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人际关系概述-心路领航

大学生人际关系概述-心路领航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人的长相、着装、仪态、风度都会影响人们彼此间的相互吸引,即所谓“第一印象”的作用。研究发现,最初的印象支配着一个人其后对另一个人的行为,使其作出与这一印象相一致的行为反应,反过来这又对第一印象起了强化作用。当个体对对方有良好的第一印象时,通常就会认为对方有良好的品质、特征,就会被对方所吸引。

大学生人际关系概述-心路领航

第一节 大学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关系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人际关系的好坏反映着人们心理差距的大小。

(一)人际关系的组成

(1)认识成分。指与认识过程相联系的一切心理活动,如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其中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同和相互理解。

(2)情感成分。包括与人际关系相联系的主体的积极或消极情绪状态和体验、情绪的敏感性、对人际关系的满足程度等。它们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动作成分。指与人际关系相联系的主体的活动,包括行为举止、语言、表情、手势等。一般来说,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同,对人的认识和理解、情绪体验以及各种行为可能会有所不同,而它们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彼此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但是,在不同的人际关系形成中,它们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例如,在家庭关系中情感成分特别突出,在工作群体中认识成分较为重要,而在各项服务性行业中动作成分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分析,不难看出人际关系有其明显的特点。

(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人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生产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另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实质是情感上的关系,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只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一个侧面,因此,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社会关系。

(2)人际关系以感情为纽带。人际关系总是带有鲜明的情绪与情感色彩,是以情感为纽带的。人们相处中呈现出来的喜欢、亲近或疏远、冷漠的情绪状态是人际关系好坏的基本评价指标。人际关系所具有的这种情绪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成为可以直接观察的心理关系。

(3)人际关系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需要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动力,人际关系主要反映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如果交往双方的需要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就会产生喜欢、亲近的情绪反应,人们的心理距离就会缩短;反之,就会产生厌恶、憎恨等情绪反应,心理距离就会加大。因此,需要的满足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

(4)人际关系以交往为手段。人际关系是人们借助于交往,努力消除陌生感、缩短心理距离的结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交往是人们交流信息、消除生疏、加深了解、获得肯定或否定体验的途径。不仅如此,交往的频率还是人际关系亲疏的调节器。一般说来,交往的频率越高,人际关系越密切;交往频率越低,人际关系越趋于淡化。当交往完全不存在的时候,原有的人际关系也会名存实亡,多年分散而中断交往的老同学就是这样。

(5)自我暴露是人际关系深度的标志。人际关系是在人们逐渐自我暴露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对一个人接纳程度和信任感的增强,自我暴露也会越来越多,同时也要求别人越来越多地暴露他们自己。通过了解别人自我暴露的程度,可以很好地了解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了解同别人的人际关系状况,并且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度也可以通过自我的暴露程度来了解。因此,交往双方的自我暴露程度实际上标志着他们人际关系的深度。

(三)人际关系的功能

(1)获得信息的功能。人际交往与从书本获得信息相比,有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快等特点。随着交际范围的扩大和友情的加深,我们能认识更多的人,听到更多的事,交换更多的思想,获得更多的信息。

(2)认识自我的功能。人可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与别人的比较中,以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调整和改进自己,提高自我认识的水平。

(3)协同合作的功能。通过交往,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使单独的、孤立无援的个体结合成一个强有力的集体来共同战胜困难,完成任务。

(4)身心保健的功能。那些交际面广的人往往精神生活丰富,身心也更健康些;反之,那些孤僻、不合群的人,往往有更多的烦恼和难以排遣的忧虑,因而也会有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

(四)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人际关系的亲疏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研究表明,一般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个人特质

(1)人格魅力。心理学家认为,人与事情打交道主要靠能力,人与人打交道主要靠人格魅力。我们认为人的外表在初次交往和浅层次交往中对人际间的关系有重大影响,而在深层次的交往中,人格特质则更富有吸引力。人格特质所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通常对人际交往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有个人的知识、能力、特长、个性、才华、智慧、道德修养工作作风等。人与人打交道时,言谈富有见地、知识丰富、反应敏捷、富有幽默感、有某种专长或才华、性格开朗、情绪愉快、待人真诚、作风正派、有修养者,易于吸引他人,易结人缘。具有这些良好人格特征的人,若交往的对方与之相似,则会互相欣赏,由兴趣相投而互相吸引;若交往的对方弱于自己,则易受到对方的崇拜、景仰而具吸引力;若是逊色于对方,也可督促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提高交往的层次,树立更完美的形象,增强吸引力。由此,长相一般而内涵丰富、具有良好人格魅力的人赢得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成为可能;相反,生活格调低下、无知、阴险狡诈、口是心非、油腔滑调、信口开河、智力低下者会引起交往中对方的排斥、反感;特别腼腆、过分内向、含而不露、戒心太重等心理品质也会妨碍人际间的相互吸引。

(2)外在形象。外在形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外表、长相、外貌等。当初次与人交往或在大众社交场合下,外表因素往往影响着人际间相互关系的建立与进一步发展。个人的长相、着装、仪态、风度都会影响人们彼此间的相互吸引,即所谓“第一印象”的作用。研究发现,最初的印象支配着一个人其后对另一个人的行为,使其作出与这一印象相一致的行为反应,反过来这又对第一印象起了强化作用。这与一般的经验也是吻合的。当个体对对方有良好的第一印象时,通常就会认为对方有良好的品质、特征,就会被对方所吸引。人的外表在交往中的作用存在着性别差异。在初次交往的活动中,人们对男性更看重其风度与身高,对女性较多看重其相貌和年龄。男性、女性以不同侧面的外表因素影响人际间最初的相互吸引。

在这里我们必须指出的是,每个人的长相外貌等有较大的先天遗传性。个人一般来说是无法改变的,而人的交际能力是可以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所幸的是,随着人际交往时间的延长,外表的作用将越来越小。伴随着人们相互认识与理解的加深,人们学会了不再简单地以外表来判断人了。人际吸引力将会从外在的形象逐渐转入内在深层的个性品质等因素之中。

(3)能力。钦佩在能力方面胜过自己的人,这是个体的心理倾向,所以,人们总是喜欢能力较强的人。需指出的是,那些具有一定能力,但又有可能偶然出现某种小过失的人往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2.相似性因素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强调相似性对人际吸引的作用,诸如民族、宗教、政治、社会阶层、教育及年龄等的相似性都能影响人际关系。

许多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有力地证明,他人对个体的吸引力会随着他们观点、兴趣、人格特点等与其相似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原因可能是,一个相似的人会认为彼此的观点、兴趣、人格特征等是适当的、符合要求的,故表达相似的看法或兴趣等会具有增强吸引力的作用,而不相似的看法或兴趣则会起反作用。另一种可能是,相似性为个体提供了来自另一个人的信息,从而影响了吸引。一般人们总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兴趣、人格特征等是有价值的,在这些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很自然会相互喜欢并相互吸引。

3.需要的互补

所谓互补,原则上发生在不相似人之间,因此,两个品质特点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人会因互相的需要而形成亲密关系。例如,性格急躁的人与性格文静的人相处得较好,具有支配性格的人愿意与服从性格的人交往。需要的互补有一个前提,即只有在双方相似态度基础上,互补需求才能发挥效果。

4.接近性

在能够满足彼此需要的前提下,个体之间越接近就越会相互吸引。因为交往双方存在接近点,能使双方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缩小。相互吸引的接近点主要包括时空接近、兴趣接近、态度接近、职业接近等几个方面。接近为相互熟悉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彼此在接触交往中相互了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人际关系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特点

1.平等意识强

独立学院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和自尊的要求日益增强,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对交往的平等性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既对他人平等相待,又希望他人对自己也一视同仁。所以大学生更多地选择与同辈交往而远离父母,经常回避居高临下的教训,渴望平等交往。而那些傲慢无礼,不尊敬他人,操纵欲、支配欲、嫉妒、报复心强的人常常不受欢迎。

2.感情色彩浓

独立学院大学生普遍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友谊。对友谊的珍惜与渴求,以及青年人情感丰富的心理特点,使独立学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十分注重感情的交流,讲求情投意合和心灵深处的共鸣。但是独立学院大学生情感不稳定,起伏比较大,表现为时而欢欣鼓舞,时而焦虑悲观,也经常容易用感情代替理智。

3.富于理想化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比较重思想,纯洁真诚。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师长,都希望不掺任何杂质,以理想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与其他人群相比,独立学院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挫折感较强,致使独立学院大学生中出现渴求交往和自我封闭的双重性。

4.独立性较强

由于独立学院大学生之间个性差异很大,因此,每个人的交往都可能不同于他人,从而使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交往活动呈现出多样化的个性色彩。但是,无论活泼好动的学生,还是孤僻好静的学生,在交往中都表现出一种自主性。首先,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交往是积极主动的,他们是互为主体、互相影响的交往伙伴,因此,在心理上存在着较强的独立感。其次,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交往大多是兴趣所致、意愿所使,因此,与个人的兴奋点相吻合。再次,独立学院大学生交往外在约束力不强,绝大多数社会活动,甚至集体活动参与与否可由个人选择,强迫或被动的成分很少。

5.交往意识强

开放性驱使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增强,一般不拒绝交往,交往范围较宽。在校内,无论班级、年纪,还是专业、性别等,都不会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交往的障碍,而且,独立学院大学生正努力地把自己的交往领域扩大到社会。与独立学院大学生交往需求的多层次、多侧面相对应的,是他们交往方式的丰富多彩,比如各种社团以及网络交往方式的兴起。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中常见的人际关系类型

1.独立学院校园里的同学关系

同学是独立学院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同学关系是独立学院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独立学院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来说是和谐、友好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亲情化、家庭化的趋势,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形成一种如同亲属一般和谐稳固的同学关系。

(1)新的家庭。很多独立学院大学生寝室按年龄大小进行排行,一个寝室的几个同学就像一个家庭的几个孩子一样,按大小排序,平时称呼也不叫名字,而是叫老大老二、姐姐妹妹之类。近年来有一些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合租的几个同学之间更是像家庭一样进行分工,谁做饭、谁洗碗,如同家庭一般。

(2)同学友情。在独立学院校园里,几个同学一起逛街、看电影、下棋打牌,是经常的事。独立学院大学生十分重视同学之间的情谊,希望感受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照顾、相互倾诉的学友情谊。即使个别同学之间出现了某种隔阂,大家也注意“着眼长远、面向未来”,有意去弥补。(www.daowen.com)

(3)称呼世俗化。独立学院校园里的称呼世俗化,如同学中几个关系亲近的同学可以用“哥们儿”、“姐们儿”、“爷们儿”相互称呼;在学生社团的活动中,为了让大家多参与、多配合,组织者常用“兄弟们多帮忙”之类的话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时同学之间的互相配合不仅仅是“组织”层面的,更是个人感情层面的;同学之间遇到内部矛盾时,大家可以用“弟兄们好说”、“大家都是朋友嘛”来化解。同学之间的称呼世俗化倾向,反映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侧重个人亲情交往的倾向。

(4)秘语交流。在独立学院校园里,流传着一些校园话语。比如“小资”、“死党”、“逊哦”、“你秀逗”、“好SIZE”等,如果不解释,社会上很多人都听不懂,但这些话在校园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还有一些话不是校园里的“流行语”,而是一个班、一个寝室、甚至是几个“圈内”同学之间的“秘语”,他们只在特定的范围内使用,圈子外的人,哪怕是一个班的同学,也可能听不懂。这种带有“标志性”的“圈内”人语言,使“圈内”人之间贴得很近,很容易把“圈内”人凝聚在一起。

2.独立学院校园里的学生交际圈

在今天的独立学院校园里,学生根据各自兴趣、爱好、性格等的不同,结成一个个或松散或紧密的交际圈。在一个个或明或暗的交际圈中,同学之间有“亲疏”之分,有好朋友或是一般朋友之分。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交际圈大概可以分为学习型、娱乐型、生活型、社团型、老乡型等。

(1)学习圈。在这个圈子里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学习。但真正为了学习学校开设的课程而形成学习圈的并不多,大都是为了通过某种公共考试,比如考研、考托、考公务员、考会计师、考律师或者考其他某种证书,而形成的一个个学习圈。

(2)娱乐圈。独立学院大学生幽默地给这个圈子里的同学起了“麻派”(经常打麻将)、“旋派”(经常跳舞)之类的外号。在这个圈子里的学生,都爱好某种娱乐活动,如体育运动、文艺活动、休闲娱乐等,课余时间经常在一起活动,力求把圈子的活动搞得丰富多彩。

(3)社团圈。学生社团是独立学院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有理论类、实践类、文艺类、体育类,涉及文、史、哲、天、地、生、音、体、美等各个方面。许多独立学院大学生通过社团走出校园,将自己和社会、自然融为一体,培养能力,增长才干。

(4)合租圈。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等改革,对学生的管理有某种程度的放松,有些学生在校外租房合住,形成了一个个的生活圈。合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上网不受限制,有的是为了能自由自在地谈恋爱,还有的是为了打工方便,也有个别是因为与舍友关系紧张,不如一走了之,与关系好的同学形成新的生活圈。合租圈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独立学院校园里出现的新的学生交际圈。

(5)老乡圈。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乡会”逐渐成为独立学院校园里的一“热”,是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交际圈。校园里“老乡会”的特点:一是以地域上的“同乡”为基础,由来自同一地区的学生组成,大的以省为界,小的以地、市为界等;二是具有封闭性,以老乡感情维系,对内是一种比较亲密的人际关系,对外则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三是“老乡会”的活动时间相对比较集中,一般集中在9、10月份新生入校期间和5、6月份毕业生离校期间。

3.独立学院校园里的师生关系

老师与学生,是独立学院校园里两大基本群体。老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能不能健康地学习成长,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能不能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一方面,学生普遍做到了尊敬老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很多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但学生中“尊师”的主流一直没有变。另一方面,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程度的不满意,并敢于向老师的权威挑战。师生关系是因为教学过程而发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基础知识及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处于优势地位,因此而拥有学术权威;而学生则可能在发散思维、异想天开、开拓新的生长点上更胜一筹。今天的大学生,真正做到了“不唯上、不唯书”,已经敢于向老师的权威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可算是一件好事。

从总体上来看,师生关系不密切,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多。一般说来,人际交往的亲密程度,同交往水平成正比。师生关系的疏密,可以从学生遇到问题会不会去寻求老师的帮助得到印证。据调查,只有遇到与学习有关的“功课问题”、“学业问题”,才有较多的人去寻求老师的帮助,至于其他个人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家庭问题、交友问题、恋爱问题等,则很少有人会去找老师帮助。在大学校园中,教师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发展的方向与速度。

4.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

网络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网络人际交往给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挑战和改变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表明,目前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占21%,是上网用户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其中,高校学生达90%。大学生们可以通过E-mail(电子邮件)、ICQ(网络寻呼)、IRC(网上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板)、网络虚拟社区等方式进行聊天、交友、游戏、娱乐,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不同于普通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是交往角色的虚拟性。用户只要随便填写一下E-mail、IRC或是BBS的注册表或者登记表,就可以获得一个相应的身份,并以这个身份在网上进行人际交往。这种虚拟的角色,使交往双方都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而有一种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的心理。

二是交往主体的平等性。无论你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是何等显赫,到了网上就只不过是一个网名而已,没有任何特权,大家都是平等的。

三是交往心理的隐秘性。网上人际交往虽然可以通过文字来传情达意,但这种文字交流大多是经过刻意加工的信息,交往的心理也是经过包装的,这种“网交”无论持续多长的时间,网友之间也很难明白对方的“真心实意”。

四是交往过程的弱社会性和弱规范性。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十分看重的身份、职业、金钱、容貌、家世等交际主体的社会特征和社会地位,在网上的人际交往中可以全然不顾;在现实交往中要遵守的一些社会规范,在网络交往中也不必遵守,只要按照网络技术要求去操作,就可顺利完成网上人际交往。这种弱社会性、弱规范性的网络人际交往,容易使一些人暂时摆脱现实社会诸多人伦关系的束缚和行为的约束,甚至放纵自己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造成非人性化的倾向。

五是交往动机多样性。异性间的情感交往是独立学院大学生网上交往的“主旋律”。异性效应在网上交往中不仅存在,而且表现得很明显。不少人上网聊天、浏览的潜在动机在于寻找异性,在追求休闲娱乐和心理享受的同时,也有很多人抱有相机觅友和调情的目的。

三、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1.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对交往对象的认知和对交往的认知三个方面。首先是对自己的认知,有无正确的自我评价,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其次是对他人的认知;第三是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交往的过程是双方彼此满足需要的过程,如果只考虑自己的满足而忽视对方的需要,就会引起交往障碍。

2.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包括对交往的情绪反应、人与人的情感关系以及心理距离。情绪反应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人的好恶决定着双方的行为、相互间的情感关系和心理距离。尤其是独立学院大学生心境易变,对人和事过于敏感,特别容易凭一时好恶改变对人的看法,使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另外,情绪反应还有一个度的问题,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表现应是适时适度的,应当与引起情绪的原因及情境相称,并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若情绪变化激烈则会让人觉得过于感情用事;情绪反应过于冷漠,对本可引起喜怒哀乐的事情无动于衷,则会被认为麻木、无情。这些不良情绪反应都会影响交往。

3.人格因素

人际交往中,人格因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格的差异可能带来交往中的误解与矛盾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如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这会使抑郁质的人常感委屈和不安,造成双方的互相抱怨和不满。而相同性格类型的人(同是内向性格或同是外向性格)也很难相处融洽。

人们一般都喜欢真诚、热情、友好的人,讨厌自私、奸诈、冷酷的人。不良的人格特征容易给人以不良印象、不愉快的感受乃至一种危险感,因而会影响人际交往。下面是较常见的一些不良人格因素及其对交往的影响。

(1)虚伪。人们在与虚伪的人交往时,时常会担心上当受骗,缺乏安全感。因此,虚伪者难以与人交往。

(2)自私自利。自私自利者处处只为自己考虑,只关心自己的需要,而全然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有时甚至还损人利己,这种人自然缺乏吸引力,更谈不上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不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常常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从而破坏了他人社会心理需求的满足,他人当然不愿与其交往。

(4)报复心强。报复心理强的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常会使人担心万一不慎,就会遭到报复,感到心理紧张,因此自然而然地会被疏远。

(5)妒忌心强。妒忌心强的人,实质上就是企图剥夺别人已经获得的东西,这种心理一旦表现出来,就会引起与其交往的人的反感。

(6)猜疑心重。人们在与猜疑心重的人交往时,常会感到很难真诚坦率,并时常会感到委屈冤枉。因此,尽管这种人在外表看来容易接近,但内心深处是难以亲近的。

(7)苛求于人。苛求于人者往往吹毛求疵,使与其交往者深感不快,并深感自尊心受挫,一般人都会很快结束与这种人继续交往。

(8)过分自卑。过分自卑者在行为和言语方面总表现出无能,因此不能吸引他人与其交往。

(9)傲慢恃才。待人接物以傲慢态度相应,会使人感到受威胁,自吹自擂也会使人产生不信任,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吸引力。

(10)孤独固执。人们难以和孤独固执的人和谐共事,因此孤独固执者缺乏吸引力。

4.能力因素

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而对有些独立学院大学生来说,则是影响其正常交往的主要原因。这些同学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他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想调解他人的矛盾,没想到好心办了坏事;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出尽洋相;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则是硬邦邦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培养来提高,关键是要多动脑筋多交往。

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意义

1.有助于独立学院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水平

个体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通过个人和他人相互作用、相互认知从而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具体地说,就是指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以及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我形象,从与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即我们常说的“以人为镜”。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塑造完美的人格。同时恰当的自我认知,既能使人避免“夜郎自大”,又能使人摆脱自卑感。

2.有助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独立学院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对学习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人际交往是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人际交往中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由于知识的局限,加上社会经验不足,独立学院大学生看问题难免有些偏颇。而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畅所欲言,思维撞击,就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使自己茅塞顿开。

3.有助于独立学院大学生走向社会化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个人社会化,即个人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如果没有其他个体的合作,个人是无法完成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学习的。学会与人平等相处,才能自立于社会,取得社会认可,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的人。

4.有利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人际交往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爱护、关怀、信任与友谊,是精神需要得到满足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相互倾诉各自的喜怒哀乐,进行感情交流,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增进彼此之间的亲密感。通过交往,独立学院大学生能获得身心上的满足,培养良好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