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翻译的价值
关于翻译价值的讨论很多,本节从三个角度来展开: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理论价值。
一、美学价值
意境为语言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是所描述的景象和所表现的情意相交融的产物。意境的追求和创造,是修辞上获得最佳表达效果所必须的。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以追求原作的意境为己任,以再创造等同的意境为目标,以实现翻译之美学价值。具体而言,译者不仅要动笔,而且要动情。莎士比亚的“和泪之作”,与曹雪芹的“一把辛酸泪”,同是文情相生,挥笔挥泪!创作是如此,翻译也应该如此,进行再创作。译者要通过翻译走近创造者的创作过程,了解她们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以及个性,甚至追寻他们的艺术思维,获得其审美意象。成功的审美作品,总是能够真实地折射出创作者灵魂深处的人格特征。译者从作品中了解作者,认识作者,甚至变成作者,与作者达成共识,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译者对作者的认识以及与作者的心理同构是交叉进行的。在认识作品的过程中认识作者,认识作者反过来更好地认识作品;对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又加深译者对作者的进一步了解。传统心理学将人们的认识界定为“知”、“情”、“意”、心理运动三阶段,即由逐渐而广泛而深入地认识(感性认识),继而有相应的、投入性的情绪体验(情感交融),然后有了主题意识的觉醒而发生有行为倾向的意志(主体意识)。在整个艺术鉴赏与创造过程中,译者的心理活动呈有意识到无意识再到意识的走向。译者意向性地认识作品与作者,在不知不觉中与作者心神交融,与作品心物交融;然后译者再走出作品本身,回到自我意识中进行信息的加工制作,由形象感知转为抽象思维,在与作者达成美的共识之后,进而实现艺术再创造。这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意象整合过程。译者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地将作品各个部分在心理上加以整合。译者通过心理综合对作品形成审美意象之后,回过头来感知审美意象。这是更高一级的感知,有别于认识开始时的感知。新的感知将进一步作用于意象的心理综合,直至形成一个整体意象。
文学翻译的艺术再现活动是“超然的”,其中译者所操作的不是有形结构,而是超越时空的物象。因此,需要作者能够凭借直觉对形式结构之外的意义加以抽象地概括与形象整合。译者与作者之间贵在默契。译者根据从作品中所获得的感性信息,建构与作者相近的审美意象,与作者心神交融,合二为一,从而“看到”原作中的艺术境界。这是心灵的共鸣。有了这一次共鸣,译者将循着作者的想象,跟着作者的思路,进入原作的美的意境。(www.daowen.com)
二、社会文化价值
翻译的价值还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层面,社会的变革,文化的发展,往往和蓬勃开展的翻译活动有关。翻译可以引发对特定文化乃至社会制度的变革,也可以推动不同文明向前演进。古罗马的希腊文学翻译导致了拉丁文学的诞生,五四时期的西学东渐及大规模翻译活动促进了现代白话文的形成和发展,这些无疑都是翻译的社会文化价值的最佳佐证。再者,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考察翻译现象,可以使不同时期的翻译文学得到更为合理的解释。
三、理论价值
翻译本身并非理论,它的所谓理论价值,并不是指它作为理论的价值,而是指它对于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有价值。换言之,翻译作为翻译理论的直接研究对象,是翻译理论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而它对于翻译理论有价值。翻译理论乃至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健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翻译这一“物质基础”的存在和发展。离开了这个基础,翻译理论的存在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反过来,翻译理论通过翻译的描写和总结,又可以给这个活动提供指导,带动翻译实践的更好发展,使它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彰显。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实践是前提,它不会因为翻译理论的存在而存在,但因为有了它的存在,翻译理论的存在才能成为可能。同时又往往因为它的发展,翻译理论的发展才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翻译对于翻译理论的价值也在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