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老子《道德经》:正道与人类生存

老子《道德经》:正道与人类生存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老子是从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的辩证否定观,论证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的。这是说,大德的行止,是完全依循于“道”的。从古到今,“道”一直存在着,并且一直在从事创造万物的活动。具体事物终结之后就复归于“道”,这是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

老子《道德经》:正道与人类生存

三、老子道德经》涉及的肯定与否定

任何事物内部及发展过程都有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老子《道德经》在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经常从肯定与否定不同方面揭示事物本身的辩证否定过程。

老子在第十九章指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里是说,弃绝了圣、智,人民可以获利百倍;弃绝了仁、义,人民自然会恢复孝慈;弃绝了工巧、货利,盗贼才不会出现。仅从反面去掉或否定了圣智、仁义、巧利,还是不足以治理天下的,还应从正面或肯定的方面使人有所归属:就是保持朴素、减少私欲。弃绝诡诞、无用的学识,用科学的知识和智慧克服一切困难,避免一切忧患的发生。老子不赞成执政者运用儒家的“五行”(仁、义、礼、智、圣)或“六德”(圣、智、仁、义、忠、信)的为政理念治理国家,所以,就提出要弃绝圣智、仁义、巧利,他认为,执政者的这些作为,与道常无为相违背的,若执政者苛政暴敛、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搞得老百姓不得安宁,六亲不和,盗贼四起。老子深恶痛绝当时的弊政,主张道常无为,清静质朴、无私无欲。老百姓才能在安定生活中,百业复兴,六亲和谐,盗贼也不会出现。可见,老子是从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的辩证否定观,论证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的。(www.daowen.com)

老子在第二十一章讲到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不断演变与推进的过程。他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这是说,大德的行止,是完全依循于“道”的。“道”这个东西,恍恍惚惚。惚啊恍啊,其中有“象”;恍啊惚啊,其中有“物”。窈窈冥冥,其中有精微而不可见的东西。这种精微的东西是很真实的,是可信验的真实存在。从古到今,“道”一直存在着,并且一直在从事创造万物的活动。我怎么知道万物本始的情形呢?就是从“道”。老子告诉人们,“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始,是先天地万物的永恒存在,“道”无声无形、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但其中“有象”、“有物”、“有精”,“甚真”、“有信”。在肯定“道”这个永恒存在中,内在地包含着“象”、“物”、“精”这些创生天地万物的否定的方面,当“道”创造了天地万物之后,并内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这是第一次否定,从恍恍惚惚的虚无之中转化成有形的具体物质实体。具体物质实体都是有生有灭、有始有终的。具体事物终结之后就复归于“道”,这是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这种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前进性是永远不会终止的。“道”创生天地万物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不可能停留在某个时段或某种水平上。而万事万物又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各种事物变化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也决定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多样性、复杂性。各种事物发展过程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状况是各不相同的。不能公式化、简单化看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