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环节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课前准备
一提起教学设计,自然就要想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化呈现形式,是用文本形式展示的教学蓝图。所以,教案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1) 对教师来说,教案的内容是有用的,切忌走形式。
(2) 体现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
(3) 教案中体现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
(4) 在重视“预设”的同时重视“呈现”。预设越完美,给呈现留的余地就越少,要适当设计“留白”,给学生自由发展留出空间。
二、 导入
一般来说,导入新课,设计导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
2.符合教学内容
导语的内容,不要脱离具体的教学素材,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3.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教师不要用过深的教学内容作为引语,否则学生无法接受。
4.从课型的需要入手
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温故而知新,“架桥铺路”;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三、 主题探究
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主题探究。传统的教学把这个环节称作“讲授新课”。
新课堂主题探究环节的处理方法百花齐放,不拘一格。新的主题探究的核心特点是“探究”,而不是“接受”,转变教师教的方式,转变学生学的方式,是这一教学环节的核心问题。主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这一环节实施得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如何进行这个环节的教学?恐怕一百个教师就有一百种看法。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本身就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课堂教学确实有好坏之分别,我们不能固定一种进行“主题探究”的模式,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主题探究”环节的优劣。
1. 目标性
(1) 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订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www.daowen.com)
(2) 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
(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4) 使学生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
2. 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不应把学习内容限制在某些方面,海阔天空,只要学生想到而且力所能及的,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一种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这是因为今天学生所面对的许多问题,都是综合性问题。解决这些综合性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远远超出某一学科的范围。在探究过程中,不论是关于生活、社会的知识,还是关于自然的知识,只要需要就应该用上。因此,就需要的知识而言,探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就学生所获取的知识而言,探究性学习也是开放的。在探究性学习中,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除了书本知识以外,学习者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其他一手资料,经过头脑的加工形成结论,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超出书本知识。
3.自主性
自主性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论是探究的能力,主动积极、严谨认真、不折不挠的态度,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是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的,就算是知识,也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生成,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是否就意味着教师是多余的,或者说教师没有什么作用呢?当然不是。在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教师就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不可能什么都懂,应该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学。但是,教师毕竟是成年人,他们走的弯路比学生多,碰的钉子也比学生多,可以向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教师应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学生进行价值判断;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和计划,检查学生计划的可行性;要提醒学生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安排学生活动、防止事故;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帮助;要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做法,防止偏见和差错,提醒学生注意实事求是,注意结论的可靠性;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探究的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对课题意义的再认识、对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报告自己的收获,等等。
4.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的价值何在?它可以有学术价值,例如,学生提出一个把植物的种子送上太空再送回来以观察它们的变化的探究课题;也可以有社会效益,学生的探究课题对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有帮助。但是,探究性学习的最主要价值在于其对学生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其教育价值。能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当然很好,但是不必强求。探究这样的课题对学生和教师要求也高,不是每一名学生、每一所学校都有条件做的。
强调探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注重的自然是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是探究性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强调探究的过程,但不能让探究的过程模式化、固定化。探究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订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评鉴预测,是科学探究过程的要素,而不是固定的规范。它们之间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不能硬性规定哪一个步骤在先,哪一个步骤在后,也不必强求探究过程的完整性。一次活动可以集中在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制订计划、如何进行评鉴等任何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也可以是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就不应以成败论英雄,更不应该以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是要看学生的态度和表现,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对于那些完全不投入学习活动的学生,既要在成绩上有所表示,更要让他们自己找出差距。但是,对于能积极投入的学生,不一定硬要区分成绩的高低。现在提倡的档案袋评价就是一种很适合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像上面的案例一样,每次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写一份报告,把自己的探究问题、计划、成果和体会以及对今后的展望记录保留下来,把自认为好的放进去,不好的就换掉,等到毕业的时候再回头看看自己几年的进步。这种自我评价的方式与他人的评价相结合,比一个简单的分数更能反映学生的情况。
四、 强化巩固
强化巩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巩固一般发生在主题探究之后。课有课的巩固,单元有单元的巩固。巩固的目的就是强化。但是强化不只发生在巩固阶段,强化往往与主题探究交替进行。那么如何完成这个环节呢?
1.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巩固
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要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首先在传授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机械记忆的要求。例如,英文字母、古诗词等。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力求具体、明确;要安排好复习的时间,及时进行;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运用提问、讲授、作业、实验等各种方法进行复习;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用口诀帮助记忆。
五、 总结拓展
什么样的课堂总结是好的呢? “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句号走”,所有的问题都得到圆满的解答,这样的一堂课是我们曾经拍手叫好的。可是,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能过于关注学生的认知,不能忽视学生情感,如果过于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达成,将会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问号走”。好的课堂总结,既能使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也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拓展新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