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理 解 阶 段
一、理解概述
在翻译的三步骤中,理解是最为复杂,最为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理解是表达的前提,没有准确透彻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准确透彻的表达,因此,翻译首先要理解过关。
长期以来,翻译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理解和表达是互相联系、往返反复的统一过程,不能截然分开。译者在理解的时候,已自觉不自觉地在挑选表达手段;译者在表达时,又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张培基,1983:9)茅盾早在20世纪50年代讲过的一句话,也经常被人们引用:“好的翻译者一方面阅读外国文字,一方面却以本国语言进行思索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译文摆脱原文的语法和词汇的特殊性的拘束,使译文既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又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罗新璋,1984:513)
原则上我们赞同以上观点。不过,根据翻译实践和教学体验,我们觉得这条经验还不宜在初学者中推而广之。显然,茅盾所说的一面阅读外国文字一面以本国语言思索,是针对“好的翻译者”而言的,初学者一般还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本来就吃不准原文的精神,还要再去一心二用,酝酿如何表达,结果只能是分散精力,越发吃不准原文的意思。
常有初学者说:“原文的意思都明白,就是表达不出来。”但推究一下就发现这“都明白”里面有“水分”。实际上,好多人并未真正搞懂原文的意思,只是自以为懂了而已。所以,我们主张初学者不要过早地追求“一面阅读理解、一面酝酿表达”,而是首先集中精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真正读深懂透的基础上再去进行表达。
那么,在阅读理解阶段,译者要做哪些工作,做到何种程度呢?
从理论上讲,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是没有止境的,应该是越深刻、越透彻越好。法语翻译家傅雷说:“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绝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罗新璋,1984:695)如果说学生因为时间限制,对原文不能像傅雷那样“精读四、五遍”,至少也应阅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原文,掌握全文大意,对一些疑难词句作上记号;第二遍细读原文,逐词、逐句、逐段地仔细研究,解决一些疑难问题;第三遍诵读原文,以便“见树见林”,将全文精神“融会于心”。在这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绝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甚至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理解不深不透,势必会将疑难留给读者,这样的翻译译犹不译。例如:
1.My life has been lived in the healthy area between too little and too much.I’ve never experienced financial or emotional insecurity,but everything I have,I’ve attained by my own work,not through indulgence,inheritance or privilege.(C.Carroll: “Dreams Are the Stuff Life Is Made of”)
我一生都处于不多不少的中间地带。我从未经历过经济或情感不安定,但是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我自己奋斗得来,而不是通过纵欲、遗产或特权。
这是一个“夹生饭”式的译文,虽然不能说完全不着边际,但是诸如“一生都处于不多不少的中间地带”和“通过纵欲”之类的译笔,着实让读者感到困惑。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吃准lived in the healthy area between too little and too much和through indulgence的意思。其实,area在此指的是生活境况,healthy意为in a good condition,而between too little and too much指的是物质条件既不过于贫乏,又不过于丰富。而把through indulgence理解成“通过纵欲”也有很大问题,根据上下文看,此处不是指叙述人纵欲,而是指受人溺爱、恩惠之意。因此,这段话可以译作:我一生都处于优裕的境地,既不太穷又不太富,从未经历过经济或情感危机,不过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自我奋斗得来,而不是受人溺爱、继承遗产或享受特权所致。
译者在没有吃准原文意思的情况下,强作解人,甚至期望借助翻译技巧来弥补理解之不足,这决不是翻译的“正道”。无数的实例都证明,一旦理解出现问题,任凭译者多么善于表达,也很难做出正确的传译。翻译技巧越高明,可能错得越离奇,也越有欺骗性。例如:
2.The commuter dies with tremendous mileage to his credit…(E.B.White: “The Three New Yorkers”)
上班族的人死去时有跨越千山万水的辉煌纪录……
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关键是要吃准to his credit这个短语的意思。根据词典的释义,to one’s credit有两个意思:一是bringing honor to(给……增光);二是to/in one’s name,belonging to(属于某人名下,归某人所有),如He is not yet 30 years old,but has already 5 books to his credit.(他还不到三十岁,却已出版了五本书。)显然,这句话适用的是第二个释义:住在纽约郊区的上班族,每天早上乘公交车到市里上班,晚上再乘车回家,因而“一生中有着惊人的行程”(大致可以这样翻译)。译者没有仔细研读原文的意思,而是抓住dies,tremendous mileage,credit几个词的字面意思,望文生义,随意发挥,把美国一个为了养家糊口而终身在一条线路上来回奔波的上班族,描绘成了一个中国工农红军式的英雄人物,完全歪曲了原意。
要解决理解问题,译者首先必须抱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原文进行一丝不苟的语义分析。这就是说,译者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首先要运用自己的原语语言知识,借助词典的帮助,通过词义、语义辨析和语法分析,捕捉原文的确切意思。例如:
3.“Turn off the fence,” he requested,“and I’ll slip him under the wires.”
I flipped the switch.John sneaked the calf between the wires,and the little one scamped to its mother.(J.Donaldson: “to know what’s happening,just ask the neighbors”)
“关上栅栏,”他要求说,“我把它从电网下放过去。”
我关上了栅栏。约翰把小牛从电网间递了进去,小家伙蹦蹦跳跳地朝妈妈那儿跑了过去。
这个译文读上去倒也顺畅,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跟原文一对,问题就来了:turn off the fence是“关栅栏(门)”的意思吗?那为什么不用close,而用turn off呢?而且,下一段紧接着说flipped the switch,说明这里要关的是“(电)开关”,而不是“门”。再看看词典的释义,turn off系指disconnect;stop the flow of;switch off(切断,关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里要关的是栅栏的电开关,因而这两段话可以译作:
“关上栅栏的电开关,”他说,“我把小牛从电线底下塞过去。”
我赶忙关上开关。约翰悄悄把小牛从电线之间塞进去,小家伙蹦蹦跳跳地奔向妈妈。
4.As we got on board I saw the motorman and conductor coming out of the station wine-shop.(E.Hemingway: “A Farewell to Arms”,Ch.38)
我们上车时,我看见司机和卖票员正从车站酒店里出来。
海明威在这里描写的是瑞士的登山小火车,但我们不要忘记作者是美国作家,使用的是美国英语。译者把the motorman and conductor译成“司机和卖票员”,无论从词义还是从语法上看,都有可商榷之处。先说词义,motorman是“司机”,这没有问题;而conductor作为“卖票员”讲,在美国英语里也有,但那是指公共汽车卖票员;在美国,火车上的conductor应是“列车长”。再从语法上看,motorman和conductor共用一个定冠词,说明此处是一人兼两职:既是司机又是列车长,而小说译者将其译作“司机和卖票员”,就变成了两个人,有违作者的原意。正确的译法应该是:
我们上车时,我看见司机兼列车长从车站的酒店里出来。
二、理解阶段所遇问题及注意事项
要正确、透彻地理解原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双语能力的局限
在外语方面,可能有不认识的词语,不熟悉的句式,不明确的语法关系,或没有足够的语境;在母语方面,可能缺乏必要的思维训练,知识欠缺,不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比如:
1.Evolution is a conservative process,wasting little of value.
2.When the history of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is finally written,the chances are that his Chinese policy will stand out as a model of common sense and good diplomacy .
3.I soon perceived that she possessed in combination the qualities which in all other person whom I had known I had been only too happy to find singly.
4.Time goes fast for one who has a sense of beauty,when there are pretty children in a pool and a young Diana on the edge,to receive with wonder anything you can catch!
以上四个句子,在理解上可以说都有一定难度。
例1的句型和用字都十分平常,但可能要求译者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及推理与联想的能力;
例2对于划短线句子的理解,可能需要相关的背景知识;
例3的关键在于结构,要分清楚各部分间的关系,否则就无法下手;(www.daowen.com)
例4的困难在于缺乏上下文,因此就更需要分析句法关系,当然对字词的理解也不能掉以轻心。
(二)专业知识的局限
翻译工作所涉及的知识,有一般性知识,还有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因此,早有学者指出,翻译要做得好,译者必须是个“杂家”。但要做个“杂家”,却是说来容易做来难。
在这里举一个保险行业方面的例子。
Subject to the Contractor’s responsibilities and liabilities under the contract,the Contractor shall bear the amount of the retained liabilities (excess) stated in Appendix 12 in cases where the Contractor is responsible for the loss,damage or injury.
原译文是:
承包方必须根据本合同规定的承包方责任和赔偿责任范围,在承包方对灭失、损坏或人身伤害负有责任时,承担附件12中所述的保留责任部分金额(免赔额)。
后来有人对上述译文提出了疑问,指出:“既然免赔,那承包方还有什么负担呢?”并将原文改译如下:
在承包方应对设备的丢失、损坏或损伤负责的情况下,承包方应根据本合同规定的承包方应负的责任和赔偿义务负担附件12中所说的残余赔款额(即超额部分)。
通过对比以上两例可得知,上述两个译者的主要分歧在于对“excess”的理解。在J.H.Adam 1982年编的Longman Dictionary of Business English;香港万源财经资讯公司1985年出版的《商用英汉辞典》;薛立亚、张慧敏主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出版的《英汉经济综合词典》;黎孝先主编、台湾五南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A Concise Dictionary of Business中对此词的解释基本是一致的,其中以《商用英汉词典》的解释最为详尽:
EXCESS(扣除免赔额):在海上货物保险中,规定保险人对于承保货物的单独海损超过约定限度(比率)时,仅就超过部分予以赔偿者,称为excess或excess franchise。比如,一批货物保险金额为US$10 000,而约定适用3%的excess时,假如损害金额未超过US$300(3%),保险人不予赔偿,假如损害金额为US$480,保险人仅对超过US$300的部分损害US$180予以赔偿,并不是对US$480全部损害予以赔偿。因为这种赔偿条件系将免赔额(franchise)予以扣除后赔偿,所以在美国又称为deductible franchise或deductible。例如,average payable in excess of 3%(海损超过3%始予赔偿)。
Franchise(免赔额,免赔限度,免赔百分比):在海上货物保险中,规定保险人对于损失之逾越约定限度中,就全部损害予以赔偿;换言之,损害之未达约定限度者,保险人不予赔偿。其界限称为franchise或non-deductible franchise。再者,货物损害虽逾越约定限度,但保险人就逾越的部分损害予以赔偿者,即称deductible franchise或称excess,或以excess(deductible)表示。假定一批货物投保金额为美金10 000元,而约定适应franchise 3%时,如损害金额为美金350元,保险人即按全部损害金额照赔。假设使用excess 3%时,保险人仅赔偿美金50元。这里将两者差异比较如下:
根据以上的解释,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第一则译文确实有错误,它把excess(扣除免赔额)当成了franchise(免赔额)。可是第二个的批评也是不准确的,“免赔额”在特定的情况下还是要“赔”的。综合以上两个译文,再改译如下:
根据本合同规定的承包方责任和赔偿义务,承包方在对设备的灭失、毁坏或破损负有责任时,必须承担附件12中所述的剩余赔款额(即扣除免赔额)。
(三)思维与文化差异
我们从小到大,受同一文化的熏陶,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不拘大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但是,翻译面临的是另一国的文化,所接触的事物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自己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每当语言A与语言B表达方式不一致的时候,就可能造成译者理解的困难。例如:
例1 我们希望产品的图案和色彩能照顾到欧洲人的心理。
例2 本协议及附件用中英文书就,两种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对于上面两句汉语的翻译,有人就有可能这样翻译:
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
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Both languages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
上面的翻译中,将“心理”理解为“psychology”,假如译者稍加推敲就会发现这样的翻译只是简单的字字对应,望文生义。“两种文字”译成了“both languages”,表面上看来是翻译正确了,但是却犯了逻辑不通的毛病。想想看,我们能说哪种“文字”享有更高或较低的法律效力吗?请看下面的改译:
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the European taste.
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Both texts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effect.
如果将上面两个改译的句子回译成汉语,“taste”原来指的是人的“偏爱”和“情趣”,“texts”指“文本”;“法律效力”也应该改为“legal effect”较为合适。字面不想当,但是意义却是相同的。
汉语到英语翻译的错误更多。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会刊《中国商品》中,曾有不少企业都为自己是“国家二级企业”而引以自豪,但是再看看对应的英译却大感意外,因为凡是有“国家二级企业”这个桂冠的,一律都给译成了“State Second-class Enterprise”。其实这里所说的“二级企业”,如果要用英语来解释的话,应该是“the second best enterprise”,这里强调的是“好”。可是,如果查查英文词典,second-class却意为“below a standard; inferior”,强调的是“差”。人们常说的“二等公民”,就是“second-class citizens”。如果将“Second-class Enterprise”回译成中文的话,就是“二流企业”。殊不知,“二级企业”和“二流企业”仅一字之差,意思却南辕北辙!这种广告岂不倒了招牌?“国家二级企业”及类似的短语如何英译,值得探讨,比如,是否可以将“国家二级企业”改译成“state-level II enterprise”?
再来看看英译汉的翻译,“white wine”很多人把它译成了“白酒”,而事实上却是“白葡萄酒”。在英语中,“wine”传统意义上是指以水果为原料酿造的酒,比如apple wine,cherry 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没有冠上某一水果的名称,则是专指葡萄酒。“dry white wine”,不是“白干”。“白干”者,白酒也,因无色、含水分少而得名。但是英语中的“dry”,如果用来指“酒”,并非“含水分少”的意思,否则,下面国外某酒厂的广告标题就让人莫名其妙了:
What is it that makes Sainsbury’s
Manzanilla
Such a dry sherry?
Water,of course.
既然是“干”(dry),怎么能因为有“水”(water)呢?原来“dry”是与“sweet”相对,用英语解释就是“lack of sugar”。“dry white wine”,就是“不含糖分的葡萄酒”。这样,上面的广告就这样译:
是什么使得Sainsbury酒厂的
Manzanilla葡萄酒的
口味那么纯正自然呢?
那当然是水了!
我们知道,酒厂广告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水”好。“酒”好,即因“水”好,所以好酒者买酒时必要看准酒的产地。“dry white wine”的汉语名叫“干白葡萄酒”。这是个“将错就错”的意译名,致使许多中国人都不明白它的真正含义。在198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补编中已经将“干酒”(即“干白葡萄酒”的简称)列为一个词条,释义为“一种不含糖分的酒,多用葡萄酿成”,这显然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像“white wine”,“dry white wine”,“dry State”这类“简单”的词组,之所以给理解带来困难,关键就在于译者不熟悉原语的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