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医妇科急症备要-中医妇科急症备要

中医妇科急症备要-中医妇科急症备要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次,他还介绍了很多治疗妇科急症的有效方剂。到了宋·杨子建著的《十产论》,更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妇科的急症内容。因此,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妇科急症,愈来愈为广大医务人员所重视,这就为中医治疗妇科急症,开辟了良好的前景。

中医妇科急症备要-中医妇科急症备要

中医学在急症妇科学的发展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如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提到月经过多为“血崩”。《素问·阴阳别论》说:“阴虚阳搏谓之崩。”《百病始生篇》说:“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故凡阳搏,必属阴虚,络伤必致血溢。”《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些急症的急救方法,如“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血中,及血络出血”等。这些知识,虽散在于《黄帝内经》的一些篇章中,但为妇科急症的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公元219年,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不仅把妇产科的一些疾病与内外科疾病分别开来,而且记载了很多妇科急症的辨证论治。如“陷经漏下”“妊娠呕吐”“产后抽风”“产后血晕”“产后发热”“产后恶露不尽”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也同样有妇科急症的条文,如“寸口脉微而缓……三焦绝经,名曰血崩”,对中医治疗妇科急症的理论又大大推进了一步。

公元610年,隋·巢元方著的《诸病源候论》中所论妇科急症较《金匮要略》内容又有增加,如“堕胎”“妊娠痉”“胞衣不出”“产难”“横产”“逆产”等。其中有些病状的描述颇为生动。如“妊娠痉候”中说“……发则口噤背强,名之为痉,妊娠而发者,闷冒不识人,须臾醒,醒复发……亦名子,亦名子冒”,酷似西医的晚期妊娠中毒症之子。而且在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妊娠欲去胎候》中,已提到“去胎”的指征,可见当时已有了为治疗本病而促使堕胎的方法。

公元652年,唐·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在治疗妇科急症方药上填补《诸病源候论》的不足,明确指出“妇人之别有云者,以其胎妊产生崩伤之异故也”。在“产难”中指出,产妇“将痛之时及未产已产,并不得令死丧污秽家人来视……”“凡欲产时,特忌多人瞻视,唯得二三人在旁……若众人看视,无不难产”“凡产妇第一不得匆匆忙怕,旁人极须稳审,皆不得预缓预急,忧悒则难产”。这些观点都是难能可贵的。并且告诫“妇人产后百日以来,极须殷勤忧畏。勿纵心犯触,及即便行房。若有所犯,必身反强直,犹如角弓反张,名曰蓐风”,颇似产道感染引起破伤风病的严重病况。其次,他还介绍了很多治疗妇科急症的有效方剂。如治疗“下血”一症,主生地黄、干地黄,少则四两,多则取三十一斤,加阿胶、鹿角屑以养血止血。再如“水肿毒肿”则本着“有故无殒”之旨,治以赤小豆、商陆、泽漆、芜青根,攻逐水邪,消肿解毒。此外,还有很多好的预防方法,如预防“胎口冲心”“口噤唇寒”的危证,用“猪肾汤”。这些预防措施对于控制妊娠并发症是很有实际意义的。(www.daowen.com)

公元853年,唐·昝殷《产宝》问世,对血晕的急救方法,颇合实际而简易可行。到了宋·杨子建著的《十产论》,更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妇科的急症内容。《十产论》还着重叙述了“横产”(肩产式)、“倒产”(足产式)、“坐产”(臀产式)以及“偏产”、“碍产”等助产手法。例如:“横产,儿先露手或先露臂……当令产母安然仰卧,后令看生之人,先推其手,令人直上,头顺产门,渐渐逼身,以中指摩其肩,不令脐羁板,推上而正之,或以指攀其耳正之。须是产母仰卧,然后推儿上。徐徐正之。”诚然,今天看来,这些助产手术是非常落后而且不一定成功,但在当时对处理难产是有一定促进的。

1237年,宋·陈自明著《妇人良方》,分别叙述了妇科一些急症的病因、症状、方药,并附有经验。明代以后的妇科专著数量颇多,现有者百余种,都就妇科急症治疗方面补充了不少好的经验。如清·傅山的《傅青主女科》对于血崩、不产、难产等急症治疗,仍为现今临床所采用。近代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亦记载了治“血崩”的固冲汤,治赤白带下的“清带汤”,治“倒经”的加味麦门冬汤,治“恶阻”的安胃饮,治“产后抽搐”的和血息风汤,治“急性乳腺炎”的消乳汤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方剂。

到目前,由于党的中医政策不断深入贯彻,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不断发展,中医对妇科急症的认识、诊断和治疗不断深入,许多单位都介绍了不少的防治经验。因此,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妇科急症,愈来愈为广大医务人员所重视,这就为中医治疗妇科急症,开辟了良好的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