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代文明的天神崇拜与先民的知识限制

古代文明的天神崇拜与先民的知识限制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由于先民知识水平低下,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远不能达到科学的认识阶段,在他们眼里,自然界是神秘的,于是就产生了对日、月、风、雷等天神的崇拜。由于科学知识的不足,他们认为所有天体都具有神性,对其顶礼膜拜。

古代文明的天神崇拜与先民的知识限制

一、文物上的天神崇拜

探索宇宙是古人很早就有的愿望,这种愿望被古人画在陶器上,刻在岩石和骨头上,使我们现在还能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来窥视古人对宇宙的认识。我国先民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里程。新石器早期的彩陶艺术,反映了初民对大自然的探索。如郑州大河村等地出土彩陶上的图案花纹,表现了我国先民对天文的认识。大河村(49)出土彩陶上的图案花纹有20多种,有月亮、太阳、日珥、同心圆、六角星、花瓣、植物、水波、星座和旋风纹等,其中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日珥纹等与天象有关。它们说明了距今五千年的大河村先民们,观察大自然,已经积累了许多自然知识,是我国氏族社会时期人人观测天象、个个关心天文的反映。但是由于先民知识水平低下,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远不能达到科学的认识阶段,在他们眼里,自然界是神秘的,于是就产生了对日、月、风、雷等天神的崇拜。

日月星辰给人间以光明和温暖,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它们的探索,开启了先民对宇宙的抽象思维,也是我国原始先民探索宇宙留下最多痕迹的地方。起初人们对日月星辰的认识是感性的,他们认为这些天体本身就具有神圣性。考古资料中有关的日月星辰图像很多,它们都是先民们崇拜的对象,如上述大河村彩陶上的太阳月亮都是具体的形象,这说明先民们认为他们日日见到的太阳本身就是带有神性的,所以才会画到彩陶上敬祭之。内蒙古阴山岩画有拜日图,是一幅巫或普通牧民顶礼膜拜太阳的情景,拜日者肃穆虔诚地站在大地上,双臂上举,双手合十过顶,朝拜太阳。被朝拜的太阳圆圆的,高悬天空,具有非常具体的形象,无任何抽象和拟人化,(50)形象地反映了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先民崇拜太阳的自然力的观念。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的星云图案(51)也是这种具体天象崇拜的反映。岩画有四处与星云图案有关。其中一处长达6.23米,由上而下刻在坡面上,好像一条银河的星带,有三条短线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似表示太空星云的变化。长条状星云图案中还有一些表示太阳和月亮的图形。B61、B63的太阳图形与郑州大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上的太阳纹饰近似。B3、B8、B12、B37似乎都是月亮图形,有画img8的,有画img9的,可能是表示月亮位置的变动情形,表现了我国先民观察天象,探索宇宙,对星象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个时候,先民们对天象的认识还是感性的,他们观察到的天象,会给他们带来好天气或恶劣的天气,带来丰收或灾难。由于科学知识的不足,他们认为所有天体都具有神性,对其顶礼膜拜。稍后,原始先民将日月星辰诸自然神人格化,使它们有了人的外形和性格。如在乌拉特后旗旗府之南的巴音宝力格苏木的那仁乌拉的一幅岩画,画面中有两个猴面形人面像,四周摹刻着许多星星,被学者们认为是日神月神和星星的图像。另有一幅岩画上,有众多的人面像,人像头形或方或圆,或长或短。画面中有一女像,凿刻了三对乳房。在众人面相之间,凿刻着三个星座,其中一个星座只有一颗星,其余两个星座各有两颗星。在画面的右上方,有一颗光芒四射的星,其中有眼、鼻、嘴巴等,应是太阳神。整个画面上人面像伴随着星星,无疑是一群天神像。这些岩画不仅表现了我国先民对日月星辰等天体的探索与崇拜,还反映了我国原始先民已将自然神人格化的宗教思想。

大河村彩陶日月纹 狼山岩画拜日图 狼山岩画天神图

太阳的朝出暮落,巡天运行,给远古时代的人以遐想。他们想象太阳是被一个大鸟背负着运行。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陕西泉护村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纹饰就有鸟负日图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宇宙观。《山海经·大荒东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上有扶木,拄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加上泉护村仰韶文化的鸟负日图像,可见神鸟负日而飞的观念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这也证明了《山海经》等古籍记载的一些看似荒诞的观念正是我国先民在蒙昧时代混沌未开的意识状态。河姆渡等遗址有双鸟日纹图案,中外学者多解释为双凤朝阳,实际上它可能是上古金乌负日传说的形象写照。金文馨近年撰文指出,从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到汉代石刻画像石的同类图像中,古人所描绘的金乌负日图中的负日者均为一鸟,古文献记载的金乌负日传说也是一乌载一日。故而他认为河姆渡图案中几组日鸟合壁图像的含义,是以处于不同位置的鸟来象征太阳在一年中于不同季节运行方位的变化,其中日纹四鸟图像中分守东、西、南、北四方的四鸟用于象征太阳于二分二至时的运行方位。(52)他的说法不无道理,从这些图画看来,古人对日月的运行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反映了先民天文知识的增长。当然当时仅有的天文知识还笼罩在宗教迷信之中。

大汶口文化陶尊(www.daowen.com)

大汶口文化陶器中有img12img13图形,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朱村、诸城前寨、安徽蒙城尉迟寺和湖北天门石家河等遗址的陶器上以及良渚文化的玉器上,一再出现。有学者认为这种图形可能是最初的文字,并将其隶定为img14及其简体“炅”。学者们认为这两个字的发明是先民们长期观察太阳从山上升起而得来的。(53)也有人认为:“在由日火山三个象形组成的img15和由日火二个象形组成的‘炅’中,日与火显然是问题的核心。当时的人们在表达这一概念时,也有将‘日’隐藏于‘火’之下者,如良渚文化福泉山陶壶上的一个刻纹,还有只刻出‘火’形者,如良渚玉器上的一个刻纹。因此,‘日’与‘火’中,‘火’又是这一概念的核心之核心。也有学者认为,在这里日与火相连,日代表着天象,火代表着与天象有关的火,即大火星(心宿二)。这一象形文字表达了当时的‘火正’对于大火星的重视和祭祀,大概当时已经开始了以大火的昏升(太阳落山后不久大火星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昏中(日落时大火星处于南中部)等天象来指导农时和人们的生活,大火是当时观象授时的主要对象。这也是img16或‘炅’何以会在山东、安徽、湖北等地的陶器上和江浙的良渚文化的玉器中广泛出现的原因所在。”(54)诚如上所述,则说明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我国原始先民探索宇宙,对天文知识已经有了相当的掌握。对天文和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的关系有了相当的认识。

先民对日月星辰的探索和崇拜,古籍中不乏记载。《尚书·尧典》记载:“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分命和仲,宅嵎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意思是说尧时就派专人分驻嵎夷、昧谷迎送日神。这一说法虽然我们还缺乏足够的证据,但从殷人出日、入日的仪式中,我们说这种习惯可能是从远古延续下来的,并非殷人的发明。《尚书·尧典》说舜“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贾逵说“六宗”是“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是说尧时就祭祀天神日月星和地神河海岱以及众多的其他群神,应该是当时祭祀的真实写照。《礼记·郊特牲》说:“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兆于南郊,就阳位也”。《祭义》说:“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郊祭的情形如《仪礼·觐礼》说:“天子乘龙载大旗出,象日月升,龙降龙出,拜日于东门之外,反祀方明,礼日于南门外。”《周礼·春官》中说:“以实柴祀日月星辰。”可见祭祀日月星辰是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的活动,虽然所记载的都是周代以后的情况,但其起源则是原始社会的日月星辰崇拜。根据考古发现,燔柴祭日月星辰等天神的“燔燎”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已经出现。

风、云、雨、雷、电等也是先民崇拜的重要天象。风雨雷电变化无常,先民不能理解,遂对之产生了崇拜。这也反映在陶器纹饰中。湖北石家河罗家柏岭出土彩陶纺轮34件,彩纹以直线、弧线、曲线、卵点和彩面等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图案纷繁,可分七种彩纹图案组合,其中几种与后世的太极图极为相似。该遗址距今4400年左右,(55)我们认为在那时尚没有“太极”的观念,但它很像是风卷起的水涡纹。联系纺轮是旋转使用的,这些纺轮旋转起来其纹饰更像是大风扬起的水波纹,推测它应是风神崇拜的法器。玉璧是由陶纺轮发展而来的,璧是祭天的礼器,陶纺轮上的“水涡”纹是风吹水动的风力的符号化描画,表明了原始人对自然风力的崇拜。因为原始人认为风力是天上的天神所为,因此由具体的风力崇拜又发展至抽象的风神崇拜。作为风神法器的陶纺轮也就演变成为祭祀天神的玉璧。无独有偶,在青海民和县马家窑文化墓葬(56)出土的三件彩陶盆上,两件有波浪形纹饰,由中心开始,向外一圈一圈地发展,很像是在平静的湖中投下一块石子,溅起一轮一轮的涟漪。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水波纹,反映了先民对水的关注和崇拜。《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因为当时人们观察到雷鸣常常能带来下雨,所以把雷神和水泽与龙联系在一起,从而塑造出了住在雷泽的龙身人头的雷电神的形象。并认为雷鸣巨响是雷神鼓其腹而发出来的。《淮南子·地形训》说:“雷泽有神,龙身人首,鼓其腹而熙。”闪电在空中一伸一屈地闪现,也很像龙的形状,这导致古人把雷神的身体和龙联系在一起。龙在新石器时代有不少出土,说明先民们很早就把龙当做雷神和雨神加以崇拜。《礼记·月令》有:“……是月也日夜(均)分,雷乃发声,始电,……先雷三月,奋木铎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论语·乡党》曰:“迅雷风烈必变。”后人解释说:“迅雷风烈,孔子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所以畏天威也。”反映了人们对雷电的恐惧和崇拜,即使是圣人孔子也不能避免,更何况远古对自然力了解甚少的先民,他们对雷电的恐惧与崇拜当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辽宁东山嘴遗址出土有“双龙首璜形玉饰”,殷墟甲骨文里,虹的形状是一条双头蛇。因此“双龙首璜形玉饰”也许是先民崇拜虹的反映。玉璜是祭天礼器,也可能最初是用来祭天上的虹的,“双龙首璜形玉饰”,是原始人崇拜虹而留下的遗物。《诗·鄘风》:“蝃img17在东,无敢指之。”“蝃img18”就是虹。《毛传》和《郑笺》解释说,如果违反禁忌,会影响夫妻关系。可见对虹的崇拜也是有文字记载的。总之,对风雷云电虹等自然现象的崇拜,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起初是对其自然力的崇拜,后来,这些自然力都被人们想象为是神灵所为,如殷代的四方风和四方风神就是自然风变为自然神的典型。

石家河文化一期彩陶纺轮

对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等崇拜萌发于原始社会,起初只是对具体的一个个天体或天象的崇拜,到后来经过综合和抽象,并与祖先崇拜相结合,演化出“帝”崇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