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晶
【内容摘要】随着当前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递增,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本文旨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着手,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几点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指导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对策和建议
就业是高校大学生步入社会,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第一步。对于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就业无疑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重要的选择,也是对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一次检验,本人从事学生工作两年多来,正好都带毕业生,从事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关注的比较多,因此,本文旨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着手,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几点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指导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点
高校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择业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心理特点:
(一)自我意识较强,但自信程度不高
针对我系两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问卷调查分析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在大学期间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有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很了解或比较了解,自我意识较强。在调查中大学毕业生对自我能力都做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90%的学生认为在就业竞争中的能力水平尚可,13%的学生认为自身的能力水平有优势;学生对自己兴趣、爱好了解程度较高,选择的就业意向也多与自己的个性、兴趣、专业相关。从分析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意向上对自我都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自我意识较强。但是同时大学毕业生中也普遍存在着自信程度不高,特别是在就业单位选择以及就业面试方面。曾经有过的案例是: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了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经过简历筛选后通知学生前往面试,学生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找到辅导员和领导反映,怕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没有办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对面试存在退缩和恐惧心理。在问卷统计中我们还发现,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是影响他们就业竞争的一个很重要因素,认为重点高校的就业竞争力更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大学毕业生中存在的就业竞争自信程度不高。
(二)就业方向多元化,但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途径单一
随着各地就业政策的放开,加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多方位开展,尤其是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工作的开展,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生在就业方向上日益出现多种途径、多重选择。在就业岗位的选择上不仅考虑个人兴趣、经济收入,而且考虑地域差别,学生总希望到环境好、条件优越的单位就业,表现出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能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大学生对工作地区及工资待遇的调查普遍显示: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期望毕业后能到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就业,或是到内地发达地区就业,沿海生源也希望能留在沿海主要的发达城市,还有的学生愿意回生源所在地就业,只有少数的毕业生愿意到西部等不发达地区去工作。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就业后期望的月收入在1 500-3 000元,部分学生期望的月收入能达到3 000元以上。其中当然存在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收入差异,但是这些调查都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期望值过高,吃苦耐劳的服务意识不够。虽然毕业生在就业中反映出的就业方向越来越多元化,但是大多数的毕业生的就业途径选择呈现单一性并存在偏见。大多数的毕业生习惯被动就业,他们大多寄希望于学校提供的各类招聘信息,或是把人才市场等机构组织的大型招聘会作为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少部分毕业生会积极主动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渠道联系工作。在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还出现一个有趣的数据,67%的学生认为在找工作过程中,家庭、个人的社会关系占重要作用,甚至比个人的能力水平更重要,他们认为只有凭借社会关系才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三)创业意识进一步增强,但也存在逃避就业的心理现象
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当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又一大亮点。随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大学生对于毕业后自我创业的意识进一步加强。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反映在毕业后如果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表示考虑自谋出路;如果条件许可的话他们愿意或非常愿意自己去创业。创业意识的不断加强是值得我们就业工作者庆幸的事,但同时,我们也担心,这些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在经历创业挫折或是失败后是否存在逃避就业的心理。实际就业工作中就存在个别毕业生反映:毕业后工作可以慢慢找,大不了可以自己创业。另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不断加强也要求我们就业工作者更多地关注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宣传、创业课堂的开设。
总之,随着就业指导工作的多方面开展,对学生就业心理也越来越关注,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有了较好的方面,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大学生已经逐步认可了现行的就业形势,对于就业单位的性质有弱化的趋向,面对激烈的竞争,都希望通过人才招聘,靠自身实力谋求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大学生心理矛盾的扭曲和沉积,往往使他们出现种种困惑和不适应,易产生以下心理误区:(1)对现状不很满意,心理失衡。(2)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个人发展。(3)渴望竞争环境,但缺乏足够的竞争勇气。另外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产生从众、自卑、焦虑、依赖以及怯懦等不良心理。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以上是本人根据就业工作中毕业生们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的归类,可能存在许多的不足和以偏概全的问题,但仍希望能对我们以后的就业工作,尤其是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起到一个很好的启示作用。
针对上述提出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我们应正确认识并全面分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使广大高校的毕业生能保持稳定、积极、正确的就业心态投入就业中,提高毕业生们的就业成功率。以下是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www.daowen.com)
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既要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要靠自己日常的自我调整。大学毕业生在当前的就业竞争环境中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注重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前做好就业准备。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平衡与协调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同时还要能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要富有理想,勇于探索和创新;要热爱学习、工作和生活;要注意培养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要融入集体生活,要乐于同别人交往,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要善于控制情绪,培养完整的人格,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能够掌握自己的情绪,迅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要树立合理的健康观念,优化学习、生活环境,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加强自身思想修养,加强人格品质的锻炼,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
(二)合理调适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自我评价机制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作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的就业观,则是大学生对未来人生道路选择的风向标。就业观树立得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才能在就业过程中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2.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合理定位。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的自我评价越接近实际,自我产生的心理障碍就越少,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心理调适,就必须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面对择业,大学生除了要客观地分析就业环境外,最主要的是认识自己已经具备的内在素质和能力,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测试自己的性格和气质,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这样才可以保证在择业过程中赢得主动。
(三)适时地对大学生开展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抗挫折抗压能力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的现象。我们要告诉大学生,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挫折。面对挫折,大学毕业生正确的做法是:平静地正视挫折,冷静地接受事实,正确地分析原因,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同时要冷静分析自己的心理准备是否充分,对就业信息是否充分了解,择业的心理期望值是否正常。面对挫折要学会改变认知,进行自我安慰,在求职应聘失败后及时分析原因,也可以采取自我辩解和自我安慰的方式,这样不良的情绪困扰就会减轻,就会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面对挫折还要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轻松自信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专业优势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特别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在强化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强化大学生做事和做人的教育;要拓宽专业的适用范围,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开设的课程要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要尝试进行“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从而让自己培养的大学生能赢在起跑线上。
(五)抓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谋求自主发展空间
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史上一种全新的理念在高校愈来愈受到重视。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目前创业状况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创业机会多,但创业能力弱,这与我国长期缺乏创业教育有关。面对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大学生毕业就是到社会上寻求工作岗位的就业观念,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自己创业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应继续将创业教育作为学校就业工作的职责之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空间的能力。
[1]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袁纲.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4.
[3]夏红兵.调整择业心态,拓展就业空间[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6).
[4]车文博.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王建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异常心理分析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