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解放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区内绝大多数企业统归市辖,只有为数不多的小型加工业、手工业、小作坊归属区管,财政基础极为薄弱。50年代末期,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青岛市部分小型商业企业、加工企业和饮食服务企业分期分批下放到区,各区财政收入的来源有所扩展,但财政基础依然脆弱,收入仍满足不了区内各项支出。由于区管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利润低,未达到建立区级财政的规模,市北区、四方区、台东区财政收入均由税务等有关部门收缴后上划市财政,各区作为市财政的预算单位,统由市财政统一下拨支出。自1949年末起,市财政按照全国统一财政收入科目,以企业收入、工商税收、农业税、盐税、其他收入等综合反映包括各区在内的市财政收入情况。期间,市北区、四方区、台东区虽曾先后建立财政科、财政局,但均不是区一级财政,也未设置区国库。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极“左”思潮的严重冲击下,区属企业生产管理混乱,多数企业亏损,区属企业利润和纳税大幅下滑,财政收入连年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区街经济迅速崛起,区属工业总产值和市场成交额逐年攀升,各区财政收入缓慢增长,但由于企业职工工资、奖金逐年递增,企业呈支出大于收入趋势,工业企业财政收入下降,而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大幅提高。随着国营企业“利改税”的完成和全面改革工商税制,财政收入的构成从工商税收和企业收入二元主体阶段逐步过渡到以工商税收为主体的阶段,产品税、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增收幅度愈益凸显。这一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各区企业、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呈大幅增长。
1986~1990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第三产业开始兴起,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企业活力增强,经济效益上升。中央对青岛市实行财政计划单列,以及烟草业工商税收下划地方,各区财政收入开始稳步增长。1988年,围绕增强区级政权活力,进一步扩大了各区在城市建设管理以及劳动、人事、机构设置等方面的权限,开始对市内各区财政体制在“收支挂钩、比例包干”的基础上,实行“收入增长分档分成”的办法,扩大了区级财政的自主权,进一步调动了各区搞活经济的积极性。青岛市对区财政实施了财政体制改革。市北区、台东区、四方区开始实行区一级财政,区财政设立了区级国库。从此,区属企业各项税收、利润收入、其他收入上缴区财政、入区级国库。按照新的财政体制,区级财政收入包括区属工商企业、街道企业、乡镇企业、校办企业及个体工商业户上交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集市交易税,区属范围的农业税以及司、法、检、工商等部门的罚没收入。
1991~1995年尤其是邓小平南行谈话发表以后,各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经济重心由工业生产为主转移到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的轨道上来,加强外引内联招商引资,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随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各区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并逐步消化历年累计赤字。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新市北区、四方区财源建设空间拓展,实力壮大,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与全区发展战略,带动区域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为区财政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地方财政收入统计科目随“分税制”的实施进行较大调整,以工商税收、城建税收、增值税、营业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企业所得税、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收入、其他收入、所得税退税等综合反映区财政收入情况。
1996~2000年,区街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在各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大增,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场建设规模全面提升。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各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年,各区财政收入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四方区财政收入创实行分税制财税体制以来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最高。市北区财政收入在继1996年首次过亿元之后,又上一个亿元台阶。这一时期,地方财政收入统计科目再次调整,以城建税、增值税、营业税、农牧业和耕地占用税、企业所得税、国有企业亏损补贴、其他收入、所得税退税等综合反映区财政收入情况。(www.daowen.com)
2001~2005年,四方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达30家,批准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企业220多家,在区域财源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市北区已形成包括机械、电子、橡胶、塑料、印刷、轻工、服装、食品等近20个行业的工业体系,消费品市场规模逐步扩大,集市贸易成交活跃,非税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区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市北区、四方区财政主动调整工作思路,全力做好“聚财”文章,狠抓财政收入均衡入库,同时充分发挥出口退税政策的优势,扶持外经贸出口企业发展,加强培植开发新税源,保证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05年,市北区财政收入列市内四区之首。
青岛橡胶二厂工人到农村推销该厂生产的农用车轮胎(1954年)
2006~2012年全市第二次区划调整前,随着区“十一五”规划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升级,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收入贡献率快速增长,拉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一批总部经济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引进,成为壮大辖区财力新的增长极。大批商业服务业企业的聚集,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与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快速攀升。全球服务外包项目的引进与文化创意园区的聚集,促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税收逐年递增。这一时期,四方区财政局积极涵养培育税源,全力组织财政收入,实现了财政工作的新跨越,区级财政收入创四方区历史最好水平。市北区形成了以主体税源企业为骨干、品牌经济为载体、规模集聚为特色的税源体系,财政收入增幅居市区前列。
新市北区成立后至2014年,全区财税经济部门抢抓区划调整机遇、以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和区划调整为契机,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狠抓财源建设和收入征管,全区财政综合实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收入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强化财源培育,壮大区域财力,保障重点建设,推动融合发展。201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2015年,新市北区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大关,区财力登上一个新台阶。
青岛自行车厂生产的自行车运销城乡市场(195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