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骨、骨髓腔、骨膜的化脓性炎症。中医学认为化脓性骨髓炎是一种毒气沉附于骨的深部脓疡,急性发作者称为附骨痈,慢性骨髓炎称为骨疽。
【病因病机】
正气虚弱、热毒注骨和损伤感染是发生化脓性骨髓炎的三大因素。
1.正气虚弱
《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可御外,正虚则外邪易入侵,邪毒蕴结于内,正虚邪不能外达,反深窜入骨,筋骨有虚或弱,则邪毒留聚,繁衍为害,遇时发病。当正盛邪弱时,热毒消散,炎症吸收而痊愈;当正盛邪实时,则形成局限脓肿;如正虚邪盛,则热毒扩散,不仅引起全身中毒,而且局部亦会引起骨膜下脓肿、包壳骨、死骨等病理改变。
2.热毒注骨
疔毒、疮疖、痈疽或咽喉部化脓性感染,以及麻疹、伤寒、猩红热等疾病后,余毒未尽,藏匿体内;或六淫邪毒入侵,如久居湿地,湿秽化热成毒;或因饮食劳伤,七情郁乱,火毒内生等,均可使余邪热毒循经脉流注入骨,以致络脉阻塞、气血壅结,火毒内盛,腐骨烂筋,遂成本病。
3.损伤感染
筋骨皮肉开放性损伤,邪毒从创口入侵,深达入骨,阻滞经络,气血瘀滞,久而化热,热腐成脓,烂筋蚀骨。局部闭合损伤,如跌仆闪挫引起气血凝滞,也可导致经络瘀阻,瘀久化热,热毒流注筋骨而发病。
总而言之,化脓性骨髓炎热毒是其致病因素,正虚是其发病基础,损伤是其常见诱因。热毒注骨,脉络阻塞,气血瘀滞,化热成脓,蚀骨腐筋。在其病理演变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正邪相搏”。相搏的结果有三种转归:正盛邪弱,热毒消散,炎症吸收;正盛邪实,热毒局限,形成局限性骨脓肿;正虚邪盛,热毒扩散,在局部腐骨化脓,穿骨串髓,出现骨膜下脓肿、死骨、包壳骨等病理改变。在全身,可内攻脏腑,伤营劫血,引起毒血证候。急性骨髓炎如治疗不及时、不彻底,迁延时日,则成慢性骨髓炎。
西医学认为,化脓性骨髓炎根据不同的病因,分为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和外源性化脓性骨髓炎,前者是细菌通过感染灶经血循环到达骨的某一部位而发生炎症,后者是因外伤或手术消毒不严使细菌直接进入骨组织。化脓性骨髓炎根据病程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骨髓炎多由血行播散而来,故称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多由于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延误诊断、治疗发展而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脓菌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疖、痈、毛囊炎、脐炎等,或中耳炎、咽喉炎、呼吸泌尿道感染等,进入血流传播至骨组织,引起的急性骨组织的感染。其致病菌,最多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80%以上。细菌进入骨组织后,在受感染者抵抗力低下时,或致病菌毒力强大,或治疗不当,三者部分存在或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将会急性发病。
【辨病辨证】
1.辨病
(1)病史:近期曾有过外伤、皮肤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2)全身表现:病起突然,始为恶寒发热,继而壮热憎寒。热毒炽盛酿脓时,高热稽留,脉搏急速,并可出现烦躁不安、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甚至惊厥;严重者可有昏迷及感染性休克。
(3)局部表现。
1)疼痛:始为患肢疼痛、压痛,呈进行性加重,发展迅速。热毒酿脓时,局部阵发性跳痛,继则胀痛彻骨。当脓肿突破骨膜进入周围软组织时,疼痛暂时减轻。
2)肿胀:肢体病变处多呈环形漫肿,表面灼热。初起皮色不变,将溃时肿胀中心表皮透红,或中心皮色苍白,其周围潮红。
3)功能障碍:发病后患肢不能主动活动。后期可残留功能障碍。
(4)辅助检查:化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增多,血沉增快明显;血培养可查到致病菌;早期局部分层穿刺可吸出骨膜下脓液或软组织内脓液,其涂片或培养可找到脓细胞或致病菌;CT及X线片可出现骨膜下脓肿、骨膜反应及骨质破坏,但单纯X线片(CR片)往往在10天左右才有变化。放射性核素扫描可较早发现病变部位,一般于发病48小时即可有阳性结果。磁共振早期也可出现骨髓内的亮度改变。
2.鉴别诊断
化脓性骨髓炎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X线表现不明显,容易误诊。临证时,应注意与蜂窝织炎、恶性肿瘤等疾病鉴别。
3.辨证分型
根据病理演变过程和具体临床表现分为:(www.daowen.com)
(1)初期:炎症初起,发病3~4天,局部红肿疼痛,患肢不能活动;全身恶寒发热或寒战高热。化验白细胞增高,甚至达20×109/L以上,血沉明显增快,但穿刺多无脓液,X线片多为阴性。正邪相搏是此期的主要病机。此期可分为以湿热蕴阻、风寒湿毒和气血瘀滞为主的三种证型。
(2)成脓期:发病4天后至3周。由于误诊或失治使症状加重,全身虚弱,壮热不退,甚至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患肢局部弥漫性红肿,皮肤温度增高。X线可见骨膜反应或皮质破坏。局部可穿刺抽出脓液。此时,主要病机为正盛邪实。
(3)溃后期:疾病发展,脓成溃破或手术引流,全身及局部症状明显减缓,但伤口未愈或流脓,甚至形成窦道,此期的病机为全身气血亏虚,局部脓腐待泄。
【治疗方法】
本病治疗,应取中西医结合法,早期用药极为重要。一般发病3日,以消为主;5日以上消托并施,以托为主;后期托补同用,或先托后补。具体治法如下:
1.早期
肢端疼痛,进行加剧,全身恶寒发热。继则寒战高热,患肢不能动,脉数苔黄,化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等。热毒与气血壅遏,尚未化脓。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
(1)清热解毒汤:二花、地丁、蒲公英、蚤休、虎杖、赤芍、归尾、黄连、川芎、黄柏、桂枝。每日2剂,水煎服。
(2)五虫散(见验方验技):取上方药汁冲服,每日4次,每次3g。
(3)骨疽拔毒散(见验方验技):每日2次,局部外敷。
(4)患肢制动,注意休息,可合用西药抗生素。
2.化脓期
发病5日左右,肢端肿胀疼痛,拒按,皮色热而不红,全身高热恶寒,脉洪数,舌质红苔黄。热毒开始化脓,但积脓不多,全身正气渐衰。治宜清热解毒,扶正透托。
方药:内服清热解毒活血汤去虎杖、黄连、桂枝加黄芪、当归、皂刺、生地,每日2剂。继续冲服五虫散,外敷骨疽拔毒散,用法同上。可同时应用结合抗生素治疗。
3.脓成期
肢端环形漫肿,剧烈胀痛,彻骨难忍,壮热不退,全身虚弱,面白,舌淡,苔黄,脉数。此乃骨髓腔内因炎性渗出液或脓液形成髓内高压,动静脉血流受阻,但骨质尚未腐烂。治疗应速做骨髓穿刺或钻孔,开窗以排脓减压,以解除髓内血管受压,改善血流,防止骨坏死。同时,以托毒排脓为原则,内服中药参芪托毒汤,冲服五虫散。
方药:西洋参、当归、川芎、黄芪、赤芍、炮山甲、薏苡仁、桔梗、皂刺、野菊花、金银花。
4.溃后期
化脓期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特别是成脓期失去及时有力的治疗,直至自行破溃者,则骨髓、骨质、骨膜、邻近肌肉、皮肤等遭受严重破坏。局部病情复杂,全身气血亏虚。不过身热渐退,疼痛缓解。此时治疗以扶正泄毒为原则。务必保持窦道引流通畅,必要时,每日2~3次换药,用冰黄液(见验方验技)冲洗或灌注。内服补益气血、托里排毒、健脾助纳方药。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特点是破坏与增生并存,血运不良,病灶内死骨、包壳、死腔、瘘孔、窦道、瘢痕、肉芽等同时存在,脓毒藏匿其间,反复为害,每于全身正气虚弱或外伤后,炎症急性发作。非急性发作期,以扶正托毒、活血散结为治疗原则,内外同治。内服托毒散结汤(见验方验技),外敷骨疽拔毒散。有窦道疮口者,用冰黄液冲洗引流。局部用药,十分重要。必须坚持连续治疗,保持窦道引流通畅,直至死骨、脓腐排完,死腔、瘘孔消失,才可闭合疮口。死骨较大,死腔、瘘孔内瘢痕肉芽较多者,行手术清除。
局限性骨脓肿的治疗,可内服银黄解毒化瘀散(见验方验技),外敷骨疽拔毒散。连续用药,直至脓肿吸收,病灶消失(约3个月)。
硬化性骨髓炎多发生于四肢的长管骨,临床表现以酸胀、隐痛为主,少有全身症状。X线可见患部骨质增生硬化、骨皮质增厚、髓腔狭窄,甚至消失。治疗以补气托毒化瘀散结为原则。长期外敷骨疽拔毒散,配合内服托毒散结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