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朱标
朱元璋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仅为他们安排了专门的老师,还经常言传身教,努力为子孙们做出表率。史书上常常可以看到他给子孙们讲述诸如做人、治国等方面的各种大道理。在做人方面,朱元璋要求子孙应该学习古代的先贤圣哲,“兢兢业业,日慎一日,鉴彼荒淫”,这样才能长久地享受富贵。明洪武九年(1376)正月,朱元璋对太子、诸王说:“货财声色,为戕德之斧斤;谗佞谄谀,乃杜贤之荆棘。当拒之如虎狼,畏之如蛇虺。”总之,朱元璋的意思就是希望儿孙们应该在个人道德方面以修德为本,切不可沉溺于个人嗜好之中。
除了对子孙们在道德观念上的关注外,朱元璋还十分重视对子孙们行政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对朱标的培养。毕竟朱标是皇太子,是朱家政权的接班人。吴元年(1367),他令朱标和朱樉到临濠(今安徽凤阳)拜谒祖宗陵墓。临行前,朱元璋向他们提出:“因道途之险易,以知鞍马之勤劳;观小民之生业,以知衣食之艰难;察民情之好恶,以知风俗之美恶。”同年十一月,圜丘(天坛)建成,朱元璋前往巡视,令朱标随行。在前往圜丘的途中,朱元璋令周围的大臣带着朱标遍历农家,观察他们的衣食起居,以便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朱元璋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让朱标了解江山得来不易,为他将来管理王朝作准备。(www.daowen.com)
不过,对于朱标来说,朱元璋对他的关心和培养远不止这些方面。据说,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也是为朱标扫清执政的障碍。我们知道,在历史上,开国将领往往居功自傲,行事跋扈,有的甚至功高震主。因此对于开国的帝王来说,如何处置这些人是一件颇费思量的事情。虽然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范例,但多数的君主往往采用杀伐功臣的策略,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对大夫文种的处置、汉高祖刘邦对韩信的处置等等,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剧。朱元璋在行为处事上常以汉高祖刘邦为榜样,因此他在处置功臣上也极力效仿汉高祖,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朱元璋迭兴大狱,不遗余力地诛杀元功勋臣时,朱标感到非常难过,他认为父亲有些株连过滥。因此,朱标对朱元璋提出:“陛下杀人太滥,恐伤了和气!”朱元璋见朱标如此说,没有立即回答。第二天,他故意拿来了一根布满荆棘的木杖丢在地上,让朱标拾起来。朱标见木杖上布满了荆棘,怕扎了自己的手,不愿意去拿木杖。朱元璋看他面有难色,就令人将木杖上的荆棘全部弄掉,然后对朱标说:“现在你可以很轻易将木杖拿起来了吧?当面对一个布满荆棘的木杖时,你怕刺不敢拿。但如果我替你将这些刺拔掉,然后再让你去拿,你还会怕刺扎着手吗?”显然,朱元璋将布满木杖的荆棘与功臣宿将相提并论了。可以说,功臣宿将的问题一直是朱元璋的心病。在朱元璋看来,太子朱标生性懦弱,自己去世后朱标未必有能力控制那些宿将元勋,故而有必要在自己生前解决这一难题,消除功臣宿将对王位的威胁,以便朱标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并坐稳皇帝宝座。从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朱元璋做父亲的拳拳之心,看到了朱元璋的另外一面。朱元璋虽然性格暴烈,但他对儿孙们的关爱却与天下所有普通的父亲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