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索人类思维交流的工具与多样性

探索人类思维交流的工具与多样性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语言与翻译语言作为承载人类思维的特有工具,是人类共同的交际手段,人类的语言都具有共性,是因为它们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同一性,但人类语言的魅力,同时也是语言的可研究性则在于语言的差异性,比如与人打招呼或为了打破沉默的描写,每一种语言就各有千秋:你可以用“吃饭了吗?”、“今天天气……”

探索人类思维交流的工具与多样性

第二节 语言与翻译

语言作为承载人类思维的特有工具,是人类共同的交际手段,人类的语言都具有共性,是因为它们反映的客观世界同一性,但人类语言的魅力,同时也是语言的可研究性则在于语言的差异性,比如与人打招呼或为了打破沉默的描写,每一种语言就各有千秋:你可以用“吃饭了吗?”、“今天天气……”之类的语言来表达,你也可以如英国当代诗人Tony Harrison说的:

“Theirs are tongue of fire.I’m forced to swallow.

Then bring back knowed,one continuous string.”

现今存在的人类语言都是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但不可能取而代之。可见,语言的生命就在于它具有为另一种语言所无法取代的特异性

做翻译就要有语言功夫和写文章的本领,要懂得汉语和西方语言,这是个简单的道理。王佐良在《英国诗人选译集》中指出,翻译时用的“语言要设法接近原作,要保持其原有的新解和锋利”,“做翻译单有汉语功夫当然不行,还要外语好,要能深刻理解原作”。(王佐良,1995)汉语和西方语言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词语内涵、语法结构等都迥然大异,形式和内容既统一又矛盾,译者用译文的形式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就算达到了目的。

首先,语言是一种以交际符号出现的、独特的符号系统。而符号可以用来记录、保存和传递信息,也可以用来帮助人们学习和交流,还可以帮助人们继续创新和发展。语言间的差异首先表现几个表面层次的音、形和句法结构上的差异。

一、英汉的表象层面的比较

(一)从语音的角度看

汉语属于注音的释义文字,其音与义存在密切的联系。古时的人们学习汉语时,首先要学习一些常用字的发音,然后对一些比较偏的字往往通过常用字注音的方法来进行学习。而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其音、形和义是分离的,一般词形和词义之间没有紧密的关系。

任何语言都有着与其他语言不同的独特的语音系统。语言的发音能引起心理上的不同听觉效果,在心理上激发不同的反应,或柔和、或清脆、或苍劲、或凝重。汉语中的音主要通过平仄相间来实现语言的声音高低起伏和抑扬顿挫的美感。不同语言中发音相同的,含义往往不同,而含义相同的,发音往往不同。

如英语中的“go”与汉语的“狗”发音相似,但是意义完全不同。汉语中的“累”(读Lèi,是指因劳动或者活动消耗体力而造成的身体疲劳),与英语中的“lay”(读[lei],意思是横躺、摆放、铺设等),虽然读音相同意思也完全不同。而含义相同的,发音不同的,在英汉语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castle in the air”恰好有一个对应的中文翻译:“空中楼阁”。“in the air”与“空中”相对应,但一个是“castle”,一个是“楼阁”,这反映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在建筑里讲究亭台楼阁,而在西方国家,一般都是古城堡,那里没有木制楼阁,只有石制城堡。

例1 ——对不起,我太不小心了(以至于把茶杯打碎了)。

——没关系,碎碎(岁岁)平安嘛!

译文一 ——Sorry.Excuse me for my carelessness having broken the cup.

——It doesn’t matter,as Chinese saying goes “Breaking leads to new life”.

译文二 ——Sorry.Excuse me for my carelessness having broken the cup.

——Don’t mind,as Chinese saying goes “Piece leads to peace”.

译文二巧借英语的相同发音来传递原文中的谐音含义,与译文一相比,更富美感和魅力。

(二)从字形结构上看

从字形结构看,汉语属于方块形表意文字。人们往往可以从汉字本身结构来推断出词义,例如:“好”字是由“女”和“子”组成的,即阴阳协调谓之好,从字形就可以判断出其意义,因为在中国几千年来形成了“多子多福”的传统家庭观念,如果在一个家庭里既有子又有女,就是一个“好”的家庭。“森”表示林木稠密。还有如“众”、“品”、“鑫”等。

另外一类汉字不带表意成分,用象形、指事和会意三种方式来表意。

象形字是通过描摹事物的形状所造的字。如,“田”是被分割成一块块的,而“苗”是指长在田里的草或植物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三个字组成的一个有意义的字。如“不”和“正”组成“歪”,“不”和“好”组成“孬”。

形声字是有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人们可以通过形声字的形旁取义,通过音旁读音,如,“材”、“茅”、“园”、“匐”、“简”、“消”、“蓉”等。

英语由字母组合成字词,没有固定的字词形,而只有字母所表示的形态,因此英语不可能像汉语那样有明显的对仗性表达的对联和诗词;也很少有汉语中常见的顶针、回环等修辞手法。因此,在翻译中就应转换表达方式,使译文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

例2 他们“品”字形地坐了下来。

译文一 They sat down to form a design like a Chinese character “pin”.

译文二 They sat down facing each other.

译文二没有直接用汉语拼音来处理,而是转换了表达方式,使得译文传递了原文的形象性特点,也便于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三)从句法结构看

英汉互译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讲,其实就是英语的形合结构和汉语的意合结构的相互转化过程,也是“静态”与“动态”的相互转化过程,以及人称和物称表达法的转化过程。

1.形合与意合

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链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这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中英两国人民不同的思维模式可以解释英、汉语形合与意合的现象。

英语重形合,注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因而很严谨;汉语注重意合,注重功能、意义,常常不用什么连接手段,因而比较简洁。

英语是突出主语的语言,注重显性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英语常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或其他连接手段,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筑成长短句子,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英汉翻译中应当体现句法结构上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顺畅、优美,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

例3 He boasts that a slave is free the moment his feet touch British soil and he sells the children of the poor at six years of age to work under the lash in the factories for sixteen hours a day.

他吹嘘说,任何奴隶一踏上英国的土地就获得自由,而他却出卖穷人家六岁的孩子到工厂干活,每天十六小时,受尽鞭打责骂。(连淑能,2007)

而汉语是突出主题的语言,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汉语的形合手段比英语少得多:没有英语所常用的那些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介词数量少,大约只有三十个,而且大多是从动词“借”来的。

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没有“it”和“there”这类替补词,代词也用得较少,总之,“尽量省去一切不必要的形式装置”,重意合而不重形合,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

例4 上梁不正下梁歪。

If the upper beam is not straight,the lower ones will go aslant.

例5 不到黄河心不死。

Until all is over,ambition never dies.

2.物称与人称

英语和汉语的又一差别是英语的物称倾向和汉语的人称倾向。即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汉语则比较注重主体思维,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因而常用人称表达法。

例6 Dawn met him well along the way.

拂晓时,他已经上路很久。

例7 A great elation overcame them.

他们欣喜若狂。

英语的非人称代词“it”往往使句子显出物称倾向,汉语没有这类用法的非人称代词,因而常用人称,或省略人称,或采用无主句。

例8 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

人有失足,马有失蹄。

例9 熟悉情况的人猜测说,产量在下一年可以超过1亿吨。

Informed guesswork suggests that the output could rise to over one hundred million tons next year.

例10 弄得不好,就会前功尽弃。

If things are not properly handled,all our previous efforts will be wasted/go down the drain.

3.静态与动态(www.daowen.com)

从词类的使用上看,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有静、虚和抽象的特点,因而英语是一种偏向于静态的语言;汉语多用动词,有动、实和具体的特点,因此汉语是一种偏向于动态的语言。

例11 The growing awareness by millions of people of their intolerable condition of life had prompted them to revote.

译文 千百万人民日益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条件不堪忍受,这促使他们起来反抗。

例12 He urged upon citizens of the country the necessity of persisting in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controversies.

译文 他敦促该国公民坚持参加政治斗争,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

上面两个例子都显示出了英语是静态语言,汉语是动态语言。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掌握英语的“静态倾向”特征和汉语的“动态倾向”特征,敢于突破原文形式,转化思维方式,对提高译文质量大有裨益。

4.主语和话题

英语句子以主谓结构为纲,前后勾连,节外生枝,叠床架屋,使句子复杂而不流散,是一种“主语—谓语”的结构。在这种句子结构中,主语不可或缺,主语和谓语动词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关系。而一些语言学家主张用“话题—说明”的结构来阐释汉语句子。

例13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

译文 Though a tree grows ever so high,its leaves fall and return to its root.

例14 She was ready to tell everything in her power,but on this subject questions were in vain.

译文 她愿意尽其所能说出一切,但是关于这个问题,一切询问都无济于事。

一般情况下,在翻译过程中,汉语的“话题—说明”结构用英语常规的主谓结构来译,能够给人以类似汉语句子给人的常规句式、正常语序的语感。但是如果汉语的话题有强调、对比、区别、承上启下等特别的修辞色彩时,则可灵活利用英语中有此种修辞色彩的对应形式来译。

(四)从篇章结构看

研究汉语与英语在篇章结构上的差异对提高篇章翻译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它突出的是主语;除省略句外,每个句子都必须有主语。汉语则是主题显著语言,它突出的是主题而非主语。汉语篇章中的某些句子的主语可以省略,有的必须省略,否则读起来别扭。认清这一差别对篇章的英汉互译颇为重要。

下面的例子是杨宪益夫妇英译《老残游记》的一小段: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When he reached the temple,he looked southwards and saw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lake the Mount of a Thousand Buddhas.There were temples and monasteries,some high and some low,scattered among the grey pines and green cypresses: the red were as red as fire,the white as white as snow,the blue as blue as indigo and the green as green as emerald,while here and there were a few red maples.It looked like a big painting by Zhao Qianli,the Song-dynasty painter,only made into a screen a dozen miles long.

原文中的主语“老残”或“他”都已经省略,而在译文中,译者都逐一补出。末句“仿佛……”的不易看清,但从语境判断,此句写的是大明湖那媚人的风光。因英语句子不可无主语,译者便加上了“It”。可见,汉译英时须认准原文每个句子中被省略或未明说的主语,并在译文中妥帖地表达出来。

二、语言的思维层面

语言是文化思想的传播手段或载体,文化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没有语言就无法传达文化。以胡锦涛主席和布什总统华盛顿会面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进行的演讲为例,招待会上,先是布什总统发言,他在第一段里使用了这样的措辞:“I enjoy my visit with President Hu.He tells me what he thinks,and I tell him what I think.And we do so with respect.”而胡锦涛主席是这样讲的:“我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换意见。”,而美国人则是这样说的:“He tells me what he thinks,and I tell him what I think.”中国领导人的演讲中不会出现这样的表述,因为这不符合当时的场合,我们用的通常是四字的成语以及非常正式的表达方法。

再举个例子,一位外国专家在一次针对美国学生和日本学生的调查中给了这些学生三个单词:熊猫、猴子和香蕉,让他们指出这三个单词之间是否存在任何联系。日本学生的回答非常东方化,他们选择了猴子和香蕉,因为猴子吃香蕉,所以两者有联系。而美国学生选择了猴子和熊猫,因为它们都是哺乳动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人会把不同的事物归入不同的范畴,而这又与他们的文化本质有着很大的关联。也就是说,一种思维可能是横向的,另一种则有可能是纵向的。所以在讨论文化的时候,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我们最初学习语言时,这一点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如果我们继续学习下去,尤其当我们翻译时,这一点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一)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

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很不同,中国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这就形成了中西方两种鲜明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也叫综合型思维)和分析思维。

综合型思维是把事物的各个方面综合成统一整体进行思维的活动,人们凭借思维把事物的各个属性结合起来,然后得到一个完整的认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分析思维是指在思维活动中把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逐一加以考察研究的逻辑方法。

其实,任何一个民族思维方式,都不可能只有分析型思维或只有综合型思维,只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东方重综合,西方重分析”的思维习惯。

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各门学科才逐渐分化开来,分析法才开始大行其道。在近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采用综合法,但主要靠的是分析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分析型的思维方式,就没有现代科学,就没有西方社会今天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繁荣。

而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从来不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种整体观念。我们也讲究悟性,要人从整体上把握一个事物,悟出其中的内在关系,悟出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道理。

运用到语言上也是一样,当句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定语共同修饰一个中心词时,汉语的叙事基本上是从大范围到小范围,由重要意义到次要意义;英语正好相反。

例15 许多科学家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真理性的标准。

Many scientists hold that man’s practice alone is the criterion of the truth of his knowledge of the external world.

例16 我们游览了中国的三座美丽的城市。

We toured three beautiful cities in China.

汉语这种从大范围到小范围,从小单位到大单位,从重要意义到次要意义的秩序正是中国人从整体到局部的整体思维方式在汉语表现手法上的体现。英语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从小单位到单位,从次要意义到重要意义的秩序是西方人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方式偏向在英语表现手法上的反映。

(二)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和对立的思维形式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从总体上看,西方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相当普遍。

例如:A high degree of carelessness,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on the part of some of the hospital staff,took place.

译文 医院某些医护人员在手术前后都非常担心。

具体思维是指头脑形象思维分析的活动。它以形象的观点为依据,利用具体的形象素材来集中地再现客观存在,以反映基本的质与规律。

偏向具体思维的人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最大特点是注重直观经验,以感觉、知觉、表象为依据,进行类比分析,而类比分析则强调相对性、相关性。

汉语的一些词义概括的范围广,意思笼统,善于用形象手法表达抽象事物,追求语言的含蓄、凝练,讲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与汉语相比,英语则在表明精确的概念和抽象的关系方面更为见长。

在翻译时,我们应遵循的原则是叙事转换。叙事转换是指词汇抽象概念与具体意义的相互转换。抽象和具体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语言表达上往往导致两种不同的用词习惯,前者多用表示抽象概念的词来描述事物,阐述事理,后者却常用表示具体概念的词语描写事物。英汉翻译过程中常需要进行词语虚实意义的相互转换,但总的说来,英语中抽象名词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因此翻译时往往需要将英语中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转换成汉语的表示具体概念的名词,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17 In line with latest trends in fashion,a few dress designers have been sacrificing elegance to audacity.

译文 有些服装设计师为了赶时髦,舍弃了优雅别致的式样,而一味追求袒胸露体的奇装异服。

例18 我唯一的资本是勤奋。

译文 Hardworking is my only means to success.

抽象名词均表示具有共相概念的事物或现象,这对于习惯抽象思维的英美读者来说,词义明确、措辞精炼;但对于习惯于具体思维的中国读者来说,则必须将这些抽象名词所表达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汉语遣词造句的行文习惯。

(三)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所谓顺向思维,就是指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推理、叙述或判断;逆向思维,是指原语与译语从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角度来传达同样的信息。

英语中用back指称过去的时间,而用forward指称未来的时间;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反,用“前”指过去的时间,用“后”指称未来的时间。如“惩前毖后”的英译是“learn from the past mistakes to avoid future ones”。又如:可是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故事的后面”不能直译成“behind the story”,而应该译成“ahead of the story”,这才符合英美人的思维习惯。

英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半,从个体到整体;汉语顺序一般则是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例如:写信时,中国人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来写的,即国家、省、市、县(或区)、街道、门牌号、收件人。西方人却完全反过来,收件人写在最前面,地址从小到大排列。

汉语中“九五折”英译是“a five percent discount”;汉语中的“自学”,英译是“self-taught”;而汉语中的“寒衣”,英语中却说“warm clothes”;汉语中的“唯你是问”译成英语是“you must answer for it”。

(四)主体思维和主客体融合思维

西方人重视自然客体,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世界,整个思维是开放型的。中国人则受传统影响,重视人的伦理生活,思维往往指向自身,寻求人和自然的和谐。思维方式的这种差别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其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在描述实物和阐述事例的过程中,特别是当涉及到行为主体时,汉语习惯于用表示人或生物的词作主语(或潜在的主语),而英语则常用非生物名词来作主语。

例19 Memoranda were prepared in advance of private meetings on matters to be discussed.

译文 在举行个别交谈之前,我已经就所有要讨论的问题预先拟好了备忘录。

例20 The mastery of a language is not easy and requires painstaking efforts.

译文 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