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羊肠毒血症
羊肠毒血症又称“软肾病”、“过食症”,是由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由于该病死后的肾脏如软泥样,故称之“软肾病”。
(一)病原
D型魏氏梭菌又称为D型产气荚膜杆菌,分类上属于梭菌属。本菌为革兰阳性厌氧粗大杆菌,在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可产生α、β、ε、ι等多种肠毒素。
(二)流行特点
发病以绵羊为多,山羊较少。通常以2~12月龄、膘情好的羊为主,2岁以上羊患此病的较少。本病多发生于春末和秋季,多呈散发。多雨季节,气候骤变,地势低洼,羊只采食过量或偷吃过多的精料,均可诱发本病。牧区以春夏之交抢青时和秋季牧草结籽后的一段时间发病为多;农区则多见于收割抢茬季节或食入大量富含蛋白质饲料时。
(三)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 羊患本病多为急性发作,急性者突然倒地痉挛,数分钟后即可死亡。病情缓慢者表现兴奋不安或沉郁,空嚼、咬牙、异食,呈腹痛、肚胀、离群呆立、步行蹒跚、侧身卧地或表现神经症状,如头向后倾、转圈、盲目行走等,随后倒地昏迷。濒死期常发生腹泻,排出黄褐色水样稀粪,全身颤抖、磨牙、口鼻流沫,常于昏迷中死亡。
2.病理变化 真胃内常见残留未消化的饲料;肠道(尤其小肠)黏膜充血出血,严重者整个肠段肠壁呈血红色或有溃疡;肾脏软化如泥样;体腔积液;心脏扩张,心内外膜有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黑褐色。
3.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检查
①病料采集。采集小肠内容物、肾脏及淋巴结等作为病料。
②染色镜检。病料染色检查,可于肠道发现大量的有荚膜的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同时于肾脏等脏器也可检出魏氏梭菌。(www.daowen.com)
③分离培养。本菌虽为专性厌氧菌,但厌氧条件不苛刻,较易培养。常用厌氧肉肝汤和鲜血琼脂分离培养。纯分离物进行生化试验以资鉴定。
(2)毒素检查 利用小肠内容物滤液接种小鼠或豚鼠进行毒素检查和中和试验,以确定毒素的存在和菌型。
4.类症鉴别 本病应与炭疽、巴氏杆菌病等相鉴别。
(1)与羊炭疽 炭疽可致各种年龄的羊只发病,临床检查有明显的体温反应,死后尸僵不全,可视黏膜发绀,天然孔流血,血液凝固不良。细菌学检查可发现具有荚膜的炭疽杆菌,此外,炭疽环状沉淀试验也可用于鉴别诊断。
(2)与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的病程多在1天以上,临床表现有体温升高,皮下组织出血性胶样浸润,后期则呈现肺炎症状。病料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的巴氏杆菌。
(四)防治措施
1.治疗 该病由于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病程缓慢的病羊可用以下药物治疗: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30毫升或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 000单位至1 500单位肌肉注射,每日2次;磺胺脒8~12克,第1天1次灌服,第2天分2次灌服;病情严重者可将10%安钠咖10毫升加500~1 000毫升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2.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主要应避免采食过多的嫩草及精料,精、粗饲料合理搭配,经常补给食盐,适当运动,天气突变时做好防风保暖工作。
(2)疫区每年春、秋两次注射羊肠毒血症菌苗或三联苗,不论年龄大小,每只每次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对疫群中尚未发病的羊只,可用三联苗作紧急预防注射。当疫情发生时,应注意尸体处理,羊舍及周围场所消毒。
(3)病程稍慢的可用免疫血清(D型产气荚膜梭菌抗毒素),或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结合强心、镇静、补糖、补液等对症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