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固定资产
一、固定资产概述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未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工具、器具等,作为低值易耗品核算。
固定资产的基本特征在于,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不是直接用于出售。其中,“出租”是指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机器设备等,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建筑物属于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属于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概念除强调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和具有实物形态这两个特征外,还强调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这个特征,从而明显区别于流动资产。
(一)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某一资产项目,如果要作为固定资产加以确认,首先需要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其次,还需要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即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1.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资产最基本的特征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对固定资产的确认来说,如果某一固定资产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在实务工作中,需要判断该项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如果该项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不是很可能流入企业,那么,即使其满足固定资产确认的其他条件,企业也不应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如果该项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并同时满足固定资产确认的其他条件,那么,企业应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
在实务中,判断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主要依据与该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到了企业。其中,与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是指由于经营情况变化造成的相关收益的变动,以及由于资产闲置、技术陈旧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与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报酬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直接使用该资产而获得的收入,以及处置该资产所实现的利得等。通常,取得固定资产的所有权是判断与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转移到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凡是所有权已属于企业,不论企业是否收到或持有该固定资产,均可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反之,如果没有取得所有权,即使存放在企业,也不能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有时,某项固定资产的所有权虽然不属于企业,但是,企业能够控制该项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与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转移给企业,也可以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加以确认。比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企业(承租方)虽然不拥有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但企业能够控制该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与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转移到了企业,因此,符合固定资产确认的第一个条件。
在固定资产的确认过程中,对于构成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如果各自具有不同的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从而适用不同的折旧率或者折旧方法。此时,该各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以独立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将其各组成部分单独确认为固定资产。例如,飞机的引擎,如果其与飞机机身具有不同的使用寿命,从而适用不同的折旧率或折旧方法,则企业应将其单独确认为固定资产。
对于工业企业所持有的工具、模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等资产,施工企业所持有的模板、挡板、架料等周转材料,以及地质勘探企业所持有的管材等资产,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分别核算和管理。如果这些资产项目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就应当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如果这些资产项目不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或没有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就不应当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而应当作为流动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备品备件和维修设备通常确认为存货,但符合固定资产定义和确认条件的,如民用航空运输企业的高价周转件等,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
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是资产确认的一项基本条件。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予以确认,为取得该固定资产而发生的支出也必须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并同时满足其他确认条件,就可以加以确认,否则,企业不应加以确认。
企业在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有时需要根据所获得的最新资料,对固定资产的成本进行合理估计。比如,企业对于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在尚未办理竣工决算前,需要根据工程预算、工程造价或者工程实际发生的成本等资料,按暂估价值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做调整。
(二)固定资产的分类
企业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规格不一,为加强管理,便于组织会计核算,企业有必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分类。根据不同的管理需要和核算要求,以及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固定资产进行不同的分类,常见的固定资产分类方法主要有按经济用途分类、按使用情况分类和综合分类。
1.按固定资产经济用途分类。按固定资产经济用途分类,可分为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和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1)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是指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固定资产。如生产经营用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器具、工具等。
(2)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是指不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固定资产。如职工宿舍等使用的房屋。
按照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分类,可以归类反映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和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之间,以及生产经营用各类固定资产之间的组成和变化情况,借以考核和分析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促使企业合理地配备固定资产,充分发挥其效用。
2.按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分类。按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分类,可分为使用中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和不需用固定资产。
(1)使用中固定资产,是指正在使用中的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由于季节性经营或大修理等原因,暂时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仍属于企业使用中的固定资产;企业采用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给其他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内部替换使用的固定资产也属于使用中的固定资产。
(2)未使用固定资产,是指已完工或已购建的尚未正式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以及因进行改建、扩建等原因暂停使用的固定资产。如企业购建的尚未正式使用的固定资产、因经营任务变更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以及主要的备用设备等。
(3)不需用固定资产,是指企业多余或不适用的固定资产。
按照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分类,有利于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及其比例关系,便于分析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挖掘固定资产的使用潜力,促使企业合理地使用固定资产。
3.综合分类。按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和使用情况等综合分类,可把企业的固定资产分为七大类:
(1)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2)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3)租出固定资产,指企业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给外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
(4)不需用固定资产。
(5)未使用固定资产。
(6)土地,指过去已经估价并单独入账的土地。因征地而支付的补偿费,应计入与土地有关的房屋、建筑物的价值内,不单独作为土地价值入账。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作为无形资产管理,不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7)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指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赁期内,应视同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是指确定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固定资产成本是指企业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这些支出既包括直接发生的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也包括间接发生的其他一些费用,如应承担的借款利息、外币借款折算差额,以及应分摊的其他间接费用。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在确定其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一般工商企业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报废清理费用,不属于弃置费用,应当在发生时作为固定资产处置费用处理。
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1)固定资产的实体建造(包括安装)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或者实质上已经完成。(2)所购建的固定资产与设计要求或合同要求相符或基本相符,即使有极个别与设计或合同要求不相符的地方,也不影响其正常使用。(3)继续发生在所购建固定资产上的支出金额很少或几乎不再发生。
(一)外购固定资产
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1]、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外购固定资产分为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和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两类。
1.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这种情况是指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不需要安装就可以直接交付使用。企业应按购入固定资产时实际支付的买价、运输费、装卸费、专业人员服务费和其他相关税费等,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5-1]20×6年3月12日,甲公司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就可投入使用的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价款为1 000 000元,增值税税额为170 000元,发生的运杂费为5 000元,以银行存款转账支付。假定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2.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这种情况是指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需要经过安装才能交付使用。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时实际支付的买价、运输费、装卸费、专业人员服务费和其他相关税费等均应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待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由“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时,按实际支付的买价、运输费、装卸费和其他相关税费等,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发生的专业人员服务费等,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按其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例5-2]20×6年2月13日,乙公司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机器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价款为250 000元,增值税税额为42 500元,支付的运输费为3 000元,款项已通过银行支付;安装设备时,领用原材料一批,价值24 200元,购进该批原材料时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4 114元;应付安装工人工资为5 100元,确认的职工福利费为7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乙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支付设备价款、增值税、运输费合计为295 500元:
(2)领用本公司原材料、应付安装工人工资、应付福利费等合计为34 114元:
(3)设备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企业基于产品价格等因素的考虑,可能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如果这些资产均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并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则应将各项资产单独确认为固定资产,并按各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以一笔款项购入的多项资产中还包括固定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也应按类似的方法予以处理。
[例5-3]甲公司为一家制造企业。20×5年4月1日,向乙公司一次购进了两套不同型号且具有不同生产能力的设备A和B。甲公司为该批设备共支付货款6 000 000元、增值税额1 020 000元、包装费42 000元,全部以银行存款转账支付。假定设备A、B均满足固定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公允价值分别为2 926 000元、5 434 000元。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包括买价、包装费及增值税额等,即:
6 000 000+1 020 000+42 000=7 062 000(元)
(2)确定设备A、B的入账价值分配比例。A设备应分配的固定资产价值比例为:
2 926 000÷(2 926 000+5 434 000)=35%
B设备应分配的固定资产价值比例为:
5 434 000÷(2 926 000+5 434 000)=65%
(3)确定A、B设备各自的入账价值:
A设备入账价值=7 062 000×35%=2 471 700(元)
B设备入账价值=7 062 000×65%=4 590 300(元)
(4)会计分录如下:
3.超过正常信用条件购买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意味着购货方与供货方签订的合同中规定的付款期限较长,通常在3年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该类购货合同实质上具有融资租赁性质,购入资产的成本不能以各期付款额之和确定,而应以各期付款额之和的现值确定。
购入固定资产时,按购买价款的现值,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按应支付的金额,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固定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应当按照各期支付的购买价款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在支付价款期间内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延期付款债务特定风险的利率。该折现率实质上是供货企业的必要报酬率。各期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其余部分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例5-4]20×4年1月1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项购货合同,甲公司从乙公司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大型机器设备。合同约定,甲公司采用分期付款方式支付价款。该设备价款和各项税费合计1 200 000元,首期款项200 000元于20×4年1月1日支付,其余款项在20×4~20×8年的5年期间平均支付,每年的付款日期为当年12月31日。
20×4年1月1日,设备如期运抵甲公司并开始安装,发生运杂费和相关税费160 000元,已用银行存款付讫。20×4年12月31日,设备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发生安装费40 000元,已用银行存款付讫。
甲公司按照合同约定用银行存款如期支付了款项。假定折现率为10%,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购买价款的现值为:
200 000+200 000×(P/A,10%,5)=200 000+200 000×3.7908=958 160(元)
20×4年1月1日,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2)确定信用期间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额,见表5-1。
表5-1 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表
*758 160=958 160-200 000;
**尾数调整:18 177.94=200 000-181 822.06。181 822.06为期初应付本金余额。
(3)20×4年1月1日~20×4年12月31日为设备的安装期间,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额符合资本化条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20×4年12月31日,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固定资产的成本=958 160+160 000+75 816+40 000= 1 233 976(元)
(4)20×5年1月1日~20×8年12月31日,设备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额不再符合资本化条件,计入当期损益。
20×5年12月31日,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20×6年12月31日,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20×7年12月31日,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20×8年12月31日,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
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入账价值。这里所讲的“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以资本化的固定资产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在建工程应当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确定其工程成本,并单独核算。企业的自营工程,应当按照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机械施工费等计量;企业发包建造的固定资产,按照应支付的工程价款等计量;设备安装工程,按照所安装设备的价值、工程安装费用、工程试运转等所发生的支出等确定工程成本。
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包括自营建造和发包建造两种方式,主要通过“工程物资”和“在建工程”科目进行核算。“工程物资”科目,核算企业为在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的成本,包括工程用材料、尚未安装的设备,以及为生产准备的工器具等,可分别设置“专用材料”、“专用设备”、“工器具”等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企业进行基建、更新改造等在建工程发生的支出,可分别设置“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在安装设备”、“待摊支出”,以及单项工程等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1.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企业通过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其入账价值应当按照建造该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确定。工程项目较多且工程支出较大的企业,应当按照工程项目的性质分别核算各工程项目的成本。企业为在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买价、不能抵扣的增值税额、运输费、保险费等相关费用,作为实际成本,并按照各种专项物资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
工程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应将该项工程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结转,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剩余的工程物资,如转作库存材料,按其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转作企业的库存材料;若材料存在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应按减去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后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转作企业的库存材料。建设期间发生的盘亏、报废、毁损的工程物资,减去保险公司、过失人赔偿部分后的余额,计入所建工程项目的成本;盘盈的工程物资或处置净收益冲减所建工程项目的成本。工程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因必须进行试运转而形成的、能够对外销售的产品,其发生的成本,计入在建工程成本,销售或转为库存商品时,按实际销售收入或按预计售价冲减工程成本。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根据工程预算、造价或者工程实际成本等,按暂估价值转入固定资产成本,待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做调整。
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在建工程报废或毁损,减去残料价值和过失人或保险公司等赔款后的净损失,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
企业通过自营方式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交付使用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例5-5]20×6年1月,丙公司准备自行建造一幢厂房,为此购入工程物资一批,价款为250 000元,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42 500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1~6月,工程先后领用工程物资272 500元(含增值税额);剩余工程物资转为该公司的存货,其所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工程领用生产用原材料一批,价值为32 000元,购进该批原材料时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5 440元;辅助生产车间为工程提供有关劳务支出为35 000元;计提工程人员工资为65 800元,确认工程人员福利费为9 212元;6月底,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交付使用。假定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丙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购入为工程准备的物资:
(2)工程领用物资:
(3)工程领用原材料:
(4)辅助生产车间为工程提供劳务支出:
(5)确认工程人员工资、福利费:
(6)6月底,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交付使用:
(7)剩余工程物资转作存货:
2.发包方式建造固定资产。企业通过发包工程方式建造的固定资产,应按照支付的工程价款等计量,其工程的具体支出在承包单位核算。此时,“在建工程”科目实际成为企业与承包单位的结算科目,企业应按合理估计的发包工程进度和合同规定结算的进度款,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预付账款”等科目。将设备交付建造承包商建造安装时,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工程物资”科目。工程完成时,按合同规定补付的工程款,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例5-6]20×6年3月12日,甲公司将一幢新建厂房工程发包给丙公司承建,按规定先向承包单位预付工程价款500 000元,以银行存款转账支付;20×6年7月8日,工程基本完工,甲公司将预付工程款全部转入工程成本,同时,甲公司收到承包单位的有关工程结算单据,补付工程款172 000元,甲公司以银行存款转账支付;20×6年7月23日,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经验收后交付使用。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6年3月12日,甲公司预付工程款500 000元:
(2)20×6年7月8日,甲公司将预付工程款全部转入工程成本:
(3)20×6年7月8日,甲公司补付工程款172 000元:
(4)20×6年7月23日,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经验收交付使用:
(三)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
企业对投资者投资转入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在办理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之后,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在其注册资本中所占的份额,确认为实收资本或股本,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与确认为实收资本或股本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
[例5-7]甲公司系股份有限公司,20×5年6月15日,甲公司接受乙公司以一台设备进行投资。该台设备的原价为5 600 000元,已计提折旧1 662 000元,双方经协商确认的价值为4 438 000元,该价值接近设备的公允价值。甲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0 000 000元,其中乙公司投资占甲公司注册资本的30%。假定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4 438 000
(四)租入固定资产
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当在租赁开始日将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
1.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所有权最终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在租赁业务中,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与所有权的转移并不一定是同时的,租赁期届满后,如果承租人购买了租赁资产,则租赁资产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否则,租赁资产所有权一般不转移给承租人。在判断租赁类型时,不应以租赁资产所有权是否转移给承租人为标准。符合下列标准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1)在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通常是指在租赁合同中已经约定,或者在租赁开始日根据相关条件作出合理判断,租赁期届满时出租人能够将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2)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款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3)即使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但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其中“大部分”,通常掌握在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75%以上(含75%)。(4)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其中“几乎相当于”,通常掌握在90%以上(含90%)。(5)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做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承租人应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作为一项固定资产入账,同时确认相应的负债,并采用与自有资产相一致的折旧政策计提折旧。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通常应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并将两者的差额确认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承租人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租入资产价值。其中,租赁开始日,是指租赁协议日与租赁各方就主要租赁条款做出承诺日中的较早者;租赁期开始日,是指承租人有权行使其使用租赁资产权利的开始日。
最低租赁付款额,是指在租赁期内,承租人应支付或可能被要求支付的款项(不包括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加上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款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的,购买价款应当计入最低租赁付款额。
为与企业自有固定资产相区别,企业应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单设“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明细科目核算。企业应在租赁期开始日,按照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未确认融资费用”应作为“长期应付款”的抵减项目列示。在支付租金时,企业应按每期支付的租金金额,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如果支付的租金中包含有履约成本,还应同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每期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按当期应分摊的未确认融资费用金额,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租赁期满,企业取得该项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应将该项固定资产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明细科目转入有关明细科目。
[例5-8]20×4年12月5日,甲公司与乙租赁公司签订了一份矿泉水生产线融资租赁合同。租赁合同规定:租赁日为20×4年12月31日;租赁期为2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2 000万元;租赁期满,矿泉水生产线的预计净残值为400万元,其中甲公司担保余值为200万元,未担保余值为200万元。在租赁开始日,生产线的公允价值为4 000万元。
该矿泉水生产线于20×4年12月31日运抵甲公司,当日投入使用;甲公司固定资产均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与租赁有关的未确认融资费用均采用实际利率法在相关资产的折旧期限内摊销,甲公司年末一次确认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
假定矿泉水生产线为全新生产线,起租日的原账面价值为3 844.8万元,预计使用寿命为3年;租赁内含利率为6%。20×6年12月31日,甲公司将矿泉水生产线归还给乙租赁公司。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最低租赁付款额为:
2 000+2 000+200=4 200(万元)
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为:
2 000÷(1+6%)+2 000÷[(1+6%)×(1+6%)]+200÷[(1+6%)×(1+6%)]=3 844.8(万元)
由于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为3 844.8万元,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4 000万元的96.12%,因此,该项租赁为融资租赁。
由于甲公司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3 844.8万元低于租赁开始日生产线的公允价值4 000万元,因此该生产线的入账价值为3 844.8万元。
未确认融资费用=4 200-3 844.8=355.2(万元)
(1)20×4年12月31日,租入固定资产:
(2)20×5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
分摊的融资费用为:
(4 200-355.2)×6%=230.69(万元)
计提折旧为:
(3 844.8-200)÷2=1 822.4(万元)
(3)20×6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
分摊的融资费用为:
经尾数调整为124.51万元。
(4 200-2 000-355.2+230.69)×6%=124.53(万元)
计提折旧为:
(3 844.8-200)÷2=1 822.4(万元)
(4)20×6年12月31日,归还生产线: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36 448 000
2.经营租赁。经营租赁是指除融资租赁以外的其他租赁。在经营租赁方式下,由于与租赁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在实质上没有转移给承租人,因此,承租人不需承担租赁资产的主要风险,其会计处理比较简单,不需将所取得的租入资产的使用权资本化,相应地,也不必将所承担的付款义务列作负债。(www.daowen.com)
对于经营租赁的租金,承租人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按照直线法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其他方法更为系统合理的,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承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有租金应当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承租人确认各期租金费用时,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等科目。实际支付租金时,借记“其他应付款”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例5-9]20×6年1月1日,甲公司从乙公司租入一台办公设备,租赁期为3年。办公设备价值为1 000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租赁合同规定,租赁日为20×6年1月1日,甲公司预付租金150 000元,第一年末支付租金150 000元,第二年末支付租金200 000元,第三年末支付租金250 000元;租赁期满,乙公司收回办公设备,三年的租金总额为750 000元。假设甲公司在每年年末确认租金费用,所有款项由银行存款支付,不存在租金逾期支付的情况。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可以判断,该项租赁为经营租赁。
(1)20×6年1月1日,支付租金:
(2)20×6年12月31日,确认租金费用:
每年应确认的租金费用为:
750 000÷3=250 000(元)
(3)20×7年12月31日,确认租金费用:
(4)20×8年12月31日,确认租金费用:
三、固定资产的折旧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概念
固定资产的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
使用寿命,是指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企业在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时,主要应当考虑下列因素:(1)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2)该资产的预计有形损耗,如设备使用中发生磨损、房屋建筑物受到自然侵蚀等。(3)该资产的预计无形损耗,如因新技术的出现而使现有的资产技术水平相对陈旧、市场需求变化使产品过时等。(4)法律或者类似规定对资产使用的限制。具体到某一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企业应在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固定资产的性质、消耗方式、所处环境等因素,做出判断。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对于同样的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应具有相同的预期。
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并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按照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同时,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报送有关各方备案,并备置于企业所在地,以供投资者等有关各方查阅。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等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仍然应按上述程序,经批准后报送有关各方备案,并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二)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
确定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一是要从空间范围上确定哪些固定资产应当提取折旧,哪些固定资产不应当提取折旧;二是要从时间范围上确定应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什么时间开始提取折旧,什么时间停止提取折旧。
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2)单独计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需要注意的是,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应当计提折旧;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不应当计提折旧。
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如果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按照估计价值暂估入账,并计提折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按照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是不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当采用与自有应计折旧资产相一致的折旧政策。能够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将会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能够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
企业一般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管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
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折旧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1.年限平均法。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是等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例5-10]丙公司有一厂房,原价为500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20年,预计净残值率为2%。假设丙公司没有为该厂房计提减值准备。则该厂房的折旧率和折旧额的计算如下:
年折旧率=(1-2%)÷20=4.9%
月折旧率=4.9%÷12=0.41%
月折旧额=500 000×0.41%=2 050(元)
上述折旧率是按个别固定资产单独计算的,称为个别折旧率,即某项固定资产在一定期间的折旧额与该项固定资产原价的比率。此外,还有分类折旧率和综合折旧率。
分类折旧率是指固定资产分类折旧额与该类固定资产原价的比率。采用这种方法,应先把性质、结构和使用年限接近的固定资产归为一类,再按类计算平均折旧率,用该类折旧率对该类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例如,将房屋建筑物划分为一类,将机械设备划分为一类等。分类折旧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采用分类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其优点是计算方法简单,但准确性不如个别折旧率。
综合折旧率是指某一期间企业全部固定资产折旧额与全部固定资产原价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与采用个别折旧率和分类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相比,采用综合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其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较差。
采用年限平均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虽然比较简便,但它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固定资产在不同使用年限提供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固定资产在其使用前期工作效率相对较高,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也较多;而在其使用后期,工作效率一般呈下降趋势,因而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就逐渐减少。年限平均法不考虑这一事实,明显是不合理的。其次,固定资产在不同的使用年限发生的维修费用也不一样。固定资产的维修费用将随着其使用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大,而年限平均法也没有考虑这一因素。当固定资产各期的负荷程度相同,各期应分摊相同的折旧费用,这时采用年限平均法计算折旧是合理的。但是,若固定资产各期负荷程度不同,采用年限平均法计算折旧时,则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提取的折旧数与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程度也不相符。
2.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例5-11]甲公司的一台机器设备,原价为680 000元,预计生产产品产量为2 000 000件,预计净残值率为3%,本月生产产品34 000件;假设甲公司没有为该机器设备计提减值准备。则该台机器设备的月折旧额计算如下:
单件折旧额=680 000×(1-3%)÷2 000 000=0.3298(元/件)
月折旧额=34 000×0.3298=11 213.2(元)
3.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初账面余额×月折旧率
企业在选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时,由于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没有扣除预计净残值,因此,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是用两倍于年限平均法的折旧率去乘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由于只要该项固定资产仍继续使用,其账面净值就不可能被冲销完毕,因此,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后期,如果发现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额小于采用年限平均法计算的折旧额,就应改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为操作方便,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例5-12]乙公司有一台机器设备,原价为600 000元,预计使用寿命为5年,预计净残值率为4%;假设乙公司没有为该机器设备计提减值准备。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每年折旧额计算如下:
年折旧率=2÷5=40%
第1年应提的折旧额=600 000×40%=240 000(元)
第2年应提的折旧额=(600 000-240 000)×40%=144 000(元)
第3年应提的折旧额=(360 000-144 000)×40%=86 400(元)
从第4年起改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第4年、第5年应提的折旧额=(216 000-86 400-600 000×4%)÷2=52 800(元)
[例5-13]沿用[例5-12],假定该机器设备是乙公司于20×0年6月21日购入的,其他资料不变。则乙公司每个会计年度计提的折旧额计算如下:
20×0年7月至12月计提折旧金额为:
240 000×6÷12=120 000(元)
20×1年度计提折旧金额为:
240 000×6÷12+144 000×6÷12=192 000(元)
20×2年度计提折旧金额为:
144 000×6÷12+86 400×6÷12=115 200(元)
20×3年度计提折旧金额为:
86 400×6÷12+52 800×6÷12=69 600(元)
20×4年度计提折旧金额为:
52 800×6÷12+52 800×6÷12=52 800(元)
20×5年度1~6月计提折旧金额为:
52 800×6÷12=26 400(元)
4.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又称合计年限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为分子、以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之和为分母的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寿命÷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例5-14]沿用[例5-12],采用年数总和法计算的各年折旧额如表5-2:
表5-2
[例5-15]沿用[例5-14],假定该机器设备是乙公司于20×0年6月21日购入的,其他资料不变。乙公司每个会计年度计提的折旧额计算如下:
20×0年7月至12月计提折旧金额为:
192 000×6÷12=96 000(元)
20×1年度计提折旧金额为:
192 000×6÷12+153 600×6÷12=172 800(元)
20×2年度计提折旧金额为:
153 600×6÷12+115 200×6÷12=134 400(元)
20×3年度计提折旧金额为:
115 200×6÷12+76 800×6÷12=96 000(元)
20×4年度计提折旧金额为:
76 800×6÷12+38 400×6÷12=57 600(元)
20×5年1月至6月计提折旧金额为:
38 400×6÷12=19 200(元)
(四)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
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应根据固定资产用途,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生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具体来说,企业在实际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应当按月提取折旧,并根据用途,借记“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比如,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折旧应计入在建工程的成本,并最终形成另一项固定资产的成本;企业基本生产车间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折旧应计入制造费用,并最终计入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企业管理部门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折旧应计入管理费用;企业销售部门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折旧应计入销售费用;企业的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其计提折旧应计入管理费用。
[例5-16]20×5年6月份,乙公司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情况如下:甲车间厂房计提折旧38 000元,机器设备计提折旧45 000元;管理部门房屋建筑物计提折旧65 000元,运输工具计提折旧24 000元;销售部门房屋建筑物计提折旧32 000元,运输工具计提折旧26 300元。本月新购置一台机器设备,价值为540 000元,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乙公司20×5年6月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如下:
(五)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复核
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以及其他环境有可能与预计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时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固定资产使用强度比正常情况大大加强,致使固定资产实际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融资租赁合同对租赁期做了新的调整;由于技术进步,固定资产在使用寿命终了时具有的净残值远远低于原来的估计数,等等。此时,如果不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原先确定的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必然不能反映出其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的期间,据此提供的会计信息就很可能是不真实的,进而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恰当的经济决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企业应定期对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进行复核,如果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的预期数与原先的估计数有重大差异,则应当相应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并按照会计估计变更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其包含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有可能发生重大改变。如果固定资产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企业也应相应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例如,某企业以前年度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此次年度复核中发现,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技术发生很大变化,年限平均法已很难反映该项固定资产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因此,决定变年限平均法为加速折旧法。此时,如果不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调整,原先确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必然不能反映出其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的方式。因此,企业应定期复核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如果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则应当相应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并按照会计估计变更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四、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和修理费用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为了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或者为维护或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往往需要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改建、扩建或者改良,为此所发生的支出即为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一)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对厂房进行改建、扩建而使其更加坚固耐用,延长了厂房等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企业通过对设备的改造,提高了其单位时间内产品的产出数量,提高了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企业通过对车床的改良,大大提高了其生产产品的精确度,实现了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企业通过对生产线的改良,促使其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提高了企业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等。
在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的过程中,如果后续支出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后续支出,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待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并按重新确定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企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应予资本化,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合理进行摊销。
[例5-17]甲公司是一家从事印刷业的企业,有关业务资料如下:
(1)20×2年12月,该公司自行建成了一条印刷生产线,并于当月投入使用,建造成本为568 000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率为固定资产原价的3%,预计使用年限为6年。
(2)20×5年1月1日,由于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现有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已难以满足公司生产发展的需要,但若新建生产线成本过高,周期过长,于是公司决定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改扩建,以提高其生产能力。假定该生产线未发生减值。
(3)20×5年1月1日~3月31日,经过3个月的改扩建,完成了对这条印刷生产线的改扩建工程,共发生支出268 900元,全部以银行存款支付。
(4)该生产线改扩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预计将其使用年限延长了4年,即为10年。假定改扩建后的生产线的预计净残值率为改扩建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3%;折旧方法仍为年限平均法。
(5)为简化计算过程,整个过程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公司按年度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本例中,由于对生产线的改扩建支出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所以,此项后续支出应增加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有关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3年1月1日~20×4年12月31日两年间,即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发生前,该条生产线的应计折旧额为:
568 000×(1-3%)=550 960(元)
年折旧额为:
550 960÷6=91 826.67(元)
各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分录为:
(2)20×5年1月1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
568 000-(91 826.67×2)=384 346.66(元)
固定资产转入改扩建时的会计分录为:
(3)20×5年1月1日~3月31日,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发生时的会计分录为:
(4)20×5年3月31日,生产线改扩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会计分录为:
(5)20×5年3月31日,生产线改扩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653 246.66元;
固定资产应计折旧额为:
653 246.66×(1-3%)=633 649.26(元)
在20×5年4月1日~12月31日9个月期间,每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额为:
633 649.26÷(7×12+9)=6 813.43(元)
在20×6年1月1日至到期日的7年间,每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额为:
6 813.43×12=81 761.16(元)
每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分录为:
(二)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之后,由于固定资产磨损、各组成部分耐用程度不同,可能导致固定资产的局部损坏,为了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充分发挥其使用效能,企业将对固定资产进行必要维护。发生固定资产维护支出只是确保固定资产的正常工作状况,没有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因此,应在发生时一次性直接计入当期费用,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
[例5-18]20×6年1月23日,甲公司对现有的一台管理用设备进行修理,修理过程中发生应支付维修人员的工资为38 000元,应计提的福利费为5 320元;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
本例中,由于对管理用设备的维修,仅仅是为了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而发生的,没有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因此,应将该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在其发生时确认为费用。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五、固定资产的处置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那些不适用或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可以通过对外出售的方式进行处置;对那些由于使用而不断磨损直到最终报废,或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发生提前报废,或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等非正常损失发生毁损的固定资产应及时清理。具体来说,固定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予以终止确认:(1)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2)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企业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对其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
企业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或发生固定资产毁损,其会计核算一般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按固定资产净额,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固定资产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第二,发生的清理费用。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以及应交的税金,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
第三,处置收入的处理。企业收回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应冲减清理支出。按实际收到的出售价款以及残料变价收入等,借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第四,保险赔偿的处理。企业计算或收到应由保险公司或过失人赔偿的损失时,应冲减清理支出,借记“其他应收款”、“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第五,清理净损益的处理。固定资产清理后的净收益,直接计入当期收益,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固定资产清理后的净损失,属于生产经营期间正常的处理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由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例5-19]甲公司有一台设备,因使用期满经批准报废。该设备原价为186 700元,累计已计提折旧177 080元,已计提减值准备2 500元。在清理过程中,以银行存款支付清理费用5 000元,残料变卖收入为6 5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税费,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2)发生清理费用:
(3)收到残料变价收入:
(4)结转固定资产净损益:盘亏的固定资产,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核算,按固定资产净额,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按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贷记“固定资产”科目。盘亏造成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按可收回的保险赔偿或过失人赔偿,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差额记入“营业外支出——盘亏损失”科目。
盘盈的固定资产,应作为前期差错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