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德经》哲学解读:人类正道与生存

《道德经》哲学解读:人类正道与生存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不能站在正确的思想路线与阶级立场上如实解读与认识老子哲学思想的完整体系与丰富精深的思想内容。把老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道德经》哲学解读:人类正道与生存

四、肯定老子道德经》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的意义

1.肯定老子《道德经》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有利于人们正确解读和理解老子《道德经》

博大精深的老子思想不仅是中国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样是世界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不能站在正确的思想路线与阶级立场上如实解读与认识老子哲学思想的完整体系与丰富精深的思想内容。假如把“道”解读为“神秘的精神实体”,把老子推向“没落奴隶主贵族的阶级立场”上,与广大农民百姓利益对立起来,就会把老子思想中的“精华”内容,如把老子主张的“无为”、“无欲”、“不争”、“谦下”、“守柔”、“知足”等等,误解为“阴谋诡诈之术”,是老子“‘用无私’作幌子,以达到极端自私的目的”[16]。把老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解读为是“老子宣传‘无为’、蒙昧主义的处世哲学,教人们回到愚昧无知的原始状态。把老子倡导的修“道”方法与结果,说成是继续宣扬蒙昧主义。[17]把老子主张的“小国寡民”及其美好生活的颂扬,说成是“对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深感不满”,“主张毁掉一切文化,回到原始社会中去”,“是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的。”[18]

总之,端正对老子《道德经》哲学路线的认识,它是人们正确解读与认识老子《道德经》的文化精髓及其精神实质的关键或枢纽,其影响或意义难以估量。

2.端正老子《道德经》哲学路线的认识,有利于正确理解与解读老子《道德经》在我国历史及现实的广泛与深远的社会影响,以及在国外历史与现实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老子《道德经》内容涉及宇宙学、哲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学伦理学社会学、养生学等等广泛领域,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为历朝历代学者与治政者所注目与研究。它不仅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来的哲学史思想史,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高度重视,被推崇为世界哲学宝典与文化经典之一。约在18世纪中叶,老子《道德经》被译成拉丁文、法文、英文、德文等多种文字,并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现与已有译本的多次重印,在西方世界除《圣经》外,老子《道德经》译本种类最多。老子哲学思想受到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黑格尔的评价与重视,被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译过新本,并在哲学研究方面受到深刻启示。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翻译过老子《道德经》。并对国外政治家、诗人、学者、音乐家,甚至物理学家等有过启发与影响,备受他们推崇与敬重。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没有对老子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把握,就不可能深刻认识与把握老子《道德经》在我国历史与现实的重大深远影响,以及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中的崇高地位及历史与现实意义,也不可能正确理解与把握老子《道德经》在国际社会备受尊崇与影响深远之所在。

3.端正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路线,加深对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有利于我们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我国在国内与国际社会上的软实力

老子《道德经》不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哲学经典,亦是世界哲学宝典中的重要文献;不仅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亦代表着世界文化文明进步发展的水平。传播弘扬老子《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加强加深国内外天下百姓的相互交流与理解,消除相互间的隔阂与误解,这对促进国内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以及国际社会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世人理想着的“世界大同”的人类共同体。

【注释】

[1]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前言”第3页。

[2]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前言”第1页。

[3]李存山注译:《老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版,“导言”第30页。

[4]沙少海、徐子宏译注:《老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译文第1页。

[5]沙少海、徐子宏译注:《老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译文第34页。(www.daowen.com)

[6]沙少海、徐子宏译注:《老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译文第75页。

[7]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出版2006年9月第1版,“前言”第13页。

[8]马文作主编:老子《道德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358页。

[9]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出版2006年9月第1版,“前言”第13页。

[10]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出版2006年9月第1版,译文第1页。

[11]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出版2006年9月第1版,译文第3页。

[12]张国华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第42页。

[13]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前言”第13、14页。

[14]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前言”第13、14页。

[15]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38页。

[16]沙少海、徐子宏译注:《老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译文第10页。

[17]沙少海、徐子宏译注:《老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2009年3月第1版,译文第97、99页。

[18]沙少海、徐子宏译注:《老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2009年3月第1版,译文第14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