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前诸子时代:王权观与伦理观的强烈表达

前诸子时代:王权观与伦理观的强烈表达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我们通过具体铭文的阅读体味西周宗教的这种变化:尊是西周初年的重要青铜器,其铭文包含了亲情、王权和伦理道德观念: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

前诸子时代:王权观与伦理观的强烈表达

二、长铭表达强烈的王权观、伦理观

西周青铜礼器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长篇铭文的出现。自周初始,青铜器上往往铸有大篇铭文,常洋洋数十言或数百言,其内容表明做器者是取得政权而涌现的大量新贵族。他们如《礼记·祭统》记载的“论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尚、声明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论撰先祖之功德,有时候也自撰其功德,以夸耀于祖先,传遗于后世,使“子子孙孙永宝用”。这些内容凸现出西周青铜器所蕴涵的宗教思想出现了几个大的转折:其一,青铜器铭文表现出浓厚的血缘亲情;其二,王权观念越来越强烈,祖先崇拜与王权相结合;其三,宗教祭祀中出现了道德观念。上述思想观念的变化渐渐地积淀成一种价值体系,它指导着社会关系,成为社会秩序的本原。这是西周宗教伦理化的实质内容。宗教观念的这种转变,是受西周宗法制影响所致,而通过宗教仪式的反复演练宗法制不断地被加强,宗教价值观不断地扩展渐渐成为社会规则之准绳,它越来越成为人们约定成俗的规范,“礼”也就在这种规范中孕育而出,宗法国家便在这种规范下愈益稳固。让我们通过具体铭文的阅读体味西周宗教的这种变化:尊是西周初年的重要青铜器,其铭文包含了亲情、王权和伦理道德观念(铭文依宽式读法,古文字均读为相应的今字,凡近义字均在其字右上加*号表示):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戍,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来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于其宅兹中国,自之ㄨ民。呜呼!尔有唯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爵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锡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这篇铭文大意是说:王开始迁都成周,还用武王的典礼,举行福祭,从天室开始。四月丙戌,王在京室诰训宗小子们说:“过去你们的父亲能服事文王。文王接受那个大命,武王战胜了大邑商,就向天卜告说‘我要住在中央地区,由这里来治理民众。’呜呼!你们或者还是小子,没有知识,看公氏吧!有爵位在天上,完成了使命,敬受祭享啊!”王有恭德,顺天,教训我们不聪敏的。王讲完诰训,被赏赐贝三十掛,用来做祭□公的宝器。这是王的第五次祭祀。这件祭祀自己祖先的彝器铭刻上了王的诰训,一方面表示做器者要在祖宗的监督下将王的诰训牢记于心,表现了对王权的尊崇,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和家族政治荣誉的炫耀。铭文中还涉及道德内容,说王有恭德,能顺天。这些内容反映了自西周初年始王权在宗教中占据重要地位,家族观念和家族荣誉感增强了,道德观念也成为宗教的重要内容。西周以前的祭祀都是为了得到祖先的福佑,与王和道德似乎无多大关系,而这个青铜器铭文却显示了对王和道德的尊崇,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说明西周的宗教已由纯粹的宗教祈求产生出了积极的人生理想,从被动的服从转向积极的追求,表现出了浓厚的伦理价值和理性智慧。让我们继续阅读铭文,更深刻地认识这种变化,沈子也簋盖铭:

也曰:“拜稽首,敢于昭告朕吾考。命乃img89沈子作祼于周公宗,陟二公,不敢不祼。休同公克成绥吾考以于显显受命。呜呼!唯考img90念自先王先公,乃妹克殷,告剌成功。img91吾考克渊克。乃沈子其静怀多公庇福。呜呼!乃沈子妹克伐*,见厌于公休。沈子肇尽*搜贮啬,作兹簋,用飨己公,用格多公,其扬哀乃沈子,也唯福,用顺灵命,用绥公唯寿。也用怀佐*我多弟子我孙,克有型教懿父乃是子。”

这是周公的后代祭祀其祖先的铜器铭文,其内容大概是告诉自己的祖先,自己去周公宗庙举行祼祭以及祼祭的过程。铭文追思自己的祖先跟随周王打败殷王朝的功劳,并夸耀沈子自己的功绩,以慰藉其祖,期望其子孙能有型法教导美善的父亲和可爱的孩子。文中共有三层意思:其一追念祖先、冀望后人这是血缘亲情的体现;其二追思祖先的功劳并夸耀自己的功绩,这是尊崇王权的表现;其三寄望后人有型法教导美善的父亲,这是伦理道德的表达。这些内容同样典型地表达了西周宗教文化的伦理观念和王权观念。让我们再读一铭以探讨这种宗教文化的内在意义以及它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作册矢令簋铭文曰:(www.daowen.com)

唯王于伐楚,伯在炎。唯九月既死霸丁丑,作册矢令尊俎于王姜。姜赏令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公尹伯丁父贶于戍,戍冀,司饩。令敢扬皇王img92,丁公文报,用稽后人享。唯丁公报,令用靖张于皇王。令敢张皇王,用作丁公宝簋,用尊史于皇宗,用飨王img93img94,用img95*僚人妇子,后人永宝。

铭文大意是说,那是王在伐楚时,伯在炎地。那是九月既死霸丁丑日,作册矢令受到王姜设大俎的宴享,姜赏给令十掛贝,高级奴隶十家,一般奴隶一百人。公尹伯丁父受赐于戍所,他的戍地是冀,管粮食。令敢于对皇王的赏赐,为丁公举行报祭,用来稽考后人的享祭。那是丁公的报祭,令用来恭敬地夸美于皇王。令敢于夸美皇王的赏赐,用以做丁公的宝簋,用来尊史于大宗,用来飨王来往的人,用来吃饱我的同僚和妇人孩子,后人永以为宝。该铭文说这是因为皇王的赏赐而专门举行的报祭,使我们了解到在西周可能会因王的赏赐而专门举行某种祭祀,可见其祭祀的主要目的是夸赞皇王的赏赐以光门耀宗,其尊崇王权、敬宗耀祖的意义大于向祖先祈福的目的。后来的青铜器铭文中明确出现了“孝”、“德”等字眼,这是西周宗教伦理思想的最好体现。如历鼎铭:

历肇对元德,孝友唯型。作宝尊彝,其用夙夕将享。

铭文翻译过来是:历开始对扬大德,孝父母,友兄弟,按照规范。做这宝器,用来早晚祭祀。孝父母,友兄弟,这样充分表现人间伦理观的词句出现在祭祀祖先的青铜器上,足以说明西周宗教浓厚的伦理色彩。

综上所述,西周宗教与王权、伦理相结合,发生了人文变化。宗教已不再是恐惧和祈求,也不再是被动的等待神灵的降福,而是因了现实生活中重要事件的激励,人们产生了追求的冲动,于是他们将这种事件、情绪和追求的冲动用宗教的形式固化,并以宗教礼器青铜器为载体将其永留,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宗教祭祀中反复体味这种情绪和力量,以激励现世人生。可见西周宗教已由被动的服从转向积极的人生追求。它包含了伦理价值和理性智慧,激励人们追求积极的价值理想,向“真正的宗教”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