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老子《道德经》:人类生存之正道

老子《道德经》:人类生存之正道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重要范畴。老子哲学宇宙观把天地人三者与道统一起来。

老子《道德经》:人类生存之正道

三、老子哲学宇宙观的特点与优点

从上述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与探索中,老子《道德经》这部文化传统经典的核心与精髓,就是他的哲学宇宙观,包括其社会史观。那么,他的宇宙观具有哪些特点与优点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第一,老子哲学宇宙观把天、地、人与道统一起来,把物质、运动、时空统一起来,建立起独到的逻辑概念、范畴与思想体系。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重要范畴。“道”是什么?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是说道是先天地的客观存在。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由“道”创造的,作为天下一切的本源,可谓天地母。那么“道”是怎样创生万物的呢?老子在第四十二章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说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这里是说明道创生万物的次序。万物创生之后,还要守住道的精神,依道而行。这种精神就是柔弱。老子说“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是说,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为什么呢?老子第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普天之下少有能赶上它的。所以,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做施教的宗旨。老子关于“道”的存在及其创生天地万物的描述与近代自然科学中天体演化学的自然图景十分接近,或者可以说老子对“道”这个宇宙本源及其衍生天地万物的自然图景的概括为近代自然科学重大发现——天体演化学所证明。

老子哲学宇宙观把天地人三者与道统一起来。“道”在宇宙的四个构成之中,道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这是讲的独立性和永恒性,道是本来的客观存在,它不依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道“周行而不殆”,这是说道处于永不停止的运动之中。道“寂兮寥兮”是讲没有声音,没有形体。道曰“大”、“逝”、“反”:大是形容道无边无际,力量无穷;逝讲道行川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反”意为返回原点,返回到原状。这些是道的客观性、运动性、时空性的问题。道没有固定的具体形象,但并不是超时空的,它在运行不息地变化中产生出有固定形象的天地万物。可见,天体、地球、人类是在宇宙中道的运行中先后产生的。道对天地万物没有任何意图,只是顺应自然罢了。先有宇宙天体,再有地球及其万物,在其演化中,最后出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人是地球万物构成之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能脱离地球的存在与演变规律,地球是天体构成之一,地球的存在与演变,不能脱离天体的存在与演变规律;宇宙天体的存在与演变,不能离开宇宙的混沌、恍惚、尚未分化的原始状态,或称初始状态。宇宙亘古以来的原始或初始状态,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执古之道,以御今有”。这就是说能够把握这亘古以来的道,就可以控制现在的一切事物。老子的哲学宇宙观就是通过“道”这个最重要最根本范畴,把道与天地人统一起来,把物质、运动、时空三位一体,描绘出一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宏伟图景。这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是基本正确的科学宇宙观。老子在他所处那样的社会历史时代,通过尽量的、深入、细致的观察,体认,在汲取前人及当代学者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道德经》这部中华文化经典,也是世界人类文明的经典之作。老子把宇宙原始或初始状态概括为“道”,并强调“道”对“天”、“地”、“人”及万物认识与控御的意义。这显然是他的宇宙观的特点,这是其他哲学宇宙观所不曾有的,或者说没有研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他的优点。

正是因为人类活动中,没有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客观法则或规律,或者说是违背了这些规律,造成了大气污染,温度升高,生态平衡破坏,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气象危机,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进步与发展。这也迫使人类不得不加强人与地、人与天、人与道关系的探讨与研究,总结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老子哲学宇宙观,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也是天地万物的出发点与归宿,还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客观对象、起点和落脚点,这就把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统一起来。

老子哲学宇宙观是老子在总结前人及自身科学探索中积极成果而概括出来的,也是老子对宇宙中的道及其创造的天、地及其万物包括人的认识的产物,这种对宇宙中道及由道产生天地万物包括人生成及其发展的科学概括,对外在客观世界来说,我们称为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或宇宙观;对于作为人是主体的人类来说,它是唯物辩证的反映论或认识论。之所以这样认定,是由于:一是老子对事物的认识非常谨慎,或是说态度非常严肃认真。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意思是告诉人们对客观实在的认识或者叫语言文字的表述,与实在本身是有距离的,人类对实在的认识不可能一次穷尽,只可能反映到所处时代、条件所能够反映的程度或方面。所以,老子说“非常道”、“非常名”,就是说认识与表述与实在本身不是同体——即是有限的相对的。二是老子认为客观实在是非常复杂的,他说“无,名天地万物之始;有,名天地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他告诉人们,“此两者,同存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因此,对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的客观实在的认识,不能受人的主观欲望的蒙蔽,只有不断克服主观上的这种限制,才能真正领悟到“道”及天地万物的精深与奥妙。三是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是教导认识的主体应该虚明宁静,如果被私欲蒙蔽,观物就不得其正,行事则失其常。所以要尽量恢复到虚明宁静状态,这样万物的生长、活动,就能看出由无到有,再由有返回到无,循环反复的情形。万物虽然复杂众多,但是最后总要回复到它们的根源,他们的根源是静,静就是他们的本性,所以回复到根源就复旧本性,这种复旧本性是自然常道,知道这种自然常道可称为明智。老子是用“致虚”、“清静”、“归根”、“复命”来达到明察事理、洞知万物变化之常规,以能深得自然妙趣,与道同体。四是老子还用得道之人的“不盈”与圣人“知不知”告知人们认识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认识总是要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向前推移。这可以说是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问题。五是老子的认识论不仅强调心理上的“体认”、“体悟”,而且还强调身体上行为上的“力行”,即“知”与“行”的统一。这一点也是非常突出的。总之,我们认定老子宇宙观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的反映论,而不是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先验论。它通过对道与天地万物的体认,以实现把握其常规与道同体,这就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第三,老子哲学宇宙观,把人与天地并立,与道构成宇宙四大,置修身于突出地位,并推广到家、乡、邦、天下,形成独特的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www.daowen.com)

老子哲学宇宙观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因为人在宇宙中是万物之灵,把人与天地并立,与道同称四大构成。老子把“修身”看做“修道”,“修道”就要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则或规律去修行。老子把修道有成得道的人,称为圣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是说,圣人守道,成为天下的楷模,不自己炫耀,故而显著;不自以为是,故而彰明;不自夸,故而有功;不自傲,故能长进。他还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是说有德之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以道为准则。老子《道德经》用了很多篇幅讲修身问题,因为个人是构成家、乡、邦、天下的基础或基本单位。由重视个体的修身推广到家、乡、国家、天下即整个世界,才能在世界范围得到普及。所以,老子哲学“人本主义”是以集体主义为灵魂的,因为作为人的个体本性,是不可能脱离他的家、乡、国家、天下的,人的本性、品质是他在与家人、乡亲、国民、天下朋友的相处中表现出来的或称形成的。每个个人都是特定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中的一分子。家、乡、国家、天下的兴衰与发展状况与该群体中成员的努力程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与该群体成员“悟道”与“依道”的状况一致的。

老子的“天下观”、“国家观”的治理方式,都强调清静、无为、无事、无欲,认为这是治理天下国家的正道。人民在正道感化下,就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没有一点儿勉强,也就是所谓“自然”了。可见,老子的社会历史观,不是英雄史观,或称帝王史观,而是百姓或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老子认为治国平天下要反对强权、反对苛政、反对战争,主张“以民心为心”、“无私”、“无欲”,无为而治。老子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图案:整个天下一片清静、淳朴、安祥、和谐,是一个充满了真、善、美的美好世界的图景。

老子的人生观,强调用道立身处世,因为道是万物中最尊贵的,善人修身把它看做宝贝,不善的人也不敢违背。老子认为,守道袭常才能执本御末,才能控制宇宙万物。老子告诉修道者要执守并保全住三个法宝,即慈爱、俭啬、不敢为天下先。其中慈爱是最着重的,是立身处世的根本。老子为教导修道者还讲到很多如“不言”、“不争”、“无为”、“居下”、“知足”、“知止”、“柔弱”、“清静”、“无事”、“无味”等原则,其精神就是要求人们无知、无欲,要有爱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修养的结果即“玄同”,也就是达到了和道同体的地步,才能“故为天下贵”,也就是成为天下人尊敬与敬重的人。

总之,老子的社会历史观,是从整个天下人的角度论证问题的,是“以人为本”、“以和为贵”治理天下的。这种唯物辩证的论证问题的观点与方法,也是很有特色,具有很突出优点的。

第四,老子哲学的独特价值观,它是以“无为”、“无事”、“无欲”、“无私”、“柔弱”、“清静”、“不言”、“不争”、“不执”、“不主”、“知足”、“知止”等等为追求目标,最终实现“道法自然”、“天下和谐”。

老子哲学宇宙观是以“道”为核心。道、天、地、人四大构成宇宙实体。人作为宇宙万物之灵,在宇宙中占有重要位置,人与地、与天、与道关系密切。宇宙观作为人类对宇宙实体的科学认识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所谓价值观的问题。

老子哲学宇宙观追求的目标,就是他《道德经》中反复教导人们的“无为”、“无事”、“无欲”、“无私”、“柔弱”、“清静”、“不言”、“不争”、“不执”、“不主”、“知足”、“知止”等等这些立身处世的要求,因为只有达到了这些要求,才能得道、守道,顺应自然。如果人们都能通过悟道、得道、依道、守道,天下就会太平,天地万物就会清静、安宁。只有“道法自然”真正实现了,人类社会“天下和谐”的美好图景,也就最终实现了,这种从行为上的价值追求与从结果的价值追求相比,可能前者更能得到实现,这可能就是老子哲学价值观的显著特点与优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