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64年下半年刚分配到海门供电工区,就因为我曾读过中医,同事问我认不认识吴考槃?我说“不认识”。同事的家距吴家不远,所以乡亲们都熟悉吴考槃,说的是他的药方,样数不多,量也不重,比起别人药包小多了。后来才知道他精通《内经》《难经》《伤寒》《金匮》和《本草纲目》,而且知道他对医经背诵如流,他的学识受到政府卫生部门的重视,1956年江苏省创办中医学校(即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省卫生厅特邀他执教,担任金匮教研室顾问,医经教研组组长,在建校之初立下汗马功劳。我听说了,对吴考槃老先生有深刻印象,心驰神往,只恨无缘从他那儿得到教益。
吴考槃(字隐亭)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文献学家、中医教育家。他生于1903年,1920年就读于刘清标创办的海门中兴医学校。刘清标(1880—1937年),字光海,海门中兴镇(新中国成立后属厂洪乡)人,他的学校设在中兴镇张家宅,刘自任校长,讲授《内经》《难经》,还邀请于1918年创办上海神州医药专门学校的包识生(名一虚,字德逮,1874—1933年)前来讲授《伤寒论》。吴考槃成为该校的首届毕业生之一。由于包氏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学术崇尚经方,且勤于著述,这些对吴考槃以后的成就有良好的影响。
1924年,吴考槃撰著《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16卷(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是年任上海浦东中国医药专门学校主讲教师。1929年著《金匮要略五十家注》24卷(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吴老时年仅20出头,为近当代年轻学者即有著述所仅见。1933年,吴老创办海门保神医学校,亲自担任校长并教课。他在南京中医学院教学时,讲授古文、医史、素问、难经、伤寒、金匮、温病、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伤科、喉科、本草、方剂、诊断、医案课程。曾兼任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
吴考槃教授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语出吴兢《贞观政要•君道》)句情有独钟,他一生笃学不倦,博览医籍,他治学严谨,熟谙经典,对历代各家注尤重深入研究。他对《难经》《类经》和《黄帝内经》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往往达到同类相求、真知灼见的效果。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因其衰而彰之”句,“衰”原多从《类经》作“正气衰”解,吴老认为“此为邪气衰,而非正气衰,原文全句‘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王冰注有‘因病气衰,攻令邪去,则真气坚固,血色彰明’)三个‘因其’说明病邪微、甚、衰的三个阶段。”吴老在对《难经》研究后认为《难经》与《素问》师承有别,如论脉《素问》说气口独为五藏主,气口太阴也;而《难经》则说寸口者,脉之大会。又如论病,《素问》说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则说伤寒有五,言虽各异,理各有当,是故后人《素》《难》并称。古代医药的典籍,他不厌其烦,反复推敲,重复验证,精勤不倦,毕生功读中医文献卓有成就。
在深入探求古医籍的精义中,吴考槃教授将自己学研成果陆续在全国各中医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有《〈素问〉衍文》《〈素问〉错简》《〈素问〉厘定》《〈素问〉正定》《对〈素问〉中若干文句及注释之我见》等,形成对《素问》这一经典古籍的考订训诂专题论述,给读者启迪良多。而《〈伤寒论〉之讨论》《〈伤寒论〉辨证简析》《〈金匮要略〉的探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研讨》等又是“张仲景系列”的讨论,给人以明晰的概念,其中不乏创新之见。再有《营卫探讨》《经络探讨》《三焦探讨》《方药探讨》《五行与医学》《运气择言》《汉唐以前医学成就简介》《医理衡正评议》等论文,有助于读者认识中医药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课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www.daowen.com)
吴考槃教授对金元医家流派的学术有精辟的概括和独特的见解,这无疑是读者可以登堂入室的捷径。他认为张元素的脏腑药式是因六经辨治原则而演绎的;刘完素主寒凉是就白虎、栀豉之法而修饰的;张从正主攻下是参陷胸、十枣诸方化裁的;李东垣主温补是从理中、建中密切协作之旨而运用的;朱震亨主养阴是由复脉、竹叶方剂而变通的等等。他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纲领,仲景处方用药法则详尽分析领会金元医家的思路,独具匠心,深刻而耐人寻味,无疑对临床医生可以从中受到教益。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在《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序中赞曰:“曲者癖之,直者彰之,破千古人歧说而归一。”读书万卷正确破解而彰显古人学说的伟大,如神之助,无非凡功力则不可能达到。
吴老槃教授著作等身,这是近当代众多医家学者所不能企及的,他于20世纪40年代著《本经集义》《难经集义》《素灵辑粹》《黄帝素问集成》等;50年代又相继完成《伤寒论百家注》和《金匮要略百家注》;1961年出版了《麻黄汤六十五方释义》。1966年以后,他深居简出,闭门修炼,完成了《医学随录》《黄帝素灵类选校勘》等著作初稿。1976年以后,他先后参加了《诸病源候论校注》《难经校释》等审修工作,并相继审阅了《素问校释》《灵枢经校释》《甲乙经校释》《脉经校释》,还有《中药大辞典》《方剂大辞典》等多部著作。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热忱,不知疲倦的忘我精神,在完成上述书籍审阅的同时,还夜以继日地进行《黄帝素灵校勘》《伤寒论百家注》《金匮要略百家注》《神农本草经选解》《难经正义》《脉学释义》《医学随录》《医学求真》《江苏医著》等著作的补充修订工作。1978年,应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的邀请,参加《基础理论分册》的审阅工作。80年代初参加卫生部医政司《汉英法德日阿医学词汇》的编审工作,并被卫生部聘为1至4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编审委员会特邀顾问,多次参加高等中医院校多门学校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吴考槃教授毕其一生心血,大量倾注于承先启后的著述之中。1993年,吴老仙逝,享年90岁。2003年,当吴考槃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曾经于全国中医研究班亲聆吴老教诲,时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琦教授著文纪念他。王琦教授文章中说:“我们缅怀他对中医事业的业绩与贡献,就是要学习他把自己生命的历程奉献在学术追求的理念上而乐此不疲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深思慎取、务求甚解的治学风范,学习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从而激励我们多做学问、做好学问。”这些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是我对吴老从一开始知道后来深入了解,进而产生敬意的心声。
2005年3月下旬,我参加了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的全国中医药文献信息研究开发研讨会,在会议间隙,我搜集有关吴考槃先生的信息,得知他离开海门以后一直心系故土,他的著述均署名“海门吴考槃”或“海门吴隐亭考槃”足见他对海门人民的一片深情,他的晚年笔耕不辍从不间断,因而一直未能了却回到海门看望家乡亲友的心愿。听到这些消息,着实使我感动。
我领悟到有这么一位老人:在我心目中不仅仅是笃学不倦,而是相当慈祥达观,虽然我与吴考槃先生从未谋面,从热爱中医的角度,责任心驱使我写一篇文章以志纪念。(2005年6月初稿,2009年7月修改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