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香山盛氏家族的影响力人物及其研究

香山盛氏家族的影响力人物及其研究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香山盛氏产生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如买办人物盛世丰、留美幼童盛文杨、著名作曲家盛家伦等,我国著名的动画艺术家盛特伟[3]也是香山盛氏的后人。目前学术界对香山的著名买办如郑观应、唐廷枢、徐润、莫仕扬等人物及其家族的关注较多,对一般买办的研究则乏人问津,像盛世丰这位一度曾在汉口茶行“领袖众商”的买办人物,至今缺乏详细的研究。

香山盛氏家族的影响力人物及其研究

张建军[2]

明清时期,随着澳门成为诸番旅泊之所和葡人鸠居之地,香山(今中山、珠海、澳门及邻近部分地区)的地理位置日趋重要,不少人应征迁播海裔,且耕且守,世代繁衍,成为香山的世家大族,盛氏就是其一。香山盛氏产生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如买办人物盛世丰、留美幼童盛文杨、著名作曲家盛家伦等,我国著名的动画艺术家盛特伟[3]也是香山盛氏的后人。据说盛特伟1994年自沪上来故乡寻根,南溪村人语焉不详,犹如问道于盲,寻觅先祖遗迹更是四顾茫然[4]。盛氏在香山曾盛极一时,在近代史上留下了一定的印迹,其十八世迁离故土仅六十余年即已不为人所知,令人感慨系之。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5]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考古调查,对香山盛氏第十五世买办人物盛世丰、盛氏在香山的世系和居地、有关盛氏的文化遗存与文献资料等予以述论,以补充地方史的研究资料,敬请教正。

据研究,近代买办中的不少人来自广东香山县[6],且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即已有大批香山人在各地商行里充当买办,对香山籍买办的研究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目前学术界对香山的著名买办如郑观应、唐廷枢、徐润、莫仕扬等人物及其家族的关注较多,对一般买办的研究则乏人问津,像盛世丰这位一度曾在汉口茶行“领袖众商”的买办人物,至今缺乏详细的研究。

盛世丰,香山盛氏第十五世祖,生于道光四年(1824),卒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一名翰,字仕贤,号恒山[7],诰授中宪大夫,候选分巡道,加二级军功,赏戴花翎,尽先选用道并赏加按察使衔,香山南大涌(今珠海市前山镇南溪村)人,开创了南溪盛氏的家业。其父盛伟任,一名猷,又名逸泉,廉谨持己,忠厚待人,积善惜福,勤俭起家。生六子,以三子丰出继伟伯为子,据说后来“以出继子世丰贵”[8]。盛世丰自幼就禀赋独异,聪颖逾常。十四岁的时候执意随其二兄盛世清在澳门学书算、习英语,不到数月即通晓。他本人从小独立性就很强,加之在澳门见多识广,培养了较强的社交才能。这为他后来在商业方面取得成就打下了基础。

年长之后,盛世丰到十三行充当通译,由于他灵敏诚朴,蔼然可亲,信用益著。其间有英商想在福州创设茶行,欣赏他的才干,就聘请他出任经纪人。在福州,他凭借自己在茶叶鉴别等方面的努力赢得了洋商的高度信任,生意逐渐兴隆,家道渐裕,在福州的商业领域有了一定的影响。后来他因故辞去福州的一切事宜,处理完福州家业,安置好香山家事[9],和同乡挚友唐某赴当时商务繁华的著名都会上海,凭借自己的才能和经验,在上海的商业经营方面很快闯出了自己的新天地,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从福州到上海,是盛世丰在商业领域独立创业的早期阶段,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他所取得的成效基本上改变了自己和家族的经济面貌。

盛世丰从小志向远大,敬慕古代的豪侠之风,喜欢和士大夫及文人雅士交游,关心家国大事,敬慕诗书,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并不以积储财富为人生的最终目的。在上海经商期间,他为江南督师张国梁报效军械时深受器重,就借此把自己的四弟盛世廉、五弟盛世昌、六弟盛世德推荐到军营,先后任守备、都司等职。他则于咸丰八年(1858)把自己在上海的商业全部委托给同乡唐某司理,自己则希望在仕途上有所尝试。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由于唐某经营不善,不久盛世丰在上海的商业亏损严重,更为不幸的是其五弟盛世昌在江南大营陷落后阵亡。这固然是意外的祸患,但给盛世丰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悲伤。他随即改变了以前的人生规划,很快把自己的四弟盛世廉和六弟盛世德召集到自己身边来,并应英商的邀请前往汉口,开始襄理茶务,专营商业。

后来的事实证明盛世丰的这一转变是有成效的,纵观盛世丰一生的成败,在汉口经营这一时期是盛世丰人生的一个辉煌阶段。在汉口营办茶务之初,他根据当时社会形势不稳定的特点,大胆向各山茶农预支定金,保证了充足的货源,以致骤赢二十余万金,群相惊服。

由于盛世丰在福州和上海这两个商业都会都有经历,因此武汉的官员经常向他咨询有关洋务的事宜,对此他都尽力相助,逐渐被各级官府倚为左右手。这些社会关系和他在商业上的经营活动相得益彰,使得他的茶务很快发展起来,一度成了汉口茶叶行会的重要领导人物。

据研究,19世纪60年代的汉口不仅是华中地区主要的商业城市,也是当时的世界性商业都市,是一个商品丰富的国际贸易港口。当时这里广东籍买办的人数和业绩都非常突出,他们专营茶叶,而茶叶是汉口对外贸易的核心,所以广东买办们在汉口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汉口的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精英。当时汉口的六个茶叶行会是按省籍划分的,后来合并为一个茶叶公所,又称作“六省行会”,盛世丰因其影响和威望被公推为领袖。徐润的记载称:

同治七年……又于汉口设立茶叶公所,由湖南、湖北、江西广帮各茶业中公推恒山、张寅宾等,会同上海董事,互为维持。[10]

美国历史学家罗威廉(William T. Rowe)曾对中国城市史特别是近代汉口社会史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剖析了19世纪汉口的城市结构、社区状况、各阶层的处境和冲突以及官方和地方精英对城市的控制等。他也分析记载了盛世丰的发迹及发达的情形,据称:

汉口茶业公所的主要创办人是盛恒山,他与徐润一样,也是琼记洋行的雇员:他们在汉口的首席买办。这说明买办常常是中国商业社团中的领袖人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当地行会组织中存在着外国势力的不正当影响。实际上,1861年的黑茶行事件,使我们对买办的独立与自私自利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反映出这些买办较之于此前更把自己看作中国商人。对中国人来说,汉口茶叶公所是一个中国人的组织,盛恒山在其创立过程中无疑主要是以个体商人的身份发挥作用的。据徐润说,参与创立汉口茶业公所的第二个成员是张寅宾,则显然从未受雇于外国公司。与盛恒山不同,在此后20年里,当西方商人是行会活动的主要目标的时候,他成为行会的著名领导人。[11]

(盛世丰)先后担任巡检和按察使司照磨,在汉口时他出人意料地成为刑部的一位低级官员。不管怎样,随着时光流逝,几年后,他用“盛恒山”的假名成了汉口的一名独立商人,并用“阿和”之名当了宝顺洋行(Dent & Co.)的汉口买办。虽然他拒绝承认,但他确实是盛裕泰钱庄背后实际的主要股东,而且外界广泛传闻说他的朋友和思主、前湖广总督官文也是大股东之一。出于各种原因,官员们在汉口开办私人企业喜欢隐瞒其投资——比如,盛世丰开设的两家当铺就是用他六岁儿子的名字注册的。[12]

何炳棣教授在研究中国城市史时曾经指出,不同省份与地区的商人在汉口经营商业到一定时期之后,都不可避免地和汉口地方社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因为寓居者的情感和个人身份认同感都倾向于客居的地方,盛世丰的情形完全如此。他融入了汉口的商业社会之中,凭借丰富的商业经历、诸多香山同乡的关照,以及官场上的一些关系,在汉口各界游刃有余,茶务经营方面规模越开越大,社会地位也很高。

除此之外,盛世丰在汉口还承办汉关银号,征收土药税厘,设茶号、绸庄等,号称百万,财富积累很快。他为人豪爽,仗义疏财,对读书绩学之士敬礼有加,无不厚赠,在汉口很有声望,这一时期,可谓盛世丰从事买办事业的鼎盛时期。

可是令人深为惋惜的是厄运不期而至,“某年汉镇大火,延烧数千家,公所设茶号等,悉付一炬”[13]。所幸他曾有筹饷之功以道员归部前选用,复加按察使衔。同治八年(1869)因云南匪乱,他受命募金数万购西洋枪械,次年三月护解至云南,滇乱遂平,又协助安抚遗黎,召集商贾,规复书院,稳定社会,因功获赏二品顶戴。虽然自身生计没有问题,但他的事业和命运骤然走向衰落。

光绪二年(1876),盛世丰随何璟赴闽,此后长期留闽委任于通商局,后因故被罢归。其间“被人恿怂,重赴汉埠经营茶务,不幸茶市暴落,大遭失败,负债十数万金”[14],于是彻底放弃经商,在上海盛鸿焘处寓居少许之后,即归隐于家乡香山南溪,六十岁时三子文甲出生,六十四岁时四子文申出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二十七日,盛世丰病逝于家乡,年七十三岁。当时家境似已不景气,离世的时候两个孩子尚年幼,半年之后被盛鸿焘、盛鸿勋分别带离香山,远赴广西贺县和上海等地漂游谋生。从此以后,南溪盛家愈发后继乏人。

盛世丰生于唐家,是南溪盛氏家族创业人。罢归之后,在南溪建宗祠,相坟地,修房屋,置田产,供子侄读书。他一生经历丰富,壮年亲近儒士,知晓书史大义。他长期提携和教导兄弟子侄,如其四弟盛世廉、五弟盛世昌、六弟盛世德均以战功荐保千总和守备等职。他自恨早岁失学,对后辈的教育专以读书为急。同治初年曾岁资数千金令后辈移居省城广州,聘请名师读书授业,盛鸿焘、盛鸿勋、盛文彪、盛文杨等有所成就,实际上都是他培育启迪的结果。盛世丰一生共有五子一女,其女早殇,其五子分别是盛文湘(早殇)、盛文霖(十八岁在闽病故)、盛文芳、盛文甲、盛文申。

盛世丰及后人在修缮唐家围墙和三庙以及前山福善堂时多有捐助,这些资料在现存碑刻中都有记载,详见后文。

目前,我们对盛世丰的成长过程、家族关系等有所了解,族谱、家谱的记载内容和地方志、碑刻资料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脉络较为清晰。但是,我们对盛世丰在汉口、福州的经营情况和具体活动情况了解仍然很少,这是研究盛世丰买办生涯的重点所在和意义所在,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香山盛氏的始祖为盛德华,江南常州府宜兴县人,明洪武年间与毛、王、蔡、马等十二姓同分发香山为守御官,世袭百户侯。香山城南建有世勋祠,家族世居邑城,后迁居恭都外沙和南大涌等地,到民国初年已经历十八代,丁口共百余人[15]。从香山始祖德华公到十八世后人,盛氏在香山期间宗支繁衍,人才辈出,井然有序,后全部迁往外地,值得研究关注。因其家族规模不大,层次分明,现统计其第一世至第十八世部分人物如下:

第一代:华原;

第二代:伯贤、伯通、伯章;

第三代:景、昺、昌;

第四代:庚、灿章、灿远、灿兴、灿海;

第五代:绍勋、绍德、绍宗、绍和、绍平、绍桂、绍祥;

第六代:康、杰、宏、蓝田、心田、佐田、应章;

第七代:信、奕、翘楚、翘望、翘高、翘德、翘冬、翘重、翘英;

第八代:瑞呈、瑞祥、瑞国、允师、世桢、以赞、世宾、政观、世佐、世彦、世奇、以进、以柏、以秀;

第九代:观茂、观明、观显、观达、观海、际虞、行三、文楫、文溢、文耀、文征、文参、文行、文平、宇庸、道成、道升、廷兰、文弼;

第十代:富生、富文、秀凤、秀锦、秀良、秀德、秀略、会遇、会新、会庶、时资、时茂、时应、时迈、时聚、时御、会朝、时介、时隆、时济、时褒、时章、瑞滔、会尧、会舜、会武、会高、振明、志广、志富;

第十一代:朝宾、朝章、调宇、朝宽、朝德、朝弼、朝信、嘉锡、嘉应、奋及、充及、泽及、广及、廷灿、嘉宪、嘉猷、嘉志、周麟、嘉相、嘉勋、朝客、嘉元、朝弼、应有、大有、大观、敦临、鸣谦、大来、裕和、裕朝、悦辉、显立、悦谓、喜贤、喜凤;

第十二代:北惠、北进、北汉、品参、连英、乌、品成、品富、品达、品才、鹤鸾、端士、五德、在宜、柄宜、永才、丙相、慧临、宝临、炳湘、接奇、接和、敬昭、瑞举、运、润举、赞举、岳昭、顺昭、赞勋、国勋、瑞显、瑞明、兆举、恒举、瑞畅、瑞英、溢传、溢才;

第十三代:始富、始基、始芳、始生、始发、苟、华、泽、超兴、赞洲、显洲、柄南、应周、绥、鳌、宝、锡庆、九、锡爵、锡安、大振、大观、星(升)、贤书、永发、贤声、贤泰、贤芳、安、伦、灿彬、绍文、启文、怀、辞、应震、协全、协珍、协兰、协蛟、协溶、协德、行轩、秀荣、荣贵、秀章、其辉、大振、大耀;

第十四代:伟端、牛、成有、钟、伟肩、伟高、伟泰、伟配、伟任、伟伯、裔开、成业、金、伟意、伟亮、斗、辉文、亮文、爵文、茂、长、炜、鸡、如松、培吉、光、畅、贵、祐、德、全、显成、连、帝元、银在、社霖、华焕、焕彩、君大、君义;

第十五代:库、本、福、连第、亮、同、昌、世功、世清、世廉、世昌、世德、世丰、有、才、润邦(启)、回、敬章、平章、德章、有章、礼章、挽、苟、世安、世彪、川、仁、镇邦、启禄;

第十六代:羽、文超、文琚、文光、文康、文滔、文熙、文修、文英、文湘、华昆、华玉、华满、允、佳、庸、余、强、泽、求、阿补、朝满、荣业、文桓、文恩、文珍、文扬、文植、文彪、文瑞、文霖、文芳、文甲、文申;

第十七代:社大、阿文、宗溶、宗璆、宗璙、宗瑚、宗璠、宗瑜、宗淮、宗濂、宗淇、宗鹏、宗福、宗昆、宗声、宗番、宗唐、宗虞、宗丞、宗刚、宗灵、宗泰、宗璜、宗舜、宗兴、宗瀛、宗洪、宗刚、宗松、宗杰、宗侠、宗达、宗强;

第十八代:家驹、家伦、家聪、家发、家宝、家耀、家烨、家骢、家萱、家龄、家篯、家潜、家松、家椿、家骥、家骏、家骝、家骧、家禄。

以上世代统计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同治五年(1866)编修《香山盛世族谱》时香山盛氏各支派的族人资料,第二部分是民国十九年(1930)编修《南溪盛氏家谱》时九世祖观海以下的全部族人资料。盛观海同宗兄弟共有十九人,除了他本人之外,其余十八人及其后人在同治五年时的资料已经统计,但其以后的繁衍生息资料由于缺乏记录则全部阙如。这份统计仅仅是盛氏族谱和家谱统计资料的对比,对盛家世代概况的分析和主要人物的关系或有助益[16]

根据族谱记载,香山盛氏主要分布在香山城、唐家乡、外沙村、横琴村、澳门等处,香山城是盛氏最早的家族居住地,后来逐渐迁播到唐家乡等处。

(一)香山城

今中山市石岐。景后庚下派绍德以下、昺后灿章下派、昺后灿远下派、翘楚后以赞下派、翘望后政观下派、翘望后世佐下派、翘高后以进下派、翘重后以柏下派、周麟后丙相下派、周麟后慧临下派、嘉锡后鹤鸾下派、嘉宪后柄宜下派、嘉勋后炳湘下派、大有后敬昭下派、敦临后瑞举下派、敦临后润举下派、敦临后赞举下派、大来后赞勋下派、裕和后瑞显下派、悦谓后锐畅下派、绍祥之以下、昺后灿兴下派、翘望后世宾下派,共二十三个支派。

(二)唐家乡

今属珠海市唐家湾。景后庚下派绍勋以下、信后瑞呈下派、信后瑞祥下派、奕后瑞国下派、朝宾后兆进下派、调宇后连英下派、朝德后品富下派、朝宾后兆汉下派、朝章后品参下派,共九个支派。

(三)外沙村

今属珠海市金鼎。宇庸以下、翘望后世奇下派、应有后接奇下派等四个支派。

(四)横琴村

今属珠海市横琴新区。梅彬以下、翘英后以秀下派、喜贤后溢传下派、喜贤后溢才下派,共四个支派。

(五)澳门

充及后五德下派、十世会新一枝共两个支派。

其中大来后国勋下派居地不详,有待考证,或不在上述地区。

由上述可见,香山盛氏主要居地以香山城最为集中,有二十三个支派;其次是唐家乡,有九个支派;外沙村和横琴村各四个支派,澳门两个支派。

从我们目前的初步了解来看,暂时没有发现香山城、外沙村、横琴村和澳门等处的盛氏历史遗存,有待进一步深入调查,遗憾的是上述这些地方的盛氏后人都难以找到。

香山盛氏并不是完全销声匿迹,经过多次细致调查,在唐家文史专家唐有淦先生等珠海文史工作者的大力协助下,笔者对当年唐家盛氏支派的一些历史遗存,以及他们迁往南溪之后的一些痕迹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不少线索。根据目前的初步了解,其中有些是此前已经存在但没有引起注意的资料,有些则属于调查的新发现。

(一)唐家祖屋

居住于唐家的盛氏,系香山盛氏景后庚下的一个支派,从盛氏五世祖绍勋公开始迁来唐家。盛绍勋,字调燮,生于明正德四年(1509),卒于清嘉靖四十年(1561),他无意功名,让弟弟盛绍德袭先祖之职,而自习医道,遍游恭、谷两都,另外开创家业。盛氏就是从他这一辈开始迁来唐家乡东生门内,世代生息[17]。由此可知,珠海的盛氏最早迁入的时间是在明正德四年以后,且唐家东生门内是盛氏在珠海的始迁地。盛绍勋对他迁来唐家生活有一段说明:

釜涌境风俗醇良,人事朴检,遂侨居釜涌境东生门外。娶妻熊氏,生二子,长名康,次名杰。余闻之:君子不轻去其乡。乃釜涌境亦香山县地,离城八十里,与故居咫尺之路。兄弟往来,可以朝发夕至,有何有离居之患焉![18]

从盛绍勋开始,盛氏开始在唐家生息繁衍。但岁月沧桑,人事更迭,目前唐家的盛姓仅剩下盛社昆一户人家,老太太对旧事记忆模糊,其子女久在澳门,对先祖事宜更是茫然。所幸家谱记载详细,经过多次探访,终于找到唐家盛氏的祖屋,这是盛氏家族在唐家生活的唯一一处重要遗迹。据《南溪盛氏家谱》记载:

唐家祖屋不能放弃,因重要祖山俱在唐家附近,留有祖屋,派人看守,方克保全。现借予从堂兄弟阿昉哥居住,代为看山。各宅平时回乡,或清明祭扫,俱住祖屋。此乃根据要地,倘有妄倡别议,或暗中舞弊者,各宅须联合制止,永保庐墓,切勿有负先人。[19]

另据家谱中的祖屋图可见,其南北分别为石街和后街,西南为梁家祠堂后面,东北为梁家屋,东邻梁浩昭屋,西为空地。祖屋由长房(九坑)、厅(十七坑)、厨房(十三坑)及屋前空地等组成,格局清楚,尺寸详明。据家谱记载是经过盛润琳、盛毓才两位后辈先后施丈绘图,并将丈尺注明图内而成。

编修家谱的时候,已经是民国十九年(1930)前后,此时唐家盛氏家族的主要成员已经迁往南溪,唐家似乎已经没有人了,因为祖屋都借给了别人居住,但在家谱中却仍反复强调祖屋这一根本要地的意义,要求后世子孙“只有扩充,不能废弃”[20],号召各宅要联合保全,不得妄倡别议,如有违背则全族共同对付,可见祖屋和宗族观念在其心目中的重要性。

2008年6月中旬,笔者在唐有淦等人的大力协助下,经过多次勘察比照,终于在曲折蜿蜒的小巷中找到位于佩玉直街的盛家祖屋。祖屋已无人居住,杂草丛生,满目荒凉,墙角隐蔽处竖立简易棺材一口。据村民说前不久房顶和部分门墙刚刚塌陷,但平面结构很清楚。对着家谱的绘图,祖屋的厅、厨房、长房的布局依然如旧,门窗的位置都没有改变,尤其是房屋和左邻右舍的位置,以及各房的九坑、十三坑、十七坑数目都能够一一对应,盛氏后人不禁感慨万千[21]

不久,笔者又通过在这间祖屋出生的盛氏后人盛北月,找到了以盛世丰之名办理的该祖屋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充分证实了唐家盛氏祖屋的真实性。

盛绍勋始迁唐家的东生门似已不可确知,是否就在现存的唐家旧屋附近,尚需进一步勘察考证。但无论如何,这一处淹没在唐家旧村的院落,承载盛氏家族若干世代在唐家期间繁衍生息的历史,值得重视和保护。

(二)南溪遗迹

南溪盛氏是从五世祖盛世丰开始发端的。盛世丰在光绪十二年(1886)迁居于此,修建房屋,建造祠堂,为家族和子孙做久远之计。因为盛氏祖山都在唐家,所以他每岁清明必回唐家拜祭。此外的时间,他一直在这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经营家业,教育子侄,长期休养,以图久计。

南溪旧称为“南大涌”,位于珠海市上冲检查站附近,过去和梅溪、沥溪、福溪、新溪[22]并称为“五溪”。五溪一带山川秀美,又邻近商业中心长沙墟,交通便利,文化发达,是香山的一个重要的村落群,清末民初有“北山宗祠、南溪大庙”的说法,南溪大庙的庙会至今仍被南溪的一些老人称道不已。盛氏在此约有几代人数十年的光景,建房修祠,一度兴盛,但后来随着时势的变化,子弟逐渐外出谋生不还,以致家族后继无人,日渐萧条。盛鸿焘在民国十九年(1930)编修家谱的时候,面对这种情形特别提出:“凡我子孙,务必眷念前型,发奋立业,勤俭成家,决计还乡,田园聚处,庶几宗祧世守,永为门户之光也夫!”

生于南溪村、如今已定居美国的七旬老人薛锦寰[23]年幼时曾在南溪盛家大屋游玩,对其院落结构耳熟能详,老人凭回忆画出了一幅盛家大屋平面布局图,显示其左为容家,右为吴家,有大厅、书房、长房、天井、露天走廊、大平台、阁楼、厨房、耳房等多间,以及一口老井,大屋“门口之前有蓬屋檐,檐下有浮雕画”[24]。据现场勘察,容家和吴家的雕花老屋仍然完好无损[25],“但盛家所在地已经耸起新式楼房,只有那口井依旧,有人在井边洗衣服”[26],古井现在位于公共场所,已经成为公用井。

据记载,“盛氏合族大宗祠原在香山城内拱辰街,今恒山观察拟择地重建,其祠宇图形,合当汇入……建祠之地及修造年月并详注其后”[27]。家谱中的祠堂结构严肃,规模宏大,但目前难觅踪影,据说“文革”的时候已经被拆毁,变卖了木料。仅有南溪村口石狮子一对,据村中老人说是当年从盛家祠堂门口搬出来的,但是从家谱中的“南溪祠堂全图”和“南溪祠堂对面园地图”中却看不到门口标有石狮子,只是有“石甲”一对。石狮子是否来自盛氏祠堂,除了传说之外,尚缺乏充足的依据,故不敢贸然推定。

另外,家谱所记载的南溪、东坑、红山及附近地区的盛家贞节牌坊和盛世丰等人墓葬等历史遗存,经过多次调查,都已无处寻觅。一个在南溪村盛极一时的家族已消失无踪,盛鸿焘在民国十九年(1930)号召后辈子孙决计还乡、田园聚处的愿望终究未能实现。

(三)碑刻

目前发现共有六通碑刻记载了盛氏在香山的有关事迹,分别是唐家嘉庆九年《重修三庙碑记》、道光七年《重修三庙碑记》、咸丰四年《重修旧墙围碑》、同治二年《重修三庙碑记》、南溪《香山县示》告示碑,以及前山《倡建福善堂签题碑记》。

1. 嘉庆九年《重修三庙碑记》、道光七年《重修三庙碑记》、咸丰四年《重修旧墙围碑》、同治二年《重修三庙碑记》

在唐家湾镇大同路有唐家三庙(分别是圣堂庙、文武庙、金花庙),年代久远[28],香火不绝,已被公布为香洲区文物保护单位。圣堂庙俗称“唐家祖庙”、唐家三圣庙,又称“唐家大庙”,供奉三宝佛,毗邻的文武庙供文昌、关帝,第三庙供奉金花夫人,将佛、道和地方神祇一起供奉,历来是唐家百姓乡民重要的精神场所。碑文记载显示唐家围墙在咸丰四年(1854)重修过,唐家三庙分别于乾隆四十年(1775)、嘉庆九年(1804)、道光七年(1827)、同治二年(1863)做过重修。

这些碑刻记载了唐家修缮三庙和围墙时乡民的捐资情况,按照时段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前期:即嘉庆、道光时期,主要是香山盛家第十四世时期的情况。嘉庆九年《重修三庙碑记》中就有“盛伟沛”[29]之名,道光七年《重修三庙碑记》中有盛世丰的父亲“盛伟任”的捐资记载[30],这为唐家盛族最早参与捐资修缮三圣庙的记载。

中期:即咸丰、同治时期,主要是盛家第十五世的活动情况。咸丰四年(1854),唐家重修唐家村的围墙时,盛家众多的人士参加了捐助,其中盛世丰以捐银三百大元名列个人捐款首位[31],另一位为盛英贤[32],捐资两元。

后期:即九年后同治二年(1863)的三庙重修工程,盛伟任的几个儿子几乎都参与了此事。盛世丰的捐助也是最多的,列为捐款芳名之首位,当时他还是汉口劝捐首事。参与捐资的盛家人有“盛英贤”[33]“盛中权”[34]“盛达贤”[35]“盛滋贤”[36]“盛接贤”[37]“盛教贤”[38]等,除了陈、程、鲍、李、刘、谭、林、黎、马、黄、卓、卢、陆、蔡、周、阮、冯、胡、欧阳等小姓之外(冯姓最多,为五人,别的姓多为两人),其余百余名捐资者全部为唐、梁两大姓。对比起来,盛家参与捐资的有七人,盛世丰的捐资名列首位,达白银一千两正。盛家其余兄弟中除盛英贤捐银五两之外,其余则更少,这样盛世丰的捐资就显得凤毛麟角,引人注目。这充分印证了盛世丰当时事业的发达,也显示了以盛世丰为首的唐家盛氏家族的家乡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去年前往抄碑,几位世居唐家的老人提及盛世丰捐资修缮唐家祖庙的往事,仍然称道不已,并一一指出唐家本族之人在本次修缮中的捐资数目,以唐广善的捐资数目与之对比[39]

这四通碑刻是香山盛氏三代人从嘉庆九年至同治二年约六十年间在唐家捐资修墙修庙的重要物证,是记载香山盛氏事迹的重要实物资料。不难看出,盛世丰这一代,是香山盛氏家族实力最强盛的时期,他在发展家族经济、提携子弟、捐资家乡等方面,都取得了前辈不可企及的成绩。后来在南溪的几代后人,也只能望其项背,在家族建设方面似未见有太多的建树。这些碑刻现存于唐家三庙中。

2. 光绪二十三年(1897)南溪《香山告示》碑

此碑共420字,主要记载南溪五位乡民请求禁止砍伐山松获准一事,是一通重要的护林告示碑。这种碑刻以湖南和北方地区较多,在广东一些地方亦有发现[40],但目前在珠海发现较少,其在昭示民众、约束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和环境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此碑对考证福溪、沥溪的地名亦有意义。鉴于其被发现不久,目前新修订出版的《珠海市文物志》未能及时著录。碑文云:

香山县示……现据南溪乡耆民郑耀锦、绅士吴汝清、何公迈、区禅楠、盛鸿球等禀称,□(此处原文为框)者等聚居恭常都南溪乡,后山屏列,由宋迄今遍植老松千百余株,合乡仰赖山松为后障,至乡邻一名果福缘乡,即福溪;一名白沥溪乡,即沥溪,左右各有深坑,分界各管各地,所植山松原于乡邻无碍,耆等乡人以山松为风水所关,故樵采者维一林半株不敢盗砍。讵有远邻乡人因寄居于本山之阳,该山松无碍彼赖胆敢砍去山松百余株,耆等力为劝阻,奈何恃强不恤,只得乃忍息事,厥后潜采盗砍者亦复不少。耆等劝阻无能,亟筹弭患,诚恐异乡强辈蜂拥砍伐,一经众觉,忿□(此处原文为框)不平,势必彼此斗争,酿成巨祸……批准如所请……谕该乡远近村邻诸邑人等知悉,南溪乡后山松树,由宋迄今历数百年,为合乡风水悠关,自示之后,无论何人不准擅行伤毁砍伐。倘有敢故违,一被该南溪乡绅耆指名禀控,定即饬拘,严惩不贷。各宜懔遵毋违特示。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十二日示。[41]

此碑保留了南溪盛家盛鸿球参与保护林木、维护家乡生态环境事务的历史往事,是一块重要的护林碑。原碑立于南溪后门山,碑文已漫漶难辨,20世纪80年代被移至南溪公园内供人参观。

3. 前山《倡建福善堂签题碑记》

福善堂是清末香山前山一带重要的慈善机构之一,据光绪二十七年(1901)《倡建福善堂签题碑记》碑文罗列的“倡建同人”名单可知,共四百七十二人、六十三姓参与了此事[42]。其中有诸多是香山名士,如徐润、杨镇海、郑思贤、郑观应等,盛氏家族的盛鸿焘、盛鸿球也名列其中,他们共同参与了香山前山一带慈善救助事业的筹备事宜。(www.daowen.com)

此碑刻显示了香山盛氏第十六世盛鸿焘、盛鸿球的捐资事宜,这是香山盛氏家族最后一次参加家乡捐资的实物遗存。原碑于2005年5月在前山星桥街被发现,共四块,现收藏于珠海市博物馆。

由上述可见,香山盛氏家族在同治初年可谓盛极一时,这与盛世丰赴闽沪开阔眼界、经理商务,赴汉口经营实业、充当买办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盛世丰的生平事业,是研究香山盛氏家族兴衰脉络的核心。

记载香山盛氏历史的基本资料是其族谱和家谱。这两份文献结构简单,篇幅不长,但弥足珍贵。它们是香山盛氏家族的生命史,不仅记录着家族的来源、迁徙轨迹,还记录着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其对盛氏宗族的世系、人物、迁徙、事迹以及在唐家和南溪的祖屋、祠堂、祖山、墓葬等历史图籍都有详细的保留。经过认真研究,笔者发现其中记载的一些重要的人物和史事,都能与《香山县志》印证和比照,尤其对历史细节的记述大大弥补了县志的相关记载,且纂修者文笔质朴,其记述都是依据史实直书,未发现有如一些族谱那样总是攀比或附会名人的现象[43],故可谓信史。它们完整、系统地记述了盛氏家族入粤以后的变迁过程,是明清香山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盛氏家族遗留下来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值得重视和研究。

(一)《香山盛氏族谱》

共一卷,盛俊廷修纂,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辽宁省图书馆藏。这是香山盛氏在清代刊刻的第一部族谱,共分为谱序(一篇)、谱跋(一篇)、凡例(共七条)、原序(四篇,以及十六世子孙的八代宗派用字“洪基隆永,守业维勤”[44])、诰敕文(七篇)、家传(含旧有七篇及新加二篇,共九篇)、各房各枝谱系(第一世至第十七世)等。

据考证,在这份刻本之前,香山盛氏的第五世祖盛绍勋在嘉靖年间就编撰了一份盛氏族谱,是香山盛氏最早编修的族谱,又称为原谱。据说该谱“巨细靡遗,用心良苦……惜体例未备,支派漫无区别,阅者茫然,罔知端绪”[45],后来虽经过增修,但“岁久缺残,仅存大略”[46],体例粗备,未堪付刻。

到了盛氏第十五世时,盛世丰在汉口经商有成,就多次致书其六弟盛世德(俊廷),敦促建祠修谱,尤其要谨慎编修族谱。盛世德亲自补编了部分内容之后,认为兹事重大,就拜请友人封蔚礽为其订正。封蔚礽,字少霞,广西容县人,咸丰二年(1852)成进士,入直中书省协办侍读事,曾“修举坛庙,编订州乘”[47],与郭嵩焘等都有交往[48],堪称名士大家,当时正好侨寓穗城。他不堪盛世德的再三恳求,遂按照族谱的编修体例,删繁就简,重新编排,使其纲举目张,有条不紊,终于协助盛世德完成了盛世丰的愿望,修成了现存的《香山盛氏族谱》。

由此可见,《香山盛氏族谱》虽为盛氏五世祖绍勋公所创修,后经过十五世盛世德的补充,但最终修订成稿乃是名士封少霞完成的。其谱条理清楚,世代分明,文字简练,详略得当,保存了许多细致的家族史和地方史资料,在香山现存历史文献中应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二)《南溪盛氏家谱》

共一册,盛鸿焘等修,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国家图书馆藏。这是南溪盛氏的一份家谱,但实际上并不局限于南溪,对唐家盛氏的很多人物和事迹都有详细记载。

盛鸿焘,生于咸丰七年(1857),卒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原名文英,号蔚堂,盛世德之子。光绪八年(1882)本省乡试第四名举人,报捐浙江知县,特授永嘉县知县。历署乐清、瑞安、天台、钱塘、石门等县知县,以直隶州用。晚年承其父业,倾心重修家谱,撰写先祖家传与事略多篇,记载了很多家族往事。

此家谱包括盛鸿焘撰南溪盛氏重修家谱序、重修家谱增订凡例八条、原族谱重订香山盛氏族谱序、旧族谱各序、盛鸿焘撰先二伯兰轩公家传、盛鸿焘撰先三伯恒山观察公传、盛鸿焘撰先君俊廷府军妣唐恭人家传、盛鸿焘撰节妇盛胡氏家传、附录浙江巡抚刘秉璋为节妇盛胡氏请旌原稿、附录胡观察凤丹送六女云秀赴闽七绝十四首、盛鸿焘撰先兄藻裳公家传、盛鸿焘撰先从弟耀云事略、盛鸿焘撰先从弟文扬事略、盛鸿焘撰南溪老人自述记、世系图等。

值得注意的是,家谱之后附录诸多实地勘测图,对于考证其遗存很有意义,唐家祖屋就是据此发现的。附录内容包括唐家乡祖屋图、南溪祠堂全图、南溪祠堂对面园地图、吊蓢埔山(又名蟹地)图、牛地山图、龙葱(又名炉忽山)图、白石仔山图、风吹罗带山图、冈头山图、羊寮三脚金山图、羊寮大横坑山图、菴山图、东坑山图、象地山图、长沙墟山图、造贝村须禾头顶山图、梅溪村大石鼓后土名清花坑山图、银坑山图及盛鸿焘对后辈的训示等。其中一些地名目前已经消失或有改变,但方位比较明确,可以对比研究,寻找其历史遗存。

家谱的编撰者删去了原族谱中的诰敕文,补录了家族中女性的名字、年岁及嫁与何人等,显示出编撰者观念的进步。此外,家谱增加了盛氏重要人物的传记。盛文扬系晚清留美幼童,但对他的生平事迹和后人情况缺乏了解,所幸盛鸿焘有此记载,弥足珍贵,可供晚清留美幼童史研究者参考,特摘录如下:

从弟讳文扬,号葆臣,先四伯世廉公次子……光绪元年,清政府考取幼童赴美留学,弟年十一,由恒山公保送,选派第四批赴美留学生。精通英文,习电学,惜未毕业,全体学生奉撤归国。光绪九年,派充福州电报局领班生,整理报务,井井有条。旋升任福州电报局长,援例报捐知县,仍分发福建补用,充洋务局委员。庚子拳匪之变,闽省迭出仇杀教士、焚毁教堂重案,事平后各国领事要挟严惩祸首,株连甚多,索赔款无量数。当道被迫窘甚。弟以洋务委员独当一面,与各国领事开议,条分缕晰,详查事实,据理力争,领事无以难,遂得和平议结,商订文稿概出其手,上游大加赏识,即升任洋务局总办。能名卓著,而遽以积劳致疾,一病不起,年仅四十,论者惜之。遗孤四人,皆成立。长宗藩,更名昌华,盐务总署主事,充任两准扬子栈栈长,三宗熙,更名宗虞,盐总署科员,次宗唐,四宗丞,皆有职业,前途尚远为之舟慰焉。[49]

(三)《香山县志》

《香山县志》是记载香山历史最重要的综合文献。据统计,其中记录的香山盛氏共十一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家族能有十余位人物被载入史册,殊非易事。其记载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关于盛氏迁香山的始祖、迁徙缘由及居地的记载:

盛(德)华,宜兴人,从军升南海卫总旗,洪武二十六年升百户即调来。孙庚,正德十六年以思恩功升副千户。[50]

仁都盛族始祖德华,江南常州府宜兴县人,明洪武间与毛、王、蔡、马等十二姓同分发香山为守御官,世袭百户侯。城南建有世勋祠,世居邑城,后迁居恭都外坣、南大涌等地,现历十八代,丁口共百余人。[51]

(香山)县治前有十二所公祠,考明洪武初定卫所之制,香山置守御千户所、百户所,其官多世袭,军士亦父子相继,祠盖是时千户、百户等子孙流寓本境,联各姓建此,以奉其先者也,有盛氏亦居其一云。[52]

第二类是关于盛氏各辈主要建树的人物的记载,包括盛绍德[53]、盛世昌[54]、盛鸿焘[55]、盛鸿球[56]、盛鸿勋[57]、盛世丰[58]等人详略不一的记载或传记。

第三类是关于盛氏家族中女性的记载,共两位,分别为盛世丰之子盛文霖的未婚妻胡氏[59],以及盛鸿勋的女儿盛宝琴[60],表彰的都是守节和孝道之类的事宜。

明洪武年间,常州府宜兴县盛华原只身从军入粤,到清末民初五百余年间,其后人一直稳定地居住在香山,并在此繁衍生息,至少应有十八代数百人口。光绪中叶,盛氏家族子弟率多外出谋生[61],不复返粤,至民国后期南溪盛家则仅剩盛宗淇一人,寄居于祠堂,穷困潦倒,无以为生,后不知所终。

盛家由盛转衰有很复杂的原因。其家族最初的发迹是依靠先祖们的军功,后来的发展是依靠盛世丰在汉口的买办经营,此外未见各支派有较大的建树。没有在香山扎下很深的根基,没有创下丰厚的家业,特别是没有留住家族子弟在香山安居创业,这是盛氏家族发展中最大的缺憾。盛家前辈们在外宦游者不少,众多的子弟被带出去谋生,不复返乡,其个人或有发展,但大大削弱了家乡的宗族势力。当然,清末民初香山时局的动荡、宗族观念的逐渐淡薄以及子弟们经济状况的局限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但无论如何,香山盛氏的发展和变迁史是耐人寻味的,值得深入研究。

与明清时期香山其他宗族的人口发展和地域扩张情况相比,盛氏算不上一个很大的家族,更不是豪门望族,家族势力相对微弱[62],但其家族的发展和变迁涉及香山历史研究的一些重要内容。如其迁粤始祖盛华原系军户移民,其相关资料有助于对明代香山军户的研究,可以说盛氏家族是从明初军户移民发展成香山宗族的典型个案;第十五世盛世丰在汉口作买办的情况,西方学者都有深入的研究,我们研究香山买办似不能漠视之;第十六世盛文扬的生平和事迹,有助于对晚清留美幼童历史资料进行补充;盛氏家族的人口资料基本完整,居地、生卒和葬地较为清楚,这对明清时期香山移民史和人口史的研究大有裨益。希望能引起有关论者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1]本文原刊于王远明、胡波、林有能主编:《被误读的群体: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有改动。

[2]【作者简介】张建军,珠海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3]盛特伟,原名盛松,1915年8月22日出生于上海,中国早期著名漫画家,中国美术电影事业家,中国动漫艺术的一代宗师,1990年、1994年两次来粤寻根。

[4]参见张元章:《珠海盛氏家族:显赫大家浮出水面》,《珠海特区报》,2009年1月18日。

[5]目前仅见广东省珠海市前山中学刘志明先生于2008年7月3日撰写的《南溪村盛氏的资料搜索与研究》一文(未刊)。

[6]参见胡波:《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马学强、张秀莉:《二十世纪前期买办及其社会生活状况研究》,《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第119页。

[7]参见胡波《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第94页“近代香山部分买办一览表”,此表缕列近代香山买办的姓名、生卒年和洋行任职情况,对研究者很有意义。但其将盛世丰与盛恒山并列,且缺少生卒年,似有待于订正、补充。

[8]《南溪盛氏家谱》之《先三伯恒山观察公家传》,民国十九年铅印本,第23页。

[9]离开福州之前,盛世丰邀请他的二兄计划家事,给予十万金携归,并嘱咐:“父母年高,稍购田宅使安居,子媳责令孝养,祖坟族谱宜速修,子弟读书尤不可缓,此根本大计也。”

[10]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载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01页。

[11]参见[美]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12]参见[美]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页。

[13]《南溪盛氏家谱》之《先三伯恒山观察公家传》,民国十九年铅印本,第24页。

[14]《南溪盛氏家谱》之《南溪老人自述记》,民国十九年铅印本,第37页。

[15]厉式金:《香山县志续编》卷三《氏族》。

[16]盛鸿焘在《南溪盛氏家谱》之《世系图》中称,本次编修家谱,“由始祖华原公叙起,至五世祖绍勋公迁居唐家乡,绍勋公生二子,长康次杰,余家为杰公之后,故六世祖接续杰公,至九世祖观海以下,尽行叙入,为余家一脉相承,以清眉目,其余各族,俟将来重修族谱再行整理”。

[17]《香山盛氏族谱》之《重修盛氏世谱序》记载:“庚公妣郑氏,生二子,长绍勋,例袭父职,而志成高尚,无意功名,让职其弟德,公业医济世,侨迁于县城东釜涌,遂家焉。”同治五年刻本,第15页。

[18]《香山盛氏族谱》之《盛氏族迁居釜涌境初定世谱自序》,同治五年刻本,第13页。

[19]《南溪盛氏家谱》之盛鸿焘文,民国十九年铅印本,第95页。

[20]《南溪盛氏家谱》之《重修家谱增订条例八条》之二,民国十九年铅印本,第3页。

[21]参见上引张元章《珠海特区报》文:“二十年来,盛家人曾经多次回南溪、唐家寻根问祖,但一直没有找到任何家族踪迹,感到非常遗憾。这次听说找到了祖屋,就赶紧回来看看了。”

[22]新溪已并入梅溪,但最早五溪之称实与之有关。有将东坑改称东溪加入五溪凑数,似为不当。

[23]据说是民国合作运动的导师薛仙舟的后人,参见苏振华:《旅美华侨撰15万字回忆录 填补珠江南溪村史空白》,《珠江晚报》,2009年4月28日。

[24]参见薛锦寰“盛家大屋平面图”(未刊),收藏于珠海市博物馆,刘志明先生提供。

[25]参见香洲区文化局文物普查小组:《百年容家老宅藏南溪,颇具岭南建筑风格,老宅主人或与容闳同祖先》,《珠江晚报》,2009年3月24日。

[26]参见上引张元章《珠海特区报》文。

[27]参见《南溪盛氏家谱》之《凡例一》,民国十九年铅印本,第7页。

[28]嘉庆九年《重修三庙碑记》称:“立庙或宋或元或明,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矣。”

[29]盛伟沛,疑即盛伟配。盛伟配,调宇后连英下派,香山盛氏第十四世祖,世居唐家乡。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终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正月,葬沙冈,嘉庆九年(1804)本次重修三庙碑时为三十八岁。

[30]参见道光七年《重修三庙碑记》,现存唐家三庙。

[31]参见咸丰四年《重修旧墙围碑》,现存唐家三庙。

[32]疑为盛世昌,字钦贤(唐家人读钦为yem,读英为eng),号兰荣,军功六品顶戴,监生,候补千总加守备衔,咸丰十年(1860)在江南大营阵亡。赐恤荫嗣子盛文康袭云骑尉,祀昭忠祠,文康卒后再由嗣子盛文彪(改名鸿球)袭云骑尉,参与修筑南溪盛家祠并定居于此。

[33]盛世昌在咸丰十年(1860)就已经战死于南京金陵大营,唐家三庙本次修缮在三年之后。此处仍出现其名,疑本次捐资或早在咸丰十年之前已经着手筹款,而盛世丰、盛世昌兄弟已经捐助,所以如实记载捐资者。此仅系推测,拟或盛英贤另有其人,有待进一步研究。

[34]盛中权其人不详,但为唐家祖庙修缮捐资,似应都是唐家盛氏之支派。

[35]即盛世德,号俊廷,改名达贤,盛世丰之六弟,军功六品顶戴,赏戴蓝羽,广东督彪侭先守备,加都司衔,组织编修《香山盛氏族谱》。

[36]疑为盛世清,字滋贤,号兰轩,盛世丰之二兄,授奉政大夫。

[37]即盛世功,盛伟任之长子,盛世丰之长兄,字接贤,号树屏,军功六品顶戴,赏戴蓝羽。

[38]即盛世廉,字教贤,号让轩,盛世丰之四弟,军功侭先补用,赏戴蓝羽。

[39]唐广善是洋务运动要员唐廷枢、唐廷植兄弟的父亲,他捐助的300大圆据核算仅相当于200多两白银,约是盛世丰捐助的五分之一。

[40]广东护林碑如光绪十五年仁化县《严禁本村后山树木碑记》、乾隆二十一年乳源县《封山育林禁约山界碑》、光绪十九年肇庆《禁伐鼎湖山林木碑》、光绪二十二年博罗县《严禁砍伐山林碑》,参见谭棣华等编著:《广东碑刻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149、696、806页。

[41]此前有人抄录了此碑碑文,但个别字句有误。为不致以讹传讹,2009年10月30日珠海市博物馆重新拓片,抄录碑文。文中□为不可辨识的字。

[42]厉式金:《香山县志续编》卷四云:“福善堂在下恭镇前山厦村之间,光绪二十一年,由白石鲍启明等倡建,联合恭、谷士绅及各埠商捐助而成,禀官立案,以赠医施药惠济困穷为宗旨。”

[43]据《香山盛氏族谱》之《凡例》称:“今盛氏族谱断自明初始迁香山之祖,其于先代名贤,未尝攀附,即明初有以功封南雄侯者,实与之同时,亦不敢妄为牵扯,可谓得体。读原序足以知其大凡矣。”同治五年刻本,第9页。

[44]《南溪盛氏家谱》中改之为“文宗家庆,守业维勤”,民国十九年铅印本,第4页。

[45]参见封少霞同治五年仲春《重修香山盛氏族谱序》,载《香山盛氏族谱》。

[46](清)袁铨撰:《香山盛氏族谱》之《盛氏族谱跋》,同治五年刻本,第1页。袁铨,广西平南会一里进士,道光二十七年(1847)刑部主事。

[47](清)易绍德修,封祝唐撰:《容县志》卷十八《列传》,光绪二十三年刊本,载《中国方志丛书》(第19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第728页。

[48](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二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8页。

[49]参见《南溪盛氏家谱》之《先从弟文扬事略》,民国十九年铅印本,第35页;又参见《研究者在〈盛氏家谱〉发现“洋务局总办”是南溪人》,《珠江晚报》,2009年6月8日。

[50]嘉靖《香山县志》卷五《官师志》之《百户》。

[51]厉式金:《香山县志续编》卷三《氏族》。

[52]《香山乡土志》卷七《氏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抄本。

[53]嘉靖《香山县志》卷三《政事志·庙坛》记载:“天妃像在官船厂备倭官船湾泊之所,正德中千户盛绍德立,后废。”按盛绍德为香山盛氏第五代世祖。

[54]同治《香山县志·忠义》:“盛世昌,字兰荣,唐家乡人,迁居澳门……上谕赠都司衔以都司例,赐恤荫,嗣子文康袭云骑尉,祀昭忠祠。”

[55]厉式金:《香山县志续编》卷九《选举表》:“盛鸿焘,原名文英,南溪人,字伟堂。八年壬午科第四名,报捐浙江知县,特授永嘉县知县,历署乐清、瑞安、天台、钱塘、石门等县知县,以直隶州用。赏戴蓝翎,弟鸿球。”

[56]厉式金:《香山县志续编》卷九《选举表》:“盛鸿球,原名文彪,南溪人,字耀云。十一年乙酉科第十四名,世袭云骑尉,兼恩骑尉。”

[57]厉式金:《香山县志续编》卷九《选举表》:“盛鸿勋,原名文炘,号藻裳,十八年授广西岑溪县知县,历署北流、天河、融县、贺县知县,蓝翎四品衔,升用直隶州。”

[58]厉式金:《香山县志续编》卷十一《列传》。

[59]厉式金:《香山县志续编》卷十三《列传》。

[60]厉式金:《香山县志续编》卷十三《列传》。

[61]参见《南溪盛氏家谱》之《南溪盛氏重修家谱序》:“光绪中叶,子弟率多外出,或求学于津沪,或宦游于桂浙,或执业于商场、铁路,皆散处四方,职务羁身,末由返里,乡居者曾无几人。”民国十九年铅印本,第7页。

[62]据盛鸿焘在描绘盛伟任之墓的《风吹罗带山图》后注云:“风吹罗带祖坟后面界址于前两年被唐姓某公着人拔去,既未与我家理论,又不竖立新界,从此搁置。某公做事无常,恐已忘却,故暂不向理,将来再无动静,可将旧界竖还,如有事再向交涉。酌量定界,尽可和平了解。”盛伟任系唐家盛氏十四世先祖,盛世丰的父亲,其坟界受到唐姓侵扰时采取忍让求全、息事宁人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