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
(一) 课时计划的差异
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二) 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
2.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新教师维持学生注意力的方法较少。
3.教材的呈现
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不能。
4.课堂练习
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把练习当作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
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的常规程序,而新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规范。
6.教学策略的运用
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新教师缺乏甚至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三) 课后评价的差异
在课后评价中,专家教师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很少谈论课堂管理问题和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新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专家教师关心那些对完成目标有影响的活动;新教师对课的评价却不同:有的分析课的特点,有的对课的成功进行大致的评估,有的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二、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历程和途径
(一) 历程
1.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处在这一阶段的教师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上级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因而有些新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处理人际关系上。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生存不是主要问题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www.daowen.com)
在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 途径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以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能力。其中实践训练可有如下形式。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分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
2.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 ~ 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教师可把这种教学过程拍摄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使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专门训练
每天进行回顾,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布置家庭作业;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上述程序中有的属于自动化教学技能,有的属于教学策略。
4.反思教学经验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关于反思方法,布鲁巴奇等人在1994年提出了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和行动研究四种方法。
三、 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及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一) 教师特征
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扮演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诸种角色。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家长的代理人,则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知识传授者,则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灵活等特征;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模范公民,则希望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特征。总之,要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好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一般公民需要的良好品质,而且需要具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特殊品质。
(二) 教师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在智力与知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特别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性。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以下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对学生思想的认可与学生成绩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教师的批评或不赞成,与学生的成绩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三)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进行了研究。他们对某校小学生进行了一次“学习潜力测验”(实际上是普通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机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这些学生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十分明显,由实验者提供的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当然实际教育情境里的教师期望,并不是由假信息诱发出来的,而是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的实际观察而获得的确切信息引起的。
这一效应启示我们: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要寄予正确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学生特别是原来认为是差生的学生以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传达“你很优秀”“你能行”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学习时加倍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不过,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因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心理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