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莞哭嫁歌与木鱼歌的乐理简析

东莞哭嫁歌与木鱼歌的乐理简析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莞木鱼歌《三娘汲水》片段是笔者于2013年6月在东莞市寮步镇做田野调查[4]时采集到的东莞民间音乐。目前,与对西方艺术歌曲进行分析研究的情况相比较,学界对我国民间歌曲进行分析研究的案例相对较少,这种状况对于挖掘、整理、研究、保护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都是极为不利的,所以笔者想借对东莞哭嫁歌与木鱼歌的研究来表明笔者对民间音乐的研究态度,以期抛砖引玉。在旧社会,哭嫁是衡量女子贤德的一个重要标志。

东莞哭嫁歌与木鱼歌的乐理简析

梁宝忠[2]

东莞哭嫁歌(参见文中谱例)是笔者于2007年6月在东莞市大朗镇做田野调查[3]时采集到的民间歌曲。这六首歌曲的旋律自然流畅、唱词内涵丰富,形象地刻画了婚嫁场面和新娘的复杂心理。东莞木鱼歌《三娘汲水》片段(参见文中谱例)是笔者于2013年6月在东莞市寮步镇做田野调查[4]时采集到的东莞民间音乐。这首木鱼歌的旋律自然流畅、唱词通俗易懂、伴奏丰富灵活,形象地描绘了女主人公的悲惨境遇。目前,与对西方艺术歌曲进行分析研究的情况相比较,学界对我国民间歌曲进行分析研究的案例相对较少,这种状况对于挖掘、整理、研究、保护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都是极为不利的,所以笔者想借对东莞哭嫁歌与木鱼歌的研究来表明笔者对民间音乐的研究态度,以期抛砖引玉。

(一)哭嫁歌简介及曲种类别分析

哭嫁歌是旧时姑娘在出嫁前的一段时间所唱的一类歌曲的总称。哭嫁歌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主要表现了姑娘在人生发生重大转折时的感慨,或者叙骨肉之情、诉离别之苦,或者叹命运不幸、表美好祝愿等。在旧社会,哭嫁是衡量女子贤德的一个重要标志。

哭嫁歌属于民间歌曲中的“小调”;小调又叫“小曲”“小令”等,唱用于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它的形式比较规整,表现手法多样,具有曲折、细腻的表现特点。[5]

哭嫁歌属于小调中的“吟唱调”,吟唱调包括儿歌、摇儿歌(摇篮曲)、叫卖调和风俗仪式中的吟唱调等。这是小调中实用性较强的种类,常在日常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中歌唱。吟唱调的音乐以吟诵性为主,旋律接近自然语言形态,结构简单,完整性、独立性较差(但这几首歌曲的完整性较好)。[6]

风俗仪式中的吟唱调也叫做“风俗歌”,亦称“风习歌”“习俗歌”,是由传统习惯支配,在相沿积久的特定风俗活动中传唱,并直接反映该风俗活动基本内容和特征的一类民间歌曲。中国各地、各民族都普遍流传着各具特色的风俗歌,风俗歌又可分为“季节性风俗歌”和“非季节性风俗歌”两类。[7]

非季节性风俗歌是不受年节、时令限定,在婚姻、丧葬、祭祀、礼仪等特定风俗活动中传唱的民歌,包括“婚嫁歌”“丧歌”“祭祀歌”“礼仪歌”四类。婚嫁歌是在传统婚事礼仪活动中唱用的民歌,主要包括“婚礼歌”“哭嫁歌”“伴嫁歌”“贺新郎歌”“喜曲”等。[8]

如果再从文化属性上来看,哭嫁歌则属于“仪式音乐”。仪式音乐是在形式和风格上与特定仪式的环境、情绪、目的相吻合的可对仪式参与者产生生理和心理效应的音乐。仪式音乐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及其文化传统中,并依存、归属和受制于其社会与文化传统。仪式环境中的各种声音都可能具有“音乐”的属性而成为仪式音乐研究的对象。[9]

(二)哭嫁歌涉及的东莞婚嫁习俗

1. 哭嫁习俗

从古时一直到20世纪中叶,东莞一直保持着唱哭嫁歌的习俗,女孩子成年后一般都要在闲暇时间跟随年长的女性学唱哭嫁歌,好在结婚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情”。东莞哭嫁歌的内容极其丰富,几乎无所不包,可以从“唱父母姐妹”到“唱花鸟虫鱼”,要看到什么就能唱什么,而且要求文辞、思想、歌调和情感完美结合。有的老年妇女可以唱一个月都不会重复,有这种能力的人都会博得众人的崇拜和尊敬。此俗由来颇久,清末民初最为兴盛,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渐淡,50年代已消失。[10]

2. 《哭姐妹》

在旧社会,东莞有个习俗,就是女孩子在出嫁以前要“坐阁”一个月。“阁”是一种比较高的楼房,要用很高的梯子才可以上下楼,这种梯子叫做“云梯”。在“坐阁”期间,女孩子不能下楼,但要邀请亲友、邻居少女或者平日要好的姐妹来陪伴,女儿怀念亲情、痛惜生离,便“开叹情”,边哭边唱,俗谓“哭嫁”;[11]在此期间亲人每日都要往楼上送饭。直到出嫁的那一天,女孩子才可以从“闺阁”出来,通过“云梯”走下来,所以女孩子出嫁也叫做“落阁”[12]或者“出阁”。

3. 《哭父母》

在旧社会,女孩子结婚出嫁全得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往往在婚前连未婚夫的面也没有见过,要出嫁到哪里也不知道。由于很多人出嫁的地方都很远,当时交通又不便,因此很多女孩子出嫁以后一辈子就再也回不了家乡了,所以女孩子唱道“我紧估离娘三几日,唔估离娘一世难回乡”,由于可能没有机会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感到无奈与痛苦。

4. 《坐窝哭》

在旧社会东莞的婚礼习俗中,女孩子在出嫁时脚不能落地,要在黄道吉时,让新娘踏在竹窝上面,意为与地相隔,防止被鬼魂缠住。其中的一项仪式就是要让新娘坐在窝里面,这叫做“坐窝”,同时还要为新娘撑起一把伞,将新娘遮住,这叫做“打伞”,意为与天相隔,防止神仙来抢。东莞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在冬至这一天一般都要晒粉,因为冬至这一天的天气干燥,晒的粉不容易坏,天长日久后人们把这种粉叫做“冬至粉”。

5. 《打伞歌》

在旧社会东莞的婚礼习俗中,女孩子在出嫁时既要“坐窝”,还要“打伞”(详见《坐窝哭》反映的婚嫁习俗);在出嫁仪式里面,最后还要分别敬拜神灵、祖宗和父母来辞行。

6. 《辞轿歌》

在旧社会东莞的婚礼习俗中,新娘出嫁时亲友、玩伴等都要前来相送,给新娘送上红包并祝福新娘和新郎白头到老、幸福安康。这个习俗在全国几乎都是一致的。

7. 《头巾歌》

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新娘头上要盖盖头,盖头上常常会有很精美的刺绣,图案有凤凰桂花芙蓉蛟龙等,象征着“富贵吉祥”和“望子成龙”之意。

(三)歌词内容分析[13]

1. 《哭姐妹》歌词大意

哎,三姐妹啊!你用双手牵着我不是出于礼节,而是我要出嫁了,一直忧愁的人不得不慢慢地从云梯上走下来!哎,今天姐妹分离,咱们都痛苦万分,伯劳鸟和野菊花什么时候才能再相逢呢?野菊花开的花朵数也数不清,伯劳鸟与它们有着很多相遇的机会,咱们姐妹分别后什么时候还能再相见呢?

2. 《哭父母》歌词大意

哎,由不得我痛哭啊!我在爹娘的身边日子很好过却不会长久,我在别人的身边不好过日子却很长啊!哎,我估计只会离开娘三两天的时间,没有想到我离开后一辈子都很难再回到家乡啊!女儿还未报答父母为我操劳的恩情,也没有尽到赡养父母的责任啊!唱首歌向父母道声珍重,祝福双亲万寿无疆!

3. 《坐窝哭》歌词大意

哎,我以为我娘买窝是为了在冬至晒粉,没有想到母亲买窝是要逼得女儿满脸愁云啊!我脚踏在窝边祝愿父母福寿长存,当我坐在窝中间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很难再回头了!

4. 《打伞歌》歌词大意

哎,由不得我痛哭啊!雨伞撑开时,我就六神无主了,止不住失声恸哭,就好像我的魂魄已经离开了家乡一样啊!我第一次敬拜是向神灵辞别,第二次敬拜是向祖宗辞别,第三次敬拜是向父母辞别!

5. 《辞轿歌》歌词大意

花轿要启程时我的爹爹真是高兴啊!祝愿花轿能够提携我的父亲,让我父亲的事业兴旺发达!众多兄弟都来送红包,送给我的礼金数也数不清啊!我想向很多年龄相仿的同伴说句感谢的话,当时人多,我心也乱,不知道说些什么好!祝愿向花轿辞行的人福寿万年,也祝愿新娘和新郎一生平安、白头到老!大家把擦眼泪的手巾都拿下来吧,祝愿双方亲家都事业兴顺、永无忧愁!

6. 《头巾歌》歌词大意

哎,由不得我痛哭啊!亲人用手捋起头发给我盖上了盖头,我脚踩在龙窝上映衬着月亮的光华!我盖着盖头像凤凰一样美丽!我盖着盖头像牡丹和桂花一样可以和芙蓉相媲美!我盖着盖头祝愿我早生贵子!我盖着盖头祝愿我的儿子成为“人中之龙”!

(四)调式和结构分析

1. 调式

这六首哭嫁歌属于A宫系统的#f羽五声调式,全曲以“3、2、1、6”这四个骨干音所构成的旋律音调作为原始素材来发展音乐。

2. 结构

这六首哭嫁歌的曲式结构分析可参见表1,从整体上看这几首歌曲又形成了组歌结构。

表1 东莞哭嫁歌的曲式结构

(五)旋法和句法分析

这六首哭嫁歌的句法结构比较自由,主要使用了变奏的旋律发展手法。几首歌曲源于旋律音调“3、2、1、6”,围绕这个音调进行不断变化而生成了六首作品,并形成了组歌结构。变奏的旋律发展手法使这几首哭嫁歌的旋律自由、素材集中,从而提升了其艺术价值和魅力。

这几首哭嫁歌的句法特点如下:①《哭姐妹》第一段为平行四句体,第二段为对比双句体,第一乐句使用了新的素材和新的调性,并形成了歌曲的高潮,第二乐句使用了第一段的音乐素材,形成了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②《哭父母》第一段由同一乐句及其三次变化重复构成,也属于平行性的四句体结构,第二段的第一句使用了新的素材,并形成了歌曲的高潮,随后出现了一个新的乐句及其两次变化重复,形成了对比性的单二部曲式;③《坐窝哭》乐段为平行四句体结构;④《打伞歌》乐段为对比四句体结构,四个乐句呈现出“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⑤《辞轿歌》每个乐句都为方整的四小节,第一乐段为对比三句体,第二乐段为对比双句体,第二乐句再现了第一乐段的音乐素材,形成了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⑥《头巾歌》乐段为对比性的六句体结构,后面的三个乐句为平行三句体。

(六)源起考证及美学分析

哭嫁的习俗很可能产生于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当时母权制被推翻导致女性外嫁他方,女性用泪水宣泄她们对婚嫁状况的不满,表现她们对男性权威地位的一种抗争,这种社会现象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中逐渐演化成了一种婚嫁仪式。哭嫁歌几乎与哭嫁习俗一同产生,只不过是哭嫁歌在后来变得内容更加丰富,文辞和艺术性进一步提升,形式也进一步程式化而已,所以说哭嫁歌产生了六七千年的时间。

广东的哭嫁歌具体从什么时候产生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依照现在仅有的文献资料,笔者只能做出以下的推断:首先,南粤有很多早期人类文明的遗址,所以说广东的哭嫁歌也可能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其次,哭嫁歌中所反映出来的儒家思想文化是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步伐逐渐传入的;最后,这几首东莞哭嫁歌的歌词内容和现代人的观念如此相近,说明它们很可能产生于近代。

这几首哭嫁歌的情绪与风格各不相同,其中《哭姐妹》《哭父母》《坐窝哭》《打伞歌》和《头巾歌》这几首歌曲由于使用了叹腔音调和相近的歌曲旋律,都表现了低落的情绪和伤痛的情感,但是《辞轿歌》与其他几首歌曲大不相同,带有一定的进行曲风格甚至喜悦的情绪,这也说明哭嫁歌的情绪内容本身是很丰富的。从整体上讲,这六首歌曲主要体现了悲伤失落的情感,体现了哭嫁歌的“悲伤之美”。“以悲为美”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有着较为深远的历史渊源,而哭嫁歌悲伤的情感内容,则既是出嫁女性真实的心理反应,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叙事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

(七)东莞哭嫁歌的生存现状

东莞哭嫁歌目前的生存状况与众多其他种类的仪式音乐一样,早已步入了衰亡时期而且逐渐成为一种博物馆文化,留给专业音乐工作者的是对一种丰富而又成熟的音乐文化的追寻、思考和无奈的感慨。这可能也是包括仪式音乐在内的诸多民族民间音乐很难避免的命运。对仪式音乐破坏最为严重的莫过于“文革”初期的“破四旧运动”,当时仪式音乐被作为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典型代表而受到明令禁止,习俗被禁,歌书被烧,大众被洗脑,就连老艺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一场空前的文化大浩劫不仅给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瑰宝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冲击,也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痛!中国诸多仪式音乐就这样被腰斩了,人们现在只可以从极其稀少的历史文献和老人残存的回忆中去做有限的整理与补救。作为仪式音乐之一的东莞哭嫁歌的情形也是如此。尽管东莞的哭嫁习俗在20世纪50年代已基本消失,但哭嫁歌依然在民间传唱,然而,“破四旧运动”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彻底地将哭嫁歌打入了冷宫。目前,在东莞会唱哭嫁歌的老人很多早已去世,剩下的极少数会唱哭嫁歌的老人也已经步入了风烛残年,有些年轻的女孩只是从自己的母亲或其他长辈那里学会了一些零碎片断。在笔者看来,在从今往后的五年之内如果不对东莞哭嫁歌进行大范围的采录、整理的话,其很可能就此绝矣!

(一)曲种类别

东莞木鱼歌《三娘汲水》如果从民间音乐的曲种分类上讲,属于“说唱音乐”。说唱又叫曲艺,是由我国古代民间的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用来讲唱历史、传说、故事的艺术体裁,是音乐、文学和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说唱音乐以叙述功能为主,兼有抒情功能,并有与语言音调密切结合的特征。[14]

如果再作进一步的划分,木鱼歌《三娘汲水》属于说唱音乐中的“弹词”类。弹词的演唱者自弹自唱,主奏乐器为书弦(一种有堂音的小三弦)或琵琶(有时加用二胡、阮、筝等),流行于中国南方,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等。一般认为,弹词由唐代变文演化而来。元末杨维祯所作的《四游记弹词》(即侠游、仙游、梦游、冥游),是现知最早以“弹词”命名的唱本。明代中叶,弹词在江浙一带已相当盛行。[15]

《三娘汲水》为“弹词”类中的木鱼歌,木鱼歌是明末清初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用粤方言演唱的民间说唱音乐形式。元末明初,唐代的变文、宝卷在江南地区嬗变成“弹词”,流入广东则形成了木鱼歌。木鱼歌的歌唱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业余爱好者,他们为普通老百姓,其中妇女是主要成员;第二类是职业艺人,他们大都是盲人。木鱼歌女性盲艺人,粤人呼为“盲妹”,男性盲艺人称“盲公”。[16]他们的行为不为自娱或消遣,而是为生计所迫。唱木鱼歌时多用二胡、古筝、琵琶、三弦等弦乐器进行伴奏,也可用竹板或木鱼做击节之用。

(二)唱本与歌词内容

东莞木鱼歌《三娘汲水》的唱本是艺人们将“四大南戏”之一、元代南戏作品《白兔记》(又称《刘知远白兔记》)改编而成的。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三娘随兄长和嫂嫂一起生活,兄嫂为人恶毒,设下奸计,迫使三娘的丈夫离家远去;三娘惨遭兄嫂虐待,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甚至临盆,亦要在磨坊中产子;兄嫂唯恐外甥将来争夺家产,为免除后患,心一横,把婴孩抛下河中。这个故事描述了封建社会女性所经历的悲惨生活。

《三娘汲水》片段的歌词内容大意如下:哎,世人不要像我一样嫁给了刘知远这样的人,去了荆州后就不知道回家看看;哎,我的大哥对我也不好,他对嫂子言听计从,让我整天在磨坊里劳累。两声叹息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女主人公三娘在家中所受的虐待真切地表达了出来,使听者对主人公悲惨的境遇产生了深刻的同情。(www.daowen.com)

(三)调式、曲式、唱腔结构和腔调

1. 调式

东莞木鱼歌《三娘汲水》片段属于D宫系统的b羽五声调式,全曲以“3、2、1、6”这四个骨干音所构成的旋律音调作为原始素材来发展音乐。

2. 曲式

《三娘汲水》片段有34小节,曲式为单二部曲式,结构划分参见表2。

表2 《三娘汲水》片段的曲式结构

3. 唱腔结构

《三娘汲水》的唱腔结构属于单曲体,单曲体的唱段由一个基本音调无限变化反复构成。这种说唱音乐结构类型的最早记载是唐五代的变文。以后又有宋代的鼓子词、唱货郎儿、陶真、涯词,元明时期的宝卷、词话,明清时期的弹词、鼓词等。[17]

4. 腔调

木鱼歌的腔调有两种:一种是苦喉腔,又称梅花腔,曲调沉郁,适于表现缠绵悲恻之情,如《金叶菊》《花笺记》和《三娘汲水》等;另一种是本腔,又称正腔,曲调爽朗,适于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如《铺床歌》《家乡民谣自弹唱》以及《逢春花开》等。[18]据笔者对木鱼歌唱腔的研究分析来看,木鱼歌腔调之中以苦喉腔居多,从而形成了木鱼歌独特的“悲情风格”。[19]

(四)句法及旋律发展手法

《三娘汲水》片段的句法结构比较自由,主要使用了变奏的旋律发展手法。整个乐曲源于旋律音调“3、2、1、6”,四个乐句a、b、c、d和中间插入的三弦的音调都是在保持几个骨干音的前提下对这个音调进行变奏式的发展。在第一段,乐句a的前后两部分是各自通过对这个基本音调进行变奏而产生的,乐句a起句时拖长的下滑音#f1使得这个乐句特色鲜明,中间插入的三弦的音调通过引入提炼出来的b-#f1的五度跳进使这个间奏更加灵动和充满活力;乐句a和b之间的三弦的音调通过对原始音调逆行变化而发展出来的“6、1、2、3、5”的旋律进行,这样会使间奏更具新意和发展的动力;乐句b的前后两部分与乐句a的旋律手法相同,中间的乐器间奏通过把五度上跳变为五度下跳形成了音乐的发展和动力。

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的连接部分形成了较大的发展,在综合前几个间奏片断动机因素的基础之上,引入小六度上跳然后迂回下行至主音,使激动的情绪得以自然缓解。在第二段,乐句c和d的旋律发展手法与第一段基本相同,需要指出的是在进入乐曲高潮阶段的乐句c的前半部分不仅综合了人声和器乐的动机因素,如简化的音调和五度上跳,还通过引入连续的上跳、形成较长的拖腔以及使用切分节奏使第二段发展和对比的特征更加鲜明,这也是形成两段结构的一个主要原因;间奏后人声的切分结构源于上半句,使得这一新的因素得到了强调;乐句d是以对比句的形式出现的,但是还是通过对原始音调素材进行变化来发展音乐的。变奏的旋律发展手法使这个音乐片段的音乐素材更加集中而音乐内容又新颖有趣,从而提升了这段音乐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五)源起考证及审美特征

东莞木鱼歌《三娘汲水》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现在仅有的文献资料有以下记载:①民国时期醉经书局出版了由明传奇《白兔记》改编的木鱼书《三娘汲水》,[20]但目前还未发现醉经书局出版的这本木鱼书唱本;②木鱼歌兴盛的时期大约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受“文革”与电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木鱼歌迅速衰落;③《三娘汲水》讲述的是唐朝的故事,反映的完全是封建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迎合了新中国成立前市井民众的审美趣味。根据以上资料,笔者只能大致地推测,这部木鱼歌有可能产生于民国时期。

东莞木鱼歌《三娘汲水》是典型的说唱音乐,叹腔的使用、下行的音调以及悲伤的唱词内容使木鱼歌形成了独特的“悲伤之美”。正如日本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所说,“艺术的极致是悲”,只有“悲”才可以激发人性中最柔弱而又最美好的“怜悯之心”和“仁爱之心”,并可以使人们对艺术的感知与体会和对审美的认识与领悟达到一种巅峰状态,显示出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质力量。“以悲为美”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有着较为深远的历史渊源,而木鱼歌中对悲剧情景、情感和内容的刻意强调,则既是古时文人和艺人的审美趣味,其实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叙事方式的重要的审美特征。[21]

总而言之,文中所提六首东莞哭嫁歌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风格与特征:六首哭嫁歌属于“小调”中的“吟唱调”,属于“婚嫁歌”,为“仪式音乐”,表现了出嫁女性伤感复杂的心理;六首东莞哭嫁歌属于A宫系统的#f羽五声调式,曲式结构为单二部曲式或者单乐段,从整体上又形成了组歌结构;六首哭嫁歌的句法结构比较自由,主要使用了变奏的旋律发展手法;六首哭嫁歌很可能产生于近代,并体现出了“悲伤之美”。东莞木鱼歌《三娘汲水》片段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风格与特征:《三娘汲水》片段属于“说唱音乐”中的“弹词”类曲种,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女性所经历的悲惨生活;音乐片段属于D宫系统的b羽五声调式,曲式结构为单二部曲式;音乐片段的句法比较自由,主要使用了变奏的旋律发展手法;木鱼歌《三娘汲水》有可能产生于民国时期,带有“悲情风格”并呈现出“悲伤之美”。笔者想借对这两部音乐作品的分析研究来为挖掘、整理、研究、保护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尽一分自己的绵薄之力。

1. 东莞群众艺术馆编:《东莞民间歌曲集成》,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

2. 周青青:《中国民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

3. 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4.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5. 薛艺兵:《仪式音乐的概念界定》,《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6. 叶春生、施爱东主编:《广东民俗大典》,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 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8.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5年版。

9. 薛艺兵:《论仪式音乐的功能》,《音乐研究》2003年第1期。

10. 薛艺兵:《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2期。

11. 万建中:《“哭嫁”习俗意蕴的流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2.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民族音乐论文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

13. 刘正维编著:《民族民间音乐概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 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15. 任百强:《广东木鱼说唱史研究》,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0年版。

16. 黄琼、梁宝忠:《东莞木鱼歌的悲情风格》,《艺海》2014年第8期。

17. 乔建中编著:《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18. 东莞群众艺术馆编:《东莞木鱼书》,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9. 东莞群众艺术馆编:《东莞木鱼书》,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本文由两篇拙作整理而成:第一是梁宝忠:《东莞哭嫁歌音乐学分析》,发表于《歌海》2015年第1期;第二是梁宝忠、黄琼:《东莞木鱼歌〈三娘汲水〉片段音乐学分析》,发表于《艺海》2015年第1期。

[2]【作者简介】梁宝忠,陕西宝鸡人,东莞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作曲技术理论、音乐美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研究。

[3]2006年6月,笔者参与了东莞市科研项目“东莞民间歌曲集成”,并于随后的两三年内奔赴东莞市的各个乡镇农村采集东莞民间歌曲;东莞哭嫁歌六首的提供者是东莞市大朗镇村民叶小平。

[4]2012年11月,笔者参与了2011年广东省育苗工程(人文社科)项目“东莞木鱼歌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并于随后的两三年内奔赴东莞市的各个乡镇农村采集东莞木鱼歌及相关资料;《三娘汲水》片段的提供者是东莞市寮步镇村民石路光。

[5]周青青:《中国民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第86页。

[6]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7]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7页。

[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7页。

[9]薛艺兵:《仪式音乐的概念界定》,《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33页。

[10]叶春生、施爱东主编:《广东民俗大典》,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11]叶春生、施爱东主编:《广东民俗大典》,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12]落阁:婚姻仪礼。出嫁之日,一早便请好命婆用柚叶、黄皮叶煎汤给新娘沐浴更衣,再由好命婆用红绿线替新娘“开面”,称为“落阁”。参见叶春生、施爱东主编:《广东民俗大典》,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13]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东莞婚嫁习俗和哭嫁歌的歌词内容,笔者对哭嫁歌的歌词进行了如下注解。(1)《哭姐妹》:①哎、啊:叹词,表语气或情感;②啦、呣:衬字,无实义;③奴:古代男女自称的谦词,也就是我;④唔:不;⑤系:是;⑥落云梯:从很高的梯子上下来;⑦伯劳:一种食肉的小型雀鸟;⑧不计:即不计其数,很多。(2)《哭父母》:①好做:好做人,也就是生活容易;②恶做:不好做人,也就是生活不容易;③紧估:估计;④离娘:离开母亲;⑤劬劳:辛劳,操劳;⑥高堂:古时对父母的一种代称。(3)《坐窝哭》:①窝:用竹编的圆盘,大小不等,多用来晒谷、米、粉、荔枝干等;②粉:用米面做成的一种形似面条的食物;③冬至:中国农历中一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4)《打伞歌》:①浪荡:原意为到处游逛、行为不检点,此处引申为心里很乱、没有主意;②辞:告别。(5)《辞轿歌》:①轿:旧时的交通工具,由人抬着走;②提父:提携父亲;③华堂:华丽的屋舍,这里比喻父亲的事业;④金锭:块状的金子,也就是钱;⑤摇金塞海:手中晃动的黄金可以把海填满,夸张的手法,说明钱很多;⑥同班:年龄相仿的玩伴;⑦拧手掉休:甩手拿掉。(6)《头巾歌》:①青丝:头发;②龙窝:很大的窝,取名“龙窝”也象征着踩在窝上的新娘生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人中之龙”;③盖头:古时候婚礼时,新娘头上蒙着的一块大红绸缎;④月桂:一种开黄色小花的灌木,这里指桂花;⑤芙蓉:一种落叶大灌木,花朵大而艳美;⑥桂子:桂花的一种,常绿乔木,与“贵子”谐音,象征“早生贵子”之意。

[14]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1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0页。

[16]任百强:《广东木鱼说唱史研究》,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49页。

[17]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18]任百强:《广东木鱼说唱史研究》,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页。

[19]“悲情风格”指木鱼歌蕴含着“令人感泣沾襟”的凄美、悲楚等独特的艺术气质。参见黄琼、梁宝忠:《东莞木鱼歌的悲情风格》,《艺海》2014年第8期,第83页。

[20]任百强:《广东木鱼说唱史研究》,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页。

[21]黄琼、梁宝忠:《东莞木鱼歌的悲情风格》,《艺海》2014年第8期,第8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