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黄梅求法,隐居悟道-顿悟心法:六祖坛经导读

黄梅求法,隐居悟道-顿悟心法:六祖坛经导读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梅求法,四处隐居卖柴人闻经有省,远赴黄梅求法,与五祖师资道合,以居士身得无上道,承祖师位。后又隐居避难,流落四方。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惠能就出发了。惠能到黄梅是在年初,他刚找到五祖,五祖就要面试他,怎么面试呢?这进一步显示了惠能的悟性。

黄梅求法,隐居悟道-顿悟心法:六祖坛经导读

黄梅求法,四处隐居

卖柴人闻经有省,远赴黄梅求法,与五祖师资道合,以居士身得无上道,承祖师位。后又隐居避难,流落四方

由于家里太穷,惠能从小就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念书,而是以卖柴为谋生的手段,养家糊口,所以他长大以后也不识字。等他到了二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他上街卖柴,客人让他把柴送到一个客栈里,他就担着柴过去了。在他等着取钱的时候,突然听到旁边有人念诵佛经,他一听就马上跟入定似的,听得入神了。这个人诵的是《金刚经》,惠能觉得字字入耳,一下子就把他的心弦给拨动了,特别是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的时候,忽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是他赶紧问这个诵经的人:“你念的是什么啊?”这个人回答说:“我诵的是《金刚经》。”他又问:“你是从哪儿来的?”这个人就说:“我是从蕲州黄梅县,五祖弘忍大师那儿来的,弘忍大师在那儿讲法,门徒有上千人,五祖大师经常让人读《金刚经》,说读这个经以后,能见性,能悟道。”

惠能一听,心里想:这个五祖大师原来这样厉害,这个经我听了也觉得与我有缘,要是能跟五祖学这个经该多好啊。但是再一想,不行,为什么呢,这个时候他的母亲岁数大了,身体也不是太好。他要是去学经的话,老人家该怎么办呢?但他心里又特别想学,因此十分矛盾。

这个时候,这个诵经的客人看到他这么犯难,就问道:“你是为什么犯难啊?”惠能说:“我听你读经以后很有体会,非常想跟五祖学经去,但是我的家庭条件不好,老母亲在家没有人照顾,所以我就犯难了。”这个客人就说:“既然你能发这个心,有这个意愿,我就成全你,这样吧,我给你十两银子,你把老母亲安顿好,然后去学经。”(这十两银子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有价值的一笔助学金,它成就了一代佛教大师,也彰显了文化慈善的无上功德。)惠能一听,非常的感动,他回到家里就跟母亲商量,老人家非常支持他。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儿女有出息,惠能的母亲也不例外,她的丈夫尽管是被贬的官,但毕竟也是考过科举,做过官的文化人,如今家庭生活这么困难,儿子连学都上不起,老人家心里也很不愉快,现在儿子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跟着大师学佛法,老人家当然全力支持。

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惠能就出发了。按照《六祖坛经》几个版本的说法,惠能当时是走了三十余日,从广东新州一带到了湖北黄梅,大概惠能那个时候年轻,走的比较快,一千多里地,三十余天也就到了。这一年是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惠能二十四岁。

惠能到黄梅是在年初,他刚找到五祖,五祖就要面试他,怎么面试呢?大师面试跟我们面试不一样,往往是寥寥数语就能把一个人看透。五祖当时问道:“你是何方人,欲求何物?”你是哪里人,你来干什么来了。于是,惠能就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他是岭南新州的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别看六祖那时候很年轻又没有文化,但是出语不凡——我来就是要求作佛,不为别的。

五祖一听心中暗喜,这个孩子行啊!尽管心中暗喜,五祖还是不动声色地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意思就是,你是个南蛮子,在不开化的地方,跟少数民族混住在一起,你连语音都不正,听起来不悦耳,怎么能当佛呢?

五祖这样说,其实就是在试探,并不是看不起小地方来的人,他要看惠能有什么反应。

惠能马上回答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人虽有南北地域之别,但佛性有这个差别吗?惠能想说的就是,人有南北而佛性无南北。你说我是獦獠,獦獠与和尚不同,那佛性又有何差别?

这个佛性,在凡不减,于圣不增,佛性人人本具。每个人的佛性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烦恼的程度。有的人烦恼多,有的人烦恼少,烦恼多的人佛性就隐藏的深,显示不出来,烦恼少的人佛性容易显示。所以说烦恼是有区别的,但佛性没有区别。

五祖的试探虽然很严厉,但惠能的回答是针锋相对,充满自信。通过惠能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五祖已经把这个学生试出来了,他认识到惠能确实是个好苗子。此时五祖本想再往下启发惠能,可是一看周围徒众很多,就没有发话。徒众很多为什么不能说话呢?其实当时五祖身边的人很复杂,既有正儿八经的弟子,也有官府的暗探,所以他说话必须小心谨慎。

于是,五祖就让惠能留下,先在庙里干活。但此时惠能并不明白老师这样做的用意,就继续对五祖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惠能的自心本来就有智慧,这智慧是从自性生出来的,不离此即是福田,我不知和尚要我做些什么样的工作呢?

在寺庙里帮工叫做功德,现在也有很多大居士会到寺庙里帮工,这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求福、求功德。但是惠能说他本有智慧,自身即是福田,还用再去求福吗?这进一步显示了惠能的悟性。

五祖就说:“你不用再说了,赶紧干活去吧。”让惠能“著槽厂去”。我看到很多《六祖坛经》的白话译本都把“槽厂”解释成马棚,但我认为这个“槽厂”应该是指厨房,或者说是跟厨房有关的一个场所。因为后来六祖干的是舂米的活,舂米是做饭用的,如果解释成马棚,就对不上了。而且,他的再传弟子石头希迁后来跟青原行思学法的时候,青原行思也让石头希迁到“槽厂”去,干的还是厨房的活。所以说这“槽厂”不是马棚,而是厨房,或者说是跟厨房有关的一个场所。

惠能到了“槽厂”就砍柴、舂米,做事非常勤快,也很辛苦。五祖让他在厨房帮工,一是给他一个学习的机会,另外也是对他的一个考验。为什么给他这个考验,因为五祖当初在四祖门下时也经历过重重考验,当时四祖门下弟子上千,人才济济,五祖弘忍不重读经,光干活不说话。他是特别朴实、特别踏实的一个人,干的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并因此得到了四祖的赏识。根据自身的经历,五祖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也特别注意这一点。神秀大师到五祖门下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是有名望的高僧了,但他依然日夜干活,而且一干就是六年。凡是大才,都特别朴实,特别肯干,五祖是这样,神秀是这样,惠能也是这样。

惠能在庙里干了八个多月的活,有一天,五祖来到惠能干活的地方,对他说:“我觉得你这个孩子很有出息,你的话也很有见地,但是我怕恶人害你,所以在人多的场合没有和你多说什么。”惠能说:“我知道老师的意思,所以我也不敢随便去找您。”可见,当时传法的环境还是很险恶的。

过后,五祖把门人都叫过来说:“世人生死是大,而出家人都是为了超度生死的,你们这些人终日只想着怎么求福,想得好报,这是不行的,不求出离生死苦海,光想着将来往生到好的地方去,这种追求的境界太低。你们每个人都回去,观察自己的本心,找出般若之性,即真正的智慧来。然后写一首偈语给我看。我看谁能够觉悟了,就把佛法和衣钵传给谁,这个人就是第六代祖师。”

这个很有意思,因为祖师传法,过去都是通过指定,即由上一代祖师指定下一代祖师,达摩指定慧可,慧可指定僧璨,僧璨指定道信,道信指定弘忍。但到五祖这儿,就来了一个重大改革——建立考试制度,用考试选拔人才。这个改革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在佛教界其他宗派里面也非常罕见,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五祖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大教育家。

五祖不仅通过考试选拔传人,他的教学方法也非常得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而且教学效果极好,五祖门下弟子众多,十大弟子都是一方宗主,神秀、惠能、老安、智诜都是了不起的大师。

五祖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急着付法?按照过去的传统,一般都是临终付法,即当老师觉得自己快入涅槃了,才会找一个弟子,把佛法传给他。这个时候五祖才过六十岁,还年轻着呢,后来过了十几年他才去世的,这么早就付法是为什么?其实五祖是有他不得已的苦衷。那个时候,他受到来自朝廷的很大压力,这个压力源于封建帝王对佛教界的不放心。黄梅离长安很远,又在山里面,常住的门人就有一千多,再加上周围的恐怕要有上万,而且五祖名闻天下,各地的僧人都会到他那里去求法。五祖的影响力一大,皇帝的头就大了,不放心啊,所以千方百计地要对其加以限制。

当时发生了一场农民起义,起义者把蕲州城都给包围了,围得水泄不通,就在大家都无计可施的时候,五祖弘忍大师一来就把问题给解决了。照理说这是有功于朝廷,应该得到嘉赏,但实际上却让朝廷对五祖更不放心了——连官府都没办法做到的事情,你怎么那么轻易地就给化解了呢?起义者为什么听你的,你要是和他们没有勾连,怎么能一句话就把这件事给平息下来了?因此,朝廷就更想强制解散这个僧团,五祖不得已,只能提前付法。另外,五祖传惠能而没传神秀,也是因为当时神秀是首当其冲受迫害的僧人。前面谈到,五祖和惠能说话都是偷偷地说,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他的那些弟子里面,各色人等都有,有些是官府的密探,有些是江湖上的人,因为知道他有宝物,所以潜伏在他的身边。所以,五祖说话、做事总是处处小心。

这些人听了五祖的吩咐以后,也觉得奇怪,老师怎么这么早就要付法了呢?说我们这些人水平境界都不够,可神秀师兄是我们的教授师(教授师就是掌门大弟子,代师传艺,一般掌门大弟子都很有权威,神秀当时就是这样的身份。五祖有上千的门人,教不过来,实际上他的很多弟子都是跟神秀学的),他水平那么高,这个位置肯定是他的,我们做了偈语也是白做,以后跟着神秀师兄就行了,没必要再费那个事了,所以五祖的很多弟子就都不做了。

结果过去了三天,没有一个人写诗。神秀感到压力很大,要是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人写,老师的面子往哪儿放呢?神秀也知道,别人不交卷,根源在他这儿。他很犯难,一方面他要替老师考虑,另一方面,他又不希望成为第一个交卷的人,让师弟们怀疑他的动机。

他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写出来。但他并没有直接写在纸张上,而是写到墙上。在五祖堂的寺院里有步廊三间,当时正准备在这三间步廊的墙上画《楞伽经》变相和五祖血脉图。《楞伽经》变相是什么呢?印度佛教经典的原典中国人读起来不容易,即便是专业的研究者读起来都很费劲,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于是,有些高僧就做了一些改写本,把经典深奥的道理,以故事的形式,或者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一来,深奥的佛理就变得非常生动,老百姓们也都喜闻乐见了。这些改写本如果是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叫变文,如果是以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就叫变相。至于五祖血脉图,指的就是五代祖师从达摩到弘忍的传承图,因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世俗的父子关系,所以会有血脉传承的意思在里面。(www.daowen.com)

神秀把诗做好之后,就在一天夜里偷偷点着灯,把诗写到了步廊的墙上。在写的时候,他也发愿,说他写这个不是为了得到祖师之位,主要是为了让五祖看一看他的见解。但他写的时候还有一些犹豫,又想,如果五祖看到了,说这首诗写得不错,那他就出来礼拜,承认是他写的;如果说不好,那他在山中修行这么多年,还总是受人礼拜,这又修的是什么道呢?

神秀就是这么一个犹豫的人,他题在墙上的诗是这样写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第二天,五祖看到了墙上的诗,就跟画师说:不用在墙上画《楞伽经》变相和五祖血脉图了,经里面说,“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外相都是虚妄,你就把这首诗留下来,让人供养,让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五祖的话,是有分寸的夸奖。他的意思就是说:按照这个偈修,就可以不落轮回,不入恶道。什么是恶道呢?六道轮回中有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是天、人、阿修罗,三恶道是地狱、饿鬼、畜生。生命中最悲惨、最低下、最痛苦的那几类叫三恶道。按照这个偈修行就不会转生入恶道。

五祖当着众人的面评价过这首偈语后,就把神秀叫了过来,问他偈语是不是他写的,神秀承认了,并且说,我没有夺位的心思,只是想着让老师看看我有没有一点智慧。五祖就说,你这首偈语没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按照你的见解,要想得到无上菩提,恐怕是没有希望的,因为“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这一段话,其实是五祖对神秀的一个非常明白的开示,“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本身就不是“时时勤拂拭”能够达到的境界。是不是不拂拭佛性就会被污染呢?显然不是的。五祖在这里虽然说得很明白,而且,还破例给了神秀一个“补考”的机会——“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但是神秀当时悟缘未到,错过了得法的机缘。

五祖为什么当着众人的面夸奖这首诗,后来又批评神秀呢?首先,这首诗确实有一定的价值,表现出了一定的水平。对一般人来讲,世间有那么多的烦恼,要让他们顿悟是很困难的,如果能像神秀这样,时时警惕自己的缺失,及时改过,这样修行也不无助益,至少也可以“免坠恶道”。这是其一。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神秀作为他的大弟子,追随他多年,还代他在山中执教。所以,五祖对于这个弟子是相当爱护的,对他的成绩也是肯定的,当众自然也不便批评他。这样当众表扬,再到私下里偷偷批评,一方面让神秀有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能够让神秀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另外,五祖对神秀还是抱有很大期望的。这一点从五祖破格给神秀“补考”的机会上就能看得出来。原来五祖是让每个人都作一首偈语,谁写得好,谁就当祖师。神秀初试不合格,照理说是没有机会了,但五祖仍然让他回去重新再作。为什么这样呢?首先是神秀的水平在他的弟子里面,属于比较高的。再一个神秀的勤劳和朴实给五祖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张说大通神秀大师碑里面提到过一件事情,当时五祖对神秀很满意,“令其洗足”,就是让神秀沐浴更衣,“令之并坐”,还让神秀跟他并排而坐。佛祖也曾经分半座与摩诃迦叶,这意味着什么,师父要把佛法传给弟子,要让与他并坐的弟子当他的继承人。

但是,五祖最终还是没有把祖师之位传给神秀,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神秀的这首偈语确实写得不好,而且在后来的“补考”中,他仍然没能作成。实际上,当时神秀的思想境界基本上已经定型了,而且他那时已经五十六岁了,想在短短几天之内突飞猛进也不大可能,最重要的就是,神秀当时已经失去了自信,所以即便是有五祖耐心的点化,他也没能听明白,还是写不出来。

又过了两天,有一个小沙弥(刚出家的小和尚),从惠能舂米的地方经过,一边走一边背着神秀的那首偈语。这个时候的惠能已经很有见地了,因为他这八个月不只在那儿舂米,还去听经。他一听这个偈语,觉得水平还是有点不够,于是,他就问这个小沙弥诵的是什么。小沙弥说:“你这个南蛮子,你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大师说了‘生死是大,要付衣法’,让门人作首偈语,谁作得好,就让谁当祖师,神秀上座写了这首偈语,老师说依这个修行有大利益。”惠能说:“我也想背这首诗,结来生缘,下辈子成佛。您就领着我去看看吧。”

这个小沙弥就领着他来到墙边,对他说:“就是这里,你自己看吧。”惠能说:“我不识字啊,请您给我读吧。”这个时候,墙边还站着一个人——江州别驾张日用。江州大概是现在的江西九江一带,江州别驾是官名,别驾相当于副职,官也不小,这个人当时就给惠能读了。读完以后,惠能说:“我也有一首偈语想请您帮我写到墙上。”张日用说:“你这个不识字的人也会写偈语?真是稀罕啊。”这个时候人们都瞧不起惠能,这个江州别驾的话是带有讽刺意味的。

惠能非常严肃地说:“要想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佛经里有这样的话。要想证无上大道就不能轻视任何人,刚学法的人更不能轻视他人,有轻视别人之心者,就得不了道。他又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就是说身份很低的一个人,智慧可能很高;而所谓的上等人,有可能反而很傻。所以如果轻视别人,就有无量无边罪。这个江州别驾一听,就说:“你别说了,我帮你写就是了,如果你将来得了法,别忘了超度我。”可见,这个当官的人功利心很强,帮别人抄几句话,还不忘让人度他。

于是,惠能诵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周围的人一听就明白了,觉得这小伙子很厉害,议论纷纷,因为这些人都已经跟五祖学了好多年,水平都不太低。这时候五祖也过来了,看了这首偈语以后,觉得相当好,但他表面上还是不露声色,怕有人会伤害惠能,就说这首诗“亦未见性”,拿鞋底将墙上的字一抹,就走了。

众人一听五祖这样评价这首诗,也觉得惠能没有什么水平,就渐渐散去了。

到了第二天,五祖偷偷地来到惠能舂米的地方,看到他为了舂米,在身上绑着一块大石头增加体重,就说:“求道之人为法忘身,这一点你做的还是很不错的。”然后又问:“米煮熟了没有?”惠能就说:“米熟久矣,犹欠筛在。”这个“筛”的发音很像“师”,当时的发音跟现在的不完全一样,这是一个谐音。惠能的回答,从字面意上说就是:米早就熟了,只是没有筛子来过滤啊!实际是说他没有得到师父的指点。五祖也不吭声,只拿禅杖在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

但惠能立刻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到夜半三更天的时候,他悄悄来到五祖的屋内,五祖用袈裟把窗户挡上,又重新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大悟。刚开始他听到这一句,只有小悟,这次再听到这一句就大悟。然后说了一段话:“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五句话说明,在五祖的点化之下,惠能彻底悟道了,他把这个自性法,自性本心终极的意义完全理解透彻了。

五祖一听,知道惠能明白了,就把佛法、祖位和袈裟都传给了他。传给他以后,就让惠能赶紧离开寺庙。惠能说:“我是南方人,半夜走,不知道路。”五祖说:“没有关系,我亲自送你。”他们来到九江边上,划船离岸。这个时候是五祖亲自摇船,惠能就说:“请师父坐,弟子我应该摇船。”五祖说:“合是吾渡汝。”应该是我渡你。此话一语双关,暗含禅机。惠能马上回应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我迷惑的时候只能靠老师来度我;现在我已经觉悟了,就应该自己度自己了。五祖一听,很高兴,说:“很好,你说的非常有道理。听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你赶紧往南去”,“不宜速说,佛法难起”。最后又说:“汝去三年,我方逝世。”这话有疑问,所谓的咸亨年间传法说也与此有关,这句话的意思我估计五祖是想说:你走了之后,过一段时间我就会去世。但是这一段时间不一定是三年,三年是一个概说不一定是实指。这句话也有可能是后人加进去的,有的版本就没有。

惠能听了五祖的话,就赶紧走了,走了两个月,才走到大庾岭,当初他去黄梅的时候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回来却用了两个月,因为这个时候他的腰有伤,胯也有伤,所以走得慢。惠能刚到大庾岭,追兵就来了,领兵的人叫惠明,他原来是四品武官,武功好。眼看就要追上来了,惠能一看,逃是逃不了,就把衣钵往石头上一放,藏到了灌木丛中。惠明一看见法衣大喜,伸手就想拎起来,可是根本拎不动,这个故事后来成了一桩公案,叫“大庾岭头提不起”。

惠明见法衣拎不起来,赶忙向四周说:“我不是为法衣来的,是为法来的。”惠能就从藏身的地方出来,惠明就向他请教什么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惠能跟他说:“当你不思善,不思恶,没有善恶区分时,你的本来面目就是在那儿。”惠明一听这话就悟道了,要拜惠能为师。惠能说:“我不是你的老师,咱们都是同师黄梅,是师兄弟的关系,你不要拜我为师。”而且还预言惠明“逢袁则止,遇蒙则居”,这个下文会有详细解释。于是,惠明从山上下去就跟众人说,他到前面没看见人,就把这追兵给引走了。

后来惠能就四处隐居,隐居了十五年,这十五年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新州,惠能首先要回老家,去看他的老母亲。他在新州待了五六年,伺候老母亲,到了三十岁时,惠能就离开了新州老家,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离开呢?估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老母亲去世了,这个很有可能。因为那时他的老母亲年事已高,而且老母亲不去世惠能也不会离开。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些追踪他的恶人这时候也已经找到了他的所在,既然老母亲已经过世,惠能也了无牵挂,所以就离开了老家。

惠能离开老家以后去了曹溪,曹溪的全名是曹侯溪,是因曹操的子孙南迁到了那个地方而得名,曹溪旁边有一座山叫宝林山,那里的风景非常好,风水也非常好,惠能到那儿之后,就隐姓埋名给人当佣工。这个时候他遇到一个叫刘志略的人,这个人后来成了他的好朋友。关于刘志略的身份,有人考证后说他是儒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不是特别高,不然也不会去干农活。

刘志略不嫌弃惠能,他们两个人白天在一块儿干活,晚上就去听刘志略的姑姑读经。刘志略的姑姑法名叫无尽藏,是个比丘尼,她读的是《涅槃经》,她会读,但是没开悟,所以很多道理都不明白,读到不懂的地方,惠能就给她解释。无尽藏一听惠能解释得这么到位,就说:“你真是深藏不露的高人,我这是班门弄斧了。”然后,把经给惠能,请他来读。惠能说:“我不行,我只能听你读了再来解释,因为我不识字。”无尽藏觉得很奇怪,说:“你这么高的水平怎么会不识字呢?”惠能就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意思是说佛法中最深刻的道理,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如果一个人总是考虑文字,考虑表象的东西,是不能明白最深的道理的。

这句话后来成了禅宗不立文字的依据之一,为什么不立文字呢?因为祖师就不立文字,不识字,一样能明白深奥的佛理,识字的人却未必都能领悟。这个里面是有很多的误会的。惠能不识字,并不是他本来就不打算识字,而是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所以不识字。不识字是惠能的弱点还是优势?这实际上应该是他的弱点,这是历史局限造成的。六祖水平很高,不识字也没有影响他悟道,但六祖如果识字,水平也许就会更高。所以说要学六祖的悟性,不能学他不识字。

惠能在曹溪过了几年隐居的生活之后,又被追踪他的恶人找到了,他不得已又躲到广东和广西交界的地方——怀集、四会一带。那个时候他是给猎人帮工,主要是做饭、看网。但是,人家让他看网,他却把鸟、兽全部放了,因为他要积功德,不杀生。而他吃饭的时候,也不吃肉,只吃肉边的菜。因为当时条件限制,他只能把野菜放到锅边上煮煮吃,所以惠能吃肉边菜,也不算犯戒,况且他当时并未出家,没有必要过于严格地要求。后来,惠能还给猎人说法,使猎人们也都一心向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