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旅游与饭店会计:会计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旅游与饭店会计:会计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基本前提的基础上确定的、进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和规则,是从事会计账务处理、编制会计报表时所依据的一般准则和要求。

旅游与饭店会计:会计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第二节 会计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一、会计基本前提

会计基本前提也称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为了实现会计目标,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进行必要的限定,以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客观前提。会计基本前提既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依据,也是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重要指导思想。会计基本前提主要有四项,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也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企业组织,即会计所反映的每一个在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的单位或企业组织。这样的单位或企业组织无论执行何种社会分工职能,都应具有独立的资金,能够独立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并能计算、考核经济活动的成果。会计主体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它界定了会计核算的范围与内容,从而有效地进行会计资料的日常记录、计算和报告。

会计主体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区分自身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企业投资者的经济活动。即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涉及的只是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以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并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资料。

会计主体并不完全等于法人。它可以是法人,如企业、事业单位等,也可以是非法人单位,如合伙经营活动。合伙企业通常不具有法人资格,它所有的财产和对外债务,在法律上仍视为业主或合伙人的财产和债务,但在会计核算中则必须把它们作为独立的会计实体来处理、把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业主或合伙人个人的财务活动严格区分开。此外,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中的内部单位或企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如企业的分公司、子公司等;可以是单一的公司企业,也可以是多个公司组成的联营公司或企业集团等。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既定的经营方向和目标以及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也就是说,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能正常经营,不会停业清算,它所拥有的资产将按原定用途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使用,并运用某一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它对所承担的债务也将按承诺或规定的条件去偿还。

持续经营假定为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作了时间上的规定,它是会计处理经济业务和编制会计报表的基本出发点。持续经营这一会计前提保证了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程序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之上,从而解决了许多资产的计价和收益确认原则,并使会计核算与报告系统处于稳定状态。例如,资产可运用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价,其中,固定资产成本才能运用分期计提折旧、转入成本,而待摊费用也才可按受益期限均衡地摊配下去。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据以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地提供或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变化情况的会计信息。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连续不间断的特点,但是,客观上经济活动总是有一定的阶段性,为了充分发挥会计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在会计实务中就必须将持续不断的企业经营活动在时间上划分为若干时期即会计期间(例如,一个月、一个季度、一年),然后确定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编制会计报表,反映和提供该期间的经济信息资料。会计期间只是一种假设,企业的经营活动实际上并未因会计期间终了而停止,故对跨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必须采取适当的财务处理方法,以便正确计算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通常以一年为单位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会计年度可以与历年制年度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但会计年度通常与财政年度一致。财政年度(亦称预算年度)是指国家预算收支起讫的期间。世界各国的会计年度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历年制会计年度。即从每年1月1日起到12月31日止。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瑞典等国家采用历年制会计年度。

(2)4月制会计年度。即从每年4月1日起到次年3月31日止。英国、缅甸、日本等国采用4月制会计年度。

(3)7月制会计年度。即从每年7月1日起到次年6月30日止。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采用7月制会计年度。

(4)10月制会计年度。即从每年10月1日起至次年9月30日止。美国、海地等国采用10月制会计年度。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的核算必须采用标准的或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来予以综合反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体表现为商品的购销、各种原材料的耗费等实物增减变化及劳务的消耗等。由于实物不存在统一的计量单位,故无法进行数量的简单比较。但是,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客观上需要一种统一的计量单位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这种统一的计量单位历史地落在了货币上,这是因为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也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特征的反映。

此外,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其中包含着货币币值不变的假设,即在正常的会计程序和基本的账表体系中不考虑客观存在的币值变化因素。只有假定货币币值不变或稳定,才能对会计提供的各种数据资料的有效性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基本前提的基础上确定的、进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和规则,是从事会计账务处理、编制会计报表时所依据的一般准则和要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会计核算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作了具体规定,共12条,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划分为三类,一是总体性要求的原则;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三是用来指导确认与计量的原则。

(一)总体性要求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经济业务发生时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体要求是:第一,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并应有合法的凭证,即内容真实;第二,会计核算过程必须具有客观性,做到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处理方法合理恰当。例如,会计报表应当根据合法、可靠的会计账簿进行编制,绝不能凭空捏造,亦不能出现账簿记录与会计报表不相符的情况。(www.daowen.com)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亦称统一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会计信息的相互比较和利用。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是提高会计信息可利用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3.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亦称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程序前后必须一致。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对发生的每一种经济业务通常可能存在着几种核算方法,这些核算方法都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其不足之处,企业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使用。例如存货计价方法、折旧计提方法等。一旦选择了某种核算方法就不得随意变更,从而保持会计核算方法在各会计期间的一致性。当然,一致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适当变更。如果确需变更,应将变更原因、变更情况以及变更后对会计报表有关项目的影响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4.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也称稳健性原则,是指某项经济业务有几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扩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并应当考虑经营风险。例如,对资产的计价,当有两种价格可供选择时,就应选用较低的价格入账;如果是负债,则应选用数额较高的一种入账。假如有可能发生某项损失,则应在本期予以确认,如有可能获得收益,则宁可少计或不计。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和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自身,同时,还包括了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债权人、职工、借贷商、消费者等,这些团体或个人通过会计信息认识和了解企业,并制定其经营决策。但是,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是存在差异的,因此,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满足各种利益集团的要求。

2.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应当清晰、简明,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利用。

3.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具体而言,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工作必须在经济活动发生或完成时进行,不得拖延,做到按时记账、结账和报账,以利于会计信息能够及时利用。

4.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全面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础上,对于影响经营决策的重要经济业务应当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并在会计报表中作出说明;对于次要的经济业务,在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合并反映,或者采用补充方式在表外说明。

(三)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要求的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凡是本期实际发生、应当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无论其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记账;相反,凡不是企业本期发生、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收到或付出,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之所以提出权责发生制是由于存在着会计分期,经济业务所引起的现金收付期间可能与其对企业所造成实际影响的会计期间有所背离,故在确认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时就可能出现两种选择:一是收付实现制,另一种是权责发生制。

2.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亦称实际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资产和权益的入账价值应按取得时发生的实际收入和付出的货币数量进行核算。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3.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期间内的营业收入与其发生的费用应当相互配比,正确核算收入和盈利。例如,企业本期取得的经营收入与取得经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应在同一期间登记入账,以利于正确计算和考核经营成果。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便正确计算企业当期的损益。所谓收益性支出是指为本期收益的取得而发生的各种支出;所谓资本性支出是指为了取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而发生的各种支出。资本性支出不仅可以在本期为企业获利,而且可以在多个会计期间为企业获利,与此不同的是收益性支出只是为本期获利。

鉴于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性质不同,因此,会计上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凡支出的效益仅属本期的,应作为收益性支出。例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并应从本期实现的收入中补偿;凡支出的效益属于多个会计期间的,应作为资本性支出。例如,购建固定资产、科研开发费用等。这类支出应以折旧、摊销等方式,从以后受益期实现的收入中逐期收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