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魏北周与长安文明:三总管反抗杨坚的动因

西魏北周与长安文明:三总管反抗杨坚的动因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杨坚将篡周自立,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孙女为宣帝皇后。所以当杨坚辅政、欲代周自立,并以为宣帝会葬名义征他入朝,继之又以韦孝宽代他为相州总管,直接威胁到他的存在时,便率众起兵叛乱。杨坚辅政后,知谦将于己不利,以梁睿代为益州总管。

西魏北周与长安文明:三总管反抗杨坚的动因

一、三总管为何此时起兵反抗杨坚

第一,杨坚入朝辅政,其代周意图已十分明显。史载,早在宣帝在位时,杨坚已有代周的政治野心。他曾与亲信郭荣"夜坐月下,因从容谓荣曰:'吾仰观玄象,俯察人事,周历已尽,我其代之。'荣深自结纳。宣帝崩,高祖总百揆,召荣,抚其背而笑曰:'吾言验未?'即拜相府乐曹参军"[2]。而北周武、宣二帝对杨坚的政治野心也有所觉察。齐王宇文宪还曾劝说武帝除掉杨坚,宣帝也曾想杀死杨坚,由于杨坚深自韬晦,才幸免加害。宣帝刚死,杨坚心腹刘昉、郑译"便矫诏以坚总知中外兵马事"。其实,此事他人已知。御正中大夫颜之仪"知非帝旨,拒而不从"。杨坚向颜之仪索取符玺,亦遭拒绝。他们立静帝为傀儡之后,即以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百官总己以听于左丞相"[3]。至此,杨坚将篡周自立,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于是,为挽救北周危亡,相州总管尉迟迥"自以重臣宿将,志不能平,遂举兵东夏"[4]

第二,三总管敢于起兵反抗,因为北周还有相当力量。

首先,从统治集团的上层看,内有周室诸王正密谋图坚,外有三总管掌握兵权。对杨坚辅政,"周室旧臣,咸怀愤惋"[5]。当时支持北周的代北士族、山东士族尚有不可忽视的政治影响。史学界有一种传统看法,认为自公元534年(北魏永熙三年)宇文泰占据关陇地区并随之建立西魏傀儡政权之后,特别是548年(大统十四年)创建府兵制以来,以长安为中心的西魏、北周、隋杨三王朝,直至唐初政权,都由关陇士族所垄断。这种看法尚可讨论。笔者认为,说"宇文泰在创置府兵同时,组织了代表鲜卑、汉族地主阶级利益的关陇统治集团"[6],是恰当的,但要说以鲜卑贵族为核心的代北士族入居关陇地区后,便与关陇汉族大地主融合为一体,形成关陇士族集团,却未必精当。因为代北鲜卑士族与关陇汉族大地主之间仍有不同民族的、阶级的利益。事实是,入居关陇的代北士族与关陇士族(指关陇地区的汉族门阀地主)始终未能融为一体,尽管个别成员有互相渗透、结为姻亲的,但作为两个士族集团却是壁垒分明,不曾混淆的。代北士族心怀戒备,忧心忡忡,一有机会就拉拢山东士族以对抗关陇士族。北周明帝二年(558)三月下诏说:"三十六国(鲜卑部落),九十九姓(鲜卑大姓),自魏氏南徙,皆称河南之民。今周室既都关中,宜改称京兆人"。[7]借以分化北齐,利用鲜卑血缘关系以维护宇文氏在关陇的统治。建德六年(577),"周武帝平齐,山东衣冠多迎周师"[8]。灭齐后,更加紧拉拢山东士族,三月"诏山东诸州,各举明经干治者二人"。七月"诏山东诸州举有才者,上县六人,中县五人,下县四人,赴行在所,共论治政得失"。九月"诏东土诸州儒生,明一经已上,并举送,州郡以礼发遣"。并且,为了笼络山东(按指崤山、潼关以东)及南方民众,同年十一月,武帝"诏自永熙三年七月已来,去年十月已前,东土之民,被抄略在化内为奴婢者,及平江陵之后,良人没为奴婢者,并宜放免。所在附籍,一同民伍"。十二月"移并州军人四万户于关中"[9]。因此史载"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10]。于是,山东士族中的显赫人物也就名列朝廷,跻身公卿,颇受武帝信任。原北齐中书侍郎李德林,被任为内史上士,"自此以后,诏诰格式,及用山东人物,一以委之"[11]。自平齐至宣帝初,山东士人卢思道,卢贲、郑译、刘昉等相继被重用,而杨坚等所代表的关陇士族则遭到猜忌、排斥。直至杨坚已代周,"家代贵盛"的拓跋氏后裔元谐还认为"我是主人,殿上者(指杨坚)贼也"[12],足见代北士族与关陇士族隔阂之深!正因为北周王朝是代北士族与山东士族的联合体,朝廷内外代北、山东士族还有相当大的政治势力及影响,所以当杨坚与宇文氏矛盾尖锐之时,周室诸王密谋图坚之际,尉迟迥等三总管才敢于"纠合义勇,匡国庇人"[13],起兵反抗。

其次,从军事力量上看,三总管握有较强大的兵力。府兵制初创时,六个柱国大将军分统六军,有众四万八千人,即"六柱国共有众不满五万"[14]。后府兵基础扩大,"到北周灭齐时,府兵已发展近二十万人"[15]。后又改编北齐军队四万多入周师,估计至宣帝时府兵约三十万人。杨坚"入总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16],自然应掌握府兵大权。但当时"握强兵、居重镇者皆周之旧臣"[17],其兵力足以同杨坚匹敌,因此,尉迟迥才敢于首先发难。

战争爆发后,双方都在扩充兵力。今据《周书》、《隋书》、《北史》、《通鉴》等有关记载,将双方参战军队数量列表如下:(www.daowen.com)

第三,三总管甘愿冒险起兵还因为他们与北周的存亡休戚与共

尉迟迥字薄居罗,出身代北士族家庭,其先祖本是北魏鲜卑尉迟部。孝文帝时改为尉迟氏。迥母为宇文泰姊昌乐大长公主,妻为西魏文帝(元宝炬)之女金明公主,因而拜驸马都尉,封西都侯,后又迁尚书左仆射,兼领军将军。"迥通敏有干能,虽任兼文武,颇允时望",深得宇文泰的信任。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尉迟迥受命率军伐梁武陵王萧纪于蜀,克成都,平剑南,就任大都督、益潼等十二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北周建立,进位柱国大将军,封蜀国公,又拜大司马,迁太保、太傅,至武帝建德初,拜太师,加上柱国。宣帝即位,又"以迥为大右弼,转大前疑,出为相州总管"[18],镇守原北齐之地。其孙女为宣帝皇后。由此可见,尉迟迥官高爵显,又掌握军队,实为鲜卑贵族勋戚的代表,北周统治势力的支柱。他也以此为自豪,"吾居将相,与国舅甥,同休共戚,义由一体。先帝处我于此,本欲寄以安危"[19]。所以当杨坚辅政、欲代周自立,并以为宣帝会葬名义征他入朝,继之又以韦孝宽代他为相州总管,直接威胁到他的存在时,便率众起兵叛乱。

王谦字敕万,太原人。其父雄,北魏末从贺拔岳入关,在西魏北周屡立战功,进位柱国大将军,为府兵十二大将军之一,封庸国公。武帝保定四年(564)从晋公宇文护东征,被齐将射死。谦以父功授柱国大将军,袭爵庸国公。后从武帝东征,以功进封上柱国。建德六年(577),授益州总管、十八州诸军事,镇守西南重镇成都。杨坚辅政后,知谦将于己不利,以梁睿代为益州总管。于是,王谦"以父子受国恩,将图匡复,遂举兵"[20]

司马消难,自云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后徙居云中(治今山西原平西南)。其父司马子如在东魏、北齐历任显官,位至尚书令司空太尉[21]。其妻为东魏创立者高欢之女。后受北齐文宣帝(高洋)猜忌,入关降北周。此人的特点是反复无常,"轻于去就"[22]。静帝大象初,他迁大后丞,不久又出任郧州总管。其女为静帝皇后。尉迟迥起兵后,"遂欲与迥合势,亦举兵应之"[23]

以上史实充分表明,三总管是北周的功臣宿将,皇亲国戚,是代北、山东士族利益的代表。他们跳出来,拼命反抗代表关陇士族利益的杨坚,维护垂危的北周,绝不是偶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