛恨和反抗。同样是芋,到了清代,又有讲述林则徐将滚烫却不会冒烟的热芋泥当成厉害武器,让洋人出尽洋相的故事。潮汕另一种很有名的民俗食物咸薄壳俗称“凤眼鲑”,同样也有相关的美食传说附会到明朝正德皇帝的身上。总之地处省尾国角的潮州,历史上有很多来自中原的移民和遗臣,他们喜欢怀念前朝的历史,更喜欢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想象着如何去爱国。

护国菜羹

护国菜羹反映了潮汕饮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很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照片提供:厦门嘉和潮苑大酒楼)

厚菇芥菜

无论是厚菇大芥菜还是素菜荤做这种烹饪技巧,都堪称是潮式菜系的特色。

厚菇芥菜所用的芥菜又叫“潮州芥菜”、“包心芥菜”或“大菜”,带叶的时候状似椰菜。每年冬季,潮州人都会大量种植并用于腌制咸菜,鲜吃主要是做成厚菇芥菜煲。潮州人对芥菜是很看重的,旧时潮州女子如果想嫁个好丈夫,就会在春日悄悄跑到菜地里,坐在芥菜上面,口里默念:“坐大菜,明日选个好夫婿!”这就是当地有名的坐大菜习俗。如果某个人时运不济,也可以用“种大菜生姑蝇(一种病害),种地豆(花生)独粒仁”来形容厄运。

传统的厚菇芥菜做法很复杂,将芥菜心切为两半后要先过苏打水并经过油炸,然后加老母鸡、排骨、虾米、干贝、火腿和冬菇一起焗炖,入味后将炖料拣去,将炖好的芥菜心摆盘,用冬菇围边,原汁炖汤勾芡加包尾油后淋在芥菜心和冬菇上。有位老派厨师曾跟我说,要让芥菜吃起来无渣一定要先经过油炸。另一款潮菜名肴玻璃白菜,传统做法跟厚菇芥菜大同小异,白菜胆也需要经过油炸然后与老母鸡、排骨等同炖,完成后再将炖料捡去不用。(www.daowen.com)

对于传统潮菜的一些饮食理念和烹饪技艺,我是主张要重新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以上面所举的厚菇芥菜和玻璃白菜为例,我认为可以也必须对烹饪过程进行一些改进:第一,可将炖料预先制成上汤。这样做不但免去将炖料与菜同炖又捡去的程序,还能更有效地提取炖料的营养成分,同时因为处理上汤时有除油和过滤的环节,成菜的汤水会更加清鲜,形状更加美观。第二,原料蔬菜不经过油炸。第三,不加包尾油。后两种改进主要是基于现代人崇尚清淡和健康的理念。我认为只要选取原料时讲究一些,芥菜去掉老硬的外叶,白菜只选鹅黄的嫩心,再经过适当的蒸煮,成菜同样能够嫩滑无渣,入口即化,不一定非炸不可。至于包尾油,只是为了成菜亮丽好看,有违健康和清淡的原则,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早已加以驳斥并主张废除了。

潮菜这种先加老母鸡和排骨等炖料入味,上菜时又将肉类弃去,使成菜见菜不见肉,看上去像是一道素菜,吃起来却是肉味香浓的做法,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饮食理念,称为“素菜荤做”。潮州人所谓的素菜并非斋素的食物,只是指看不见鱼肉类荤腥的食材而已。潮州人做菜,最讲究的是“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老母鸡和火腿都是“有味”的食物,芥菜和白菜则都是“无味”的食物,烹饪之道,就是使有味之物和无味之物共处一炉,损有余而补不足。

最著名的素菜荤做菜肴称为“八宝素菜”。八宝素菜要用到莲子香菇、干草菇、冬笋、发菜、大白菜、腐枝、栗子总共8种植物性的原料,按理成菜应该是斋素才对,但其实不然。根据传说,清康熙年间潮州开元寺曾举办过厨艺比试,意溪别峰寺的厨子深谙素菜荤做之道,懂得荤和素结合起来后味道将会更加鲜美浓郁,就事先用老母鸡、排骨、干贝、火腿等荤料(一说是用蛇肉)熬制出上汤,然后吸附在毛巾中躲过检查,做菜时才将毛巾的肉汤煮出并加到菜里。故事的结局当然是这个使用液体味精的厨子夺得了第一名。我认为八宝素菜的故事集中反映了潮州人这样一种饮食理想和追求:为了达到味的最高境界,敢于打破一切固有的界限和秩序,包括冒犯清净威严的佛门

已故潮菜大师朱彪初曾将传统潮州菜中这类素菜荤做的菜肴称为“高级素菜”,潮汕人也不将其看成是普通的蔬菜而是视为高档的菜肴,比较著名的还有莲花豆腐、棋子豆腐、金钱冬瓜、绣球白菜、烟筒白菜、寸金白菜、鸡油白菜等,其他如虾米焖笋条、银鱼焖白菜、干贝焖萝卜,也都可以看成是素菜荤做的演变。

银鱼焖白菜

和虾米焖笋条、干贝焖萝卜一样,银鱼焖白菜可以看成是素菜荤做的变化。我自己觉得吃起来比玻璃白菜还美味

有一句叫“乞食婆想食笋粿”的潮汕俗语,意思是“异想天开”。笋粿是潮汕的一种著名的小吃,粿皮用大米粉做成,粿馅主料是竹笋、虾米、猪肉和香菇。笋粿用料昂贵,味道鲜美,过去连普通百姓都不易吃到,哪有吃剩给乞食婆的道理?因为竹笋与虾米的组合堪称绝配,虾米焖笋条如果沿用粿馅的配方做出来肯定也是很合味的。但是,跟小吃的馅料相比,菜肴在色香味形各方面都更讲究。具体到虾米焖笋条这道菜肴,这些讲究包括:第一,选取鲜嫩竹笋中段,去笋皮后切成筷尾粗细约5厘米长的笋条,如切太细反倒没有口感。第二,同样为了成菜好看,猪肉只能先熬成上汤或与笋条同焖后捡去;或改用鸭汤或鸡汤焖熟。第三,为增加香味,虾米和香菇要浸泡过并用鸭油或鸡油炒香;成菜要勾薄芡。第四,为使颜色好看,上菜前可加入斜切的葱段。

最后要推荐的是猪肉苦瓜煲。这道菜近百年前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已经有了记录,说苦瓜又叫君子菜,“盖因其味苦,但与猪肉共煮,则变其苦味,一似君子刻己而不苦人,故有君子之名。潮人甚嗜食之”。因食苦瓜而被看成是奇异食俗,说明在当时除了潮州人之外是很少有人嗜食苦瓜的。做猪肉苦瓜煲的要诀是将苦瓜与猪肉慢火煨熟。奇妙的是煨过猪肉的苦瓜苦味会减少,而煨过苦瓜的猪肉却一点都不苦,这也正是君子菜得名的原因。

猪肉苦瓜煲

近百年前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已经记录了潮州人用猪肉煮苦瓜的食俗。(照片提供:上海大有轩酒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