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历史的脚步——“寻找”烈士于方舟
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08级 董秀莲
社会在进步,过着幸福生活的我们,渐渐淡忘了为争取幸福而曾经浴血奋斗的革命前辈们。多少伟大而无私的“历史名人”正从当今年轻人的脑海中渐渐地消失。那段半殖民的屈辱历史,那段抵御侵略的反抗历史,那段革命前辈不断探索的救国历史,那段对抗恶势力的解放历史……渐渐在当今年轻人的头脑中模糊。于方舟,这段历史上一位伟大的革命烈士,那个特殊时代的历史缩影。在对他事迹的探寻中,我回望着英雄的中国儿女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贡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的历程。也在这段短短的“探寻”路上思考着关于历史的传承,以及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一、回溯烈士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学习了那么多年的历史,我庆幸对于中国的历史还不至于到了麻木和一无所知的地步,也使得我的调查显得没有那么“艰辛”。当我踏寻着历史的脚步走近烈士于方舟,瞬间感觉自己走进了那段历史:
于方舟,1900年9月15日生于天津市宁河县俵口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常听母亲和老师讲述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报国情结萌生发芽。1916年,17岁的他考入天津直隶省立第一中学,开始积极投身爱国运动。1919—1920年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爱国运动、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刚刚20岁意气风发的于方舟满怀一腔报国热忱,投入到这股洪流中,参加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天津学生爱国请愿活动等,与周恩来、邓颖超等一起成为这一系列学生运动的领导者。随后考入南开大学,开始研究马克思学说。1922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25岁的他代表直隶省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任直隶省党部执行委员,不久继任天津委员会书记。1927年领导玉田起义(1),失败后被捕遇害。
28岁的生命画上了句号,他6岁的女儿再也没有了爸爸,年轻的妻子独自承受生活的艰辛,为了“大家”他忍痛舍弃了“小家”。这就是于方舟的一生,注定是为了伟大的事业而生。他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献给了天津的解放事业,献给了那个年代苦难的中国人民,献给了中国的革命。我始终相信生命的价值是可以衡量的,不是有人说过吗,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于方舟烈士的一生是短暂的,28年,但是他生命的宽度是无限的!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视死如归的一生!
二、我们的纪念
我利用实地调查研究方法,探访了关于烈士的一些“遗迹”,走访了这些地方,身临其境感受烈士的气息:烈士陵园(2)、烈士故居(3)、纪念公园——方舟公园(4)、纪念碑(5)。在调研过程中我还对一些村民进行了访谈,得知当地小学、中学经常会组织类似清明扫墓祭拜烈士的活动,烈士故居还是天津多所大学的教育基地。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对革命历史和革命烈士精神事迹的传承情况,以及调查目前人们对于方舟烈士生平、革命活动的了解程度,我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包括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的报道,以及各种相关书籍等。
《人民日报》、《重庆日报》、《天津日报》从20世纪80年代就有相关烈士的报道,直到现在报道的篇章不胜枚举。(6)关于于方舟烈士的书籍更是数以百计,例如《于方舟》、《津门之光·于方舟》等。(7)网络上更是多之又多,央视国际网、人民网、党史网等等。(8)还有专门的网上“烈士灵堂”。(9)单看调查的结果还是让人乐观的。
三、追 思
调查活动转眼画上了句号,在整个调查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当我真正置身于烈士曾经生活奋斗的地方,当我读着烈士义愤填膺的诗句,当我抚摸着烈士曾经触摸过的事物,当我看着烈士遗照上那张年轻的脸……我觉得自己是那样的渺小,自己是那样的微不足道。烈士在最后的遗诗中唱道:“一行热血千行泪,泪有干时血不干。莫因逆境生悲叹,且把从前作死看。”我真的为烈士的胆识而折服,为那誓死的决心和坦然折服!
我总是担心想不出华丽的辞藻来形容烈士的英雄岁月……但是到最后我明白真正能感动人的就是那一份真实,我用最朴实的言语表达着我看见的一切,感受到的一切……或许有时真的不需要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
面对历史,心里有最最真实的触动而自己只能旁观于此却无法改变历史,无法让烈士复活,那是一种怎样难以名状的遗憾呢!当您变老以后会是怎样的矍铄与慈祥呢?总在想:如果烈士还活着,如果那场事变没有失败,如果……我也在自责,我用生死来衡量着烈士的生命。方舟爷爷,我可以这样亲切地叫您吧?方舟爷爷,原谅我打扰了您的清宁;方舟爷爷,我知道您永远不会后悔,因为您曾说“且把从前作死看”,您真的成了那个时代的“渡舟之人”。
四、感 慨
调查结束后,我也思考了许多,产生了很多感慨和忧虑:(www.daowen.com)
我本准备要凭借自己擅长的访谈法,去听听老一辈的那些爷爷奶奶给我讲一下关于于方舟烈士的事迹,毕竟说的话和打印出的铅字两相对比来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可是我没有找到,那对看守烈士故居的老夫妻告诉我现在几乎没有人了解了,因为跟于方舟同时代的那些老人几乎都已经不在人世了。我不禁感慨:为什么烈士的事迹没有好好地得到传承呢?我又询问了一些天津老家的同学们,问他们是否知道于方舟这个人,几乎百分之百的人都告诉我说不知道,我既震惊又痛心。作为天津本地人,作为一名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然不知道天津的历史,竟然不了解天津解放事业的伟大贡献者。
我还就方舟公园问过很多的朋友,他们大多也都不知道它的由来和建造它的意义。我真的对此很费解,方舟公园门口伫立的烈士雕像以及旁边石碑上记录的烈士事迹,他们怎么可能没有看见过?我不禁有种悲从中来的感觉,相关的书籍、报刊、纪录片是如此的多,为什么大家却还是不了解呢?回想我身边的同学,我高中的朋友,他们几乎没有看报纸的习惯,即使看也只是看看娱乐报道。至于杂志也只会看《瑞丽》、《ELLE》。上网就更别提了,听歌、聊天、八卦新闻……
我真的觉得我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调研改革是极明智的举动,让学生真正回归到历史中去才会有切身的感受,不能再仅仅拘泥于课本了,走出教室,走进历史,走近烈士。让烈士的鲜血,让历史的残酷,让革命的艰辛真真正正地展现在眼前,自己去探寻,去发掘,去发现,去感受……真正的红色教育,真正的精神洗礼。
在我探寻烈士的路途上,在我追寻那段峥嵘的岁月时,在我回望着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斗争史时,我感动了,我震撼了!我更深刻体悟到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这句话。28年的生命注定要被光荣地写在中国的历史上,并将被永远地传承下去。而可惜的是,对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仿佛距离那段救国、探索、求解放的革命历史越来越遥远了。
不要让烈士的墓碑凄然长草,不要让烈士的诗篇布满尘埃,不要让烈士故居大门的锁头锈迹斑斑。给自己一份心灵的洗礼,给烈士一个景仰的注目,给历史留下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传承。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人才,作为革命烈士创造的幸福生活的享受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这段历史,继承他们的精神,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任重而道远……
指导教师:钟金雁
【注释】
(1)该起义爆发于1927年10月18日,是一次土地革命性质的群众暴动。这次起义最终因寡不敌众以失败告终,但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基层政权,鼓舞了革命人民的斗志,在中国北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2)位于天津市宁河县,内建有烈士纪念碑,现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中心,纪念碑上有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的题词“津门之光”。
(3)位于距芦台镇西30公里的俵口乡俵口村解放路北,建于1943年,现定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位于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商业街,是为了纪念烈士于方舟修建的公园。公园正门伫立着于方舟烈士的雕像,下面的石碑上刻着于方舟烈士的生平简历。
(5)位于天津市南开大学校园内,为了纪念这位南开的校友,南开杰出的革命先驱。
(6)《永远的丰碑——于方舟》,载《大众日报》2005年5月26日;《天津五四运动杰出的领导者之一》,载《人民日报》2005年5月26日第2版。
(7)独秀期刊网,www.dixiu.com。
(8)《中共天津早期党团组织的重要负责人——于方舟》,http://www.cctv.com/news/special/c159051/20060608/104399.2006年6月8日;《烈士于方舟的事迹报道》,www.people.com.cn。
(9)《于方舟纪念馆》,http://www.lifeall.com/men/861/main.a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