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成果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成果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可以通过PBL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成果展示法等方法,尝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达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成果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

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 陈 红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逐渐普及,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PBL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成果展示法等现代教学手段及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协作意识及团队精神,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操作能力已成为在校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进一步深造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承担着在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责任。因此,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如何运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迅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并有效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是一个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过程,学生往往充当着看客或听众的角色,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不强,效率低下。由于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革教学方法。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可以通过PBL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成果展示法等方法,尝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达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的体系庞大、内容丰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基础、操作系统、Office系列软件的操作与应用、网络基础与Internet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等。该门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且各个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关联性不强。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家庭条件、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学生计算机基础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课程知识点繁多与有限的学时相矛盾

《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众多,若按照传统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势必耗费大量课时。与此同时,该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也很强,其中各类软件的应用,单靠几次上机实践是无法熟练掌握的。繁多的内容与有限的学时形成了较大的矛盾。

3.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采取“课堂理论讲解”+“机房上机实践”的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教材为中心、课堂为阵地,而教学的现代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也未能得到终极关怀。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问题导向教学法(PBL)

早在19世纪后期,一些美国的教育家就提出,大学教学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得到发展,学生应当主动学习、自己学习、在做中学,这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如何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呢?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融入到授课中,或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PBL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过程设置到一个复杂且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授课内容及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组织、提炼,再分解为若干个问题。上课时,先将这些问题提出,让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查找相关资料。下次课时,请学生回答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再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完善,最后教师做总结,即以问题讲解为主线,将教材上涉及到的基本概念、方法、操作步骤等,融入到问题的讲解中。

采用PBL教学法,使得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更多的是扮演导演的角色,而学生从配角变成了主角。再加上配套的课外练习,课堂成为了学生的舞台。在教师精心搭建的这个舞台上,学生进行表演,既有个人训练,也有集体训练。学习的内容,不再仅仅是教材上的知识,还能扩展到与课程有关的知识体系与实践领域。学习的方式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知识,或对已有技术的模仿,更多的是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在获取知识的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也拓展了视野、锻炼了才干,进而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

总结PBL教学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2)给予学生高度的主动性,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弊端;(3)具有挑战性,改变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任何学生想要轻而易举、死记硬背地通过考核是不可能的。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的各种问题,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这也将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2.分组协作教学法(www.daowen.com)

针对目前课堂较大、学生较多,且学生间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可以尝试将“分组协作教学法”引入到《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实践中。

“分组协作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合作研究。这种教学法,改变了单个学生之间的竞争方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研究活动为主体,通过组内成员的互助合作,共同完成某课题或章节的学习、研究。分组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水平、兴趣个性等方面来划分。上实践课时,按小组就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总指挥。

该方法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的明确分工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如何,它强调了四个要素:小组成员的稳定性、责任感、所布置的学习任务能促进小组学习和团队精神的发挥、及时反馈信息。

“分组协作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增强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功能。过去,传统教育学生的方式一般为说教式,效果不太理想,课堂教学又只关注学生知识方面的学习,学生缺乏真实体验和品格锻炼。这样一来,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被分割开来,成为两张皮。而在分组协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部分在课堂进行,部分在课外进行,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小组的学习活动中,自我组织团队、自己整合力量,彼此交流看法,求大同存小异,进而学会在团体中相互合作,亲身体会什么是团结的力量、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吃苦耐劳、什么是包容乃大、什么是知识的真正用途等。这样,教育和教学就不再分离,教书育人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置身在具体的案例情境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框架可表述为:选取案例—创建情境并提出问题—讨论案例—总结。

案例的选取是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案例的选取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具有目的性、真实性;案例必须从生活中来,真实、有趣;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系统性;具有启发性和延展性。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案例而没有任务,目的不明确,学生学习的知识就不可能得到应用,这也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尝试将案例教学与PBL教学法相结合。展示案例之后,教师先讲解该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查阅的资料,对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分析,然后得出自己的见解。之后进入讨论阶段,如果课堂学生人数过多,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

4.成果展示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较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开展学习成果展示活动,我们称之为“成果展示法”。在活动中,不论水平高低,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成果展示,让学生自己设计幻灯片,自己进行图形图像文件、小程序的加工处理,制作音频、视频文件等。这样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提升学习的自信心,又能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状态、成果优势和进展,互相取长补短,形成良性竞争,展现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操作、敢为人先的良好风貌。

如果课堂时间有限,可尝试将“成果展示法”与“分组协作法”相结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生的代表性作品,并对小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与其余小组展开竞争。

四、结束语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层出不穷。《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坚持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有利于学生科学学习、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氛围,着重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8).

[3]张蓉,左晓园.试论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

[3]邵雪.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华章,2011(22).

[4]徐鹏,栾姝.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思考与探讨[J].科技信息, 2009(27).

[6]胡慧.《计算机应用基础》分组教学探讨[J].硅谷,200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