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护理模式概述及其发展

护理模式概述及其发展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护理模式概述一、护理模式基本概念护理模式是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标准形式和护理实践的方法,是解决护理问题的方式(工具),其产生的要素主要包括3个方面:护理理念、护理现状和护理问题。自从1950年至今,已有一些护理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少专门论述护理的护理模式,为建立独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护理模式概述及其发展

黑体; color: rgb(195, 101, 0); letter-spacing: 0px; font-size: 16px;">第一节 护理模式概述

一、护理模式基本概念

护理模式是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标准形式和护理实践的方法,是解决护理问题的方式(工具),其产生的要素主要包括3个方面:护理理念、护理现状和护理问题。护理作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专门学科,其发展不可避免受到医学发展的影响,护理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演进发生着变化。

以往护理学的理论主要是引用其他学科的,如社会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理论。自从1950年至今,已有一些护理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少专门论述护理的护理模式,为建立独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其中,MarthaE.Rogers的生命过程模式认为,人是整体的人,人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在其相互作用时,双方同时进行着塑造和被塑造,因而应被同时理解,而在其相互作用中所出现的不断修正也就是生命过程的系列变化。在护理工作中,应利用各种条件以加强人与环境的关系,使人的整体性得到提高。该模式特别强调整体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持续相互作用,如果个体以外的任何事物与人都是环境的一部分,则护士也是环境的一部分;由于护士是一个整体,病人也是一个有意愿的整体,护理就应是“和”病人一起工作,而不是“为”或“替”病人工作,护士应考虑的是整个人而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问题或满足有限的一部分需要;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但病人发生了改变,护士也得到再塑造。ImogeneM.King的达标理论提出,人类有三种健康需要,即:①保健知识的需要;②预防疾病时所寻求照顾的需要;③在人们不能自助时的照顾需要。护理工作要全面满足所有的健康需要,离不开护患之间和谐地互动以确定问题、制定目标和达到目标,达标理论特别强调沟通在达标中的重要性,须在护理程序的每一阶段予以重视。此外,其他的一些护理模式,如保健系统模式、行为系统模式、人际间关系模式、自理模式及适应模式等均从不同侧面支持整体护理。

二、护理模式类型与护理模式的转变

(一)宗教护理与古代护理

它是自然哲学模式时期的护理工作模式,表现为医护不分,很多名医兼护理。在西方,对疾病的护理出自宗教的恩赐观点,往往以慈善怜悯之心组织妇女进行简易护理,护士未经过任何科学训练。在中国几千年的漫长封建社会里,一直保持医与护不分的状况,护理附于医学之中。《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在护理方面有许多论述:春秋时代名医扁鹊提出的“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存在”,就是护理观察病情的具体方法;秦汉三国时期外科鼻祖华佗,医术高明,医护兼任;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一书,宣传了隔离知识,如传染病病人的衣服、巾、枕、镜不宜与人同用,还首创了导尿术;宋朝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中对孕妇产前、产后护理提供了很多资料;明代巨著《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是我国著名医药学家,他不但看病,还给病人煎药、送药、喂药。长期以来中医理论“三分治,七分养”中的七分养,实质上就是指护理。

(二)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功能制护理模式

1.功能制护理的基本理论 早在17世纪,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使医学科学逐步摆脱了宗教和神学的阴影,各种科学学说被揭示和建立,在解释健康与疾病关系上,人们认为疾病是由于细菌或外伤等袭击人体后所致的损害和功能异常,而有病就是不健康,一切医疗行为都着眼于疾病,形成了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指导思想,这一思想也成为指导和支配护理实践的基本理论。

2.功能制护理的特点 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是医生的助手,协助医生的诊断治疗,以消除病人身体上的疼痛、使其恢复正常功能为其根本目标,以机械执行医嘱和完成生活护理为其主要工作内容,护士对病人的护理缺乏主动性和身、心的整体护理,对病人的病情、疗效、心理状态缺乏系统的了解,病人被动接受治疗与护理,其情绪要求得不到护理人员的关注,更无法参与对自己的治疗和护理方案的决策,导致护患关系疏远,无法调动病人在住院期间主观能动性,护理教育只重视疾病的课程设置模式,教学内容是基础医学和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各种疾病的护理操作规程

(三)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责任制护理工作模式

责任制护理于1955年由美国莉迪亚·霍尔(Lidia Hall)首先介绍推荐,20世纪70年代起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补充和健全。到70年代,美国条件较好的医院都已实行,并且推广到欧洲。1980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护理系李式莺教授来我国高等护理进修班授课时将这种模式传入我国。1985年,美国纽约大学护理博士黄周微应联合国邀请来我国北京、上海现代心理护理讲习班讲学,对责任制护理作了进一步的介绍。此后,责任制护理在我国护理界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宣传,并在全国各级医院推广。

1.责任制护理产生背景 责任制护理建立在新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护理程序的理论基础上。

2.责任制护理特点 护理工作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提出责任制护理的目标是向病人提供:①连续性照顾;②全面性照顾;③协调性照顾;④个体化照顾;⑤以病人为中心的照顾。护理以病人为中心,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与方法,以生活护理为基点,以精神心理为重点,计划护理为内容,运用现代护理技术维护人的身心健康。同时改变护理教育课程的设置,增添了许多与护理相关的边缘学科的内容,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责任制护理强调护士的个人责任,没有体现病房全体护士的整体性、缺乏标准的表格,责任护士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护理书写,且其护理记录格式不统一,记录缺乏连贯性,责任制护理中考核和评估护士仍是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作为标准,限制了护士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在实施责任制护理中,对特护、一级护理的质量标准,注重身体的外形,如六洁、三短、三无等,这只能反映生物医学模式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躯体护理,其评价的方法是事后评价(终末评价),对护理程序的运作没有作出要求。质量评价都是由护理管理者来进行,护理质量的保证体系没有形成。

1978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ANA)确定了护理的简明定义:“护理是诊断与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映。”护理工作逐步从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理模式逐步向系统化整体护理转变。

(四)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

它由美国乔森大学的护理博士袁剑云与金乔等护理专家根据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采用的对责任制护理进行改进的综合护理(modula-nursing),并从中国的护理实际现状出发,从护理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是一种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服务与护理管理科学地结合起来,系统地实施整体护理的临床护理组织管理模式。

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特点:它是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的以健康教育为特征,解决病人健康问题为导向,满足病人需要为目标的高质量护理服务。它将护理重点放在协助和教给病人的症状消除和处理上,使病人依赖性减少,增加自我照顾能力,向病人宣传防病知识,预防疾病复发,降低再住院率和病死率,发挥护理专业知识的独特功能。

1.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现代护理观是与大科学观、大卫生观相适应的大护理观。它认为护理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护理对象不仅是病人,而且也包括健康人;护理服务范畴不仅在医院,而且还包括家庭和社区。

2.以护理程序为核心 整体护理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思维和工作框架,从而保证了最佳的护理效果。

3.主动的计划性护理 整体护理摒弃了传统的机械执行医嘱的被动工作性质和片段分割式的护理活动形式,代之以全面评估、科学决策、系统实施、客观评价的主动调控过程。

4.护士是主动的思想者、决策者 由于工作的性质、内容、形式发生了变化,护士的职能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她们必须对病人全面负责,诊断病人的健康问题、制定护理计划、组织实施评估,护士成了多方位专业角色者,包括:①决策者;②管理者和协调者;③沟通者;④教师和顾问;⑤代言人和保护者;⑥促进康复者;⑦研究者和作者等。这些充分显示了护理专业的独立性和护士的自身价值。

5.强调护患合作的过程 整体护理充分重视病人及家属的自护潜能,强调通过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及家属自护能力,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参与自身的护理活动。

6.以病人满意度作为优质服务评判标准 对于优质护理的理解,不同的护理观将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按生物医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躯体问题就是优质护理,如按管理模式,井井有条、忙而不乱的护理就是优质护理。而在现代护理观指导下的整体护理,则对优质护理提出了新的标准,即根据病人的身心、社会和文化需要所提供的护理才是优质护理,在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中,病人的满意度就是一项反映优质护理的重要指标,因为病人的满意度涉及其复杂的心理、社会和文化背景。要实现优质护理,除了能有效地解决病人的躯体问题,还应从病人的心理、社会和文化需要出发,因人施护。

(五)循证护理模式

1.循证护理概念 循证护理(evidence based nursing,EBN)又称实证护理,可简单理解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即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运用现有最新最好的科学证据对病人实施的护理。循证护理的真正含义可进一步理解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以研究指导实践,以研究带动实践的观念,制订出完整的护理方案。

2.循证护理的特点

1)对护理:循证护理以护理研究为依据,为临床实践制定指南,改变了临床护士经验和直觉为主的习惯和行为。

2)对病人:就是身处边远的山区或护理事业发展落后的国家,循证护理也可为病人提供标准化的、经济的护理服务。因为以科学为依据,可增加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3)对医疗服务:当前循证医学已成为医疗领域发展的热点,循证护理使护士以最新最科学的方法实施治疗,加强医护间的协调,避免传统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4)对社会:循证护理的理念是将科学与技术综合起来,为成本-效益提供依据,有利于节约资源,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具有经济学价值。

3.开展循证护理面临的难点 发展EBN,首先要有可供系统查询的证据来源,并且有收集、选择整理证据的能力,其次是有能力对证据进行分析、评估、做出结论,最后是将科学可信的最新护理原则和护理手段应用于临床。目前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如下。

1)护理队伍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20年间我国逐渐恢复了高等护理教育及护理科研,使部分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有所增强,但要与国际接轨,跟上国际护理学整体趋势差距甚大。

2)护理学研究方法陈旧:有说服力的证据来源于RCT得出的真实可信的数据和经过系统评价、全面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由于护理回顾性研究多于前瞻性研究,观察、调查性研究多于实验性研究,研究的手段落后,严重影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3)护理教育内容缺乏:当前的护理教育未能很好地将文献检索、计算机、外语等相关知识纳入教学计划,有的学校甚至是缺如,使得所学的内容与临床不能衔接,这就需要从护理教育方面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总之,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护理领域中兴起的新观点、新思维,这个观念同整体护理一样,应渗透到护理的各个领域,为护理人员所认同和接受,可使护士行为产生巨大的转变。

(六)国外其他护理模式的特点

1.派泼洛(Peplatl)“人际关系模式” 派泼洛于1952年提出了该模式。她对发展护理学科最大的贡献在于对护理活动视为一种人际间的活动过程,而护理人员借助于个案治疗性互助,来改善个案的社会环境,她将以“人”为主的护理模式改变为护士-病人关系为主,因此称为“人际关系模式”。

2.约翰逊(Johnson)“行为系统模式” 1960年约翰逊提出该模式,认为人是一个行为系统,主张人类的整个行为系统是由1个子系统所组成。这些行为子系统通过调节作用,提高人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断地与其保持平衡。当行为系统失去平衡时,就需要护理予以调节,以保持或恢复病人行为的最佳状态和完整性。他明确的列出护理过程的4个步骤:①评估;②护理诊断;③护理措施;④评价。

3.韩德森(HeadeRsoll)“扶助模式” 1961年韩德森在国际护理学会上发表了她对护理概念的专题论文。她强调,接受护理的个体是一个完整的而且完全独立的生命。她提出的护理目标为补充(替换)人们所缺乏的种种,如身体的力量、意志力或知识等,共14种。她认为,护理主要是对一个人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与执行医嘱。她认为护士独特的职责是帮助患病的人或健康的人保持或恢复健康(或帮助濒死者平静地死去)。

4.罗格丝(Rogeers)“生命过程模式” 该模式由罗格丝于1970年提出,重点是指出人的生命概念。她认为,人是整体的人,人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在其相互作用时,双方同时进行着塑造和被塑造,因而应被同时理解,而在其相互作用中所出现的不断修正也就是生命过程的系列变化。在护理工作中,应利用各种条件加强人与环境的关系,使人的整体性得到提高。该模式特别强调整体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持续相互作用,如果个体以外的任何事物与人都是环境的一部分,则护士也是环境的一部分;由于护士是一个整体,病人也是一个有意愿的整体,护理就应是“和”病人一起工作,而不是“为”或“替”病人工作,护士应考虑的是整个人而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问题或满足有限的一部分需要;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但病人发生了改变,护士也得到再塑造。人是护理的接受者,护理是研究人单一整体之科学。其基本精神是强调人类是一个与外界环境互相作用的、动态的统一体,护理目标是促进人与环境的互相作用,使自己的能量和潜力实现最佳的健康状态,护理工作者应为达到这一目标实施护理活动。

5.奥莱姆(Orem)“自理模式”

1)自理学说的概念:系美国护理专家奥伦(Orem D.E.)于1971年所倡导,认为个体为保证生存、健康、幸福而创造及采取的行为,分为正常情况下的自理和健康下降时的自理两类。人在受伤或患病时,必须调整自理的方法,建立新的自理技巧,修正自我形象概念,修改日常生活常规,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克服治疗的影响,以满足自理需要。Orem自理学说的基本思想,是把为了维护生命健康与安宁而进行的自己保护自己看成是人的一种普遍本能。自理行为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一种特定形式、有连续性的、有意识的行为。当每一个人或集体都能有效地进行自理时,则会促进人的整体性及个性功能的发展。Orem自理学说在理论上有以下3个结构。(www.daowen.com)

①自理结构:自理是个人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而需要自己进行自我照顾活动。一般自理需要:指人在生命的各个发展阶段都必需的,如空气、水、食物和排泄有关的需要等。发展的自理需要:指不同发展时期的自我照顾需要,或某一情境或事件所产生的新的需要。发展的自理需要包括与发展有关的一般自理需要和一些新的、特定状况下的需要,如怀孕、早产、失去亲人等情境或事件所产生的新的需要。健康不佳时的自理需要:指身体不适、受伤或生病时的自理需要,或由于一些诊断性或治疗措施后的需要。

②自理缺陷理论结构:指个人在迎合其治疗性自理需要方面,无论是在质或量上出现问题时,即为自理缺陷,亦称治疗性自理需求。治疗性自理需求主要侧重于健康偏差性的自理需求。如在疾病、创伤之后,造成人体结构改变、身体功能改变和日常生活习惯改变所导致的需求。

③护理系统理论结构:根据病人自理需求和自理能力,护理系统分为三种。全补偿系统:护士对完全没有能力进行自我照顾的病人提供全面帮助,如昏迷病人的护理、术后麻醉未清醒前的护理等。部分补偿系统:护士对病人无法执行自理的部分需要给予协助。如术后入厕、沐浴、下床活动等。辅助教育系统:指一些治疗性自理需求必须经过护士的辅导和教育,才能实现自理。如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控制、肾脏病病人的饮食指导。

2)Orem自理学说的应用:Orem自理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病人自我护理对促进健康的意义,强调病人是康复过程中的主体,护理过程中要调动和激发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护士应以连续的方式提供并协助自我护理,来帮助护理对象维持生命与健康,从疾病或损伤中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组织对自我照顾的责任。为此,在整体护理中要运用护理程序的科学工作方法,评价病人治疗性自理需求和自理能力,当病人的自理能力不能满足治疗性需要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干预,制定护理计划,以弥补不足,执行护理措施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①评估病人治疗性自理需求和病人的自理能力需收集以下方面的资料:病人的健康状态;医生对病人健康的看法;病人对自己健康的看法;病人的健康目标是什么;病人的自理需求;病人的自理能力。

②制定护理计划:按完全补偿、部分补偿和支持教育3个护理系统构思护理计划,然后组织好病人治疗性自理需求,有效并迅速改善自理不足的护理方法。

③执行和评价:执行治疗性自理需求和预防新的自理缺陷的护理计划,并将护理后的结果与所制定的目标进行比较与评价。

6.罗伊(Roy)“适应性模式” 1974年罗伊提出这一模式,其理论是承认人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学意义上的生物体,与其所处的环境不断发生着相互作用,从而不断地作出适应。护士的作用是帮助维持适应、应付体内及体外环境变化的能力。护理目标就是通过护理计划的实施,以提高病人的适应性。

“适应性模式”是用来观察、评估护理方面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并将之分类,找出其相关性,预知如何去面对健康与疾病。让护理人员知道,应如何促进人们去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适应理论的应用:在整体护理中护理人员要改善护理对象的适应方式,促进病人生理、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信赖这4个方面的适应性反应。适应理论和护理程序大致相同。

①一级估计:收集与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4种适应方式有关的适应性反应行为,故又称行为估计。护士应考虑这些行为能否促进人的完整性,是否有助于健康,依据收集的资料分析病人的行为,找出无效反应。

②二级估计:收集各种外在环境的刺激和内在环境的刺激的资料,然后将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并列出问题或作出护理诊断。

③制定目标:目标应是病人最后能达到的行为。目标可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的重点是控制各种刺激后病人的预期行为。长期目标的重点是如何解决适应性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自身能量来达到生存、生长、繁衍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④措施:为达到短期和长期目标所制定的具体计划。可以通过对作用适应系统的各种刺激加以改变或控制,使刺激作用于适应范围内,以获得适应性反应。

⑤)评价:将病人的最后行为与所制定的目标进行比较,以确定预期目标是否达到,如未达到须找出差距,然后根据评估的资料作出调整和制定进一步的措施。

7.McGill护理模式 McGill护理模式是加拿大McGill大学附属护理学院Moyra Allen教授于1974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护理应以健康为中心,强调获得健康是一个过程,也是护理的最终目的;护士应帮助病人积极应对疾病,并提高病人获得健康的能力来维持、巩固和提高病人的健康状况;病人的家庭也是护理的对象,因为家庭可通过相互作用影响其成员的疾病和健康,护士应与病人和家庭合作,帮助病人或家庭实现他们的健康目标。McGill护理模式的应用如下:

1)评估阶段。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确定环境对病人健康的影响以及护士和病人在健康促进过程中各自的角色,并创造一个支持的环境让病人感觉安全及有价值,以及评价措施是否符合病人的兴趣和需要。

2)实施阶段。在此阶段,病人的主要任务是成为一个积极的认知者,但是积极的程度要根据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状态决定。因此护士必须根据病人的需要及特点来决定病人的认知行为。与其他护理模式相比,McGill护理模式是根据护士与病人共同建立的目标是否完成来评价护理服务效果,而不是仅根据护理目标是否实现来评价。

解放军第251医院是一所具有62年光荣历史,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为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医院管理入手,1998年以来推行了大质量管理、全成本核算、数字化考核、绩效管理、医护分开等一系列重大的管理改革措施,改革创新使医院取得了很大成绩,逐步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布局合理、人才队伍精干、特色优势明显、仪器设备先进、综合实力较强的现代化医院。

医院护理工作坚持以病人以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满意为目标,坚持改革不动摇,在改革中寻求发展,在创新中寻找出路,以文化引领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品质,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制度完善,标准明确,全程质控,奖罚严明的管理机制,逐步达到护理管理信息化,落实常规制度化,岗位练兵规范化,素质教育经常化,全院护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改革使医院充满生机与活力,医院的改革给护理工作以极大的启发,大大促进了护理工作向前发展,使护理工作以全新面貌迎接挑战。

该院护理人深深感到:赋予病人真诚,实施感动服务是该院护士服务品牌的奋斗目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树立可亲可敬的护士形象;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创建精益求精的护理品质;依托信息化管理手段,使护理事业向深层次发展;变革管理思维模式,提高主动服务意识;这些都是护理工作永远追求的主旋律。

三、国内外护理管理模式的比较

(一)管理者的教育层次

发达国家的护理管理者均具有较高的护理教育层次,并在护理专业基础上,进一步接受管理课程的教育,获得管理学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同时,在各种不同的职位上,均有相应的最低管理学位标准。

我国护理管理者的教育层次偏低,护士长以上的专业管理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较少,且大多数没有经过管理课程的正规培训。这是阻碍我们护理管理水平提高的一大因素,近年来已引起了卫生管理部门的重视,并逐渐增设了管理课程教育及学位教育,使部分城市大型医院的护理部主任达到了学士或硕士学历。

(二)护理管理者的管理地位

发达国家的护理管理者的地位真正体现了护理学科的独立性。一些国家医院的最高护理领导为护理院长,医院内设有护理副院长,她(他)们直接参与医院整个行政管理的决策管理,具有相应的经济、物资和人事权。各级护士长也相应具有本部门的经济、物资和招聘、解聘权力,除了直接的上司外,极少有其他人员干预,真正做到了职权利的统一,并在总的原则基础上能充分发挥每个管理者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极少强求统一。另外,护理管理体系均属垂直领导,护理部主任直接向院长负责,护士长在护理部主任领导下工作。

我国正规的护理管理体系起步较晚,而且长期以来,护理都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与医生一起为病人的健康服务的合作伙伴。所以大多数医院的护理均从属于医疗,护理部仅仅是一个职能部门,受分管的医疗院长领导,而护士长则向科室主任负责,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护理专业的发展。

(三)管理行为

国外的护理管理者均受过管理课程的教育,且在护理管理实践中能充分发挥其才能。他们的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讲能够充分体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管理者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各个部门、各个个体之间的关系。同时花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如何促进护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如何使护理人员从内心深处喜欢本职工作,这是一种非常民主化的管理方法。

我国的护理管理者是在经验式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工作的,把大量时间花在检查、监督、反复训练基本功的工作中,机械地强求许多统一,从而限制了广大护理人员的创造性思维,久而久之使护理人员变得非常被动,不愿去积极地思维和判断。同时,人事制度管理模式的滞后也增加了护理管理者的工作难度,护理管理者甚至在招聘和解聘其职工过程中都没有自主权。

(四)管理内容

国外的护理高级管理者参与医院的整个规划、决策,在行政上有一定的地位,所以他的工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管理方面的内容。当然护理管理者对护理业务也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各级护理管理者也一样,主要的管理内容是对本部门宏观上的控制和计划,包括本部门的预算(人员、物资、设备、消耗、工资)及如何创造一个促进员工职业发展的氛围,以便能把最优秀的护理人员留在自己周围,并促进个体价值的体现。

我国的大多数护理管理者往往被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所缠绕,花大量时间用在重复性工作上,并集行政与业务于一身,很难在管理策略和技巧上有所深入和突破。因此,要改变我国目前的护理现状,尽快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需要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广大护理管理者的共同努力,来提高管理者的教育水平,提高护理管理者的地位,解决护理人员严重短缺的矛盾,使我们的护理管理工作更加深入、科学、艺术化地发展。

解放军第251医院护理部在医院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护理管理的职能作用,主要精力放在抓质量和管理上。管理者彻底转变观念,以“无错便是过,改革推动护理学科向纵深发展”的管理思想,管理人员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培养护士素质,促进护理质量提高和护理管理创新上来,强化改革意识,改变传统的主观性和经验管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二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思路,充分发挥管理的最大效能。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使护理服务向内涵发展,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是护理部主任作为医院党委成员,护理学科带头人,在护理人力资源调配上,护理专用经费的使用上,护理设备资源的整合上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的权力。护理部主任是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的最高决策者,不但要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同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个人领导魅力;不但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具有领导、指挥的能力,用人管人的能力和高屋建瓴、掌控全局的能力,使护理团队形成合力,领导指挥护理队伍在改革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图3-1)。

护理管理改革是护理发展阶段的尝试性工作,它不但给护理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丰富了护理工作的内涵,更给护理人才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有待于今后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发展之路。

3-1 护理部主任在护理指挥系统中的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