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美真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一门新的课程体系,教学中教师在把握教材一个主题、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目的的同时,必须注重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德育功能的课程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用新的思路、新的手段,让“纲要”这门课成为对大学生最有吸引力的课程之一。
一、激发学生参与历史探究的真情实感
“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注定该课程不仅要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广阔,尤其在当今网络化时代,他们接触的各种信息更为广泛,这决定了多元文化时代下的各种社会思潮对他们的思想会产生复杂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三个选择”的认识。因此教师在讲授“纲要”时就得注意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思想问题,这首先要求教师从情感上与他们交流,通过学生的情感参与以达到其情感认同,这样就可大大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性,增强“三进入”中最关键的“进头脑”的教育效果。
鉴于现代大学生出生成长的年代基本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对以往的历史容易产生隔膜,教师可尝试结合教材内容,以情感为突破口,创设历史情景,这不仅能对师生间的情感交往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更能增强学生的接受性。如“纲要”中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笔者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做法,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分组查找资料、合作探讨,对“爱国主义”进行理解,让学生就案例“抗战胜利后,某酒店曾经在酒店门口竖了一个牌子,上写:日本人与狗不得进内!后来在日本大使馆的强烈抗议下才取下牌子,但规定入住酒店的日本人最低消费8亿港元……”思考“这是不是爱国主义?”“怎样正确对待历史上的中日问题与现实中的中日关系?”达到在预习过程中初步体味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调动参与课堂的兴趣和求知欲;课堂上将教学活动置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感氛围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所搜集到的侵华日军严重罪行的图片资料,激起学生的极大愤慨,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热情;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捐弃前嫌与国民党合作,共赴国难,让学生首先从情感上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中的日本侵华问题,既要有爱国主义热情,又要保持必要的理智;既要牢记日本侵华历史,提高警惕,联合亚洲各国人民,坚决反对日本走军国主义道路,又要放下历史包袱,面向未来,保持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这样,通过设置教学过程中的历史情境,激发了学生情感上参与和体验的积极性,促进了课堂信息的有效交流,使课堂充满了生气和活力,也为师生交往搭建了平台;而且以此为契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学生独立学习、同学间合作学习和师生间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
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创新思维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4年3月26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学习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讲话中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光荣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型的人才,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
时代的发展要求“纲要”课程教学必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教学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应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条件,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发现自我,从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造宽松、民主的环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见解,肯定其思想中所蕴涵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笔者在讲授“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洋务运动的兴衰”时让学生就“评价李鸿章”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认为李鸿章善于玩弄权术、阿谀奉承,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历史罪人,是卖国贼;有的则认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奠基人,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尽管他也代表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他只是替罪羊,是历史的裱糊匠;有同学提出:假如没有李鸿章也会有马鸿章和牛鸿章去充当替罪羊,他们甚至为李鸿章呐喊叫屈;还有些同学从李鸿章的人品、学识来评价……这个问题激起了同学的思考讨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也得到了锻炼。又如允许学生向权威挑战,质疑教材中的一些历史定论等;允许学生标新立异,“胡思乱想”、“胡说八道”等。当然,对学生的多种不同声音,教师应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最终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目的。
三、结合现实热点探求历史真相(www.daowen.com)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广阔,对于社会上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时代弄潮儿的他们也必然倍加注意,这就为“纲要”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近现代史领域的热点问题并将其及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为学生释疑解惑,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比如现在有的人讲香港如果不割给英国人不会有今天的香港,上海没有租界不会有今天的上海,东北如不被日本人占领也不会有后来的重工业基础,而且用一系列数据作为论据。这就涉及怎么看待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个问题。教师在讲授该问题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其形象、直观的特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来分析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大学生对当年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同时不妨借鉴金冲及先生生动的比方:“本来一家人住在一起,虽然房子破旧些,但这是自己的家。某日忽然闯进一群强盗,把家中的兄弟姐妹杀了,把主人赶到地窖里给他做奴隶。他霸占了房子,把房子装修一新,空调啊什么都弄好了,当然是想由他一直住下去。主人忍无可忍,奋起反抗,终于把强盗赶走,这个房子当然归还主人了。难道这时主人还得反过来感谢这批强盗,使他能住进新房子吗?”(1)
另外,关于革命和现代化的问题。现在有些人把革命和现代化对立起来,说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循着清末新政的路子走下去,中国可能更快地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历史进程却被革命搞乱了,以致出现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推迟了现代化。教师要通过分析中国近代的实际国情让学生明白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革命正是为实现现代化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正如孙中山所说:要建高楼大厦,就要打好地基,先把底下的陈土挖掉。不先做这一步,高楼大厦是建立不起来的,建起来也会很快塌掉。
四、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历史研究
“纲要”作为2006年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方案中新开设的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段话在揭示“纲要”的教学内容、要求的同时,也揭示了其特殊性:侧重点在史实的讲述,要用史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确立并增强对于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这就为教师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广泛联系社会提供了条件。
根据“纲要”的特殊性,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条件,充分利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如笔者在《为新中国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章节教学中就组织学生参观闻一多一次演讲的地方——云南大学至公堂,闻一多遇难处——翠湖旁西仓坡;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的教学中,让云南昆明及瑞丽的学生利用假期收集图片资料,讲解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军官陈纳德组建的“飞虎队”在云南的战绩;驼峰航线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及勤劳勇敢的云南各民族人民为保护驼峰航线而作出的种种努力;当然也可通过改革考试环节以增强实效性,如2009年度我们学院的期末考试改革——让每一位同学利用寒假返家期间查阅、调查、访问自己家乡(限定学生家庭所在的县级市、市辖区、县或自治县的范围内发生的历史事件为调查对象)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所发生的或者培养的为民族独立事业、为人民解放事业、为保家卫国和新中国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发生的具有重要意义或者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事件等。把这一事件(或一个侧面)的全部或者其中感人至深的一个片段或者某个历史人物通过学生亲自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者调查访问客观地揭示和描述出来,特别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把发生在本地区或本民族的特色历史事件如民主改革、社会变迁的事件记录下来,表达方式可以多样,如文献整理、口述史、文字、图片、采访当事人或相关人、查阅档案材料等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和方式,从而使我们的大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家乡不平凡的历史,达到爱家乡、爱民族、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目的。从结果来看,尽管也存在个别同学敷衍之实,但还是有不少同学认真做了调查和记录,通过亲身体会并认识到以往课堂上所不能感悟的很多爱国爱家情愫。显然,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在充分考虑学生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对课本知识进行了补充与延展,使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进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另外,实践教学可以让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把单纯的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参观活动等结合起来,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注释】
(1)金冲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几个特点》,载《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