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祖国需要,我们当然要上

祖国需要,我们当然要上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祖国需要,我们当然要上”——青岛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刘洪述访谈人文学院新闻学专业2008级葛佳男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出兵朝鲜,企图将战火烧到中国。对此,中国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刘洪述,今年77岁,居住在青岛市山东路。当年国家号召抗美援朝征兵时,他们一起去村里报的名。结束对这位青岛老兵的访谈,我心潮澎湃。

祖国需要,我们当然要上

“祖国需要,我们当然要上”——青岛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刘洪述访谈(1)

人文学院新闻学专业2008级 葛佳男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出兵朝鲜,企图将战火烧到中国。28日,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此后中国国内展开了抗美援朝运动,其间中国政府虽然多次谴责美国对朝鲜、中国台湾的侵略及对亚洲事务的干涉,但美国认定中国不敢出兵与美国对抗,所以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通称“三八线”),19日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对此,中国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战争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仗,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2)

以上这段资料,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不会陌生。党中央的号召得到了全国各地民众的积极响应。这些平凡却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们,他们为何会义无反顾地拿起钢枪踏上战场?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在战场上抛洒自己的鲜血?在那个远离他们家乡的地方,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我的家乡青岛就居住着这些战士中的一员。

刘洪述,今年77岁,居住在青岛市山东路。老人精神矍铄,红光满面,面对笔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参加抗美援朝的原因”时,脱口而出的“保卫祖国”四字掷地有声。怀着这样的热血,1953年1月,刘洪述离开家乡青岛,奔赴朝鲜战场。

“刚去的时候就是个新兵蛋子,什么也不懂,步枪都不知道怎么拿。”回忆起那段岁月,老人呵呵笑着,脸上有一种悠远的神情。他和同批的新兵一起训练打靶、投弹,进行政治学习。他说,部队让他更加热血沸腾,更加坚定。武器训练、坑道建设、急行军路程中响起的嘹亮军歌……这样三个月过后,刘洪述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场战役——夏季自卫反击战。

“第一次上战场肯定害怕了。如果怕得很了,我就努力回想辅导员给我们战士上课时说的话”,年近八旬的老人说到这里,声音陡然扬起来,“为了祖国,我们要勇敢地消灭敌人,否则敌人就会消灭我们!”铿锵的语调,仿佛还是当年不畏生死的战士。那一场战役,刘洪述所在的新兵连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作为前锋,通过敌人的封锁线。用步枪和手榴弹来对抗敌人的大炮和机关枪,困难程度和危险程度可想而知。士兵们相互拉开几米的距离,在枪林弹雨中奋力前进。

“我们的枪每扣一次扳机就要重新装一发子弹。经常是在我们装子弹的时候,敌人的炮弹就在脚边炸开了。我看离敌人不算远,一咬牙扔了一颗手榴弹。可是那时候成天只有高粱米吃,体力也不行啊。手榴弹没扔到预定位置,我当时就感觉一堆土扬着打回来,抬手一摸,一胳膊的血。”等他在摸索前进中终于看清前方的情况时,一枚炮弹砸下来,正中当时在他前方几米处的战友。这个战友是他同村的乡亲,也是他在部队里最好的朋友。当年国家号召抗美援朝征兵时,他们一起去村里报的名。叙述到这里,老人的眼里没有泪光,只有一种自豪和安慰交织的复杂神情:“当时还是他跟我讲,我们小青年身强力壮的,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保护祖国。亲眼看着他牺牲,我当时一滴眼泪没掉,只想着更努力更勇敢,要对得起我兄弟的血和命。”

新兵连首战告捷,打赢了那场异常艰难的战斗。用刘洪述老人的话来说,更多是“靠一种精神力量,就是我们那代人对祖国那种单纯的热爱”。

1953年的朝鲜像一个陷在战争泥潭里的巨大废墟,民间和政府的力量都异常衰弱。而我国也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之时,军队物资供给并不能得到百分之百的保证。“我们一般直接住在防空洞或者坑道里。上面滴着水,下面还是水,中间用叶子和草铺一铺就睡觉。冬天一人一件大的军棉袄,夏天一套军单衣,脏了就在水沟或者河沟里自己洗洗。不过那时候整天打仗,没几个人顾得上这些。”虽然条件艰苦,但还是有许多事时刻让老人感到很值得。比如他在战争中认识的那些“过命的兄弟”,来自中国的大江南北,或是来自朝鲜。比如有一次去朝鲜当地民居借宿,主人知道他是志愿军战士后拿出家中最后的一点白米给他和战友做了一顿白米饭。据刘洪述老人自身的体验,朝鲜平民和军队都对志愿军持友好态度,“我们帮老百姓和军队打敌人,偶尔借住还帮老百姓打扫卫生,他们当然欢迎了。”但是,也有一些当地的地主分子一直对志愿军很排斥,经常不愿提供物资,并且拒绝志愿军战士们的借宿请求。“这些人啊,他们就只想着自己,不知道什么叫‘国家’!”

1953年7月27日,刘洪述老人至今仍记得这个日子。那天打仗打到一半,忽然传来双方停战并签署了《停战协议》的消息。他不记得自己是怎样知道这个消息的。炮火声、呐喊声、手榴弹的火星声……好像是突然间停下来的。“我不敢肯定我现在的记忆准不准,那天太高兴,也太乱了。大家都在喊啊,喊得我都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喊得最多的就是‘保家卫国’和‘打倒美帝国主义’。我步枪里刚装了一发新子弹,我当时激动得把它退出来狠狠扔在地上!”这成了他在朝鲜的最后一场战役,同时,也是最痛快的一场。(www.daowen.com)

1953年8月,刘洪述随部队撤离朝鲜,分配至四川进行学习。五年之后,调回青岛地方部队工作。

被再次问及当年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的原因时,老人明显地激动起来:“保卫祖国嘛!中国当时那么困难,敌人要把我们扼杀在摇篮里,如果我们不上的话谁上!我们那代人的想法很简单很单纯,‘祖国’对我们来说就是两个很神圣的字,让我们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它!”接着,老人大声唱起了那支访谈中被他几次提起的军歌。这支歌是文工团表演时最能带动战士情绪的节目,是每天饭后都要集体吼出的士气,是集体行军时支撑大家前进的力量——“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结束对这位青岛老兵的访谈,我心潮澎湃。

本次论文给出的主题是寻访本地区对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过贡献的“重要事件”或“重要人物”。选择这样一位普通老兵作为我调查的对象,刚开始心里还是有些犹豫的。可是当访谈结束后,那种灌注全身的澎湃热血完全取代了这种犹豫。

这个老兵,他没有建立过伟大的功勋,没有受过高层的表彰,就像曾经在中国独立和自强的道路上洒下汗水、泪水和鲜血的大多数军人一样。可是他每次提到“祖国”时亮起来的眼神,提到“保卫”时下意识握紧的拳头都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到了沸腾的热血。那个时代,新中国刚刚诞生,还没有能力为保卫她的人提供更多的保障和福利,但还是有人前赴后继地为她流血牺牲。那是一种简单的、纯粹的、近乎于仰望的对祖国的爱。这种爱不要求名利、不索取回报,只是付出,付出自己最宝贵的一切。可以肯定的是,不仅仅刘洪述老人一个志愿军战士有这样一腔热血!虽然他们做不到永载史册,但是他们用自己最朴素的情怀和最直接的方式保卫着他们的国家。叶挺彭德怀陈毅贺龙……如果这些闪亮的名字是新中国的眼睛,那么像刘洪述老人这样的士兵就是新中国的血液。一滴两滴看似普通平凡得无关大局,可是滴滴汇集,就形成了中国在通往独立和强大的血管里勃勃跳动的中国红!我们忘记他们每个人的名字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战士。

英雄,就是一腔血泪,一往无前,一生无言。”最近很喜欢的一句话。原本是形容地下工作者一生的句子,但放在刘洪述老人的身上,放在千千万万这样的老兵身上,竟然也丝丝入扣。我为我生活的城市出过这样的英雄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我舍弃了青岛被日、德等国占领时期的比较大的选题,因为我要写,写下这个老兵的经历及精神,在这个“爱国主义”越来越空泛的年代。

访谈中老人问,我们这一代人是不是觉得“爱国”很大很空,无法理解。我没有回答,却在心里默默点头。是的,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是我们历史课本上的“背景、过程、结果、意义”,热爱祖国是我们政治课本上的“在当今社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是等价的”。我们学习这些,背诵这些,熟得不能再熟。可是,我们真的能从其中明白那种情感吗?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温哥华冬奥会正在进行,中国短道速滑队终于拿到了渴望16年之久的女子3 000米接力金牌。我想,当《义勇军进行曲》在奥运赛场上响起的时候,我们心中升腾而起的情感跟刘洪述老人在抗美援朝报名册上写下自己名字的时候应该类似吧。我怀着这种心情做一个看客,而刘洪述老人当年却是怀着这种心情上战场做一个保家卫国的战士。就用老人从沙发上站起来激动地说出的这句话作为结尾吧:“国家需要,我们当然要上!这是青年的义务,即使在现在也是一样!”

指导教师:苏升乾

【注释】

(1)本文材料凡未注明出处的均来自刘洪述老人的口述材料。笔者于2010年2月10日在刘老的家中对其进行了访谈。

(2)参见如水的月光创建的词条“抗美援朝”,载于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