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负心理及其调适
自负的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地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不该讲的话。这种过分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1.自负的一般表现
(1)自视过高,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这种人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顾及别人,不求于人时,对人没有丝毫的热情,似乎人人都应为他服务,结果落得个门庭冷落。
(2)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这种人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3)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这种人有很强的自尊心,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其嫉妒之心油然而生,极力去打击别人、排斥别人。当别人失败时,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益的帮助。同时,在别人成功时,这种人常用“酸葡萄心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2.形成自负的原因
(1)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自负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家庭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第一参考系。父母宠爱、夸赞、表扬,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
(2)生活中的一帆风顺。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负的心理;而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则很容易养成自负的性格。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们在学校又出类拔萃,就会养成自信、自傲和自负的个性。
(3)片面的自我认识。自负者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自负者缺乏自知之明,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心理。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会产生自负的个性。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过分的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4)情感上的原因。一些人的自尊心特别强,为了保护自尊心,在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心理,通过自我隔绝,避免自尊心进一步受到伤害;另一种就是自负心理,通过自我放大,获得自卑不足的补偿。例如,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生怕被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看不起,装清高,在表面上摆出看不起这些同学的样子。这种自负心理是自尊心过分敏感的表现。
3.克服自负的负面影响
人不能没有自负。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在适当的范围内,自负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帮助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他们能勇往直前。但是,自负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人们,反而会影响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首先,接受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接受批评即是针对这一特点提出的方法。它并不是让自负者完全服从于他人,只是要求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别人的批评,改变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形象。
其次,与人平等相处。自负者视自己为上帝,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无理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平等相处就是要求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
第三,提高自我认识。要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抓住一点不放,失之偏颇。对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第四,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辉煌的过去可能标志着你过去是个英雄,但它并不代表现在,也不预示着将来。
二、嫉妒心理及其调适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是对他人的成就、名望、品德、优越地位及既得利益的一种不友好的、敌视与憎恨的情感,它把强于自己的人看作是对自己的威胁,是自己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因而对他感到不悦,甚至产生怨恨、愤怒的烦躁情绪。嫉妒心理是一种积极地想排除别人超越地位的心理状态,具有破坏和憎恨的感情色彩,是妨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卑劣的情感。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交往中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并很快地导致诸如中伤、怨恨、诋毁等妒忌行为的发生。而更强烈的嫉妒心理还具有报复性,他把嫉妒对象作为发泄的目标,使其蒙受巨大的精神损伤。
嫉妒心理的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最早的程度较浅的嫉妒,往往深藏于不易察觉的潜意识中,如自己与某同学相处很好,对于其优势名誉、地位等并不想施以攻击,不过每念及此,心中总会感到有一些淡淡的酸涩味;程度较深的嫉妒,是由强度较浅的嫉妒发展而来的,其标志是当事人的嫉妒心理不再完全潜藏,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显露出来,如对被嫉妒者作间接或直接的挑剔、造谣、诬陷等;非常强烈的嫉妒,嫉妒者已丧失了理智,向对方作正面的直接攻击,希望置别人于死地而后快,这往往会导致伤人、杀人等极端行为。
1.嫉妒心理的特点
(1)普遍性。嫉妒在独立学院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也不管是低年级同学还是高年级同学,每个同学心中或多或少有嫉妒心理,只不过有的人嫉妒心强,有的人嫉妒心弱罢了。
(2)潜隐性。独立学院大学生中的嫉妒心理一般不表现在表面上,而是深藏于内心之中。因为他们担心别人知道若自己有嫉妒心会疏远他们,但又不服气别人的成就。
(3)临近性。独立学院大学生嫉妒的对象往往是其身边的同学,甚至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4)社会性。独立学院校园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嫉妒心是在这个特殊的小社会中逐步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5)嫉妒者会有一种无法摆脱、充满压抑和矛盾的挫折感,这种人不愿承认和面对现实,但他们又不甘落后,对方的任何进步对于这种人来说都是挑战,为此他们终日闷闷不乐,精神萎靡。
2.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
嫉妒心理的产生源于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认为别人取得了成绩,就说明白己没有成绩,别人成功了就说明自己失败了;二是认为别人的成功就是对自己的威胁,是对自己利益的侵害。嫉妒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生活环境和心理的空间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独立学院大学生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失宠心理。独立学院大学生被认为是“天之骄子”,经历了中考、高考的层层筛选,在中小学时期都是同龄人中的受宠者,受到老师、同学和亲戚朋友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深受老师的器重。而进入独立学院后,由于大学生活独立自主的特点,教师不再密切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使某些学生产生了失宠的感觉。同时各种学生团体的独立性和自立性,必定发掘出一批能力较强的学生干部,并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发挥各自特长的舞台,在相互的对比中,有失宠心理的学生更容易消极地看待自我的行为及其结果,从而失去心理平衡。
(2)由匮乏感(自感知识面窄,阅历浅)引起嫉妒。中学教学中,虽已广泛提倡素质教育,但现实中却仍然偏重于应试教育,因此中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又局限于理论,很少与实践相联系。同时中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阅历浅。而进入独立学院后,学习、生活都不同于中学阶段。校园里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学术氛围浓厚,并涉及各门学科、各个科学领域。另外,校园生活的开放性和社会性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要接触的事件更现实化、社会化,人员更复杂,于是有的学生产生匮乏感,从而导致自卑、恐惧等心理情绪,在有意或无意中与别人进行对照,就极易产生嫉妒心理。
(3)由失落感所致。由于对大学的憧憬和向往,某些中学生往往把大学想象得过于美好,在主观上把大学生活理想化。而进入独立学院后发现大学生活是现实的,并非想象中那么完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这类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导致各种消极情绪,嫉妒心理即是其中一种。
(4)由委屈产生嫉妒。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独立学院更是如此,在竞争中,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难免出现难分上下而又不得不有所区分的时候,其中一方可能会感到委屈,进而对另一方产生嫉妒。
3.嫉妒心理的克服
嫉妒这种“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常导致害人害己的不良后果,独立学院大学生应学会理智地处理嫉妒心理。
(1)正确地看待人生的价值。这样就能摆脱一切私心杂念,心胸开阔,不计较眼前得失,更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嫉妒他人的成功了。一个埋头于自己的事业追求的人是无暇顾及别人的事的。俗语“无事生非”,正出于此。一个人没有理想,胸无大志,无所事事,就会挑别人的刺,寻别人的短,自己不进取,却去阻碍他人前进,唯愿众人都平庸度过一生。
(2)发挥自我优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各人有各自的优势和长处。追求万事超人前既无必要,也不可能。要全方位地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正视自己的差距,扬长避短,发现并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力求改善现状,开创新局面。
(3)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自得其所,各有归宿。要有勇气认可对方比自己更高明更优越的地方,从而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自己。这样就能从自卑感中解放出来,从嫉妒的泥潭中自拔。
(4)密切交往,加深理解。许多嫉妒心理是由误解产生的。嫉妒者误认为对方的优势会造成对自己的损害,从而耿耿于怀。所以要打开心扉主动接近别人,加强心理沟通,避免发生误会,即使发生了也要及时妥善地解决。
三、多疑心理及其调适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他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
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多疑是人际交往中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想象。
(一)猜疑心理的表现
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们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如果看见两个同学在窃窃私语,就以为在说自己的坏话;别人无意之中看自己一眼,就以为别人不怀好意,别有用心;每当自己做错了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也怀疑别人早就知道,好像正盯着自己似的;别人无意之中说了一句笑话也以为在讥讽自己;怀疑别人对自己的真诚,认为这些都是虚假的,整个世界都是罪恶的,自己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经常地感到孤独、寂寞、心慌、焦虑,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或给自己使坏。喜欢猜疑的人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这种人心有疑惑却不愿公开,也少交心,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个体与外界的联系,妨碍感情交流,这种人将会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
(二)造成猜疑的原因
1.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圆。
寓言“疑人偷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他断定邻居的儿子就是贼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
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2.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任
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怀疑别人,实际上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
3.对交往挫折的自我防卫
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遭受了重大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三)猜疑心理的克服
猜疑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对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灵气,有创造力,但如果过于敏感,特别是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就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了。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
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如“疑人偷斧”中的那个农夫,如果失斧后冷静想一想,斧头会不会是自己砍柴时忘了带回家,或者挑柴时掉在路上,那么,这个险些影响他同邻人关系的猜疑或许根本就不会产生。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这种猜疑显得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2.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我们充满信心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更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3.学会自我安慰
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不必斤斤计较,可以糊涂些,这样就可以避免烦恼。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应当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4.及时沟通,解除疑惑(www.daowen.com)
世界上不被误会的人是没有的,关键是要有消除误会的能力与办法。如果误会得不到尽快解除,就会发展为猜疑;猜疑不能及时解除,就可能导致不幸。所以可能的话,最好同你“怀疑”的对象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以便弄清真相,解除误会。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静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方式,同被猜疑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若是误会,可以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了解对方的想法,也很有好处;若真的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问题解决在冲突之前。
四、自卑心理及其调适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便会增强,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个体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感受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自卑是由于意识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表现为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与品质,轻视自己,担心失去他人的尊重的心理状态。通俗地说,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又以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自卑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严重心理障碍。有自卑心理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常常缺乏自信,想象失败的体验多,在交往过程中畏首畏尾。如果遭到一点挫折,便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侮辱,便忍气吞声。他们缺乏足够的耐挫力,常常把失败归因于个人能力、性格或命运,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而这又常使个体自卑心理进一步被强化。自卑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才会被认为是心理疾病。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一)自卑心理的特点
1.泛化性
具有自卑心理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往往会因为某一方面的失败,落后于人,而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全盘否定自己。一个在学习上不如别人的学生,往往会认为自己语言不够幽默,衣着不适宜,举止太笨拙。自卑情绪的这种泛化特点,使这些人无法看到自己的优点。
2.敏感性与虚荣性
自卑心理严重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态度、评价等表现得特别敏感,女性自卑者更是如此。几个同学的小声议论会被认为是在议论其缺点;在同学们议论高矮的时候,身材矮小的人总是借故避开等,这些都是自卑者敏感性与虚荣性的表现。
3.掩饰性
有自卑心理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对自己主观上认为的缺点、短处总是设法掩饰,生怕别人知道。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不足和别人对此的评价很敏感,常把别人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由于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知道,因而刻意加以掩饰或否认。
(二)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1.自我评价过低
自卑者在对自己的身材、外貌、学习、交往等各方面的评价上,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与优势,而总是夸大自己的不足。他们在认识和评价自己时,进行的是一种不正确的社会比较,即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其结果是越比越泄气、越自卑。有些独立学院大学生由于学业上、工作上成绩平平,无出色表现而过低估计自己的才智水平,甚至对整个自我认识消极,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于是在交往中过于拘谨,放不开手脚,担心自己成为笑料或被人算计。
2.消极的自我暗示
有自卑心理的独立学院大学生,惯于进行自我暗示,对自己的期望值总是很低,在任何活动之前,常对自己进行“我不行”、“我很难成功”的消极自我暗示。这种自我低估的倾向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抑制了能力的正常发挥,结果必然造成活动的失败,而失败又似乎证明了他们早先过低的自我评价与期望,从而强化了他们片面的自我认识,增强了他们的自卑感。自卑者大多对自己的性格、气质特征有些了解,但他们对于自身存在的不利于交往的性格特征总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叹曰“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如那些自认为性格怯懦、抑郁低沉、反应迟缓者,多不敢主动结交朋友,常常“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3.不当归因
独立学院大学生对自己学习与交往成功失败的不当归因也是自卑心理产生的认知原因之一。
4.潜意识中的自负
这是独立学院大学生中一些人自卑心理产生的深层原因。许多人在行为中表现出的自卑、自我贬低是由于他们心灵深处的自负引起的。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以为别人能的我都能,别人有的我也都有,总认为无论是外形长相还是学问才识,自己都要比别人高些。这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容不得自己落后于人,一遇挫折,他们就很快走向原有状况的反面,出现自卑。
5.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当代大学生由于入学竞争的艰难,因此都为自己设计了一个令人钦羡的理想自我:外表英俊,才能拔萃,受人尊重……但现实的自我总是与之有很大距离,两相对照,就会有自惭形秽、自我不满之感,从而形成自卑。
(三)自卑心理的调适
自卑是心理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对此可以通过补偿的方法来加以调适,这种补偿又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有的青年明知自己能力不强,却故作姿态,甚至以奇异打扮来招人注意,借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这种消极的补偿方法是不足取的。而积极的补偿方法有以下几种。
1.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既比上,又比下;既比优点,也比缺点。跟下比,看到自身的价值;跟上比,鞭策自己求进步。这样,就会得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结论。世上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这个公式,明白了这一点,心理也就取得了平衡点。看到长处是为了培养自信,但也必须承认自己身上存在的短处,如生理缺陷、环境的不利、知识的不足、经验的欠缺等。对于导致自卑的因素要积极地进行补偿:一是“笨鸟先飞,以勤补拙”;二是扬长避短。有些缺陷如个子矮小、长相不好等已成定局,但是可从别的方面进行补偿。个子矮小如拿破仑,他做了法兰西帝国的统帅;身残者张海迪,坐在轮椅上,却登上了事业的高峰,写了几百万字的书……
2.正确地暗示自己,避免使用否定自己的语言
自卑本身就是消极的自我暗示,做事之前就对自己说“我不行”、“我没什么用”、“我不会干”,结果就真的干不好,这种消极的暗示导致不必要的精神紧张和精神负担,使自己的内心充满失败感。结果做事情就束手束脚、畏首畏尾,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自然就妨碍了成功。因此,要勇敢地暗示自己“我能行”、“别人能干的事,我也能干”、“有志者事竟成”、“事在人为”、“坚持就是胜利”等,这样会增加自己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力量,成功就会向我们招手,自卑也就逐渐丢在脑后。
3.正确地表现自己,积极与人交往
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就要大胆地表现。扬己长,避己短,在人群中树立一个新形象。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如一次发言,一次竞赛,一次属于你的机会,要积极自信地去争取、去尝试,因为只有行动才是达到成功的唯一途径,退缩与回避只能带来自责、懊悔与失意。要注意循序渐进,先表现自己最拿手、最容易取得成功的。有了一次成功,你会惊异地发现,你也行,这样自信心就随之增强。再去尝试稍难一点的事,以积累第二次成功,接着争取更多的成功。
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这样,自卑就被逐步克服了。
4.调整理想的自我,改变不合理观念
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降低自我期望的水平,努力使理想自我的内容符合自我所能作出努力的程度,不过分追求完美,或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也就是避免给自己定一个不切实际的、过于理想和美好的目标,造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过大。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但理想的建立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理想标准的确立应当以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实现为原则,只有这样,才会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增强自信心。二是指改变思维方式中某些不合理的观念。
总之,克服自卑的关键,在于必须有坚定的自信心和决心,这样就可以把自卑心理转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成为一个强者。
五、害羞心理及其调适
几乎每个人都有害羞的时候,对青少年来说更为普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结果表明,97%的学生认为做公开演说是世界上两件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另一件是核武器)。本来,一个人有一定害羞心理是正常的,只要不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就不能视为障碍。一个人如果在任何场合都不害羞,比如某女子在异性面前从不害羞,有时反而会让人接受不了。儿童心理学表明,婴儿出生五六个月后,就有一种认生现象,这种认生现象便是害羞的最初表现形式,它表示儿童的认知水平有了新发展,能够区分生人与熟人。但是如果一个人在任何场合与人交往都害羞,甚至不敢或不愿与人交往,就成了交往心理障碍。
害羞心理是独立学院大学生中较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在交往中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就会在言语上支支吾吾,在行动上手足失措。有严重害羞心理的人甚至怯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态度,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害羞这一交往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直接危害是使交往者无法表达自己的心声与情感,常常造成交往双方的误解,使交往以失败告终;其间接危害则是导致交往者情绪与性格的不良变化。害羞会使人在交往失败后产生沮丧、焦虑和孤独感,让人饱尝形影相吊的痛苦,使人产生如置身于沙漠的那种孤立无援的愁苦、不安和恐惧的情绪状态,进而导致性格上的变异、软弱、退缩和冷漠。
1.害羞心理的表现
(1)站在陌生人面前,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似乎自己正在被人审视,不敢迎视对方的目光,感到极难为情。
(2)与人交谈时面红耳赤,虚汗直冒,心里发慌。即使硬着头皮与人说上几句,也是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
(3)不善于结交朋友,于是常感孤独,常因不能与人融洽相处或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而烦恼;不善于在各种不同场合对事物坦率地发表个人意见或评论,因此不能有效地与他人交换意见,给人拘谨、呆板的感觉。
(4)常感到自卑,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不是考虑取得成功,而更多的是考虑不要失败。
2.害羞心理的成因
(1)先天原因。有些人生来性格内向,气质属于黏液质、抑郁质类型,他们说话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脸红,甚至常怀有一种胆怯的心理,举手投足、寻路问津也思前想后。
(2)家庭教育不当。过分保护型与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可造成子女怯懦的性格。前者,家长代替了子女的思想和行为,子女缺乏经验,生活办事能力差,单纯幼稚,遇事紧张、恐惧、焦虑;后者,家长剥夺了子女思维和行动的机会,子女时常担心遭批评和斥责,遇事便紧张、焦虑、消极、被动。有些家长对儿童的胆小不加引导,孩子见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习惯性地害羞、躲避,没有自信心。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有一个“光辉形象”留在别人的心目中,为此,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他们在交往中生怕被人耻笑,因此表现得不自然、心跳、腼腆。久而久之,便羞于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对此,应给予正确指导,鼓励青少年大胆、真实、自然地表现自己,否则他们的害羞心理会愈演愈烈。
(3)缺乏自信和实践锻炼。有些人总认为自己没有迷人的外表,没有过人的本领,属能力平平之辈,因此他们在交往中没有信心,患得患失。长期的谨小慎微不仅使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使他们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另外,多数学生生活环境比较顺利,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这些往往是导致害羞的重要原因。
(4)挫折的经历。据统计,约有1/4害羞的成人在儿时并不害羞,但是在长大后却变得害羞了。这可能与遭受过挫折有关。这种人以前开朗大方,交往积极主动,但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屡屡受挫后变得胆怯畏缩、消极被动。
3.克服害羞心理
要克服害羞心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正确评价自己,建立自信心。正确评价自己、建立自信心是要求害羞者肯定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而不是只看到自己的短处,这样有助于他们在交往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否定自己是对潜力的扼杀,是能力发挥的障碍。所以要在交往中扬长避短,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当害羞者在自信心支持下终于有所成功的时候,就会在未有过的成功体验下对自己重新评价,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再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害羞者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自我肯定认识,害羞心理就会悄悄地从他们身边走开。所以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要只看自己的短处。
(2)勇于和别人交往。勇于和别人交往,就是要丢下包袱,抛弃一切顾虑,大胆前行,即不要怕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要认识到,说错了虽然不能收回,但可以改正;做错了,只要吸取教训,能起到前车之鉴的作用;失败并不等于无能。这样,害羞者在行动之前就不会光想到失败,而能够想到羞怯并不等于失败,只是由于精神紧张,并非是自己不能应付社交活动,这样他们就会走出自我否定和自我暗示的阴影。许多害羞者在行动前过于追求完美,担心失败,害怕别人的否定性评价,这样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暗示肯定会影响能力的发挥。结果越担心、害怕,失败的可能性越大。
(3)学会交往。学会交往也是帮助害羞者摆脱障碍的有效方法。害羞者可以在与人交往中观察别人是怎样交往的,特别是要观察两类人:一是观察交往成功者,看看他们为什么总是交往的中心,为什么能将各种复杂交往方法运用得得心应手;二是观察从害羞中走出来的那些人,并向他们学习。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多考虑要怎么做: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应顺其自然地表现自己,不要担忧自己是否被注意;与人交往,特别是与陌生人交往,要善于把紧张情绪放松;使用一些平静、放松的语句,进行自我暗示,常能起到缓和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的作用。交往时要注意一些技巧,比如与对方交谈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并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方的眼睛,这样可以增加自己对对方的注意,减少对方对自己的注意;在连续讲话中不要担忧中间会有停顿,因为停顿一会儿是谈话中的正常现象;在谈话中,当感觉脸红时,不要试图用某种动作去掩饰,这样反而会使脸更红,进一步增强羞怯心理。
(4)学会克制自己的忧虑情绪。凡事尽可能往好的方面想,多看积极的一面。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情绪和情感,相信大多数人是以信任和诚恳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把自己置于不信任和不真诚的假定环境中,对别人总怀有某种戒备心理,自己偶有闪失,或者并无闪失,也生怕别人看破似的,这样自己就会惶惶然,更加重羞怯心理。人们可以通过意志的力量来改变自己性格上的许多东西,克服诸如优柔寡断、神经过敏、胆怯等不良心理。一些知名演员、演说家、教师,在青年时代曾是胆怯害羞的人,但是后来他们却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口若悬河,就是他们克服害羞心理取得的成效。事先做好准备,答题时就会应对自如;熟记演讲内容,演讲时便会口若悬河;发言开口时声音洪亮,结束时也会掷地有声。除了这些“策略”与“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因为有能力才会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羞怯的心理。
(5)增强体质。户外锻炼,是增强神经系统的最有效方法。性格内向、气质为黏液质或抑郁质的人,神经系统比较脆弱,容易兴奋,一点小事就会闹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过度的神经反应会得到缓和,害羞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减轻。以下有几条克服害羞的小窍门,不妨一试。
1)做一些运动。例如:两脚平稳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坚持几秒钟后放下,每次反复做30下,每天这样做2~3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觉。
2)害羞会使你呼吸急促,因此,要强迫自己做数次深长而有节奏的呼吸,这可以使紧张的心情得以缓解,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3)与别人在一起时,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开始时手里不妨握住一样东西,比如一本书、一块手帕或其他小东西,这会使人感到舒服而且有一种安全感。
4)学习毫无畏惧地看着别人。对于一位害羞的人来说,开始时这样做会比较困难,但是非学不可,不能总是回避别人的视线,总盯着一件家具或墙角。
5)有时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作为学生,也许只注意学校的功课,对文学、音乐、艺术等领域没有涉猎。假若能多读一点课外书籍、报刊,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在社交场合可以毫不困难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对于建立自信、克服羞怯是很大的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