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秦始皇,人们总想到他统一六国,也想到他焚书坑儒。其实,焚书坑儒只是秦始皇暴政的一个缩影罢了。秦始皇的残暴并不始于灭六国后,镇压弟弟成的叛变以及平嫪毐之乱中,他已经大开杀戒,毫不留情。一统天下后,他的残暴又无人可以约束了。
先来说说焚书。
焚书与杀人无关,却是思想专制的象征。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仆射周青臣拍马屁说:“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这话秦始皇爱听,十分舒服。岂料有个人顽冥不化,博士淳于越对周青臣说的不以为然,他引经据典,说商、周之所以国运长久,原因就在于分封子弟功臣,以为朝廷的枝辅。倘若皇室子弟没有权力,那么朝廷要是出了什么权臣,有谁可以匡救呢?他的结论是:“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对于实行郡县制或分封制,争议还没完。其实不管是哪种观点,本意无非是要维护皇室权力不被动摇,只是见解不同罢了。不过,淳于越这种老夫子的话,秦始皇听了不舒服,老子都功盖五帝了,你还说要“师古”,那不是说古代君王比朕还强吗?
丞相李斯自从老鼠身上悟出“环境决定论”后,就深知要站对边、靠对人的道理。他马上站出来,义正词严地批驳淳于越的“谬论”,他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把淳于越的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并扩大打击面。
政治斗争的玩法,在秦朝时就被李斯玩熟了。
李斯继而提出来:除秦国之外的各国史书,都应一律焚毁;除了博士官外,民间有私藏《诗》《书》及诸子百家者,都应在规定时间内上缴烧毁;私下谈论诗、书者一律砍头;以借古讽今者族诛;官吏知情不报者同罪;命令下达三十天内不烧掉的,在脸上刺字,罚四年筑城劳役。只有哪些书不用烧呢?医药、卜筮、种树的书可以保留。
这不明摆着是愚民政策吗?李斯好歹也是大儒荀子的学生,也算是知识分子,竟然要把中国文明的瑰宝、思想的精华统统烧掉!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维护帝王的统治,扼杀了学术自由,以专制思想钳制人民,分明是投秦始皇之所好。
秦始皇当然同意了,人民思想简单了,就不会想造反了。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文化大浩劫,不仅仅是烧了一些书,而是春秋以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思想被扼杀。先秦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的巅峰,在之后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之学术没有过先秦时代的繁荣,也从未诞生那么多堪称世界级大师的文化巨人,这些文化巨人中有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等;有墨家的墨子;有道家的老子、庄子;有兵家的孙子;有法家的韩非子等等,他们那些光辉的思想照亮历史的天空。后世虽有文化昌盛之时代,却从未有如此多具有原创力的思想家,在思想上也难以企及先秦的高度。秦的统一、焚书事件标志着中国文化黄金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两千年思想专制时代的到来。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秦始皇的一大爱好是大兴土木建宫殿。秦曾多次迁都,宫殿很多,但秦始皇还不满意。在征服六国期间,每征服一国,他就仿造该国的王宫,在咸阳再造一座。这么一来,各个国家不同的建筑风格艺术都齐聚于咸阳。统一天下后,他又在渭南造了一座信宫。每次大兴土木,都是苦了百姓,但独裁者对人民疾苦不闻不问。与阿房宫相比,前面所建的宫殿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觉得咸阳人太多,皇宫太小了,不够气派,应该建一座奢华、富丽的大宫殿。于是他在渭南上林苑又建了一座史无前例的大宫殿,这就是著名的阿房宫。
其实阿房宫并不是整个宫殿群的名字,这个宫殿群叫“朝宫”,阿房宫只是其前殿。但是阿房宫太有名了,以至于后来人家索性不叫朝宫,而叫阿房宫了。说到阿房宫,自然令人想到杜牧有名的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光说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容一万人。宫前立有十二金人,所谓金人,就是铜人,秦灭六国后,收天下之兵器,铸成十二尊金人,每尊重达二十四万斤。宫殿的大门是用磁石做成,干吗用呢?防止有人携带武器入宫。遇刺多次的秦始皇学乖了,用科学武装自己、保护自己。(www.daowen.com)
我们且来回顾秦国的大工程:万里长城、遍布全国的驰道、大型水利工程,大宫殿等等。这得需要多少人力呀!如果说前几项事关国防、民生不能不为,尚可理解,不断地大兴土木则纯粹是满足皇帝个人欲望。除了建生前居住的宫殿外,秦始皇还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死后的住所:秦陵。
秦陵修筑时间很早,历时很长。秦始皇把陵址选在骊山,在他统一六国后,征用七十万人修墓。这七十万人,绝大多数是被处宫刑、徒刑的人,这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当时秦之法律是何等苛严,动不动就要判宫刑或流放。
秦始皇墓高五十多丈,方圆五里有余,墓基建得很深,且用铜液灌注。墓中建有宫殿,摆满奇珍异宝。为了防止有人盗墓,墓中居然还设置有机关,遇到盗墓者时,机关会启动,射出利箭。同时还用水银造江河湖海模型,还有天象、地形模型,几乎成了一个小宇宙。看来秦始皇就是到了地下,也得有个皇帝的样子,也是天地的统治者。墓室阴森黑暗,故而还有长明烛,以人鱼膏为燃料,不过可想而知,这个长明烛早就灭了。
两千多年来,秦陵始终保持神秘的色彩,直到秦陵兵马俑的出土,才令世人震惊于秦代的文明。兵马俑出土大量的文物,俑坑规模之大,俑像造型之精美都令人叹为观止。在任何史料上,都未提到有兵马俑的存在,可想而知,当年修陵的保密工作确实做到位了。光是兵马俑已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而秦始皇墓建造之奢华,又不知要超越兵马俑多少。如此伟大的工程,背后又有多少人的血泪,有多少的孤魂,有多少的白骨!
秦始皇一生恐惧一件事:死亡。
他一面大修自己的陵墓,一面不断派人寻找长生不老的方子。倘若最后都是死亡的结局,一生的荣耀将只是浮云。他找了许多江湖术士,其中有两个术士,一叫侯生,一叫卢生。两人骗吃骗喝,骗到最后,知道不能蒙混过关,便散布说皇帝“天性刚愎自用”,“乐以刑杀为威”,“不闻过而日骄”,讲这么多干什么呢?“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找不到长生不老的仙药,不是术士没本事,是因为秦始皇这个人太贪恋权势,不能清心寡欲。这些话固然是实话,但也是术士们脱责的借口。侯生与卢生两人逃之夭夭了,秦始皇大怒,这两个小子胆敢说我的坏话。暴君的想法很简单,看来说我坏话的人是很多的,得做个清查才行。
于是秦始皇找到御史,令他调查咸阳城内诸儒生,有没有妖言惑众。这些个读书人,多数也没有骨气,一被抓起来,为了脱罪,争先告密。有些人可能是“吐过槽”,有些人可能是被陷害。秦始皇才懒得去辨别,他大笔一挥,亲自圈定四百六十余人,全部活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坑儒”事件。
在秦始皇骨子里,对读书人比较害怕,因为他们有思想武器,与之相比,愚民容易管得多。又是焚书,又是坑儒,杀鸡吓猴。后世有一首诗讽说:“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你秦始皇老怕读书人造反,杀了读书人,只是后来刨了秦国墓的刘邦、项羽,原来都是不读书的家伙。
秦始皇坑杀儒生时,长子扶苏曾站出来劝道:“这些儒生都是学习孔子,现在父皇要用重法来罚治他们,儿臣唯恐从此天下不安了。”始皇大怒,索性把扶苏打发到北疆,让他去监督蒙恬。因坑儒事件,扶苏被调离都城,后来失去继承大统的机会,同时秦国也失去了机会。这一连串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实际上有某种因果贯穿,在秦始皇挖掘四百名儒生的坟墓时,他也在亲手挖掘帝国的坟墓。
战国末年著名军事家尉缭对秦始皇有这么一段评价:“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司马迁的《史记》也有一段说法:“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秦始皇实际上对谁都不信任,他只信任自己。为了控制这个庞大的国家,他任用酷吏,采取严刑峻法。正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说:“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他对人的猜疑到什么地步呢?到其晚年,他听信术士的话,行迹诡秘,从不让臣下知道他到哪去了。随从人员有泄露其去处者,杀无赦。
有一回,他前往梁山宫,在山上远远望见丞相李斯的车队。李斯这个人不太检点,配备的车马太多,秦始皇看在眼里,十分恼怒。后来有人便偷偷跑去告诉李斯,说皇帝对他车马标准有意见。李斯大惊,赶紧自动缩减车队规模。岂料皇帝得知后大怒,说:“肯定是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下令调查,没人肯承认。恼怒之下,秦始皇把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全部杀死,其残暴如此。
当时的秦王朝,沿用商鞅以来的高压政治,法网严密更胜前朝。光被拉去南方作战的囚徒与修骊山墓的刑徒,加起来就上百万。想不犯法,真难!因此,许多人索性跑去当强盗。我们可以从秦汉之际的英雄人物故事中,看出当时犯法是一件何等容易的事,你不知不觉就触犯法令了。
比如说领导秦末大起义的陈胜、吴广,天雨失期,按律当斩,没按时去服役,就是死罪一条。刘邦也曾落草为寇,原因与陈胜相似,带去服役的人逃了,他自己不逃还有命吗?起义军将领英布,也是犯了事,被判了黥刑,后来还称为黥布。反过来说,这些人后来为什么都走上造反之路,不造反有活路吗?根本没有。这就是当时暴政的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