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功创业的秘诀:趁早行动!

成功创业的秘诀:趁早行动!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创业,一定要趁早自古以来都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断地向上,向上,再向上,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归属于人生的一条定律。现实生活中,碰到职业“天花板”的人不在少数,杨华就是其中的一个。即使工作表现再出色,销售业绩再创新高,杨华职位的至高点也永远只会是一个销售经理。他决定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从零开始,因此,他将第一个项目定位为给小型计算机设计一个基本语言,并由此走向成功。

成功创业的秘诀:趁早行动!

3.创业,一定要趁早

自古以来都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断地向上,向上,再向上,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归属于人生的一条定律。于是人们从走向社会的那一刻开始便一路狂爬,努力向上攀登事业的珠峰。可是攀越了多年后,却蓦地发现,自己怎么突然间迷路了呢?前方已然无路,再抬头已被“天花板”碰得生疼,无意间竟然碰到了职业的“天花板”。

很多人都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艰苦努力,不断进步,不断突破自己,一步一步地走上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好不容易升上了一个很不错的职位后,却止步不前了。虽然此时工作上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见识也开阔了,能力也增强了,也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了,结果却遇到了职业的“天花板”,难以进一步晋升。尤其是35-45岁这个年龄段的成功人士,职位干到总监、高级经理之类的,会更加感到困惑。并且,到这个年龄段的人,生活基本上都稳定下来了,如果再重新找一个机会的话,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所以,何去何从?在选择面前往往都犹豫不决。

在外人看来,那些在职场处于高职高薪的人很是让人羡慕,殊不知看起来很是光彩照人的工作背后,却是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尽管事业上一路飙升到较高的职位,可是突然产生失去了目标的惶惑与困扰,下一步该怎样走呢?晋升的机会已是遥遥无期,当年提拔过的职场新秀如今已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自己现在占据的这个职位早已虎视眈眈。面临被新秀淘汰的命运,是暂时守住自己这个饭碗浑浑噩噩度日,还是放弃手中这份“鸡肋”再重新选择重新拼搏?

现实生活中,碰到职业“天花板”的人不在少数,杨华就是其中的一个。

杨华今年35岁,在某外企做驻北京分公司的销售经理,负责该公司在中国北方市场的销售。

销售经理,多少人羡慕的工作,年薪丰厚,大权在握,工作时间还算自由。而对于杨华,却有了一种新痛苦。没有别的,就是遭遇到了职场“天花板”。即使工作表现再出色,销售业绩再创新高,杨华职位的至高点也永远只会是一个销售经理。虽然公司里比销售经理大的职位并不是没有,但是永远轮不到杨华的头上。因为公司有个惯例,那个位置永远属于公司总部直接派人来担任。杨华现在的顶头上司就是由总部派来的。这种职场尴尬,杨华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了。

当初杨华大学毕业时进的公司也是这种情况,在那家公司杨华干了六年,从底层干到部门经理便止住了。杨华毅然放弃了那份职位,重新“充电”去读MBA。MBA毕业后,来到现在这家外企,结果又是重蹈覆辙。

如今已过了而立之年,杨华也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敢于放弃一切、从头再来的年轻小伙,现在纵使不为自己着想,也要想想家里的妻儿老小,所以种种犹豫随之而来。想自己开个小公司独立创业。虽然凭自己对国内市场的熟悉和长期建立的客户关系,足以支撑小公司发展下去,但是风险无法预计,很可能的结果就是还没等到赚钱就已经把全部积蓄都压上去了。况且自己的太太当年因为怀孕生子放弃工作,如今是一个典型的“全职太太”,根本没有收入保障,而小孩的成长培养又需要很多钱。杨华思前想后,还是依然困惑不已。

看来,高薪一族也在为职业的“天花板”而穷忙。最近流行一种说法,即29岁以前,属于青春“保质期”,29岁以后,就Timeout(过期)了,所谓的29岁现象。因此,如要在青春岁月里有所突破,创出一番事业来,就宜赶在青春“过期”之前。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若将这句话解释为“人生能量的迸发应及早开始”,那么,这样的原理同样适用于创业,商界中众多风云人物,就是这个注解的最佳代言人。

神华伦‧菲特25岁开了「巴菲特有限公司」、SONY先生盛田昭夫25岁创立东京通信工业公司、设计大师皮尔卡登28岁成为世界闻名的服装界巨匠、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29岁,成为成功的木材商人、石油大王约翰‧洛克斐勒31岁创设美孚石油(Standard oil)公司……1953年,30岁的霍英东,创造了“卖楼花”房地产营销新理念,一时间掀起全港地产狂潮。1958年,30岁的李嘉诚香港资产已经突破千万元;1961年,30岁的默多克,已将《澳大利亚报》的产业,从澳洲延伸到了英国;1985年,30岁的比尔•盖茨,促成了微软与PC老大IBM,联合开发OS/2操作系统等等。(www.daowen.com)

据美国一家研究机构调查分析,全球百万富豪的平均年龄,已经从30年前的62岁,下降到目前的38岁,支撑这个现象的内在逻辑是:更据创新力的年轻人更容易在这个变革剧烈的社会创业成功。

比尔•盖茨是世界最大电脑软件公司的领导者,他坚信这样一个真理:作为一个成功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以顺应时代潮流为己任,只有这样,他的理想与奋斗才会合乎社会的发展方向。他的劳动成果才会成为对社会的贡献。

比尔的创业秘诀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他决定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从零开始,因此,他将第一个项目定位为给小型计算机设计一个基本语言(Basic语言),并由此走向成功。

在那个时代,典型的“牛郎星”计算机大约有4000字节的内存。比尔的第一步计划是让计算机有限的内存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他的工作要更加复杂一些,因为他还没有一台“牛郎星”计算机。但这并不能阻碍他的事业.他的兴趣点是新的“英特尔”8008微型处理器的芯片,而这种芯片他也从来没有见过。

但是比尔勇敢无畏地承担起了研究这种芯片使用手册的工作。随后他又编写了一套程序.使哈佛大学里的一台大型计算机居然能够模拟“牛郎星”计算机的运行了。

在为“牛郎星”编写基本语言(Basic语言)的那段时间里,他的精力高度集中一1975年的冬天,他的工作进入到一个决定性的阶段。在这段日子里,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疲惫至极的时候,常常是在书桌旁或地毯上打个盹。五个星期以后,他的Basic语言完成了,他将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微型计算机软件公司的诞生的标志命名为“微软”,即大家现在熟知的“微软”公司。

比尔对于创建微软十分自豪,但他同时也想到,要想让一个刚刚介入市场的新型产业公司运转起来,将要付出超乎想像的代价。他还清醒地意识到,在与机遇迎面相逢的时候,要么当时就抓住它,为之放手一搏:要么就永远丧失。他决定在微型计算机软件行业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在第二年的春天,年仅19岁的比尔•盖茨毅然投身商海之中,去创立他日后无比辉煌的“微软”公司。还未到24岁的时候,比尔做成了一笔大生意:为IBM公司设计便携式电脑机芯软件。

当“苹果”电脑公司的便携式电脑闪电般的拓展了市场.而IBM公司的领导层面临这种局面正在观望研究之时,比尔发出了预言:前途属于个人电脑,而所有的与便携电脑争夺市场的电脑也必将使用便携电脑的语言。结果,全世界(除了“苹果”公司)都采用了他的MS—DOS程序。他因此坐收巨利,他的“Windows"程序已经售出了1000万套。从1993年起,他成为美国的首富

《穷爸爸 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T•清崎在他的书中有这样一项调查:新创立的企业在五年内每10家中会有9家以失败告终。新企业仅仅10%五年存活率,甚至远远低于癌症患者手术后五年内的存活几率。因此,只有趁早创业,才为成为有钱人赢得更多的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