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课堂管理和班级管理,既要有管理学知识,又要有心理学知识。管理的背后往往是心理规律在起作用。教师要做好课堂管理和班级管理,必须掌握有关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发展心理,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特别是在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个性倾向性方面的特点,才能在管理中有的放矢,做到“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一、 归因效应
归因效应在激励策略中经常被经验丰富的教师使用。归因就是寻找原因。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理论。对行为结果的不同归因,会直接影响随后的行为倾向和方式,这就是归因效应。
影响人们的行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外界环境和主观条件。如果把行为结果的原因归结为任务的难度、运气和奖励等外界因素,是外归因;如果把行为结果的原因归结为人的主观因素,如能力、动机、兴趣、气质和性格等,则是内归因。不同归因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一) 能力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能力归因时,便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头脑聪明、能力较强,骄傲自满的情绪便会滋生。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脑子笨,能力差,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这样的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教师必须努力消除这种归因方式给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
教师也可利用能力归因策略化解学生的自卑心理。如某学生学习不很努力,学习成绩也不好,久而久之,产生自卑心理,自己把学习不好归因为“能力差”“脑子笨”。如果教师直接批评他不努力,不太容易被学生接受,而利用归因效应,说他“耍小聪明”,既把学习不好的原因归结为“不努力”因素,又使他摆脱“能力”归因的误区。
(二) 努力归因
学生倾向于努力归因时,认为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并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并期望获得更大的成功;认为失败是自己不努力或努力不够造成的不良后果,认为自己今后只要努力,一定可以获得成功。许多研究表明,学生把过去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往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当人们相信增加努力将带来成功时,他们就会在工作、学习中坚持更长的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学习成绩。
实践还表明,要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仅仅强调学生的努力还不够,还应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并不断给予其成功的反馈,即“有效反馈原则”。根据归因效应的原理,当学生表现出厌倦、烦躁、被动的消极心态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与归因效应具有密切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归因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运用归因理论指导和改革中小学教学是实现教学科学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 难度归因
学生倾向于难度归因时,会将成功归因于任务难度小,将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大。无论成功与失败,他们都归因于外界因素。此归因倾向必然导致两种结果:题目太容易,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题目太难,学生则可能寄希望于教师讲解。
正确使用难度归因,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对于学习很努力,但因学习方法不当,或智力水平有限而失败的学生,可以适当利用难度归因策略。同时,教师还应该设置难易适度的学习任务,使这样的学生恢复信心。
(四) 运气归因
个体倾向于运气归因时,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运气好,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运气差。有这种归因倾向的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寄希望于灵感火花的瞬间迸发,寄希望于幸运之神的如期而至。分析这种归因倾向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难发现,这些学生大多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牢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习惯于运气归因,学生可能荒废学业,不思进取。教师必须设法克服运气归因的不良影响。
教师如果不当使用运气归因,还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比如,在一个学生考出好成绩的时候,教师这样表扬他:“像你这样的学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就不错了。”教师实际上把他归因于“运气”一类。学生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二、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雕像”变成“美少女”。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提供给一个学校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天才学生”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
然而,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
由于教师认为这些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们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学习时加倍努力,取得了好成绩。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称“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在设计教学和管理课堂的时候,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最棒的。教师有了这种心理期望,就会产生以下的心理氛围。
(1) 气氛,即对他人高度的期望而产生了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上的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气氛。
(2) 反馈,即教师对他所寄予期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
(3) 输入,即教师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望,指导他们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有启发性的回答,并提供极有帮助的知识材料。
(4) 鼓励,即罗森塔尔所指出的,对学生的输出给予真挚的鼓励。
三、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世仇,双方的家长百般阻挠。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爱得更深,最终殉情而死。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或教师越是主张的事情,学生却偏偏不做;父母或教师反对的事情,学生往往乐意去做。这种现象也被人们称作“逆反心理”,被心理学家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意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俎代庖,代替自己进行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
根据《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与童年期相比,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感到自己不再是孩子,像个大人了。因而他们从心理上要求改变童年期一切依赖成人的状况,要求像成人一样,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些活动。这种社会独立性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但是,不少教师却看不到这些,仍然认为学生是幼稚的,对他们发展起来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看不到或估计不足。教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也认为教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根据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要防止、消除其逆反心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www.daowen.com)
(一) 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克服传统教育观念的弊端,尊重学生的人格,利用民主、平等的方式来教导学生,而不用权力、权威强迫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
(二) 加强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与沟通
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导产生逆反心理,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相互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对彼此的做法不理解。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相互印证的过程,是他们之间的心理交流和对话过程。如果两者心理需求相吻合,心理交流就能沟通,就会引起彼此之间在情感上的心理相容,即共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之,心理交流沟通受阻,产生逆反心理,教育工作就失去了效力。
(三) 唤醒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同时又是认识客观外界事物的重要的主观条件。正确的自我意识可以使人在其所面临的客观事物面前,进行符合自身角色及社会规范的选择。
(四) 为学生树立积极的榜样
人格的力量是伟大的,教师的勤恳、博学、正直的形象也最能感染学生,即“言教不如身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进而去模仿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教师要把对学生的爱渗透到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产生安全感与信任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
四、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与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课堂管理和班级管理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
(一) 正确评价学生
教师的刻板印象往往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如某学习成绩向来不好的学生,在某次测验中成绩特别突出。教师问:“真是你自己答的?”这既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也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刻板印象效应影响着教师的判断,导致教师不能客观地评价他人。以上事实说明,刻板效应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正确加以对待。教师要把“学生各有个性、特点不一、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一理性认识真正地贯彻到评价实践中去。
(二) 正确看待学生的爱好、兴趣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师不能只按学校显性课程(即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的要求评价学生,而把学生的其他特长看成不务正业。正确评价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智能强项,带动他们的智能弱项,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一个有远见的教师的管理策略和教育策略。相反,只关注某一领域,强调自己所教学科,偏爱一部分学生,势必会冷落一些学生,使他们成为班级的“另类”,最终影响班集体的建设。
(三) 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对于班级的管理,也要改变刻板的思想。每一个学生都是独具个性的个体,只有把制度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才能激发学生自觉的行为。能力再强的教育工作者,如果只靠自己,想把独具个性的学生管理好是不可能的,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 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不要把学生的犯错误当作坏事情,而应该把学生犯错误当作可利用的资源,从而有效教育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不应该如临大敌,而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的转化就是一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学生由此明白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应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做错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不悔改”。
温馨提示:建立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策略
1.责任心与爱心:有效师生关系的基础
所谓责任心其实指的就是良心。教师这份职业是良心活儿。师德之魂在于爱。爱心是师生交往的黏合剂。作为班主任,要爱学生。爱生之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首先需要注重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做到公道、公正、廉正、为人师表、以身示范,通过自己的表率影响和感染学生。
2.理解与尊重:有效师生关系的关键
理解、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班主任与学生建立良好情感关系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要挫伤他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爱基兰德主持的一项调查表明:经常遭受心灵施暴的学生在智力和心理发展上甚至比经常遭受体罚的学生更为低下。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心灵施暴可以将一名学生的自尊心完全毁掉。
理解学生,是教师的首要任务。理解的前提是了解。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总体特点,如他们都缺乏耐性、过度依赖、抗压力低、特别喜欢受赞美等。其次,要了解学生各自的特点,知道他们的差异,因材施教。此外,还要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站在学生的立场看问题,了解他们的感受。
尊重是一种爱,是一种信任的体现,是民主和平等的标志。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尤其是班上的那些所谓的“差生”。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是教育的第一原则。
因此,班主任要平等友好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要由衷地尊重学生,用心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激发学生学习,激发其参与活动的积极因素,使班级走向健康成长的轨道;让学生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做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
3.宽容与赏识:有效师生关系的良方
要想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一定要有宽容之心。教育家蒙台涅说:“只有高尚和坚强的心灵才能对儿童的爱好采取宽容态度,才具有指导他们的能力。”现在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极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藏着最为敏感的自尊心。有些学生在犯错误时,总是把人格与尊严看得比错误重。
教育家莫里斯·比格说:“为了有效地对待学生,教师必须考虑,‘如果我在这个学生的年龄并有他的心理环境和有同他相似的顿悟和价值的体系,那么,我将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要学会宽容,就要冷静客观地看待学生的错误或过失,这样才会真正理解学生,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宽容学生缺点,愉快接纳学生,帮助他们,才会让所有学生如沐春风。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能发挥其能力的20%~ 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 ~ 4倍,因而不管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而众多的事例表明,赏识教育不失为一种成功教育。对学生而言,被人欣赏特别是被教师欣赏无疑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信任。而教师赏识学生也是一种境界和美德,是一种沙里淘金、在沙漠里发现绿洲的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