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老子《道德经》哲学解读:人类生存之正道

老子《道德经》哲学解读:人类生存之正道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必须从老子《道德经》本身的内容来论证。老子的这个论证,显然是首先回答或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从而公开表明自己哲学唯物主义派别,或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老子《道德经》哲学认识论是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路线。老子《道德经》最核心、最高的范畴就是“道”。

老子《道德经》哲学解读:人类生存之正道

三、老子道德经》的唯物主义哲学路线

有什么根据得出老子《道德经》的哲学路线,是唯物主义路线呢?有什么根据肯定老子《道德经》的“道”是客观的物质实在呢?我们必须从老子《道德经》本身的内容来论证。具体有以下几点:

1.老子从唯物主义一元论立场回答或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何者是第一性问题的

存在与思维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亦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认为存在或物质是第一性的或称是世界的本原的,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二性的,是由存在、物质派生的。这是唯物主义派别、唯物主义路线。相反的回答或解决就是唯心主义派别、唯心主义路线。这是划分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再没有其他标准。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被解读为是“道的总论,也是全书的总纲”[10],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说,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道之名。[11]这里道与道名的关系,包括对道的阐述、解说的关系,就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道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道名、道的阐述、解说是第二性的,由道派生的。怎么知道“道”是第一性的呢?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存而异名”。这是说,无,称天地的初始;有,称万物的本原。这无、有二者,同存于道而名称不同。显然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当然是无法否认的客观实在。

老子的这个论证,显然是首先回答或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从而公开表明自己哲学唯物主义派别,或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

2.老子《道德经》以广大小自耕农为其社会基础,它是反映农民呼声最早、最系统的专著

老子《道德经》以哪一个阶级作为它的社会基础?它是为哪个阶级说话、为哪个阶级服务?这与著者哲学路线的选择有密切关系。如果著者站在革命的先进的阶级立场上,代表他们的呼声,为推动其社会改革服务,就会从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出发,反映社会变革的实际,推动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如果著者站在没落的、反动的、腐朽的阶级立场上,为维护甚至恢复其被推翻的政权服务,必然会选择唯心主义哲学路线,以掩盖实际、欺骗百姓,必定对社会的前进与发展起延缓与阻碍的作用。

老子《道德经》的社会基础,或代表哪个阶级的呼声与利益,在我国也是长期争论着的问题之一。对其阶级立场或社会基础问题的判定,不仅涉及哲学路线的选择,而且对老子《道德经》中诸多问题的判断与解读产生直接影响。

在这个问题上最集中的是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和心理状态”,说“老聃作为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既感到自己阶级的没落,但又没有放弃死灰复燃的希望,力图开历史倒车[12]。另一种观点,认为老子一派以广大小自耕农为其社会基础,是反映农民呼声最早、最系统的专著。[13]本文赞成且支持后一种观点,因为这种观点符合老子《道德经》立论的阶级立场与心理表现。

老子生活于我国春秋时代末期,这时正处在奴隶制社会解体被封建社会替代的历史转变时期,当时的社会政治腐败黑暗,战祸连年不断,社会贫富悬殊,民生苦不堪言,老子从宇宙观的高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诸多方面进行概括与总结,以便促使人们能以“道法自然”的原则与规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达到个人幸福、家庭富裕、国家繁荣昌盛、天下和谐太平、文明进步的理想境界。老子哲学代表农民阶级的呼声与利益,是通过《道德经》各章的具体问题论证中表现出来的。鉴于文章篇幅关系,这里不作具体论证。(www.daowen.com)

3.老子《道德经》的哲学认识论,是坚定的唯物论的反映论

在哲学认识论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一条是唯物论的反映论,一条是唯心论的先验论。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就要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路线认识和处理问题。如果坚持唯心论的先验论、就会从主观意志或是客观精神出发认识与处理问题,必然会脱离实际,影响或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

老子《道德经》哲学认识论是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路线。也就是说,老子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认识与处理各种问题。老子《道德经》最核心、最高的范畴就是“道”。老子的“道”范畴是怎么提出来的呢?是老子头脑中自生的吗?不是!是神仙、天帝给老子启示的吗?也不是!老子《道德经》的“道”范畴是在总经前人与当代各家认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生活与工作中的实践体验抽象概括出来的。正如唐君毅先生在《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关于道家思想之起源中说: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以道家能合诸家之长而用之。[14]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三篇《老子篇》中也指出,老子以前的天道观念,都把天看作一个有意志、有知识、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主宰。老子生活在那种纷争大乱的时代,眼见杀人、破家、灭国等等惨祸,以为若有一个有意志知觉的天帝,决不致有这种惨祸。[15]老子作为周朝史官,与天文、占星术相关。老子“道”范畴的提出与对道体、道用的大量描述,不能不说与他从天象运行规律得到的启发密切联系。老子使用很大篇幅对“道”体做了形象的描绘,用“水”、“婴儿”、“玄牝”等生动的比喻论证“道”的德性。老子《道德经》中对他论证的所有问题,无不使用大量生动的生活生产实例,以使人能形象深刻地理解等等,这些不都是老子认识论上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证明吗?

4.老子《道德经》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这就是说,体道的智者治理国家,常常自己没有意见,而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体道智者对天下的人收敛谦让,治理天下质朴无欲,百姓凝视静听,如痴如醉,智者都把他们当做婴儿一样地爱护。老子认为,得道智者治理天下应该相信民众依靠民众,充分地调动并发挥民众顺应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把治政者治理国政划分为四个等级,“太上,不知有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是说,最上等的治政者,用无为的方式处事,推行不言的教化,使百姓都各顺其性,各安其生,所以,百姓仅仅知道有一个治政者罢了,没有感觉到他做了什么。这种最上等的治政者每天悠悠闲闲的,从不发号施令,使百姓在各顺其性各安其生中得到最大益处。等到大功完成了,大事办好了,而百姓并不认为这是治政者的功绩,反而说“这是我们自然如此的啊!难道这不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最佳理念吗?

老子主张“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就是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不扰害百姓而治理天下。只有这样,才能如“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有道的智者说,我无为,百姓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我好静,百姓自然端正;我无事,百姓自然富余;我无欲,百姓自然淳朴。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治政者的妄想妄为,其根本用意就是要求人们顺应自然规律,顺应人心所向,通过充分调动启发广大民众百姓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达到“无不为”的结果。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讲“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即是说,天之道是减少有余的以增补不足的;而人之道却不一样,人之道是减少不足的拿去奉献给有余的。老子的意思是认为,人之道与天之道应该是保持一致而吻合的。因为天之道是总道,人之道应该顺从天之道。实际上这是说,人类社会是在大自然总的环境及其变化规律下存在与发展,人类社会不可能脱离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人类是在自然界提供的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中,按特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生存与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规则、政策、决定不可能脱离社会生产方式与生产水平。用现代哲学语言来说,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应该反映社会存在而不能脱离社会存在的制约关系,这就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综上可见,老子《道德经》在哲学上归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在我国古代是唯物辩证的科学世界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