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国政变致元气大伤,魏兵趁势袭

秦国政变致元气大伤,魏兵趁势袭

时间:2024-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厉共公去世后,其子秦躁公即位。秦国庶长晁伙同一帮大臣,围攻秦怀公,秦怀公在绝望中自杀身亡。政变总令国家元气大伤,这也给了敌人可乘之机。秦灵公趁魏兵尚未站稳脚跟,便率大军气势汹汹赶来,双方大战于少梁城下。三个堡垒遥相呼应,全面夺取秦国河西之地的时机已成熟。魏文侯将其提拔为西河郡守,全权负责河西战区的军政。击破秦军的方法是利以诱之,设置伏兵,在其阵势混乱后果断出击。

秦国政变致元气大伤,魏兵趁势袭

在整个春秋时代,东方诸侯政变频繁,被孔老夫子斥为“礼乐崩坏”的年代。然而西方秦国君主制居然稳如泰山,一起政变也没有。不过到了战国时代,秦国也终于迎来一起政变。

秦厉共公去世后,其子秦躁公即位。秦躁公在位十四年,于公元前429年去世,传位给弟弟秦怀公。仅仅四年后,秦怀公便死于非命。秦国庶长晁伙同一帮大臣,围攻秦怀公,秦怀公在绝望中自杀身亡。这起政变,在史书上只是轻描淡写,我们无法了解更多的内幕。政变过后,秦怀公的孙子秦灵公即位。

政变总令国家元气大伤,这也给了敌人可乘之机。

很快,秦灵公便遭当头一棒。

魏文侯正在释放战争的信号。

秦灵公六年(前419),一支魏军偷偷渡过黄河,在黄河西岸修筑起一座城堡,名为少梁城。很明显,魏文侯要以少梁城作为进攻秦国的桥头堡。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秦灵公趁魏兵尚未站稳脚跟,便率大军气势汹汹赶来,双方大战于少梁城下。这次战役的胜负,史书上没有明确记录。不过从次年魏文侯重修少梁城的记载来看,魏军是保住城池,但城邑受损严重。

这是秦魏战争的开始。

为了遏制魏人,秦灵公在少梁北部修筑两座城邑以为防备,一为籍姑城,一为繁庞城,以威胁魏在黄河西岸的桥头堡。两城刚刚建成,秦灵公便去世,保卫家国的重任便落到秦简公身上。

不过,魏文侯很快就让秦国新君主蒙羞了。他派儿子魏击率领军队包围繁庞,一举击破,并把城里的秦国人赶出去。

魏文侯显然是吸取秦晋战争的经验教训。在春秋时代,晋国军事力量要远强过秦国,为何不能重创对手呢?魏文侯认为晋国没有在黄河西岸修筑足够多的城堡,没有这些军事支撑点,就无法持久作战,因而打了胜仗后,也无法在河西长久立足。要彻底打败秦国,就必须尽量多地筑城,以堡垒战术蚕食秦国的土地。

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魏文侯于公元前409年,在少梁城以南约八十公里处筑临晋城,在少梁西南约五十公里处筑元里城。三个堡垒遥相呼应,全面夺取秦国河西之地的时机已成熟。

公元前408年,魏斯亲自率领大军,渡过黄河,入侵秦国。在三座城池的策应下,把秦国势力完全驱逐,尽占河西之地,而后又筑洛阴、郃阳两城。

秦简公颜面扫地,只得全面退守洛水,并沿着洛水修筑防御工程。

令秦简公稍感安慰的是,魏文侯并没有继续向西深入,因为他把进攻的矛头转向北方与东方。在随后几年,魏文侯灭掉中山国,大破齐国,威震海内。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封魏、韩、赵三家为诸侯。

魏国只是晋国分离出来的一个诸侯国,却足以把秦国打趴下了。在魏秦战争中,有一个人堪称是秦国之克星,他就是历史上与孙武齐名的大军事家吴起

吴起本是卫国人,后来到了鲁国。适逢齐国入侵鲁国,他自告奋勇参战。他虽有不世之才华,却不擅长与人打交道,故而结仇甚多,处处受排挤。由于魏文侯礼贤下士,英雄归心,吴起遂离开鲁国,前往投奔魏国。

魏文侯知人善任,任命吴起为将,率领军队西击秦国。吴起一鸣惊人,在伐秦之战中,一口气攻下秦国五座城池,震动天下。魏文侯将其提拔为西河郡守,全权负责河西战区的军政。

西河郡就是魏国从秦国手中夺取的河西地带,也是秦、魏两国交锋最激烈的战场。在现存的《吴子》一书中,有如下的记载:“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在吴起生平指挥的七十六次战斗中,胜了六十四次,十二次打了个平手,无一败绩。这些战斗,绝大多数是与秦国的战斗。

吴起驻守西河,秦国人根本占不到便宜。

难道秦国就得被动挨打吗?秦简公的回答是:不!

魏国人把战火烧向秦国,在秦国的地盘上打仗,自然占便宜。秦简公暗地里策划了一个精彩的反击方案。这个方案是不与驻守西河的吴起正面交锋,绕一大圈,甚至绕过魏国都城安邑,突袭魏国后方。这个方案冒险却精彩绝伦。公元前401年,秦军迂回到魏国大后方,对阳狐城发起意想不到的进攻。

一战大大鼓舞了秦军的士气,足以看出秦国人的韧性与勇敢。

不久后,秦简公与魏文侯相继去世,秦惠公与魏武侯接过战争大棒,继续对峙。

魏武侯视察西河郡,与吴起泛舟西河,行到中流,他望着险峻的群山、宽广的大河,不由得赞道:“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有此山河之险,魏国的西线无忧也。吴起答道:“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山河之险是靠不住的,若没有道义,身边的人都可能是敌人。

君臣两人还时常探讨军事问题,特别是如何对付秦国。吴起分析说,秦国人性格倔强,国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秦政严厉,赏罚分明,士卒在战斗中有死斗之心。秦军士兵各自为战的能力很强,缺点是没有阵法,部署松散。击破秦军的方法是利以诱之,设置伏兵,在其阵势混乱后果断出击。

在吴起镇守西河的那段日子,秦惠公几度出击,都徒劳无功。

公元前393年,秦军出击洛水东岸的注城,被吴起的西河守军击败;公元前390年,秦、魏战于武城;公元前389年,秦、魏战于阴晋。由于史料残缺,这些战争的过程没被提及,武城之战与阴晋之战甚至谁胜谁负都没说。

在《吴子》一书中,保留有一个战例。

这个战例,或许便是史书中所记的阴晋之战。

据书中所载,秦国大举用兵,迫近西河。吴起请求魏武侯拨给五万名从未立过功的士兵,他说:“我率领五万名渴望立功的剽悍战士,如同五万名亡命之徒一样,敌人又岂能抵挡呢?”他以奖赏激励士兵,军队士气高涨,一举打败前来进犯的秦军。(www.daowen.com)

当初魏文侯夺取河西之地后,就止步不前,这是因为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周边都是敌人,不能集中力量消灭秦国。吴起却敏锐地发现秦国可怕的潜力,秦国非但民风强悍尚武,地理优势更是远远强过魏国。秦国在西、北、南三面都没有强敌,只要守住东线,国家即可确保无虞。魏国则不然,北有燕赵、东有齐国,南有韩楚,西有秦国,四面受敌。在吴起看来,必须灭掉秦国,否则魏国的军事优势很快就荡然无存。

吴起开始筹划一个大战略,计划以几年时间,灭掉秦国。倘若这个计划得以实施,就没有后来统一天下的大秦王朝了。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吴起在战场上光芒四射,所向披靡,但是政坛上却一败涂地。他终于被政敌暗算了,被迫离开魏国。当他行至西河时,心头一酸,泣下数行,叹息道:“主上倘若信任我,再给我几年时间,秦国必亡。如今主上听信谗人之言,不再信任我了,西河之地落入秦人之手的日子也不会远了,魏国大概从此就衰弱了吧。”

吴起离开魏国的时间是公元前387年。

他刚离开,秦惠公乘机出兵进犯武下。失去吴起的魏军像丢了魂的军队,被打得大败,一位大将被秦军俘虏。只是秦惠公还未能实现收复西河的使命,便于同年病逝,其子秦出公(又称出子)即位。

在秦、魏第一阶段的战事中,秦国是吃了大亏,让魏国尽占河西之地,国家安全遭到严重威胁。此中的原因,除了魏国强大之外,也有秦国自身的因素。进入战国时代后,秦国政坛动荡,爆发多起政变。公元前425年,秦怀公被大臣所逼自杀身亡;四十年后,即公元前385年,又一位秦国君主死于政变。

这位君主就是秦出公。

秦出公即位时只是个小孩子,大权落入其母(史称小主夫人)手中。小主夫人临朝,任用奸臣,于是“群贤不悦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秦出公的母亲,着实不得人心。当时侨居魏国的公子连(秦灵公的儿子)风闻消息后,打算乘机入秦,取代年幼的秦出公。时任庶长的菌改驻守边塞,暗地里与公子连相通,放他入塞。

小主夫人得知公子连回国,大惊失色,急急派军队前往截击。为了掩人耳目,士兵们得到的命令是:“有外敌入寇边关。”菌改暗中与军队将领联系,当这支队伍行进到一半时,公开宣布拥立公子连。

形势不可思议地发生逆转了。

公子连非但毫发未损,反倒率领这支军队进军雍城。杀入城后,包围小主夫人的宫殿,小主夫人自杀,年幼的秦出公也糊里糊涂地被杀。

政变的结果,公子连登上国君宝座,史称秦献公。

这场内乱,又让魏国渔翁得利。

魏武侯不会浪费这个机会,果断出兵,把秦简公收复的部分河西之地又夺了回来。

表面上看,魏国人在秦国内乱中捞得些许便宜。但若把眼光放远点,秦国政变其实影响深远。秦献公是继秦穆公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君主,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君主。他一上台,就废除了秦国沿用三百年之久的殉葬制度,堪称是秦国制度的一次革命。

自秦穆公死后以良臣殉葬,中原谋士谁也不愿入秦。虽说那次殉葬只是例外,一般殉葬止于妻妾宫女奴仆,但是君主的脾气谁摸得准呢?只要殉葬制度存在,在上位者就可以轻而易举把政敌送入坟墓,无须理由。试问天下英雄,谁敢以身试之呢?人才不来,秦国的文化始终落后,有蛮力没智慧,成不了真正的大国。

秦献公为什么会如此坚决地废除殉葬制度呢?显然,他是受到魏国文化的影响。他还是秦国公子时,侨居于魏国,公子出居他国,在春秋战国时非常普遍。当时正是魏文侯统治的年代,魏文侯颇崇尚儒学思想,他尊孔子高徒子夏为师,与著名学者田子方、段干木亦师亦友,田子方是孔子高徒子贡的学生。儒学不仅反对活人殉葬制度,甚至也反对以陶制人俑陪葬,孔子曾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正是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秦献公回国即位后,立即废除殉葬制度,为国外人才前来投奔解除了后顾之忧。

紧接着,秦献公又做了第二件事:迁都。他把秦国的都城从雍城迁到栎阳。栎阳的地理位置靠东,迁都于此,显然是表示收复河西的决心。而后又设立蒲、蓝田、善明氏诸县,完善秦国的行政区划。

秦献公并不急于同魏国开战,他深知魏国的实力,特别是经过李悝变法后,魏国各方面制度都要比秦国完善。献公七年,秦国开始一项经济改革,称为“初行为市”,这是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增加国家的收入来源。献公十年(前375),秦国改革户籍制度,把五家划为一伍,实施集体化管理。

秦献公是有才干的君主,同时也是幸运的君主。

秦国最大的敌人是三晋,即魏、赵、韩。强大的晋国一分为三后,以魏国实力最强,魏文侯以大局为重,强调三晋一体的原则,与韩、赵两国亲同兄弟,共同对付秦国。不过,既然分裂了,这种亲密的关系就难以长久维持。魏武侯只是半截明君,在他听信谄言逼走吴起后,魏国开始走向衰落,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魏、赵两国由团结走向战争。

公元前386年(吴起离魏后第二年),魏国干涉赵国内政,导致魏赵关系急剧恶化。公元前383年,赵国入侵卫国,卫国向魏武侯求援,魏国出兵大败赵师。次年,魏国夺取赵国河东之地。一年后(前381),魏、卫联手攻入赵国,赵国求助于楚,反客为主,侵入魏国。与此同时,被魏国灭亡的中山国复国,魏国的实力急剧下降。

秦献公想浑水摸鱼,他把目标锁定在三晋中实力稍弱的韩国。献公十一年(前374),秦国派胡苏为大将,率大军进攻韩国。不料秦国竟连韩国也打不过,韩军在统帅韩襄的指挥下,在酸水与秦军展开决战,秦军大败。

这一战,着实令秦献公感到郁闷。

既然打不赢魏国,打不赢韩国,索性打打赵国。

三年后(前371),秦、赵开战。你猜结果怎样,秦军在高安一战中,又被赵国打败了。

当年秦国打不赢晋国,现在晋国一分为三了,三个独立出来的国家,秦国连一个也打不赢。看来秦国与三晋军事力量上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所幸的是,三晋都没有把精力放在对付秦国上,魏、赵为争夺卫国而大打出手,韩国则乘机吞并郑国。倘若三晋联手,纵令秦献公有三头六臂,恐怕也阻止不了国破家亡的命运。

秦献公吓出一身冷汗。

要怎么办呢?

只有一个字: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