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院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揭秘

学院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揭秘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爱情与独立学院大学生恋爱心理一、爱情与恋爱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人生有两次出生:第一次是在开始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则是在萌发爱情的那一天。随着性心理的成熟,对异性的向往与追求,爱情自然也会在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内心萌发。现实中可能有的独立学院大学生会同时面对几个示爱者,并对他们都心存好感。斯腾柏格教授进一步将动机、情绪、认知三者各自单独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分别称为热情、亲密与承诺。

学院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揭秘

第一节 爱情与独立学院大学恋爱心理

一、爱情与恋爱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人生有两次出生:第一次是在开始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则是在萌发爱情的那一天。伴着青春的脚步,爱情会悄悄降临到青年人身边。随着性心理的成熟,对异性的向往与追求,爱情自然也会在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内心萌发。然而,什么是爱情,爱情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又应如何对待爱情、追求爱情,将是独立学院每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什么是爱情

爱情也许是人类一种最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人们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来描述它,说爱情是诗,是歌,像涓涓流水,像巍峨高山……古往今来,多少关于爱情的动人故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

每个人的心中也许都有一本爱情字典,虽然答案可能各不相同,但有些显然是共同的部分,即爱情离不开男女之间的性爱,爱情是一种强烈的内心情感体验,爱情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等。概括地说,所谓爱情,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是两颗心灵相互向往、吸引,达到精神升华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

上面对爱情的定义可能引出独立学院大学生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1)没有结果的感情是不是爱情?在独立学院校园中似乎存在着一种看法,即认为校园里的爱情是一种特别的爱情,它更纯洁、更真挚,但不一定以婚姻为目的。“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说法比较流行。

上面对爱情的定义已表明,渴望对方成为终身伴侣是爱情的一个重要内涵,而现实生活中爱情的结果不一定都走向婚姻。显然这涉及许多方面的原因,可能因为曾经相爱的人之间没有了爱,彼此分手,也可能是因为许多其他的理由使相爱的人不能走到一起。但是心存爱情的人,一定渴望与所爱的人在一起,渴望拥有对方。也许有人因为爱而远离,那可能是不得已的无奈选择。爱情的特点是长久性,只是在每个具体的人那里,保持的时间因人因事而不同。

(2)爱情会不会同时在几个人身上产生?现实中可能有的独立学院大学生会同时面对几个示爱者,并对他们都心存好感。从人类的本性讲,对几个人产生好感这是可能的,但是爱情则不同。爱情有其社会属性,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具有排他性特点。

2.爱情的心理实质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沉浸在爱河中的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有的平静似水,有的澎湃热烈,有的亲密无间,有的若即若离,有的天长地久,有的稍纵即逝。

在对爱情的众多研究中,美国耶鲁大学的斯腾柏格教授提出了爱情成分理论,认为人类的爱情虽复杂多变,但基本上由三种成分组成:动机成分——动机有内发的性驱力,也包括异性之间身体、容貌等特征彼此吸引;情绪成分——由刺激引起的身心激动状态,如喜、怒、哀、惧等;认知成分——对情绪和动机是一种控制因素,是爱情中的理智层面。

“爱情三因论”认为,两性间的爱情形式因人而异,很可能所有情侣间的亲密关系和热烈程度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这三种元素彼此不等量的配合而演化出来。如果将“爱情三因论”的主张与色觉理论的三元论相比,两者极为相似。色觉三元论将红、绿、蓝视为三元色,按照三者不同比例的配合,即可产生出各种不同的颜色。爱情是人类心理上的色彩世界,每对情侣自己所调出的色泽如何,就要看他们如何处理自己的动机、情绪和认知了。

斯腾柏格教授进一步将动机、情绪、认知三者各自单独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分别称为热情、亲密与承诺。意思是以情绪为主的两性关系是热情的,以动机为主的两性关系是亲密的,以认知为主的两性关系是承诺、守约的。将三种不同的爱情关系,与其在两性间维持时间的长短,分别用曲线表示,如图10-1所示。

img10

图10-1 “爱情三因论”图示

①承诺型;②亲密型;③热情型

“爱情三因沦”对爱情本质的理解给我们许多启示。首先,爱情的动机成分表明爱情有其生理的基础,由性驱力所致,包括身体、容貌。性生理的发育成熟,必然有性的冲动与欲望。爱情以人的生理成熟为基础。其次,爱情使人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幸福、快乐、痛苦、悲伤。情绪体验会有变化,有的激情澎湃,有的平淡似水。第三,爱情有理性的一面,不仅仅是情感体验,承诺、责任感是爱情的重要成分。每个人的三种成分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就使我们看到了多姿多彩的爱情世界。

3.爱情的几种关系

(1)爱情与友谊。有一个问题可能是大学生们非常关心也很困惑的,就是异性间到底存在不存在纯粹的友谊?异性间的友谊与爱情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一个有恋人的男生,他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女同学,他很开心有这样一个朋友,可以无话不谈,他觉得他们只是异性间的友谊。可是逐渐地他有了一些疑惑,因为他和这个女同学所分享的内心世界比恋人还要多,他和女同学之间的感情是不是已超出了友谊的范围,是不是已发展成为爱情了呢?

该男生的困惑是可以理解的,想必也是许多分不清友谊与爱情的同学的共同困惑。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按交往双方人际间彼此吸引的过程,可以分为A、B、C、D、E五个阶段,从互不相识到建立友谊,最后发展到第五阶段的亲密关系(图10-2)。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和其他人的关系会停留在不同的阶段,异性间的交往也同样如此。在第四阶段就是一般的异性间的友谊,但是,如果到了第五阶段,彼此间的自我暴露越来越多,分享的情感越来越深,如果是同性,就成为知己也就是知心朋友;如果是异性,在感情上又增加了性的需求、奉献与满足的心理,就成为爱情。

img11

图10-2 人际关系发展示意图

上文案例中的男生,与那个女同学的交往逐步发展到了第五阶段,也就是彼此分享的东西很多,因此产生困惑是很自然的事。当然,是不是爱情,还要看他们的情感中是否有性的需要等。

上文的人际关系发展图使我们看到,友谊是爱情的基础,爱情常常从友谊而来。而友谊和爱情之间又没有截然的界限,所以有时很难辨别异性间是友谊还是爱情。

一般来讲,爱情的产生也有一个发展的阶段,先是好感,然后是喜欢,最后到达爱情。好感和喜欢多停留在友谊的阶段,而爱情就是到了亲密关系的层次。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可能就是“一见钟情”是不是爱情?“一见钟情”似乎没有经历从相识到友谊再发展到爱情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了解、产生感情可能并不总是按照一般的规律而进行。对于一些人来讲,虽初次见面,可能对方某一点一下触动早已在内心想象或积累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有的人之间产生感情则需要逐步了解,而“一见钟情”多是激情的成分比较多,然而激情却不易长久,所以也就会被怀疑是不是爱情。

(2)爱情与性。爱情与性的关系是独立学院大学生难以回避而又敏感的一个问题。性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同时性的满足又是爱情的一种渴望。在谈这个问题之前也先看一个案例。

小李很伤感,因为她的男友离她而去。让她最伤心的是分手时男友说的话,他说他从来没和她谈过恋爱,从来没爱过她。她感到非常的不理解,因为她认为他们和其他恋人一样,在一起时会拥抱、接吻,有很亲密的身体接触,因此她不明白男友为什么说从没和她谈过恋爱。

我们来分析小李的困惑,显然她觉得她是在谈恋爱,因为可能她觉得只有相爱,才会有带有性色彩的身体接触、亲密行为。如果没有爱情,那些行为也就不存在了。先抛开那种礼节性的拥抱、亲吻的含义——尽管这种礼节在中国也不是一种习惯,我们觉得拥抱、接吻是一种边缘性的性行为,是恋人间表达爱的一种行为方式。爱情以性生理发育为基础,爱情渴望有身体的亲密接触,但是有爱不一定有性,有性不一定就代表是爱。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爱情,比如不分场合的拥抱、接吻甚至更亲密的行为,并不说明一定有爱和彼此爱得多深。

二、恋爱过程及影响因素

恋爱是培植爱情的过程。当相爱的人彼此敞开心扉,袒露爱情以后,许多人也就开始了恋爱的历程。(www.daowen.com)

1.恋爱心理的形成

(1)对异性的敏感期。指刚进入青春期的青年人,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引起了男女性别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尤其是第二性特征的出现和性意识的觉醒,对异性之间的性别差异非常敏感,在异性面前时常会感到羞怯和不安。此阶段中,男女学生往往界限分明,彼此疏远,相互回避。

(2)对异性的向往期。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性心理开始发展,男女情窦初开,产生了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出现彼此希望接触的意愿。处于此阶段的青年男女,开始特别注意自己的容貌和风度,希望引起异性的注意和兴趣,博得他们的好感和青睐。生活中,开始关心周围发生的爱情方面的趣闻轶事,喜爱阅读和观看描写爱情内容的文学作品、影视音乐,经常与同龄人谈论男女爱情问题,并利用各种机会与异性接触交往。个别学生甚至开始递纸条、写情书,明确地向对方求爱。但是,这一时期的男女青年,由于其生理和自我意识的不成熟性,他们对异性向往的对象,基本上是泛化的、不稳定的、缺乏专一性的,是一种不成熟的恋爱心理。所以,有人又称此阶段为泛爱期。

(3)恋爱择偶期。这一阶段的男女青年性心理已逐步成熟,社会阅历不断丰富,恋爱观开始形成,对异性的向往逐渐专一,开始相互寻求和选择自己的配偶对象,建立和培育双方的爱情,进入成熟的恋爱心理。

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l7~24岁之间,正是处于“异性向往期”向“恋爱择偶期”的过渡时期,也正是一个人的恋爱心理开始形成和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

2.步入恋爱的心理过程

恋爱生活中,爱情的培育过程也就是爱情双方情感的不断深化和相互交融的心理过程。独立学院大学生爱情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要经过好感、爱慕和相爱等阶段。

(1)好感。好感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一种彼此欣赏的情感体验。例如,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相互的接触、相识与往来而产生彼此希望进一步接触的心情。男女之间的好感并非是性爱,但却是爱情产生的必要前提。异性之间的好感会增强相互的吸引,形成一种内在动力,促使双方的接近和情感交流。

(2)爱慕。男女之间在好感的基础上,经过对对方的爱好志趣、性格、为人等各方面更多的了解,而产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以至这种内在感情使人心旷神怡,萌发了希望与其结合的强烈情感倾向,并在理智支配下发展成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3)相爱。男女之间单方面的爱慕还不是爱情,只有相互爱慕,爱情才能建立。在恋爱中,从单方爱慕到互爱,有时可能是同步到来,有时也可能是异步的,或者还会经受一些波折与阻难,但只要双方心心相印,无论是谁首先打开自己的心扉,最终都会赢得对方的回应,开出绚丽多彩的爱情之花。

3.独立学院大学生选择恋人的标准和影响因素

当独立学院大学生踏入爱河时,选择恋人的标准是什么呢?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众多年龄相近、学识相同、共同生活在校园中的年轻人处于对爱情的浪漫幻想和现实的追求中。恋人的选择既有其独特的色彩,也有许多相似的特点。

(1)情投意合。前面曾提到一些独立学院大学生认为爱情是最纯洁、最真挚的感情。有此看法的理由是独立学院大学生们觉得自己的爱情较少功利、世俗的色彩,选择恋人不过于看重金钱、家庭背景等,只要彼此感觉不错。他们中,有人欣赏对方的聪明才智,有人喜欢对方的温柔体贴,有人是因为与对方在一起很开心,有人是双方谈得来,志趣相投。只要情投意合,便可成为恋人。

(2)外在形象。外在形象仍是男生们考虑女友的重要标准,而独立学院女大学生选择恋人的标准,更看重学识、性格等。

(3)来自父母的影响。人的成长过程中,最初对男人、女人的认识,以及与男人、女人关系的建立,就是从父母开始的。大学生在选择恋人时,会受自己对父母的印象和态度的影响。简而言之,一个把父亲当成偶像,非常欣赏父亲的女生,会按照父亲的样子来选择男友。同样,一个对母亲欣赏备至的男生,也会按母亲的标准去选择恋人。当然,父母的感情如何,父母之间彼此相处方式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男人、女人的态度。如果一个女孩觉得父亲对母亲不好,可能会对男人产生不好的印象,会希望找一个尊重女性、使其有安全感的男孩;同样男孩也会如此。不过,由于情感世界的复杂性,每个人对父母也会产生非常复杂的情感,在选择恋人上会表现出捉摸不定、徘徊犹豫、复杂多变的特点。

(4)心理需要的满足。选择什么样的恋人也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特殊的心理需要有关。在心理上如果对某一方面特别渴望,就会特别看重对方的某一点。曾有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去看望一个生病的男同学。同去的女生对生病的同学照顾得特别细心周到,令这个男生非常感动,觉得她特别善良,爱慕之心油然而生。原来,这个男生家境比较穷困,父亲在外工作,自己又常被人欺负,他需要的是善意的对待,渴望的是善良的心灵。那个女生的品行一下就打动了他。

(5)性格特点。性格特点是选择恋人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性格特点,如内向、外向等,另一个重要的关于性别特征的研究,反映了对恋人选择的影响。人们习惯对男性与女性特征作不同的描述。在选择恋人时,人们一般会觉得女性选择男友,希望更具有男子特征,比如勇敢、坚强;而男性选择女友则注重女性特征,比如温柔、顺从等。不过,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选择恋人标准时,会对男友选择标准上加上一些女性化的特征,如温柔、体贴,在选择女友时加上自信、独立等男性化的特征。这涉及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双性化。双性化不但成为一种性格特征,而且直接影响选择恋人的标准以及未来爱情及婚姻生活的满意度。

桑德拉·贝姆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她认为适应最好的人是同时具备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人,她称之为双性化。男性化主要由固执己见和控制等特征构成,女性化则主要涉及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

一项研究表明,独立学院大学生认为双性化的人比男性化、女性化以及未分化的人更受欢迎、更有趣、适应更好、能力更强、更聪明,而且更成功。研究者让大学男生和女生估计假设选择这几种类型的人作恋人时,他们的期望值分别有多高。结果男生、女生都偏爱双性化的人。另一项研究考察了已婚夫妇的性别类型匹配,以及他们的婚姻满意度。研究结果表明,双性化的人会是最好的伴侣。因为双性化的人更能意识到爱意并能表达出来。因为他们具有产生亲密感的敏感性和理解力、果断性,而且愿意冒险。

(6)社会时尚。由于人在一定社会上生活,特别是每个时代有着各自的特点,独立学院大学生也会受时代和社会时尚的影响。现代社会崇尚的开放、竞争、务实等特点,也会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选择恋人的标准。“男孩不坏女孩不爱”、“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带有争议性的话题,多少反映了现在大学生选择恋人的心态。一些独立学院大学生在选择恋人时从大学校园转移到社会上,金钱、地位等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选择恋人的标准。

4.独立学院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点

概括地说,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恋爱的态度、行为和方式上具有以下心理特点。

(1)自主性强。可以说独立学院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社会群体,有着文化层次高、思想比较开放、易接受新观念、独立意识强等特点。在恋爱问题上,个性比较突出,不太受他人尤其是长辈的影响。

(2)注重情感。独立学院大学生谈恋爱对精神层面看得比较重,注重情感体验和交流。

(3)比较重形式。也许你很容易发现某个学生是否在谈恋爱,因为一起上自习、吃饭,在校园散步、看电影,所有常见或流行的恋爱方式,都不自觉地在谈恋爱的人身上出现。只是让人思考的是,相爱的人自有他们的恋爱表达方式,但不等于只有这些外在行为才能表明他们是在真心相爱。

(4)不稳定性。独立学院大学生谈恋爱的成功率很低,真正能一直相爱并走入婚姻殿堂的不多。一方面独立学院大学生自身有许多不稳定性因素,如经济条件、毕业分配、年龄特点、工作地点等;另一方面确实有些独立学院大学生谈恋爱追求的并不一定是婚姻的结果。

(5)与自我概念紧密相关。处于青春期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对自我比较敏感,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也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所以恋爱似乎成为检验自我的一个试金石。恋爱常会是一种心理补偿,谈恋爱,似乎意味着有人爱自己,便自信心大增,如果恋爱不成便会对自我产生怀疑。

5.恋爱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意义

(1)恋爱是学习和另外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恋爱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建立起的一种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能否稳固、发展,走向成熟,其实也是独立学院大学生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学习建立发展亲密关系,是学习如何去爱另一个人;学习如何和另一个人长期相处,学会包容、体贴、关心、尊重,接纳失望、痛苦、不满等;学习保持恰当的关系距离,不会因为怕失去爱而产生过度的依赖,或过于的疏远,享受安全感、亲密感;学习体会在双方关系中满足自身及相互的心理需要。

(2)恋爱是逐步培养发展爱情的过程。恋爱会使人有许多情感体验。被爱是一种幸福,爱别人也是一种幸福。爱情要巩固与发展,需要不断地培养。由于爱情中有激情的成分,激情却不能总保持在一个高度。所以,爱情更是一个平淡的过程,不要以为爱变了,其实是爱情的成分在爱中变化,少了激情,多了亲密和承诺。

爱情在产生的瞬间不是就此停止,爱情是要不断发展、不断更新充实的。只有不断提供养分,才能使爱情之花盛开。首先,看每个人生命中有没有发展更新的东西。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可以让对方感受到爱情生活的充实。也许一对恋人,今天他去听了一个讲座,而她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两人都不同程度地获得新的思想和感受,都愿意与对方分享。在两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新鲜的东西带给对方,这自然为爱情增添新的活力。有一些恋人似乎相互之间没什么可交谈的话题,交往也似乎成了一种例行公事。没有最初的激情,只剩下性爱的本能驱动。这种现象其实跟每个人发展的停止与枯竭有关。其次,爱情的培养发展,也是建立在对对方不断了解、接纳、发现、欣赏的基础上。

(3)恋爱是自我认识与成长的一个过程。通过恋爱,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对一个人来讲,恋人是一个重要人物,重要人物对自己的看法无疑是了解自我的重要途径,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恋人就像一面镜子会照出自己的许多东西,从中发现自己。另外,对于个人来讲,大学生在恋爱关系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的情感世界、个性特点,发现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发现自己的以往经历对自我的影响。文学家莫里哀曾说过一句话:恋爱是一所学校,教我们重新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