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理中散寒剂: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理中散寒剂: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温中散寒剂,即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养阳气,祛散阴寒的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阳虚失血,病后喜唾涎沫,以及胸痹等因中焦虚寒引起者。方中干姜辛热,温中祛寒,助中焦之阳,散脾胃阴寒,为君药。诸药合用,共奏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临床用于妇女子宫出血等属中焦虚寒者。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等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者。

理中散寒剂: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所谓温中散寒剂,即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养阳气,祛散阴寒的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八法”中“温法”的范畴

里寒证的治疗总以温法为主。但根据寒邪所在脏腑经络的不同,病情轻重缓急的差别,具体治法各不相同。若寒邪直犯中焦,或脾阳不振,虚寒中生,出现运化无权,升降失常,症见脘腹冷痛,四肢不温,呕吐泄泻,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等。治宜温中祛寒。组方以温中散寒药如干姜、吴茱萸、桂枝、高良姜、蜀椒、饴糖等为主组成,常见的配伍如下:①阳虚者气必虚,温阳必先益气,所以温里剂常须配伍甘温益气药,如人参、白术、黄芪党参、炙甘草等组成,使气旺而阳生。②若兼肾阳不足,畏寒怕冷,加附子、肉桂等温助肾阳,补火暖土。③若脾虚肝旺,腹中挛急疼痛,喜得温按,加芍药当归、甘草等柔肝缓急止痛。④若寒湿中阻,气滞腹胀者,加厚朴、木香、草蔻、苍术等温中行气,化湿消胀。

1.理中丸

【组成】 干姜9g,人参9g,白术9g,炙甘草9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 中焦虚寒症见腹痛呕吐,自利不渴,不欲饮食,以及霍乱吐利等。阳虚失血,病后喜唾涎沫,以及胸痹等因中焦虚寒引起者。

【方析】 本方所治虽杂,但总以脾胃虚寒主要病机。故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方中干姜辛热,温中祛寒,助中焦之阳,散脾胃阴寒,为君药。阳虚者气必虚,温阳必先益气,配人参甘温补中益气,振奋脾胃运化,且助干姜温阳之力,使气旺而阳亦复,为方中之臣。君臣相配,甘温益气,辛热助阳,温而兼补,温阳健脾之力倍增。脾喜燥恶湿,白术甘苦而温,健脾燥湿,使脾不为湿邪所困,运化有权,为方中之佐药。白术合干姜散脾胃寒湿之力更强,合人参益气健脾补虚之功更胜。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之用。炼蜜为丸,取其甘缓和中。诸药合用,共奏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使脾胃阳气振奋,运化升降得以调理,统摄有权,则吐利腹痛,阳虚失血,慢惊胸痹等证自愈。此亦“异病同治”,“治病求本”之法。全方温、补、燥同用,使脾阳得运,寒湿得除,升降复常。

【加减】 寒甚者,重用干姜、或加附子;虚寒并重者,人参、干姜均重用;呕吐者,加砂仁、半夏、生姜豆蔻和胃止呕;有失血现象者,干姜改为炮姜,再加艾叶阿胶三七以止血;若兼气滞腹胀者,加厚朴、枳壳、草果行气消胀;兼痰饮者,加半夏、陈皮、茯苓以燥湿化痰;慢惊加全虫、蜈蚣以止痉;喜唾涎沫者加益智、丁香温脾摄涎。

【应用】 本方为温补脾胃,治疗中焦虚寒的要方。用时以吐利腹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为辨证要点。临床用于妇女子宫出血等属中焦虚寒者。

【宜忌】 对实热及阴虚内热证,忌用。

2.小建中汤

【组成】 桂枝9g,白芍18g,生姜10g,大枣4枚,甘草6g,饴糖30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 虚劳里急,腹中时痛,喜得温按,按之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或缓或心中动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方析】 为方中君药。桂枝辛甘而温,温助中阳,合饴糖辛甘化阳,温中补虚,建立中州之气。芍药酸寒,益阴和营,柔肝缓急,合饴糖则酸甘化阴,滋补阴血,济阴和阳,缓急止痛。桂枝与芍药同用,又可调和阴阳,化生气血;且芍药倍用,其酸收之力可使桂枝专施走里,温助中阳。二药为方中臣药。生姜大枣温胃健脾,调和营卫,既能资助脾胃生化之源,又助桂芍调和营卫阴阳,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和中,合饴糖、桂枝辛甘化阳,益气温中;协同芍药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为佐使之用。诸药同用,补虚缓急,肝脾并治;辛甘化阳与酸甘化阴同用,阴阳并调,共奏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使中阳复,运化健,气血充,阴阳和,营卫调,则诸证自愈。

【加减】 若气虚较甚,或气虚自汗,时时发热者,加黄芪、党参、增强补气之力;如营血虚甚,或兼有出血现象者,加当归、或更加熟地黄、阿胶,补血和血;如腹痛较甚,加五灵脂、缓急止痛;如无饴糖,可用高粱饴或红糖代替。

【应用】 本方为治疗虚劳的常用方剂,以腹中挛痛,喜得温按,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弦细为辨证要点。

【宜忌】 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3.吴茱萸汤

【组成】 吴茱萸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方析】 方中吴茱萸暖肝温肾,温中祛寒,三脏皆宜,且长于降逆止呕,行气止痛,为方中君药,以达温中祛寒,降逆止呕之功。重用生姜温中降逆,和胃止呕,加强吴茱萸散寒降逆止呕之力;虚寒之证,又当温补,故用人参补气健脾,以复中虚,且人参能生津安神,兼顾过吐伤津,烦躁不安,为佐药。大枣益气和中,既助人参以补虚,又可制吴茱萸、生姜温燥之性,配生姜兼和脾胃,为佐使之用。四药配伍,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全方温中降逆与补养脾胃同用,温补并施,以温中降逆为主。

【加减】 呕吐为主,加陈皮、半夏、砂仁以降逆止呕;头痛甚者,加川芎、蔓荆子、细辛以止痛;寒甚加附子、干姜以温中散寒;吞酸嘈杂,加乌贼骨、煅瓦楞以制酸。

【应用】 本方为治疗肝胃虚寒呕吐的要方,以呕吐涎沫,舌质不红,苔白滑,脉迟为辨证要点。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等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者。

【宜忌】 若属郁热胃痛,吐酸苦水,或肝阳犯胃之头痛呕吐者,忌用本方。

4.四逆汤

【组成】 附子(开水先煎)5~10g,干姜6~9g,炙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回阳救逆。(www.daowen.com)

【主治】 少阴病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方析】 附子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走而不守,生用尤能迅达内外,通行十二经脉,方中用此以为君药,温肾壮阳,散寒救逆。干姜走而不守,功专温脾阳而散里寒,助附子破阴回阳。附子与干姜同用,先后天并治,使脾肾阳旺,则一身得以温养,自然阳回厥复,二者相须为用,相得益彰,使温阳之力更强。阴阳互根,阳衰者阴亦随之不足,且证见吐利,阴液必伤,方中又用二味辛热温燥药物,有竭阴耗阳之虑。故佐以炙甘草益气安中,调和诸药。既解附子之毒,又缓姜、附燥烈峻猛之性,顾护阴液,使阳回寒散而无虚阳暴脱重劫阴液之虞;甘草与干姜同用,还可增强温阳健脾的作用,使脾阳得健,化源不竭,生机不灭。如此脾肾阳旺,先后天滋生,则回阳救逆之功更着。全方辛热助阳与甘温益气同用,温阳之中寓有护阴之旨,脾肾兼顾,温补并施,共成回阳救逆之剂。

【加减】 阳气外脱,可加人参益气固脱,回阳救逆;若汗出如油,阴脱于外者,加五味子、山茱萸、龙骨、牡蛎敛阴止汗以固脱;若阳虚湿盛,见水肿、带下者,加白术、人参、茯苓等温补脾肾,祛寒除湿;寒湿着于筋骨肌肉,见关节冷痛,加桂枝、白术、防己祛寒除湿止痹痛;如寒湿外泛,症见阴黄者,加茵陈、白术等温阳祛寒,除湿退黄。

【应用】 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临床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舌淡苔白润,脉沉微为辨证要点。

【宜忌】 若属热厥者,禁用本方。

5.当归四逆汤

【组成】 当归10g,桂枝10g,白芍10g,细辛4g,通草6g,炙甘草4g,大枣8枚。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血虚寒凝厥证症见手足厥冷,或肢体痹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欲绝。

【方析】 方中以当归养血活血,既补且行,又能止痛,为方中之君药。桂枝温阳散寒,通利血脉,以畅旺气血,与当归同用,养血温阳散寒之力更强,为方中臣药。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与当归配伍,养血通脉之力更着;桂枝、白芍同用,又能调和营卫。细辛鼓动阳气,温通表里,散寒止痛,同桂枝配伍,散寒通脉之力倍增。通草通血脉利关节,加强通脉的作用,且通草苦寒之性,又能防桂枝、细辛温热燥烈耗伤阴血。以上三药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健脾,大枣健脾养血,二药合用,补脾胃,滋化源,益气生血,针对阳虚血弱之体,加强温阳养血之力,共为佐使药之用。全方配伍,共成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作用。本方补养与温通并用,养血与活血兼顾,温而不燥,补而不滞,使阴寒散,阳气充,阴血复,经脉舒,气血畅,则厥逆冷痛之证得除。

【加减】 内有寒饮,头痛吐涎沫者,加吴茱萸、生姜以散寒降逆,和胃化饮;寒盛者,加附子加强散寒之力;若属血虚寒凝之痛经,或男子寒疝,宜加乌药、茴香等散寒止痛;血虚寒凝,脉络不通者,可加牛膝、鸡血藤、木瓜等活血通络。

【应用】 本方为治疗血虚寒厥之常用方,以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临床用于痛经、产后身痛等。

6.桂枝汤

【组成】 桂枝10g,芍药10g,生姜10g,大枣6枚,甘草6g。

【用法】 水煎温服。药后啜热粥或饮热开水,身加衣被,避风寒,以便汗出。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恶风汗出,鼻鸣干呕,苔薄白,脉浮缓。

【方析】 方中选用桂枝为君。桂枝辛甘而温,味辛能行能散,但发汗力弱,方中用之以发表解肌,散邪外出;同时温助卫阳,增强温煦固外的作用。恐桂枝发散太过而伤正气,臣以酸敛之芍药。芍药既能益阴养血,又能敛阴和营。与桂枝相伍,一散一收,一助卫阳,一养营阴。散中有收,汗中寓补。汗散不伤正,酸敛不留邪。邪正兼顾,营卫并调。佐以生姜、大枣。生姜辛温走散,助桂枝发汗解表之力;大枣甘温补养,助芍药养血和营,增强了桂枝、芍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且生姜温胃,大枣健脾,二者同用,又能温胃和中,资助营卫生化。甘草为使,益气和中,调和药性;配桂枝辛甘化阳,配芍药酸甘化阴,成为调阴阳,和营卫的要方。全方配伍,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调理阴阳。故前人认为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化气和阴阳”。

【加减】 用于感冒,若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豆豉疏散风寒;气虚明显者,可加黄芪;兼见喘咳者,加杏仁、紫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用于风寒痹证,宜加姜黄、细辛、威灵仙祛风除湿;项背拘急强痛者,加葛根、防风、桑枝散寒通络舒筋。妊娠呕吐者,可重用生姜,酌加紫苏梗、白术、砂仁等和胃安胎之品。

【应用】 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发热、产后及病后发热等病证而见营卫不和、阴阳失调病机者。

【宜忌】 临床忌用于风寒表实证及风热表证。

7.厚朴温中汤

【组成】 厚朴、陈皮各15g,炙甘草、草豆蔻、茯苓、木香各9g,干姜1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行气除满,温中燥湿。

【主治】 脾胃伤于寒湿,气机壅滞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或白腻,脉沉弦。

【方析】 方中重用厚朴、橘皮为君,行气消胀、燥湿温中。草豆蔻行气燥湿,温中散寒,木香行气宽中散寒,进一步加强君药行气温中燥湿之功,用作臣药。干姜、生姜并用以温中散寒,茯苓、炙甘草健脾渗湿和中,共为佐药。炙甘草兼作使药以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成行气消满,温中燥湿之功。

【加减】 骤感寒邪,而脘腹痛甚者,酌加良姜、肉桂之类以加强温中散寒止痛之功;饮食不慎,兼夹食滞,而见嗳腐苔腻者,酌加神曲、山楂以消食导滞;兼肝气瘀滞,而见脘腹胀痛连胁,泛酸水者,酌加香附、乌贼骨之类以疏肝制酸;兼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酌加半夏、姜制竹茹以和胃降逆。

【应用】 本方的功用侧重于行气温中,故临证当以脘腹胀满或疼痛,舌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宜忌】 凡脘腹胀满或疼痛,属于气虚不运或胃阴不足者,不宜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