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高教学效率:有效管理与专业成长

提高教学效率:有效管理与专业成长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良好的课堂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这样的课堂管理不仅是浅层次的,而且坚持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提高教学效率:有效管理与专业成长

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等教育教学活动的量与质所达到的综合效果。在单位课堂教学时间内,课堂效果越好教学效率就越高。课堂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影响教师的讲课,影响学生的听课,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课堂管理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不仅是引导者、促进者,更是组织者、管理者。良好的课堂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 有效课堂教学

所谓的有效课堂是指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学习者与传授者双方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的课堂。正如教育家布鲁姆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

由此可见,有效课堂教学重在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 有效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二) 有效课堂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这就使得有效课堂教学的一切评价必须尽可能地可测性或量化。例如,教学目标尽可能具体明确,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这也使得执行有效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即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温馨提示:有效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1) 教师越“认真”越有效。

(2) “灌”得越多越有效。

(3) “磨”得越多越有效。

有效的教学是不能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割裂开来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教”的权威,也是决定他们如何“学”的权威。教师必须在课内外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了解学生的“学”,研究如何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其实,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是否“认真地教完”内容,而是指学生是否学到、学好了。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得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同样,有人认为只要给学生多“灌”一点,自感课堂教学的效益就高。而知识非同货物,哪能从教师的脑袋完整无损地被搬进学生的脑袋?这是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教师的一番苦心,往往换来的却是不好的学习效果,造成向学生“灌”得越多,学生越不愿意动脑的恶性循环。

另外,加班加点去“磨”学生,是部分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考试分数并不等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更包括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苦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可以获得比较高的分数,但是往往无后劲,日后也难有作为。

由此可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若失去学生的大力配合,一切都是低效的,有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师若能注重如何科学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则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少了许多盲目蛮干的成分,学生必然注重讲究学习方法并在学习的过程改进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成绩,提高综合素质。

二、 课堂管理决定教学的成败

一般情况下,教师往往特别注重对学科教学内容的研究,却忽视研究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信息的传递。在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虽然转变了教育观念,却忽视了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研究课堂管理策略。许多教师对“课堂管理”这一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课堂管理主要就是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讲话,不能做小动作,不能乱跑乱动等。这样的课堂管理不仅是浅层次的,而且坚持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同一学科的教师,在大家都不善于进行科学的课堂管理情况下,可能是钻研教学内容比较深刻又全面的教师的教学成绩更好,但是在教师理解研究学科知识大体相当的情况下,则是善于进行科学课堂管理的教师的教学成绩更好。

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对他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来说当然是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如果教师不善于管理课堂,那么他的知识便很难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有的教师在听课时,只注意听讲授的内容,忠实地在听课笔记上记录着板书提纲、解题过程,却不注意认真观察课堂上教师是如何与学生沟通、对课堂活动的各个方面是如何发动和如何控制的,不注意思考课堂教学比较成功的教师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师生之间教学信息的传递与交换,因而在这样的听课中,教师并没有真正学到提高教学水平的本领。

课堂上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激发学生,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信息交流,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共筑健康的课堂纪律和其他课堂行为标准,才能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因此,在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在促进教师确立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必须积极引导教师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管理策略,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 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美国学者布罗菲给课堂管理下了一个精当的定义: 出色的课堂管理不仅意味着教师已经使不良行为降到最低程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并能在不良行为发生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而且意味着课堂总是持续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整个课堂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教师维持纪律的措施),都是为了使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达到最高程度,而不只是为了将不良行为降到最低程度。“三分教学,七分管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一线教学活动中,有效的课堂管理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经验丰富的教师首先关注的是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教学管理,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有效实施课堂管理呢?

(一)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

用好课吸引学生,让有趣、有用、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活动“占领”学生在教室里的时间,让学生高效地学习。

首先,精彩的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序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应该是自然的,能迅速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如语文课上可以有“问题导入”“课题导入”“故事导入”等。同时,开课引导语设计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能否在开始上课时建立一个良好的授课氛围,从而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一定注意导入的科学性、时间性,一定要简明、实用,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要紧扣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

其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结合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心中有数,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有对时间的分配和控制,切不可前紧后松。如果还没到下课,学生就没事干了,那学生只能说话。另一方面,“拖堂”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学生最讨厌教师“拖堂”。其实,只要下课铃声一响,学生的心就早已飞到教室外面去了,这时的讲课只能是徒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再次,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教师要在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下大力气,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组织教学。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缺乏教学组织能力,讲课声音低沉,语速缓慢,平铺直叙,面无表情,教学方法死板,那么,这对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催眠曲。毋庸置疑,这样的课堂,教师本身就给学生造成了课堂上注意力分散的机会,学生就有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就连平时注意力集中的学生也会变得爱说话。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就大打折扣了。

最后,实施分层教学是有效课堂的有力保证。“十个指头有长有短”,这是几乎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事实。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这一点,有意无意回避这一事实,自觉不自觉地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用统一的尺子(统一的教学目标、内容、手段、评价等)来“度量”学生,以至于有些学生经常“吃不饱”,“屡战屡败”的学生则“吃不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承认、尊重、善待和利用差异,在教学中采取切实而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去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布鲁姆认为,要使每个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景和假设。这就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温馨提示: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

1.学生分层

学期一开始,我们可以通过测试或按期末考试(入学考试)成绩,把全班学生为三个层次:A.基础层,B.提高层,C.发展层。分层目的是使优生不受掣肘,轻装上阵;而慢组的学生也不再是“陪读”,不再是被动跟进,而是实事求是、踏踏实实打好基础。由于教师对慢组有的放矢地进行帮助,这些学生的学习反而扎实了,进步也快,形成慢组不慢的格局。

2.教学分层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分层教学使各类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各得其所”。

例如,在处理课文时,一般要求C层学生根据对话内容概括中心大意,编对话并进行表演,讲故事,做口头作文,或者自己组织语言复述课文;要求B层学生能背诵对话或课文部分段落;要求A层学生熟读和理解对话或课文内容,并做到语音语调正确。(www.daowen.com)

在课堂操练时,教师的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小组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率。使用并实现优势互补的方式:① 示范性回答:C层学生做示范,B层学生、A层学生紧跟上,使各层次发挥出他们自己的最佳水平。② 补充性回答:采用A层学生开头炮,B层学生扩大战果,C层学生胜利收场,在这种层层补充、层层递进中,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③ “优差搭配,合作达标”的操练方法:A层学生、C层学生临时组合到一起,在C层学生的指导下,让A层学生展示成果。使得双方都获得成就感,同时,也弥补大班授课时教师精力的不足,从而提高达标效率。让所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这才是有效课堂的根本。

3.作业分层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教师经常为学生作业的质量头痛不已。例如,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不好,质量不高;完成作业的方式不当(比如抄袭),有的甚至不交作业;各科抢着布置作业挤占学生的时间,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质量,难以有效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并形成能力。

其实,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学生觉得听课就像听“天书”,怎么可能独立完成作业呢?更何况是与优秀生一样多、一样难的作业?面对“天书”般的“题海”,这些基础差、意志力差的学生的唯一出路就是抄,抄作业就是千方百计地想减少教师“找茬”的机会。这样看来,教师便成了学生抄作业的“教唆者”了。因此,教师要以平静的心情,实事求是地为他们着想。减少“后进生”的作业量,降低难度能在一定程度避免他们抄袭。

(二) 对学生严格要求,有良好的课堂纪律

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课堂教学中只有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纪律。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在提出课堂行为规范、进行外部控制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帮助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会影响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诱发另一个学生的问题行为,也可能把问题扩大化,诱发许多学生产生类似的问题行为,从而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问题行为是教师常常遇到的,也是最怕发生的。因此,对课堂问题行为及时加以控制和防范,也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滥用惩罚手段,也会影响课堂秩序。例如,有些教师面对学生的个别不良行为时过于激动,动辄中断教学大加训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这种管理方法往往会激化矛盾,使个别学生的问题行为扩散开来。研究发现,滥用惩罚手段特别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还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甚至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怨恨情绪,诱发学生攻击性的课堂问题行为。

温馨提示:教师加强课堂纪律的方法

1.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程序和常规

有效的课堂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学生,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学生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例如,上课铃声响了,教师走进教室,面对还没有完全静下来的学生,这时教师最好的命令是环顾学生的眼神,等学生都静下来后,再开始上课。如果教师在开课前经常这样环顾学生,学生一见到教师自然就会静下来。

2.及时恰当地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在课堂上只发现问题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处理问题行为,教师采取什么措施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场合。例如,有些学生不听课,而是看连环画或睡觉,这类问题行为属于内向性的,它不明显干扰课堂教学,因此教师不宜在课堂里停止教学而公开指责他们,可以采取给予信号、邻近控制、向其发问和课后谈话等措施加以处理。有些学生大声喧哗、戏弄同学、顶撞教师,这类行为是外向性的,它们对课堂有较大干扰,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

(三) 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是一门艺术,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现在的课堂热闹大于宁静,言说多于倾听,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却不会认真倾听。提高课堂有效性,关注倾听的细节显得十分重要,教师一方面要跟学生讲明课堂倾听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悉心、静心听讲的习惯,学会认真倾听、交流评价。在课堂上当别人发言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不要随便插嘴,要耐心地听别人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只有认真倾听了,才能提高听课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要学会倾听。当学生在发言时,教师的目光要注视着学生,让学生明白教师在倾听他的发言,教师的目光中要流露出一种亲切、关爱、期待乃至鼓励、欣赏,千万别在学生发言时去写板书,让学生时刻都意识到教师在看着自己的眼睛。教师不仅要善于倾听并接纳学生的正确观点,也要善于倾听并鼓励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理解和信任他们,尊重与接纳他们,关心和帮助他们,才能让他们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充分表现出聪明才智。

(四) 课堂上要关注每位学生,走到学生中去,切不可高高在上

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走到学生中去,看学生是否在听课,是否在按教师的要求做,切不可高高在上,只顾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从学生的眼神中了解真实的东西。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表情变化中看出自己的教学效果,辨析学生听讲的状况。课堂上学生不时地东张西望,或目光呆滞,表明他们心猿意马。他们低语暗议、窃窃私语,则表明他们发现破绽或教师讲错了。他们眼里迸发出激动,表明他们豁然开朗。课堂上如何看学生的眼神行事呢?教师在讲课时应不时地用眼睛环视课堂,使学生感到教师在对自己讲课,同时还可以通过目光暗示来提醒个别听课不认真的学生。另外,局部专注又可以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打破课堂提问的冷场现象,更重要的是防止个别学生走神。

(五) 注重课堂教学方法

良好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赢得学生欣赏的秘诀。课堂是属于教师主导的课堂,不要一味埋怨学生不认真听讲,应首先自我反省:学生喜欢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吗?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适应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教学方法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方法得当,自然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 注重课堂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及时适度的反馈,将更有助于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实践活动,从而提高课堂40多分钟的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断输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间不停地进行反馈。教师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并改正错误。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敏捷地回应来自教师的反馈信息,或者克服思维定式,或者增强自信心,那么对学生自己积累学习经验更具有积极意义。毫无疑问,充分重视课堂教学反馈,正确处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其中,最常见的反馈手段就是表扬与批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违反纪律的现象经常出现,除了批评教育,更要把批评和表扬结合起来。如果只是批评,没有表扬,学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结果会变得越来越坏。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即使面对的是“后进生”,也要看到他们的长处,通过表扬他们的长处,来让他们改掉自己的短处。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有利于促进课堂管理,提高效率。

(七) 有效地巩固和应用知识

整堂课是围绕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为了检验教学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会学,教师最好在每节课进行10分钟左右的目标测试。当堂目标测试的目的是努力化知识为能力,让学生通过紧张的口头或书面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为此,要精心选择供训练用的作业,可设计为“一点多题”,以强化巩固;或“一题多点”,以系统巩固;或“一题多解”,以引导学生多方面巩固所学知识。

当堂训练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典型性。就以上三个特点,教师出的题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必做题面向所有学生,而选做题则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做,这样让优秀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所出的题还要体现典型性这一要求,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当堂训练应独立和按时,教师不进行指导。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养成在课上全神贯注、紧张积极的学习习惯和善于独立思考、快速高效地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准确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还有助于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预习新课。在学生当堂写作业时,教师要巡视督查,敏锐地观察和了解学生所出现的共性错误,并及时提醒纠正,同时要通过现场批改作业,及时获得关于这一节课教学情况的进一步反馈,便于课后及时而准确地辅导解难。

(八) 注重为人师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正确的语音语调、亲切自然的教态、准确生动的表达、灵活敏捷的反应,均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必须要言传身教。“言传”固然重要,但是“身教”更重要。“身教”是通过自己的仪表风度来影响、感染和教育学生,包括衣着、发式、举止、姿态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敬业态度、人格魅力、精神风貌等内容。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言传”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衣着打扮整洁干净,美观大方;行为举止文雅礼貌,稳重端庄;待人接物热情,和蔼可亲;教态自然典雅,从容潇洒等,这些仪表仪态实际上和教学效率是息息相关的。

(九) 师生的情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隔膜乃至对立的师生情绪会成为课堂管理的严重障碍。如果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建立起师生关系的肯定情感,学生就会把自觉遵守课堂管理的各种规范,看成维护师生间友好情感的需要。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尔逊说过:“为了得到教师的爱,学生可以去做各种教师所喜爱的事,甚至去学习他最不感兴趣的科目。”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实际上,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例如,教师的一次关爱、一次信任、一次表扬、一次宽容、一次谅解、一次尊重,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建立了起来。道理很简单,师生关系融洽了,教师上的课学生自然喜欢听。那么教师上课时还能组织不好教学吗?课堂纪律还用再维持吗?

(十) 重视对课堂管理的反思和课堂学习行为的评价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需要管理。有效课堂并不仅仅在于课前的准备与课堂内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是否善于进行教学设计、善于把握教学内容,还取决于是否善于课后的管理,即课后学生的各方面的反馈和教师自身的反省。从学习者的交流、作业和反映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课堂的效率与预定目标的达成与否,同时还可以加强对程度薄弱学习者的辅导与帮助,为程度较高的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建议与扩展;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失,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水平,尽快地变一名教书匠为教育家。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功夫同样在课外。

温馨提示:教师进行课后反思的方法

现在许多教师能够在课后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这些反思更多的是总结教学任务有没有完成,新授知识学生有没有理解,哪些题目学生还不大会做等教学结果,而缺乏对课堂管理和学生学习情感、学习行为的深刻反思,由此对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细节问题视而不见、见而不纠。

每堂课结束后,教师要认真反思: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行为规范落实了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吗?学生思维积极吗?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吗?教学结构合理吗?教学过程活泼吗?自己关注全体学生了吗?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处理恰当吗?还有哪些细节必须进一步改进?不一而足。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评价,善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和问题行为,对积极因素及时予以肯定和发扬,对问题行为及时予以批评和指点。特别要对那些存在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不当、不够勤奋好学、不善交流合作等问题的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跟踪观察,有针对性地予以重点督促、个别指导。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管理得好,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师生关系沟通变得更顺畅,课堂效率就更高。良好的课堂管理不仅与正确的管理指导思想和恰当的管理方法密切相关,还受到管理者的素质、课堂自身的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认识和分析这些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课堂管理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教师要经常思考怎样教学才能最有效果,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各种虚假的教学行为,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只有这样,才不会把课上成“糊涂课”,才能使师生的教与学产生最佳的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