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规格既不同于普通本科,又不同于高职高专。这一教育方针就是针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提出的。目前,第三期基本建设全面铺开,江城学院新校区的全面建成已指日可待。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第四节 解读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一、在“独”字上显育人特色,在“立”字上创人才新业

          ——勇于创新进取的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用创新丰富“独”,用效果诠释“独”。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的建设者牢牢把握中国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脉动,大胆创新,把独立学院的“独”演绎得生动而富有色彩。

1.独特的办学方针

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过程全方位地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做事,有诚正之心、有敬业精神、有一技之长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提出这一方针首先考虑的是独立学院的特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规格既不同于普通本科,又不同于高职高专。这一教育方针就是针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提出的。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应用人才,学院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重点。既突出学习与创新,又突出做人与做事。

在学习方面,重点是教学生怎样学;在创新方面,重点是教学生思维方法;在做人方面,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社会公德法律常识等教育。

在做事方面,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提高其实践能力。贯彻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在全校引发了一场教育教学的革命。教法要改,课程结构要改,人才评价标准要改。这些“改”,改出了教育的新局面。

2.独特的教学方式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院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改革的目的既让学生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让学生掌握一种或几种技能。新闻学院讲排版,就把专家请到学校,给学生讲方正飞腾排版新软件。专家操作演示,学生再去操作,反复几次,学生就基本掌握了新软件排版技术;新闻专业讲摄影,学院就请了武汉地区十多位摄影专家到学校办影展。这些专家在作品前给学生讲摄影经过及技巧,学生非常爱听,很多同学有茅塞顿开之感。他们说,这样上课,学得进,掌握得牢。

把课堂搬到教室外,是学院教学改革的又一举措。工程学院讲土木工程课,正逢学院基本建设第三期工程开工,该院就把课堂搬到了工地上。在工地上,设计人员给学生讲图纸设计,承建单位讲施工流程,学校财务人员还给学生讲工程预算。不管讲什么都理论联系实际,侧重操作。同学们一听一看就懂。课堂设在施工现场,同学们图的不是新鲜,而是实实在在的效果。

教学方式的改革加大了教师备课上课的难度,但因教学质量高,深受学生欢迎,故广大教师仍然乐此不疲。

3.独特的评价标准

学院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标准不同于其他学校。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既看教学效果,更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给学生传授了学习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该门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有了这两个评价教师的硬指标,教师就要在改革创新上做文章了。对学生评价的标准有四个,一是是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动手和实践能力是否提高;三是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效果如何;四是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和效果如何。评价标准具有导向性,它引导学生一方面学好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实践锻炼和能力提高,使学生接受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江城学院的创业者在教育教学方面敢于标新立异,其出发点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其办学特色形成于一切从独立学院实际出发这个基点之上。

江城学院创建七年多来,上下一心,拼搏进取,创立了可喜的业绩,其办学质量与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4.立共同的价值取向

学院的创建者登高望远,在着手创建的时候,他们就认真学习国内外高校成功的经验,同时学习成功企业的经验。他们从中悟出:凡成功者,均有共同的理念和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念与价值观是灵魂,是凝聚力和动力之所在。当第一批新生到校的时候,学校领导已经为不同的群体确立了相应的价值取向。行政人员的价值取向是:学院利益高于一切;教师的价值取向是: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做创新型应用人才。

各群体共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培养,学院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爱岗教育,一切从学院发展出发已经成为所有行政人员的行为准则;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要求他们在育人上下功夫。不少老师把育人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追求结果,教育教学呈现出可喜局面;对学生,从他们一入校,就教育他们做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样,广大同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一方面接受老师的教育,一方面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学风校风因此一天比一天好。

对不同的群体确立不同的价值取向,并采取措施让这种取向变成动力,变成追求,变成实实在在的效果,是学院进行的大胆探索。实践证明,这种探索是有益的,并且意义深远。

5.立先进的育人平台

学院在架构育人平台方面肯下功夫,并且效果明显。

校园是育人的载体。为了建好校园,他们在武汉市新的大学城江夏区征地1000余亩。目前已建成教学大楼、图书馆、食堂、浴池、教师公寓和学生公寓。建筑面积16万m2。走近新的校园,只见马路纵横,高楼鳞次栉比,碧树婆娑,繁花似锦,一座崭新的大学城在青龙山麓拔地而起。目前,第三期基本建设全面铺开,江城学院新校区的全面建成已指日可待。新校园环境优美,师生在此工作学习十分满意。

教师是育人的主体。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为了把江城学院建成大师云集的高等学府,该院充分利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教育教学资源。比如,由殷鸿福院士任江城学院名誉院长,一批知名教授在江城学院给学子们传道授业解惑。为了建立自有师资队伍,学院又在武汉高校招聘了一批专家学者。大师名师在给同学们授课的同时,也在用另一种方式影响着学生,那就是作为学者的思想与风范。

教学设施是育人的条件。高水平的师资辅之以先进的教学设施,二者相得益彰,教育教学质量才更有保障。在教学设施投资方面,他们舍得投入。目前已建起了先进并配有电子阅览室的数字化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4万m2)、50间多媒体教室、16套共640座的语音室、1000台套的网络机房等。先进的教学设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为他们成才创造了条件,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江城学院为学生搭建的育人平台宽广而厚实。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学习知识和技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个平台为他们今后腾飞插上了翅膀。

6.立一流的教学质量

学院坚持质量战略,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先后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和教学评价体系。广大教师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当作自己的重要目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甚至无师自通。苦学更要巧学乐学,这已成为广大学生共同的学习观。在教室,在寝室,在休闲场所,时常能看到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的同学。学院还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措施得力,学院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有的学生曾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作品,有的学生曾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如:龚婷同学参加第八届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国际冬令营英语口语选拔活动,获大学组银奖;姚思成同学获“小霸王杯”全国CPU超频大赛第二名;还有学生走出国门——孙民晖同学经过激烈的竞争,被ICEP国际组织选为国际交流辅导员,代表中国大学生赴美国,参加国际辅导员交流活动。一所成立时间不长的高等学府,竟有一批学生在全国获奖,有人称之为奇迹。学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近年来,陆续涌现出“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湖北省优秀奥运志愿者”等优秀学生代表。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一切从独立学院的实际出发,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高等教育的新路子,成绩斐然。2008年,在腾讯网主办的“回响中国”2008中国教育总评榜活动中,学院跻身“2008年全国中学生最信赖的十佳独立学院”;2009年,学院被腾讯网、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评为“2009全国独立学院综合实力20强”。

二、关于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现东湖学院)的实践探索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一些基本范式,这就要求办学者对此多一些理性的选择。通过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诸多制约因素的分析,我国独立学院的办学应定位于培养基础扎实、掌握技能、具有特长或潜力与特长的高级应用专门人才,采取2+1+1的培养模式为宜。这一理想模式是否在办学实践上得以实现,主要取决于这类高校的招生、师资构成、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管理等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有机联系。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如何选择最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摆在高校办学者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作为独立学院类型的高等学校,理性选择最符合自身办学性质和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我们加以探讨与分析。(www.daowen.com)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及其基本范式

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特征

从理论和办学的实际来讲,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会存在差别、有所不同,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中,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即人才培养目标是最基础性的工作。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由于社会存在明确的分工,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相应地具有层次特性。一般地,每所高校都应该确立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为学校的类别、办学层次、办学条件不同,其人才培养目标理应存在差异。就微观角度来说,高校内不同的专业还应确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主要指人才培养规格和层次的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以培养哪种规格的人才为主体,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受社会对人才属性要求等外部因素,以及学校自身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成才规律等内部因素的影响。故此.一所高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类型、培养人才的层次及其成长的不同方式等,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必然是彼此不同、种类繁多的。

另外,从制度维度来看,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度保障,涉及招生、学籍、毕业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适应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除了具有系统性、相对稳定性外,还具有学校本身的显著特征,往往立足本校实际,积极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在实践中摸索创新,从而在教学管理方面独树一帜,成为一所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内容,使其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个性魅力。从过程维度来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其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特征上:一是生源呈现多样性;二是课程设置多样化;三是教学方法选择的综合性;四是教学管理手段的多样性、科学化;五是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差异较大。

2.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范式

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在理论与实践上还应以一定的范式加以体现。以下就是我国高校已经采用或者正在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

3+1模式是我国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前3年学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后1年主要在实习单位完成生产实习教学任务,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参与实习单位的开发研究工作。

2+2模式是指前2年集中学习公共基础课程,新生入校一般不分专业,后2年再分专业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条件的大学可考虑设立基础教育学院,以使前期的教学最大程度上体现其学校的特色及其统一要求。

3+2模式又称为插班生或专升本模式。指已获国家承认专科学历者,再通过学校单独举办的入学考试,直接插入全日制本科二年级就读,入学后与全日制学生享受同样的待遇。

主辅修模式,指对学有余力、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完成原专业学习的同时,允许其辅修第二专业。达到一定的学分要求可获辅修证书,达到学校授予规定的学分可获第二学士学位证书。若毕业时同时获得两个学士学位,可任选其中一个专业就业

(二)高校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原则

那么,高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如何才能够加以理性选择呢?

1.基本要求是前提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国家高等教育总目标在学校的具体体现,高校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这是高校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前提条件。同时,有些具有职业教育属性的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考虑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标准相一致。

2.从中观视角入手

通常,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别更多地表现在校与校之间,因而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层次的基本定位是其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条件。高等学校要按照社会对人才属性的要求,以及校内教育教学资源的状况和学生成才的规律,科学定位自身的人才培养规格与层次。

3.关注学科间的差别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更多地表现在校与校之问的差异外,还很大程度地反映在学科的不同上,明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关注不同学科的差异,所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更有针对性和更具可操作性。

4.使实现方式灵活多样

众所周知,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具变数的是其实现方式。招生、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静观是单个不变量,组合起来就是无数善变的基元。故此,留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方式的灵活多变,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求新”、“富有灵性”的入门之道。

(三)制约独立学院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一所高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类型、层次、成长方式,以及校内自身的教学资源状况,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变化。独立学院也不例外

1.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

新世纪之初,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为了充分利用公办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多元化办学渠道,独立学院这种新型高校才在我国应运而生。独立学院类型的高校既不同于传统公办普通高校,又有别于已有的民办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是借助公办普通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社会和民间资本,采取民办高校运行机制办学的新型本科高等学校。作为新型高校的独立学院,其办学定位显然是与公办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不同的,应该另辟溪径,走“中间道路”,形成自己特色。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不断的变化,走“中间道路”,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也是应对现阶段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明智之举。

2.独立学院的学生来源及特点

独立学院的本科招生一般按第三批录取批次进行,有部分学生的高考分数甚至接近第二批录取分数线。这类高校的学生大都有一定的潜质,比较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进校后在学业、能力和素质等方面会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他们大多来自城镇,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具有较好的教育潜能,兴趣、爱好广泛,思维活跃,有一定的特长。同时,他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长大成人,消费意识强,个体需求务实,对独立学院的高收费有相当强烈的回报要求,更关注他们所支付的成本效益,对学校学习、生活条件的要求较苛刻。

3.独立学院的教学基本条件与基础设施

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来源于母体高校,同时通过加大教师招聘工作力度,逐步加强自有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在不远的将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能够保证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不少独立学院拥有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比较完善的现代化校园,按办学的规模还将加大投入、合理规划,使校园整体布局更趋合理、功能更加齐全,以适应学校在教学、科研、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在教学基本建设上,独立学院通常借助母体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自身灵活的办学机制,合理设置专业,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提高学校教学的整体水平。

(四)我国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理想模式

上述分析表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其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的有机统一,是招生、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在理论与实践上还以一定的范式加以体现。

一般公办普通高校尤其是名牌公办大学的办学往往定位于培养基础宽厚、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较强、有一定发展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即着重培养通才。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通常定位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能够面向基层,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培养纯粹的应用型人才。从目前的办学实践来看,我国独立学院一般定位于依托母体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采取灵活有效的特色办学机制,培养接受过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关科研训练、社会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即“合格+特长”或“合格+潜力+特长”。“合格+特长”是对大多数独立学院培养人才提出的要求,“合格+潜力+特长”是对名牌独立学院培养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合格”即达到国家对本科人才的基本要求,接受过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相关科研训练,这是学校办学的大前提;“潜力”即具有一定的发展后劲,有利于学生今后深造,具备工作后进一步发展的潜质。“特长”即在某个专业和某一技能方面有所专长,上岗就能很好地胜任工作。具体到职业的类别,独立学院所培养的人才大多数应成为“金领”人士,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掌握有关技能,既不是“白领”又有别于“蓝领”,是当前发达国家业界十分青睐的人才。

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范式上,我国独立学院采取2+1+1培养模式为宜。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实施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宽口径人才培养计划,前2年集中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尤其强化计算机、英语教学,以体现“基础扎实”,使学生达到国家对本科人才的基本要求,有条件者还应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第3年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分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最后1年主要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习单位完成生产实习教学任务,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参与实习单位的开发研究工作,以体现“特长”,使学生具备必要的技能。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是否在办学的实践中得以实现,主要取决于招生、师资构成、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管理等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有机联系。在招生方面,应致力于稳定生源和提高生源质量,名牌独立学院还应在保持三本高分生源的基础上争取部分二本生源。师资构成上,做到数量有保障、质量逐渐提高,尤其要招聘一部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界、司法界、新闻界高级从业人员,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要舍得投入。善于公关,力保能够在校内开设大部分相关实验课程每一个专业尤其是文科类专业至少建立一个(所)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上,倡导平台加模块的理念,形成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两大平台与专业方向、技能教育两大模块,在课程平台和模块上做足文章,不同的专业由相应的课程平台和模块合理构成,通过设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科学比例,教学内容方法和学生成绩评定的改革,弹性学制、创新学分、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管理举措的实施,使学生逐步具备宽口径、基础扎实的知识结构与“特长”或“潜力+特长”的素质和能力,最终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